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企业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67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企业管理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5
页码: 248-252
摘要: 本章记述了鲤城区工业企业管理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管理机构、经营管理、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
关键词: 鲤城区 工业企业 企业管理

内容

第一节 管理机构
  民国以前,泉州市未设专门的工业管理机构。民国期间,工业事务由政府建设科管理。
  1951年1月,泉州市成立工商科,管理工业、商业两个部门。1954年11月,成立工业科,为工业管理的专门机构。1958年3月,工业科与手工业科、交通局合并为工业局。1960年2月,撤销工业局,分别成立重工业局、轻工业局和化工业局。1963年2月,精简机构,上述3局相继撤销,仍设立工业科。
  “文化大革命”中,军管会生产指挥部下设工交办公室。1968年,泉州市革委会设生产处。1971年2月,生产处下设工交组。1975年10月,成立工交办公室。1976年10月,设工业组。1977年6月,撤销工业组,重新成立工业局。1984年1月,撤销工业局,分别设立纺织、食品、化工医药、机械4个工业公司。1986年4月,成立泉州市鲤城区工业局。同年11月,改为经济委员会(简称经委)。区经委下设人事秘书科、生产技术科、统计财务科和技术咨询服务站、集体企业管理站。全区8个街道办事处各设立工业办公室。
  第二节 经营管理
  1952~1957年,泉州工业企业开始建立原始记录、制作操作规程、运行规程、质量标准、产品检验制度以及设备维修制度、奖惩制度,对生产经营进行严格管理。1958年“大跃进”期间,企业管理一度混乱,产品质量下降,一批企业亏损。
  1961~1963年,抓企业产、供、销三个环节,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生产管理建立岗位责任,经营管理加强供销工作。通过调整、整顿,至1965年,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逐步纳入正轨。“文化大革命”期间,管理制度松懈,生产秩序混乱,产生严重的后遗症。1981年以后,不断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加强企业整顿,积极推行经济责任制,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同时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转向,企业普遍重视市场调研和开拓,讲究经营决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
  1986年,鲤城区经委为基层沟通信息,理顺关系;积极为街道工业组织原辅材料,解决资金困难;组织企业参加订货展销会,扩大销售市场。1990年,进一步从原材料、生产销售、人事等方面加强管理、普遍推行落实定额承包、风险抵押承包、个人承包、集体承包和厂长目标责任制。在“三资”企业中,普遍采用双方合资办厂,一方承包经营的做法,鼓励外商承包经营,按照国际惯例管理企业。1991~1992年,深化企业改革,在第一轮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完善第二轮承包责任制。承包增强企业活力,生产效益比承包经营前明显提高,产值增长47%,税利增长38%。
  第三节 计划管理
  1954年,泉州市开始对工业企业实行计划管理。上半年在市皮革厂搞试点,下半年全面推行,全市大部分工业企业开始编制产值、产量、质量、财务、劳动、工资等7个指标的年、季、月计划,并建立检查制度。1955~1957年,各企业进一步健全计划管理体制,普遍推行计划指标分管,及时修改定额,加强作业计划和调度工作。1958年,出现浮夸风,生产计划严重脱离实际。1959年后,大抓作业计划,建立生产责任制,推行“三包”(包车间、小组、个人)、“六定”(定人员、产量、产值、品种、质量、成本),加强生产计划管理。
  “文化大革命”初期,生产秩序被打乱。1971年,逐步恢复计划生产,实行原材料和产品销售统一调配、统一包销,确立八大经济指标(即产品品种、产量、利润、成本、消耗、质量、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占用率),按月进行考评。逐步扩大企业生产计划的管理权,推行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块块为主、条块结合的计划管理体制,形成指令性和指导性两种计划。
  1982年,进行体制改革,缩小指令性计划,逐步扩大企业制定和执行计划的自主权,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能力、产品销售及燃料、动力、原材料的供应情况,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1987年,区经委认真贯彻区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二十项奋斗目标》,制定《鲤城区十九项工业指标管理表》和《管理分析表),把各项指标分解到各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层层贯彻,明确职责,抓好对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1991~1992年,在计划安排上,注意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使街道工业计划管理走上正规化、科学化道路。
  第四节 技术管理
  50年代,境内各企业重视技术管理,认真抓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工作。1954年,市纺织厂推广该厂及外地先进生产经验,开展生产技术交流活动。1955年,工业系统组织干部学习技术管理业务知识,深入生产第一线,抓住不同生产性质的基本环节,进行技术改造。泉州织布厂建立技术质量责任制,推行合格证,推动技术革新的经验,在全市工业系统推广。1958年,泉州木器厂大搞技术革新,创造以锯代刨机、燕尾榫机、木料雕弯等工艺,将大多数笨重的手工操作革新为机械操作,提高工效,名列全省第一。1959年,各厂普遍建立生产技术责任制,抓工艺管理,贯彻工艺规程。
  1960~1965年,进行技术改革、技术革命。工业系统实行领导、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三结合,攻下技术关键项目62个,革新工具1700余件,提出合理化建议28153条。泉州第一塑料厂自制60毫米口径挤塑机15台,研制成功1米口径的吹塑机3台;仿制200克注塑机5台,自制10套凉鞋模具设备,改革一机两模生产工艺。泉州棉布塑料复制品生产合作社把20多台脚踏缝纫机改为电力传动;泉州市水车生产合作社研制成功两用吸气水车;泉州第一木桶生产合作社实现全程生产机械化;泉州市塑料印染社仿制电子冲击机;泉州铁器厂革新20个项目,全厂实现半机械化生产;泉州市衡器厂革新成功车磅专用车床,仿制1台电磁吸盘平面磨床,磅秤质量达到部颁标准。
  1974年,泉州市手工业系统实现技术革新项目50多个,制造和改革各种设备39台。泉州五金厂老工人何德铭等革新弹子门锁钻孔机、弯钩机,形成弹子门锁生产流水线。泉州市荧光灯厂研制成功诱杀农业害虫的C74-03型低耗高效率晶体管黑光灯,效果显著。
  1979年,加强技术基础工作,贯彻落实技术管理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制度,实现技改项目217项。1980年后,坚持对老企业进行挖潜革新改造,完成技改项目171项,投资9039.6万元,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泉州糖厂日榨糖由800吨增至1500吨;麻纺厂年产麻袋由400万条增至600万条;农械厂年产机引犁由3000台增至1万台。技改项目投产后,平均年新增工业产值3854万元、税利1005万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
  1986年开始,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至1992年,完成技改项目91项,投资7212.8万元,年增产值21313.5万元、税利3483.0万元。各街道办事处成立经济技术管理站,建立人才储存库,积极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横向经济联合,招聘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推动街道工业的技术进步。
  第五节 质量管理
  解放初期,境内没有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各企业按自订产品标准进行检验,不合格不出厂。1955年以后,通过用户意见书和国营公司定期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意见,不断改进。许多企业发动工人和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现场,总结实际操作方法和先进经验,制定操作规程,逐步建立健全产品检验制度,经过自检、互检、总检三个程序,严把质量关。1958年,在“先有数量后有质量”的口号影响下,出现求量不求质的粗制滥造现象。
  1960~1963年,深入开展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加强质量检验制度,建立和健全工艺规程。通过质量管理,1963年检查31种产品,质量提高的有23种,占74.2%;保持的7种,占22.6%;下降的1种,占3.2%。1964年,泉州市工业企业开展“赶上二个先进水平,消灭三个落后现象”运动,取得明显效果。全系统投入生产的45种产品,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有551型喷雾器、6伏19片蓄电池、黄牛底革、夹丝雪花呢和宝塔糖5种;达到省先进水平的有电极片、1140汽缸2种。
  “文化大革命”期间,管理松懈,质量严重下降。1978年后,坚持开展质量月活动,各企业普遍建立质量检查科(股、组),由1名副厂长负责,配备专、兼职质量管理人员,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和制度;不断进行质量第一的教育,加强业务培训;抓好质量管理工作和重点产品的检查;开展创新创优评比竞赛活动。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1979年,据32个厂列入计划考核的66种产品,有50种产品达到企业历史最高水平。1980年,全市评出优良产品34种,较好产品25种。1981年,举办创优产品展销会,参展64种产品,35种被评为优质产品,评出质量管理、质量监督检验、创新创优和调整产品方向的先进企业5个,先进集体4个,先进个人7名。1982年,纺织、食品、机械、化工等4个行业开展竞赛评比活动,参评的新产品、新品种计132种,评出创新产品47种,4个单位获先进集体奖,15人获先进个人创新奖。1984年,全市工业系统创部优、省优产品10种,工业产品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1986年以来,鲤城区经委加强对街道工业产品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强化计量标准化,帮助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QC小组,重点厂、重点产品的生产逐步实现标准化、规格化。1987年,对143家企业268种产品进行标准普查,优等品6种,一等品16种、合格品145种,不符合要求的品种责令企业限期改进。几年来,涌现出焊接机械厂,无线电第五、第七厂,食品机械厂等一批质量先进企业。1991年,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全区街道工业企业修改、制定企业标准21项,采用国际先进标准8项,出现计量验收合格企业9个,省全面质量管理验收合格企业4个,被评为省先进企业和省基础级企业2家。1992年,在110家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中建立质量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实行质量目标责任制。配合技术监督部门,扩大产品监督抽查覆盖面。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按照有关法规严厉打击,遏制伪劣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增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
  第六节 财务管理
  50年代初,境内许多企业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低,财务收支混乱的现象。1955年,贯彻省工业财务会议精神,逐步建立健全企业记账凭证制度、会计报告制度和各项资金管理制度,并试行企业成本分析。1958年,在“大跃进”影响下,许多企业放松财务管理,使企业遭受到极大损失。1961~1963年,全市工业企业认真清理积压物资,加强保管责任制,核实流动资金,实行流动资金定额管理,逐步恢复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种财务制度被诬为对工人的“关、卡、压”,遭到严重破坏,财务管理极其混乱。
  1977年,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逐步走向正轨,部分重点企业试行“三级管理,两级核算”(厂内和车间核算)的办法。1979~1980年在开展企业整顿的同时,进行企业核资工作,核实企业的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本资金三类十项定额流动资金。1988~1992年,区经委对部分直属单位进行财务审计,帮助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基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