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科技示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4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科技示范
分类号:
G322.5
页数:
1
页码:
925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惠安县的科技示范工作,包括科技示范乡镇、粮油丰产示范片和科技示范户等方面。
关键词:
科普活动
科技示范
惠安县
内容
一、科技示范乡镇
1987年10月,中共泉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科技示范乡镇工作会议确定,螺阳乡、东园乡为全省首批科技示范乡镇。通过成立乡镇科技领导小组、乡镇科委,配备科技副乡镇长等措施,加强科技领导,从而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推广科技成果,实施“星火计划”,组织技术培训等,以促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让这些乡镇在科技进步方面起示范、辐射作用。
二、粮油丰产示范片
1986~1989年,全县分别建立大麦、小麦、甘薯、玉米、大豆、花生等6个丰产(或规范栽培)示范片,每个品种每年示范片的面积从0.5万多亩到6.4万多亩不等,累计大麦、小麦、甘薯、玉米、大豆、花生示范面积分别达4.10、3.18、0.95、2.51、2.23、12.96万亩,增产大麦26.13万公斤、小麦130.51万公斤、甘薯23.7万公斤、大豆90.78万公斤、花生209.11万公斤,套种玉米总产244.51万公斤。
三、科技示范户
农村科技示范户是1986年落实生产责任制后应运而生的。1988年,全县有农业科技示范户560户,林业科技示范户65户,畜禽专业户160多户。著名的农业科技户有:肖厝村的肖斌德(1954年创造甘薯多叉苗栽培法)、南埔岭头村的林德枝(1969年选育大豆良种“花脸豆”)、山腰前黄村黄炳炎(1969年杂交培育抗瘟甘薯良种“176”)、南埔柳厝村连德玉(1981年选育出甘薯优良品种“新选8号”)、辋川更新村陈金成(1980年试验推广花生小畦双行密植法)、螺阳前型村张妈成(1959~1965年推广应用“甘薯堆”栽培法)、东岭潘湖村吴却示(1977年创旱地一年三熟制亩产超吨粮)、螺阳霞东村吴成土(1976~1984年,带领全村创麦、稻、薯三熟三高产,亩产粮超1.5吨)、净峰上村村周亚西、张坂玉塘村骆丽琼、涂寨庄内村庄瑞兰、南埔介山村柯清桂等。著名的畜禽业科技(专业)户有:山腰庄志元、庄绍军父子,螺阳庄汉青等。著名的林业专业户有:山霞安固村曾志宗、涂岭路打村黄奕卿等。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人物
肖斌德
相关人物
林德
相关人物
黄炳炎
相关人物
陈金成
相关人物
张妈
相关人物
吴却示
相关人物
吴成土
相关人物
周亚西
相关人物
柯清桂
相关人物
庄志元
相关人物
庄绍军
相关人物
庄汉青
相关人物
黄奕卿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共泉州市委
相关机构
泉州市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螺阳乡
相关地名
东园乡
相关地名
肖厝村
相关地名
前黄村
相关地名
辋川镇
相关地名
更新村
相关地名
潘湖村
相关地名
霞东村
相关地名
上村村
相关地名
张坂镇
相关地名
玉塘村
相关地名
南埔镇
相关地名
介山村
相关地名
路打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