第五节 质量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68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质量管理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2
页码: 251-252
摘要: 本节记述了解放初期,鲤城区工业企业没有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各企业按自订产品标准进行检验。1955年后,通过广泛征求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意见,不断改进。1960~1963年,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加强质量检验制度。1978年后,坚持开展质量月活动,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和制度,加强质量教育,抓好质量管理工作和重点产品的检查。1986年以来,鲤城区经委加强对街道工业产品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建立QC小组。1992年,在110家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中建立质量管理机构。
关键词: 鲤城区 工业企业 质量管理

内容

解放初期,境内没有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各企业按自订产品标准进行检验,不合格不出厂。1955年以后,通过用户意见书和国营公司定期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意见,不断改进。许多企业发动工人和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现场,总结实际操作方法和先进经验,制定操作规程,逐步建立健全产品检验制度,经过自检、互检、总检三个程序,严把质量关。1958年,在“先有数量后有质量”的口号影响下,出现求量不求质的粗制滥造现象。
  1960~1963年,深入开展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加强质量检验制度,建立和健全工艺规程。通过质量管理,1963年检查31种产品,质量提高的有23种,占74.2%;保持的7种,占22.6%;下降的1种,占3.2%。1964年,泉州市工业企业开展“赶上二个先进水平,消灭三个落后现象”运动,取得明显效果。全系统投入生产的45种产品,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有551型喷雾器、6伏19片蓄电池、黄牛底革、夹丝雪花呢和宝塔糖5种;达到省先进水平的有电极片、1140汽缸2种。
  “文化大革命”期间,管理松懈,质量严重下降。1978年后,坚持开展质量月活动,各企业普遍建立质量检查科(股、组),由1名副厂长负责,配备专、兼职质量管理人员,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和制度;不断进行质量第一的教育,加强业务培训;抓好质量管理工作和重点产品的检查;开展创新创优评比竞赛活动。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1979年,据32个厂列入计划考核的66种产品,有50种产品达到企业历史最高水平。1980年,全市评出优良产品34种,较好产品25种。1981年,举办创优产品展销会,参展64种产品,35种被评为优质产品,评出质量管理、质量监督检验、创新创优和调整产品方向的先进企业5个,先进集体4个,先进个人7名。1982年,纺织、食品、机械、化工等4个行业开展竞赛评比活动,参评的新产品、新品种计132种,评出创新产品47种,4个单位获先进集体奖,15人获先进个人创新奖。1984年,全市工业系统创部优、省优产品10种,工业产品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1986年以来,鲤城区经委加强对街道工业产品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强化计量标准化,帮助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QC小组,重点厂、重点产品的生产逐步实现标准化、规格化。1987年,对143家企业268种产品进行标准普查,优等品6种,一等品16种、合格品145种,不符合要求的品种责令企业限期改进。几年来,涌现出焊接机械厂,无线电第五、第七厂,食品机械厂等一批质量先进企业。1991年,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全区街道工业企业修改、制定企业标准21项,采用国际先进标准8项,出现计量验收合格企业9个,省全面质量管理验收合格企业4个,被评为省先进企业和省基础级企业2家。1992年,在110家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中建立质量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实行质量目标责任制。配合技术监督部门,扩大产品监督抽查覆盖面。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按照有关法规严厉打击,遏制伪劣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增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