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茶园垦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73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茶园垦植
分类号: TS272
页数: 2
页码: 230-23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安溪县茶树种植和繁殖的历史、方法和经验,包括茶苗的繁殖、茶园的垦辟和茶树的种植等方面。
关键词: 茶业 茶树栽培 茶园垦植

内容

一、茶苗繁殖
  安溪县系全国茶树无性繁殖的发源地。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安溪茶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现茶树枝条压在土中能生根发芽,从而得到启发,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先在茶树周围挖环状沟,将母树枝条基部一一扭伤固定于沟底,再把枝条上小分枝扭伤朝上竖直紧埋土中,顶部露出1~3叶。经半年至一年的施肥与管理,每个小分枝长成茶苗,即可移植。
  民国9年(1920)前后,西坪茶农在“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的基础上,研究创新,创造出“茶树长穗扦插繁殖法”。于芒种至夏至之间,择树龄五年以上,生长旺盛之母树,选当年生新枝若干,连同前年生旧枝一小段,用剪刀剪下,长13~16厘米,直插苗床上,便能成活。
  民国19年前后,西坪茶农对茶树繁殖又进行研究和探索,终于创造出先进的“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法”。据县茶业局1981年调查,短穗扦插法是西坪乡平原村王成文于民国24年在本乡圆潭村教书,看见人家用长穗扦插繁殖茶苗,从中得到启发,就从当地买回0.5公斤左右的茶穗,剪成一叶一芽一节,扦插在铺有红土的苗床上。翌年,约有半数成活长成茶苗。此后,邻近茶农就仿照此法繁殖良种,并逐渐传播毗邻乡村。然而,由于当时茶业衰落,先进的技术无法及时得到重视和推广。直至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育苗新技术,1953年,省、专区、县茶业部门,派出专人对茶树短穗扦插技术进行总结、提高、推广。1956年省农业厅和县茶叶技术指导站在大坪、萍州村进行200多亩大面积短穗扦插繁殖实验,并获得成功。1957年10月,国家农业部在安溪县召开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现场观摩会。从此,这种用材省,成活快,出苗率高,品种纯一,长势整齐,加速良种推广的先进育苗法,不仅传播到全国各产茶省,而且传播到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世界主要产茶国家。1978年以县茶业局和王文章为代表,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二、茶园垦辟
  民国时期,茶园由一家一户开垦,大部分是坡度15°~25。的梯级茶园,较零星分散。水沟、道路均系从山头垂直开设的竖沟竖路,俗称“破南瓜式”开垦,因此,除石壁梯级茶园外,余者的梯级茶园皆水土流失严重。
  解放初期,新开茶园1万多亩,茶园垦辟基本沿袭旧法。1958~1960年,全县掀起开发“万宝山”高潮,经统一规划、测量,垦辟水平梯级新茶园1.5万多亩。但有的开垦质量不高。
  1978年后,县茶业局总结、推广“大条壕垦辟法”。先在规划、测量后的山坡最下端,挖一条宽80厘米的水平平台,然后挖深、宽各60厘米为种植沟,“心土”筑埂,表土回沟,自下而上,逐级垦辟。还有的乡镇,高标准,严要求,做到梯层等高,环山水平;大弯随势,小弯取直;心土筑埂,表土回沟;外高内低,外埂内沟;梯梯接路,沟沟相通。种茶树一行园面宽度2米左右,种茶树二行3.5米左右。大坪、西坪、剑斗、感德、芦田、福前等乡、镇、场,实行山、水、林、园、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宜林则林,宜茶则茶,宜果则果。整座山“头戴帽(造林),腰系带(栽茶)、脚穿鞋(种果)”,创造一个适合茶树系统发育的良性生态环境。到1980年全县茶园面积首次突破十万亩大关。
  1990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42270亩,有石壁梯级、草皮壁梯级和土壁梯级三种类型,坡度5°~10。的平地茶园,占茶园总面积10%;坡度11°~15。的坡地茶园,占茶园总面积17%0;坡度16°~25。的梯级茶园,占茶园总面积63%;坡度26。以上的梯级茶园,占茶园总面积10%。
  三、茶树种植
  安溪茶树种植历来采用茶苗移栽。茶苗有压条苗和扦插苗两种。解放前均种植压条苗;解放后绝大多数种植扦插苗。种植方式有丛式和条式两种。解放前均采用丛式种植,亩植三四百丛,丛植三四株。解放后,逐步变稀植为适当密植;1978年以来,推行深沟条式密植,一般行距140~150厘米,丛距25~33厘米,丛植2~3株,亩植2500~6000株。有的则采用一条双行种植,行距130~150厘米,株距20~25厘米,亩植4000~6000株。茶苗移栽时期,一般在茶苗地上部进入休眠期的晚秋和早春,秋栽在寒露至霜降的“小阳春”季节;春栽在立春至惊蜇期间,因晚秋往往出现旱象,故较多在早春移栽。扦插茶苗普遍采用一年生高15~25厘米移植。有的还做到带土移植,随挖随栽。定植时,茶苗根部先蘸红土泥浆,然后种下把土踏实,以保持根部水分。移植后对于较高的茶苗,离地20厘米左右剪除,以减少枝叶的水分蒸腾。1980~1983年同美农场、新林茶场等还先挖种植沟埋下基肥(俗称“陪嫁肥”),再覆盖7厘米的表土,然后把茶苗栽上。这种办法茶苗早生快长,效果很好。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成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西坪镇
相关地名
西坪乡
相关地名
平原村
相关地名
圆潭村
相关地名
大坪乡
相关地名
萍州村
相关地名
感德镇
相关地名
新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