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茶园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7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茶园管理
分类号: TS272
页数: 3
页码: 231-23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安溪县茶园的耕作、修剪、施肥和灌溉与覆盖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其中,耕作方面包括耕作时期、深度和年限等;修剪方面介绍了幼年期、采摘期和老年期茶树的修剪方法;施肥方面重点介绍了有机肥和客土法配合、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以及灵活施肥技术;灌溉与覆盖方面则主要介绍了灌溉和覆盖的方法和作用。
关键词: 茶业 茶树栽培 茶园管理

内容

一、耕作
  安溪茶园耕作由来已久,素有“一年一深耕三浅耕”的习惯。明、清以来茶区就流传着“七挖金八挖银”;“三年不挖,只有摘花”等农谚,对茶园耕作的时期、深度和年限都作了形象的表述。1949~1970年一直沿袭旧的耕作方法,一年一深耕三浅耕。1978年后,茶园耕作管理技术不断得到更新和丰富,采取深耕结合基肥,浅耕结合追肥。耕作时因树因地制宜,象铁观音等根系较弱的品种,每2~3年深耕一次。深耕一般在茶树停采封园后进行,深度30厘米左右。但不同地区不同茶树对深耕的次数、深度做法不一,如幼龄茶树开头二三年不深耕,耕锄的深度比较浅。深耕普遍结合增施有机肥或铺草、客土等。浅耕一般在每季茶采摘后结合追肥时进行,一年2~4次,深度10~15厘米左右,达到破碎土壤板结层,改善土壤通气透水状况,消灭茶园杂草,促进茶树生长。
  1980年以后,县内茶园除采取浅耕、铺草覆盖等综合措施外,部分茶区开始应用化学除草剂,比较常用的有草甘膦、禾草枯等,草甘膦每亩每次用量250~500克。
  二、修剪
  1949年以前安溪茶树没有修剪,任其自然生长,枝疏叶稀,长势衰退,单产很低。偶尔有极少数老茶树进行台割更新。1953年茶叶技术指导站在萍州村开展茶树台割、定型修剪等试验。1958年进行总结、推广。1959年起逐步推行茶树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割等五种类型修剪技术。前一种为幼年茶树扩大树冠措施,后四种则为更新复壮茶树的主要手段。在茶树的一生中,这些修剪系多次反复进行和互相交替使用的。在一定生物学年龄时期中,以一种修剪为主,配合其它修剪。茶树幼年期,以定型修剪为主,后期配合轻修剪,使树冠达到定型的标准;茶树成年期,以轻修剪为主,交替使用深修剪,以维持树冠上部分枝的强壮;茶树衰老期,运用重修剪或台割,又复用定型修剪和轻修剪,达到重新塑造树冠的目的。1980年后各茶区根据不同品种、不同树龄采取不同的修剪方法。
  幼年期茶树修剪。幼年期茶树采用定型修剪三次。定型修剪高度分别为15~20十15十10~15厘米,剪主枝培养骨干枝,留养侧枝,同时配合打顶,增加侧枝和分枝,扩大树冠。进入采摘期树高控制在80厘米。还有一些茶区,对幼龄茶树全部以采代剪培养树冠。当种植后一年的幼树长高达30厘米以上时,春茶采去25厘米以上的顶梢和较长的侧梢,二年后全年各茶季也同样打顶,每次打顶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5~8厘米,全年树冠约提高20~25厘米。
  采摘期茶树修剪。采摘期茶树采用抽枝修剪为主,结合树冠表面的轻修剪。抽枝修剪系壮枝重剪,弱枝轻剪;密枝多剪,疏枝少剪,以抑制顶端优势,促进侧枝生长。对梅占、黄旦等小乔木型品种,采用压强扶弱的抽枝剪,以控制高度,扩大树幅。对本山、大叶乌龙等小灌木型品种,则适当疏枝,抽剪树冠下部弱枝,以培养骨干枝。对铁观音、佛手等披张型品种,应抽剪中心枝,以促进侧枝生长,使枝叶茂盛。
  老年期茶树修剪。老年期茶树采用重修剪结合留养。具体修剪方法因品种、树龄、树势而定。大坪乡萍州村1270亩茶园,90%以上为毛蟹老茶树,1979年开始,根据不同衰老程度分期分批在春茶前后重修剪,高度为20~30厘米,当年春、夏茶留养不采,秋茶后第一次定型修剪,高度45~50厘米。第二年打顶采,春茶后第二次定型修剪,高度65~70厘米。第三年开始采用“定高平面采摘法”,使高度控制在7580厘米。1988年,平均亩产干毛茶从重修剪前1978年的35公斤提高到326.8公斤,增长8.3倍。
  三、施肥
  安溪茶树施肥有独创的施肥法。解放前,茶树很少施肥,不用化学肥料,只有对定植成活后的幼年茶树施一次人粪尿,以后则以客土(俗称填土)为主。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初至1960年,逐渐对茶树施家畜肥和化肥,但大都注重春茶前施肥。1965年后,根据乌龙茶品质特征,茶树品种特性,茶树各生育期营养吸收的要求,以及土壤、季节、气候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从底肥、基肥、追肥到根外肥,摸索出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施肥技术。
  有机肥和客土法配合。茶树施基肥时采用水肥、家畜肥和客土配合,达到有机质丰富,肥效缓慢而持久,符合茶树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的要求。
  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茶树追肥时,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相配合,达到缓急相济,互为补充的良好效果。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配比指标系因树因地制宜,一般是3∶1∶2或2∶1∶1。每生产4~6公斤干毛茶施用1公斤纯氮。
  因树因地灵活施肥。采用“施肥三看”的灵活施肥技术。“看土施”: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则单施饼肥作基肥;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则选用厩肥、堆肥和土杂肥配以饼肥、磷肥。“看茶施”:幼年茶树施肥量少些,成年茶树施肥量多些。“看天施”:气温高、生长期长、萌芽轮次多的一年四季都追肥;气温低、生长期较短,施肥量和施肥次数相应减少。
  四、灌溉与覆盖
  1971年前县内茶园灌溉一般采用引水灌溉和人工挑水浇灌。1972年后,采用动力喷灌和直流喷灌。福前农场、芦田茶场、同美农场、感德茶果场、金谷渊港茶场、蓬莱新林茶场、感德大格村茶叶队、参内参山村茶场、蓬莱新坂村茶叶队、湖头郭浦村茶叶队等先后安装了茶园动力喷灌设施或直流喷灌设施。喷灌面积达2000余亩。此外,茶园铺草覆盖几乎遍及全县各乡、镇、场。因受材料来源和成本限制,一般仅在新植茶园及台割、重修剪茶园进行居多。材料主要是稻草、麦草、杂草、山芼等,每亩约1~2吨。
  五、防治病虫害
  民国时期安溪茶树发现病害2种:茶斑病、茶煤病;害虫3种:茶毛虫、茶卷叶蛾、咖啡豹蛾。1958年以后,茶树病虫害逐渐增多。1990年主要病害8种:芽叶病害有茶饼病、茶煤病、茶轮斑病、茶藻斑病、茶褐色叶斑病、茶云纹叶枯病,其它病害有苔藓和地衣。主要害虫11种:刺吸芽叶害虫有茶蚜、小绿叶蝉、茶短须、黑刺粉虱、茶黄蓟马;咀食芽叶害虫有茶蚕、茶毛虫、茶蓑蛾、茶卷叶蛾、茶丽纹象甲;钻蛀枝干害虫有天牛等。危害最烈最广的害虫为小绿叶蝉和茶短须螨。
  1958年茶毛虫曾在长坑大坪发生,危害面积100多亩;1976年在福前农场郭埔管区发生,危害面积40多亩;1980年在长坑茶场和长坑乡珍田、珊屏村发生,危害面积200多亩。茶短须螨曾于1979年和1987年分别在同美农场和湖头茶场大面积发生,危害面积30亩和150亩。
  解放后,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茶园栽培技术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等方法防治病虫害。
  茶园栽培技术防治。在茶树栽培过程中,从病虫、茶树、条件三者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抓住主要关键,改进栽培技术,选育抗病虫害的品种,培育无病虫害的健苗,合理种植,合理耕作,合理采摘,防冻、防旱、防涝,清洁茶园等,有目的地定向改变环境,以消灭或恶化病虫害发生的有利条件,从而避免或减少茶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化学防治。根据各个时期的病虫测报对症下药,选择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如敌百虫、敌敌畏、乐果、巴丹螨克、来福灵、敌杀死、灭菌丹、代森锌、杀灭菊酯、石硫合剂、鱼藤精等,既收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又达到降低农药残留量,做到治虫、残留两不误。
  物理机械防治。采用捕杀、摘除、灯光诱杀、食铒诱集或诱杀等。对茶毛虫、茶蚕、大蓑蛾等体形较大、行动较迟缓、容易发现、容易捕捉的害虫,采用人工捕杀。对一些病害的枝叶,采取人工摘除或剪除。对地衣、苔藓利用雨后用竹刀刮除。对一些趋光性害虫,采取灯光诱杀,均收到较好的效果。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萍州村
相关地名
大坪乡
相关地名
蓬莱区
相关地名
新林镇
相关地名
感德镇
相关地名
大格村
相关地名
新坂村
相关地名
湖头镇
相关地名
郭浦村
相关地名
长坑乡
相关地名
珊屏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