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县学 书院 社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40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县学 书院 社学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5
页码: 885-88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惠安县的教育历史,包括县学和庙学的设立,书院和私塾的兴起,以及社学和义学的发展,说明了惠安县教育兴盛的情况。
关键词: 教育发展 庙学 书院

内容

惠安置县后,即设有县学,以经史课士。宋初,建文庙于县治左,立学于县治右。元元贞元年(1295年),文庙经三易其地,重归旧址,县尹赵仲臣建明伦堂于大成殿,庙学合一。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知县张桓改建明伦堂于文庙西(今县水电局所在地),中为大堂,左右有房,两廊各10间,廪生就学于其中。
  县学为“进学”的秀才(经县、府、院试合格者,亦称生员)集中学习的场所。学官每月给生员讲授一次,称“月课”;生员经“季考”、“岁考”、“科考”后,按规定“泮额”(也称“学额”),根据成绩取廪生(每年有一定数额银两可领取,类似现奖学金)、增生。南宋时,惠安常有饩廪教养50余人;明代廩生20名、增生20名,又收民间俊秀谓之附生,后因入学子弟多,岁科两试增加名额,各取40名,送入府学学习。此外,生员参加学堂种种考试,取得贡生资格,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惠安选送定例为17名。明清两代计选送贡生350名,其中明165名,清初至嘉庆(1796年)间185名。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太学(即国子监)准(惠安)同府学进额20名,武童生进额15名(其中拨府3名),进京深造。
  宋末,境内立书院制度,时有螺山的“龙山书院”、登科山的“科山书舍”等,均为文人讲学的地方。明清时尚有私立书院。
  明清期间,乡间更有“义学”和“社学”,多用公谷或私资设立,以教导民间子弟。时,惠安诸乡先后有厚俗、南门等21所社学。早期有厚俗(龙津巷)、南门(县城南门)、良盘(良盘铺后坑)、香山(山前铺张坑)、马垅(黄田铺马垅)、鳌塘(鳌塘铺前黄)、北坝(安埕坝头)、上谢(埕洋铺埕边)、苏坑(青山铺)等社学。此后陆续设立的又有登庸、庆泉、黄田、盘龙、前郭、璋田、埔林、通津、崧林、驿坂、樟柿、王孙等社学。
  清康熙、乾隆时弥重书院之教,惠安先后有馆圣堂、春风堂、螺阳书院、文峰书院等,礼聘名士主讲。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县邵应龙曾礼聘邑绅出科联任文峰书院山长(院长)。
  义学(义塾、私塾、家塾)多属蒙馆,教学以识字为主,多授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无一定课程、学制。此类蒙馆纯由族姓出资,以方便族内子弟入学。塾师由族内或外乡有学识者任之;学生一般是宗族子弟,或兼收附近贫寒子弟。富家子弟则多入家塾,自聘塾师在家教授,按月供资。
  由于惠安学风兴盛,学子莘莘。据记载,道光年间(1821~1850年),惠安童生到泉州参加府试、院试的人数达3000人,为泉州府各县之最。院试后分县录取秀才,时惠安有额24名。分试中选为举人者,惠安明代有173名,其中武举27名;清代295名,其中武举106名,道光及其以后的68名,其中武举25名。举人出身者可参加会试,惠安自唐至清代,中选者172名,其中武科22名(明4名,清18名);文科150名(置县前4名,宋元68名,明50名,清29名)。另有特奏15名。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桓
相关人物
邵应龙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文峰书院
相关机构
龙山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泉州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