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茶)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69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茶)场
分类号: F306.1
页数: 1
页码: 1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期间,县苗圃改为县农场。解放后,创办了虎邱国营农场、福前农场、芦田茶场和同美农场等农(茶)场。其中,良种繁育场、福前农场、芦田茶场和同美农场的职工人数、耕地和农业总产值等数据在1990年有所统计。
关键词: 安溪县 农业 农业机构 农(茶)场

内容

民国28年(1939)县苗圃改为县农场,归救济院管辖(前身为垦荒管理所)。
  解放后,1952年2月,创办虎邱国营农场。1958年4月,创办福前农场。1959年10月,创办芦田茶场(原称芦田畜牧场)。1960年1月创办同美农场。1990年,各场职工总计2179人,耕地2576亩,产粮1605.3吨,产茶649.6吨,农业总产值765.76万元,盈利31.5万元。
  一、良种繁育场
  场址位于虎邱乡湖西村,距县城29公里,1952年2月成立国营农场,1962年12月改为良种繁育场,为县直全民单位。场辖农业组、茶叶组及水办分场。80年代实行专业承包责任制,发展茶叶加工业。建场以来,先后承担省、市、县及有关部门各类试验课题50多个,试验品种300多个,并繁育大量良种。1990年全场职工28人,耕地106亩,茶园148亩,农业总产值11.85万元,盈利1.5万元。
  二、福前农场
  场址位于县内西北部,与漳平县接壤,距县城112公里。1958年4月建场,全民建制。下辖场前、石狮、格口、坑仔口、郭埔及果林场7个分场。以林、茶、柑桔为主。80年代场办电厂、茶厂、综合厂、建材厂、开发公司。漳泉铁路、福深公路通过境内,简易公路贯通各分场,交通方便。1990年全场职工1314人,耕地1981亩、茶园3545亩、农业总产值362.48万元,盈利12.5万元。
  三、芦田茶场
  场址设芦田村,1959年10月办场,初为畜牧场,后改为农场,1965年底改为茶场。全民建制。辖芦田、西坪、福潭、石门、芹草坪5个耕作管理区,25个分场。距县城54公里,交通方便。80年代,茶叶生产发展较快,生产与加工技术都获得科研成果。茶叶品质不断提高,为县内茶叶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全场职工330人,耕地164亩,茶园3756亩,农业总产值305.95万元,盈利16万元。
  四、同美农场
  1960年1月创办,全民建制。场址位于县城西郊,辖北石、炭坑内、中寮3个分场。80年代发展茶叶加工业,泉安公路、安同公路跨越场境,交通方便。气候、水利条件优越。1990年全场职工480人,耕地325亩,茶园587亩,农业总产值35.48万元,盈利1.5万元。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虎邱乡湖西村
相关地名
漳平县
相关地名
芦田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