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市政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61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市政工程
分类号:
TU99
页数:
6
页码:
181-1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鲤城区市政工程的情况。其中包括道路、桥梁、排水、城区防洪、道路照明灯。
关键词:
鲤城区
城乡建设
市政工程
内容
第一节 道路
泉州于唐开元六至二十八年(718~740年)筑城始,就有土路相通。大和年间(827~835年)修筑东西两街,开东西二门沟通东西郊,街巷呈“十”字状。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修筑涂门—新门,构成东西两横、南北一竖的道路格局,后经不断拆城辟路至民国年间修筑中山路、拓宽东西街、涂门街、新门街及其沿伸的小街巷420条,总面积6.44万平方米。
解放后,泉州市城市建设部门配合城区的发展,加宽翻新旧有的道路,提高道路质量,同时修筑新的主次干道。1958~1978年修筑城基路、环城路、堤后路、百源路、新华路、濠沟路、九一路等。1978年改革开放后,加快城区道路改造和建设步伐,陆续改造钟楼东街段、打锡巷南侧、九一路、泉秀路西段、义全街。新修筑温陵路、刺桐路、丰泽街、田安路和侨乡商品街。改造青龙巷路面和城区米仓巷、县后街等25条小街巷。至1992年,城区有各种道路536条,总长131.22公里,道路面积82.02万平方米。其中,小街巷496条,总长82.3公里,宽一般2~3米,个别3.5米或仅1米的。多为石砖路面,个别为混凝土、沥青或砂土路面。一、主干道
中山路位于旧城区中心部位,南起顺济桥头,北至华侨新村路口与模范巷口,全长2414米,宽12米。中山南路及中路水泥路面,两侧房屋为骑楼式建筑,多为2~3层商住楼,为城区主要商业街道。中山中路前身为唐开元六至二十九年(718~741年)建的南街(今钟楼至泮宫口与金鱼巷口间以北)。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拓城后向南延伸至德济门。民国12年(1923年)续延伸修筑至顺济桥,并拓宽路面,改名为中山路。南延段称中山南路。而自钟楼至北门街头称为中山北路。
东街、西街位于旧城区北部谯楼前(今以钟楼为界),向东至二郎巷口为东街,向西至孝感巷口为西街。唐大和年间(827~835年)建。五代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拓城,西街向西北延伸至义城门;东街向东延伸至仁风桥头。民国初拓宽,东西总长2947米,宽10米,路面积2.95万平方米,石土路面。曾命名中华东路与中华西路。解放后,1967~1968年,东街改铺沥青路面,1981年改铺混凝土路面。西街通过环城路与永德公路相接,东街通过仁风街与福厦路衔接。80年代扩建新城区,东街经温陵路经迎津路与新城区道路联网。东西街两侧房屋建筑为商住结合形式。西街中段北侧有唐垂拱二年(686年)建的开元寺,寺内有建于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和绍定元年(1228年)的镇国、仁寿两塔(俗称东西塔)。
新门、涂门街位于旧城区中部,以旧南街为界,以东至通淮门为涂门街;以西至临漳门为新门街。曾分别命名为民国西路、民国东路。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修筑,总长2648米,宽8米,面积2.12万平方米,铺装土石路面,1967年改铺混凝土路面。涂门街中段北面有北宋大中祥符二至三年(1009~1010年)建的清净寺,为全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新门街以西,通过环城路通南安、安溪公路。80年代新城区扩建后,涂门街穿温陵路经津淮街与新城区道路相接。
打锡街东起九一路口,西至中山中路,原为古城小巷,曾名大泉涧巷,考棚巷、打锡巷。民国13年拓宽至8米,1989年改造,全长380米,宽18米,混凝土路面,两侧有住宅并间有商店。
新华路位于旧城区西部,南接堤后路,北接环城北路。1958年修建,全长2240米,宽23米,面积5.15万平方米。初建时为砂土路面。1973年从新华桥北接环城路段,铺石砖路面。1986年新华桥以南路段铺石砖路面。
九一街位于旧城区中段,西接打锡街过中山路,通庄府巷,东经温陵路抵丰泽街。1964~1965年兴建,长670米,宽26米,面积1.74万平方米。1989年,北侧拓宽人行道6米,石砖路面。1992年,机动车道改铺混凝土路面。地下埋设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管线。该路两侧有各类商店、宾馆、酒家、邮电大楼和住宅建筑。
温陵路位于旧城区东部与新城区交界处,北起东门连接福厦路,南至泉州大桥。1984年辟,全长3130米,宽46米,其中机动车道14.8米,非机动车道6.4×2米,人行道7×2米,绿化带2.2×2米,面积9.8万平方米。初筑为石砖路面,1991年车行道改铺混凝土路面。两侧高楼林立,有商贸大厦、百货商店、宾馆、酒楼、银行、东湖公园、机关单位及职工住宅、私人住宅等建筑。地下埋设有供水、排水、通讯管线。
泉秀路位于新城区南部,由市区通往后渚港的公路段改筑成。1989年动工,1991年竣工。全长3200米,宽32米,其中机动车道14米,非机动车道7米,人行道9米,绿化带2米,面积10.24万平方米,混凝土路面。地下埋设有供水、排水和通讯管线。
东湖路位于市区北端,由温陵路北段至仕公岭,原福厦公路段改筑成,全长2700米,宽32米,面积8.64万平方米。混凝土路面。为市区通往福州干道。两侧有商店、图书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华侨历史博物馆、体育馆、电影院、宾馆、住宅等建筑。地下埋设供水、排水、通讯管线。
环城路自福厦路叉口起,至新门街尾吊桥头。全长5200米,宽12米,面积6.24万平方米,沥青细石路面。
其他还有1992年于新城区动工修建的主干道刺桐路、丰泽街、田安路等。
二、次干道
鲤城区主干道之间有次干道相连,一般宽度8~12米,个别宽20~24米,或6米。1992年鲤城区有次干道27条,总长17.47公里,路面积14.73万平方米。
庄府巷东起中山中路,西至壕沟墘巷,全长202米,宽6米,铺石砖路面。清以前修筑。
花巷清以前修筑,后又修建。东起中山中路,西至壕沟墘,接许厝埕、新终埕,全长750米,宽6.7米,铺石砖路面。
镇抚巷西起中山中路,东至敷仁巷头,长370米,宽7米,铺石砖路面。清以前修建。
奎霞巷东起中山中路,西至会通巷,长172米,宽8.5米。铺石砖路面。清以前修筑。
北门街南起模范巷口,与中山北路接连,北至北环城路,民国20年(1931年)修建,初建为砂土路面。1963~1964年,改铺石砖路面,全长926米,宽12米。
崇福路南起东街,北至北环城路,全长1116米,宽7.5米,铺石砖路面。1982年修筑。原址为罗城城基,故初名城基路。
南俊巷北起东街,南至九一街口,全长1057米,宽6米,铺石砖路面。清以前修筑。
二郎巷南起东街,西至水心亭,长329米,宽6米,铺石砖路面。清以前修筑。今在原旧罗城壕沟加盖水泥板、板东侧铺水泥路面。
百源路南起涂门街北至九一街,长542米,宽8米,铺石砖路面。
府学路东起百源路,西至府文庙,长131米,宽7.3米,铺石砖路面。清以前修筑。
侨乡商品街东侧靠温陵路,南起涂门街北至上帝宫巷。1986年5月动工,1987年12月峻工。全长443米,铺条石路面。为区内小商品贸易街市。
义全街西起中山南路,东接天后路北段。原为小街巷,清以前修筑,1991年改造,拓宽路面24米,长250米,铺混凝土路面。街两侧为多层骑楼式建筑。
民权路北起涂门街,南至天后路,全长262米,宽8米,铺沥青路面。民国时期修筑。
五堡街北起四堡街尾,南至土地后,长700米,宽5米,铺混凝土路面。清以前修筑。
天后路西南起中山南路,东北至民权路尾,长710米,宽11米,铺沥青路面。清以前修筑。
聚宝街北起万寿路横街,南至厂口,长448米,宽9米,铺混凝土路面。清以前修筑。
泉山路南起城北路,北至清源山大山门,是通往清源山石板弯道,唐始建。解放初修土路,60年代修简易公路,后经多次修筑成为水泥结碎石路,由宽3~4米拓筑6~7米。1987年清源山列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后,由清源农场管辖,重修长2340米,宽10米,面积23400平方米。
堤后路南起新桥头,北至新门街尾,全长2672米,宽8米,铺混凝土路面。60年代修建。
第二节 桥梁
自唐至清末,城区内有洛阳桥、浮桥、顺济桥、濠溪桥、龙潭桥和盘光桥,是当时颇为著名的几座路桥。其中洛阳桥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光桥清时失修塌圮,其余今仍存完好,为境内跨江(溪)桥。此外还有密布于区内的小型桥涵59座。这些沟桥,自民国到解放后,随城市建设发展,扩城辟路,部分被埋于路下,成为涵洞,部分经过修筑一直延续至今,仍为过路小桥。
解放后,除对解放前遗留的桥涵进行逐步改造修筑外,新建1座跨江大桥——泉州大桥,11座沟桥。至1992年,城区共有6座跨江(溪)桥,70座小型桥涵。
泉州大桥1980年11月始建,1984年9月竣工。位于城区南端,横跨晋江下游,为国道324线过境公路桥。长3431米,其中主桥长848.53米,引桥2582.07米,桥宽16米(车行道宽12米,人行道宽4米)。联拱钢筋混凝土结构。承重按汽-20、挂-100验算。主桥墩台23座,钻孔灌注桩基础(个别沉井基础)。墩台身为石砌墩上墩或片石钢筋混凝土墩上墩,墩距主孔道50米,边孔与岸孔30米。钢筋混凝土整体桥面,桥栏立柱654根,柱上间隔置326只辉绿石狮子雕和328朵砻石仰莲雕,人行道置高压钠灯100盏。桥南北两端各建有六角敞亭2座,桥北临码头处建有2座钢混圆沿柱螺旋梯。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城区东北10公里处,横跨洛阳江下游。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修浮桥。皇祐五年(1053年)修石桥,至嘉祐四年十二月(1060年2月)竣工,桥长360丈(合120米),宽1.5丈(合5米),300余条花岗岩石板砌成,置墩46座,桥两旁立500根石柱栏杆,装饰28尊精雕石狮。后历经19次大小修缮。至今桥长834米,宽17米,墩31座。
浮桥又称石笋桥,位于城区西部,横跨笋江。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造舟作梁为浮桥,名“履垣”。元丰七年(1084年)续修,改名“通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始建石桥,至乾道五年(1169年)建成,明清两代均有重修。1950年,在原墩上架钢梁,桥面铺木板。70年代改建,采用钢筋混凝土桥面,桥加高5米,宽增至7.5米,长232米,桥上有扶栏。
顺济桥俗称新桥。位于城区南部,横跨浯江,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修建,长150余丈(合50米),宽1丈4尺(合4.7米),桥墩32座,经过元明清历代多次重修。民国20~21年(1931~1932年),改石板桥面为钢筋混凝土桥面,桥宽增至6米。解放后,多次维修加固。
濠溪桥位于河市镇。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建造,为石墩木桥梁,后焚于火。明代重建,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洪水冲毁,改建成石桥梁,清代几经重修加固。
广桥亦名龙潭桥,位于罗溪乡广桥村龙潭溪上。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建造。为辉绿岩石砌筑,拱式,单孔,净跨13米,长13.8米,宽2.5米,后经明清间重建加固。
第三节 排水
从唐代筑城到宋元两代扩城,城区内外的雨水、污水均依地势高低分别由八卦沟、环城壕和破腹沟(今改名笋浯溪)三条排水干沟注入晋江。如遇大雨,暴雨,常常自然渗失,满街泥泞,处处有积水,明清时虽有疏浚,但时通时淤。民国时期,拆城辟路,砌筑街坊巷排水沟、下水沟,治理八卦沟,部分八卦沟或支沟明渠改为暗道,终未能彻底根治,旧貌依然。处于低势的民宅,增设渗水窨井,由地下土层泄,俗名“燥涵”。
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开始有计划地整治、改造旧城区排水沟,扩建、新建城区各地的排水设施。排水排污虽有所改善,但仍保持雨、污水合流,尚未形成系统。
50年代开始整治、改造八卦沟,重修沟岸,沟底铺砌条石,定期清理。整治南环城壕,修排水支沟,同时对街坊下水道进行清淤、疏浚。新建街道同时修建排水工程。
1959年,改建民生巷至中山南路的排水沟,长450米,当年拓筑新华路边排水沟4260米;1963~1964年重新修建中山路泮宫口、花桥亭前八卦沟2个涵洞;后新建九一路排水沟670米、修崇福路(初名城基路)排水沟125米。1967~1968年重修开元寺、东街头2个涵洞。1979~1980年和1984~1985年,两次整治八卦沟。
1979~1985年,温陵路铺设排水沟2130米,埋设水管道250支,长2446米。改造道旁明沟为暗沟,疏浚裴巷至新门街、三朝巷至古榕巷、桂坛巷至涂门水沟,改善棋盘园、土地后、义全宫巷等低洼地下水道。
1991~1992年,铺设泉秀、刺桐、丰泽、田安路地下排水管道。1992年底,城区有道路排水沟219条。
第四节 城区防洪
鲤城区依江临海,地势低洼,排水设施又不完善,遇台风暴雨,常发生内涝。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在南罗城外沿江筑堤,后历代均有修筑,工程很小,防洪能力差。
解放后,人民政府规划设计修建晋江下游防洪堤,分两期施工。第一期于1955年9月动工,1956年4月竣工,建成南岸杏埔到东山、北岸金鸡到龙头山堤段。沿堤建有排捞、进水、交通等闸门。
第二期防洪堤工程于1959年12月动工,1960年6月竣工,完成北岸龙头山至法石堤段,堤长20.14公里(石堤1.64公里、土堤18.5公里),堤高9~13米,堤顶宽2~5米。晋江下游防洪堤南北两堤段全长28.24公里,兴建水闸26座、旱闸6座、涵洞20座,防洪堤总投资1026.41万元。防洪堤工程建成后,缓冲和减少洪水对城区街道的浸袭,保护乡镇的耕地。为提高防洪堤工程能力,1991年晋江下游防洪堤加固扩建工程动工,分两期施工,一期工程加固扩建城区堤段,长10.25公里,按50年一遇的抗洪标准;第二期工程是加固郊区堤段,北岸从金鸡至潘山,南岸从杏浦至溜石,全长17.99公里,按抗御30年一遇的抗洪标准。至1992年完成大部分工程,尚有部分工程正在施工中。
第五节 道路照明
城区设置路灯照明始于民国6年(1917年),覆盖面很小,只在城区中心路段设置。民国21年路灯照明略有增加。至民国38年,路灯主要设置在中山路,东街旧行春门至西街肃清门路段,涂门街祖师巷口至新门街井巷口,裴巷口至平水庙及万寿路、聚宝街、庄府巷、金鱼巷路段,一般仅在上半夜供电照明。1952年,城区路灯有165盏,平均每平方公里26盏。1965年发展至1040盏,平均每平方公里165盏。70年代以后,照明面积逐渐扩展,主街道、次街道均配有白炽灯。
1975年,为改善光源,提高照明亮度,节约耗电量,在中山路、聚宝街改装高压汞灯106盏。1977年以后,城区主街道全部改装高压汞灯。1984年,开始在泉州大桥安装第三代光源——高压钠灯,光线柔和,耗电量小,照明面积是白炽灯的4倍。
1985年,温陵路安装高压钠灯238盏,1989年泉秀路安装高压钠灯344盏。1992年底,全区主街道均改装成高压钠灯,计969盏,次街道主要采用汞灯,部分小街巷仍采用原始的白炽灯。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