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55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12
页码:
89-100
摘要:
本节详细记录了1951年到1992年间泉州市鲤城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变化情况。文章介绍了街道、乡镇、居委会和村委会的设立、合并和调整,以及农场的设立和改革等内容。
关键词:
行政区划
建国后
鲤城区
内容
1951年1月,辖原晋江县城区及城郊笋浯、顺霞、拒洪、群石、环山、仁风、东涂、澄洲8个乡。城郊成立郊区,区公所驻花园头。同年4月,郊区改称南台区。9月,城区设临江、鲤中、桐山3个区,下辖21个街。临江区公所驻聚宝街,辖三桥、新桥、溪滨、溪亭、隘南、水门、紫江、涂门等8街;鲤中区公所驻中山中路(通政巷口),辖海滨、升文、新峰、清正、和平、新门、通政等7街;桐山区公所驻中山公园边,辖新街、开元、梅石、东北、东门、北门等6街。是年底,南台区改驻水漈村,辖属不变。
1952年6月,撤鲤中区,原辖区分别划归临江、桐山2区。海滨、清正、新门3街划归临江区,加上原有8街,临江区共辖11街;升文、新峰、和平、通政4街划归桐山区,加上原有6街,桐山区共辖10街。南台区公所迁驻津头埔,辖属不变。
1953年3月,撤销市区临江、桐山区公所,所属21个街直接由泉州市民政局管理。
1955年3月,市区设4个街道。第一街道(办事处驻聚宝街)辖新桥、溪滨、溪亭、隘南、紫江等5街;第二街道(办事处驻金鱼巷)辖三桥、新门、水门、海滨、涂门等5街;第三街道(办事处驻中山中路)辖新峰、升文、和平、通政、清正、东门等6街;第四街道(办事处驻镇抚司)辖开元、新街、东北、北门、梅石等5街。
1956年2月,撤销南台区,成立东湖(驻仁风)、笋浯(驻笋浯)、南台(驻花园头)3个乡。东湖乡辖原仁风、东涂、澄州3个小乡27个自然村;笋浯乡辖原笋浯、顺霞2个小乡9个自然村;南台乡辖原拒洪、群石、环山3个小乡34个自然村。
1958年9月,划南安县丰州区的部分村落及晋江县的3个乡及部分村落归泉州市,与原有市郊3个乡重新组成北峰乡(驻塔后村)、东海乡(驻法石村)、江南乡(驻高山村)。同年10月,乡改为人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下设生产大队(以下简称大队)。北峰公社辖拒洪、群石、环山、招联、招贤、招集、双塔、梅峰8个大队和清源农场;东海公社辖桥南、新生、群生、新前、美星、东星、凤山、东湖、东涂、灯星、中芸、北星、宝山、临海、乌屿、促进、跃进17个大队;江南公社辖五星、火炬、仙塘、曙光、华星、南星、登丰、石霞、普星(新步)、龙星(延陵)、笋江、笋浯12个大队。同年,划晋江县清源乡归泉州市,分别建立北峰公社清源农场、泉州市共青团集体农庄(同年改为泉州市亚热带作物试验场)、清源茶果社。
1960年3月,析江南公社延陵、新步、石霞、笋浯、笋江等大队成立满堂红农场,驻高山村(江南公社改驻店头村),辖石崎、金浦、黄石、延陵、东边、岐山、坂头、新步、后坑、仙景、石霞、笋浯、笋江等13个大队。江南公社行政区划大幅度调整,设仙塘、华星、新塘、上村、树兜、下店、五星、古店、赤土、玉霞、火炬、龙岭、亭店、登峰、华岩、南星16个大队。北峰公社析增群石、群山、招丰、霞美、普明、北门、西门、双塔、招群、环山10个大队。东海公社仍领17个大队。7月,市区撤销街道办事处,成立临江、海滨、鲤中、开元4个人民公社。临江公社析增幸福、天祥、江滨、临溪、笋江5个街,合10街。海滨公社撤销三桥街,析增浮桥、锦芳、新华、海清、迎春、新民6街,合10街。鲤中公社析增升平、新榕、鲤中、民主、清华、东华6街,合12街。开元公社析增东升、新春、西门、梅山、北峰5街,合10街。11月,亚热带作物试验场、北峰公社清源农场和清源茶果社合并为泉州市清源农场,驻花园头村,下设第一至第六管区。
1961年1月,满堂红农场改为满堂红人民公社,辖13个大队不变。10月,析东海公社桥南、新生、美星、新前、东星等大队,成立城东人民公社,驻曾九塘村,辖桥南、新生、庄任、西福、法下美、美星、前头、城东、霞美、埭头、东星、新前、金屿、凤屿等14个大队。东海公社撤销中芸、群生两个大队,析增东梅、后埔、后厝、法石、云山、沉州、灯洲、仁风、石埔、大坪10个大队,合20个大队。年底,析东海公社临海、乌屿2个大队与城东金屿、凤屿2个大队成立渔业人民公社(驻蟳埔村)。划东海公社跃进大队、满堂红公社笋江大队归临江公社,划东海公社促进大队归鲤中公社,划北峰公社梅峰大队归开元公社。
1966年9月,泉州市区36个街、2个农业大队更改名称。临江公社的隘南改称先峰,溪滨改称红卫,天祥改称立新,溪亭改称前卫,紫江改称前进,江滨改称劳动,新桥改称红桥,临溪改称朝阳,笋江改称渔光,跃进大队改称向阳大队;海滨公社的浮桥改称红星,锦芳改称上游,新门改称“八一八”,海滨改称红中,海清改称红华,涂门改称光明,迎春改称向阳,水门改称跃进;鲤中公社的升平改称飞跃,新峰改称赤卫,升文改称红光,新榕改称红霞,通政改称永红,鲤中改称曙光,清正改称团结,清华改称胜利,东门改称东风,和平改称建新;开元公社的东北改称东红,新街改称新跃,新春改称新青,开元改称文化,西门改称文革,北门改称五星,梅石改称红梅,梅山改称红岩,北峰改称北星,梅峰大队改称红峰大队。
至1970年6月,郊区各公社辖属多有变更。渔业公社撤销,所属4个大队分别回归东海、城东公社。东海公社增置迎津、东霞、后亭、金崎4个大队,乌屿大队改称捕捞大队。江南公社增置井尾、锦田、路边、坑头、曾林、乌石6个大队。北峰公社增置北峰、田边、环清、后茂、城口5个大队。满堂红公社增置霞洲、王宫、东埔3个大队。城东公社撤销新生、美星2个大队,增置杏宅、院前、琯头、塘西、新铺、南埔、浔美7个大队。
1971年1月,析晋江县北部的罗溪、马甲、河市3个公社和国营双阳华侨农场归泉州市。至此,泉州市有临江公社、海滨公社、鲤中公社、开元公社、东海公社、江南公社、北峰公社、满堂红公社、城东公社、河市公社、马甲公社、罗溪公社、清源农场、双阳农场。1971年11月泉州市1974年,双阳农场复称国营福建省泉州双阳华侨农场。
1976年以后,“文化大革命”中更改名称的大队、街均恢复原来名称。
1977年,罗溪公社钟山大队析为大路脚、钟山、广桥3个大队。
1979年,北峰公社群峰大队析为群峰、萧厝2个大队;城东公社新前大队析为新前、南埔2个大队。
1980年8月,市区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恢复街道建制。1981年,开元街道辖区增置红梅、小山两个新村居民委员会,鲤中街道辖区增置百源新村居委会。同年6月,临江街道增设幸福、向阳两个新村居委会。
1984年4月,在华侨大学驻地及周边设华大街道,下设南院、北院2个居委会,并划城东公社城东、法花美2个大队归华大街道。
1984年7月,实行政社分开的行政区划体制改革,郊区撤销公社,实行乡建制,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会);10月,满堂红乡改为镇建制,定名浮桥镇(驻浮桥新车路后),析海滨街道浮桥街居委会归浮桥镇。同年,浮桥镇成立笋浯居委会,翌年2月改名金山新村居委会。
1985年,鲤中街道增置宜春街、西郊2个居委会。析海滨街道迎春居委会为迎春、东鲁2个居委会。东海乡临海村改称蟳埔村,浮桥镇石霞村改称高山村。
1986年1月1日,鲤城区人民政府成立,领临江、海滨、鲤中、开元、华大5个街道,浮桥镇,东海、江南、北峰、城东、河市、马甲、罗溪7个乡和清源、双阳华侨2个国营农场。
1986年12月,设闽东南地质大队居委会,归华大街道。1987年5月,析罗溪乡前溪、翁山2个村委会为前溪、新东、翁山、永生4个村委会;10月,析罗溪乡松角山、白凤、苏山、虹山4个村,成立虹山乡,乡政府设在虹山村。1988年11月,划浮桥镇笋浯村、金山新村归海滨街道。1989年6月,海滨街道金山新村析为金山、金苑2个居委会;华大街道南院居委会析为南院、西院2个居委会。1990年10月,开元街道增置刺桐新村居委会。
1991年5月,临江街道增置江居委会;9~10月,东海、城东、马甲、江南、北峰、河市、罗溪建制改乡为镇。
1992年9月,析东海镇凤山、仁风、东湖、东涂、迎津、东霞、灯洲、灯星、沉洲9个村,成立东湖、丰泽、泉秀3个街道,同时新建18个居委会。东湖街道驻东湖街,辖凤山、东湖、仁风3个村和东凤、东禅、少林、东仁、松湾、湖美、湖心7个居委会;丰泽街道驻霞淮,辖东霞、东涂、迎津3个村和前坂、津淮、津秀、建福、霞淮、丰泽6个居委会;泉秀街道驻田安南路,辖灯星、灯洲、沉洲3个村和华丰、新安、大淮、湖内、乌洲、成6个居委会。
至1992年末,鲤城区行政区划有临江、海滨、鲤中、开元、华大、东湖、丰泽、泉秀等8个街道,浮桥、东海、江南、北峰、城东、河市、马甲、罗溪等8个镇,虹山乡和清源农场、双阳华侨国营农场;有居委会75个,村162个,镇(村)办农场2个,国营农场管区11个。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