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集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04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集市
分类号:
F724.3
页数:
3
页码:
478-4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市的集市历史悠久,传统的集市分布在各个镇上。除了惠安城关集市外,洛阳、东岭、崇武等地也是比较繁荣的集市。惠安城关集市在民国初期十分繁华,有各种行业的店铺如药店、书店、饮食店、理发店、金银首饰店等。
关键词:
惠安县
集市网点
集市
内容
惠安摊贩市场历史上多以零售为主,遍布各镇。传统集市除城关外,其它较为繁荣的有洛阳、东园、崇武、涂寨、东岭、辋川、山腰、涂岭和黄塘等。 一、城关集市 民国初期,城关古街旧店尚未拆除,南岭桥(龙津桥)四周都是商业闹市。北门街从南岭桥到钟楼下城隍庙口尽是商店,开设行业较为齐全,有药局、药店(有的还跨行业代理洋烟,兼营茶庄、杉行)、书店文具店、印刷馆、牙科诊所、西医疗所、制鞋补鞋、百货丝绸、日杂用品、理发裁缝、金银首饰、裱褙刻印、竹篾草席、轿店、豆腐店、米行、蔬菜种子等,仅酒楼、饭店、旅社、风味小吃等饮食服务业就有12家;城隍庙口至北门头店铺则较少,有米行、绸布、糊纸、酱园和大小点心店等。 南门街从南岭桥到白泉宫口也较繁荣,除上述部门行业外,还有面线店、铁钉农具店、宰牛场、猪崽牙行、美孚洋油代理行、膏药店、弹棉花店、磨豆腐、春米店、炊糕店等;白泉宫口至南门头段店铺逐渐稀少,但也有几家大行户,其中郑目的染坊在当时惠城为首屈一指;骆卯的炒花生行也很有名气;“制金纸”(锡箔纸制品)的有三四十家,大多分布在深巷古宅里,以家庭作坊方式作业,产品大部分销售到海外华侨居住地及台湾。 西门街的店铺参差零落,只有几家零售金纸箔、糊纸、盆雕漆、豆腐、木炭等小店铺,间有杉行、米店、染房、炒花生行和照相馆;岔巷山边内还有3家肥粪行,龙泉宫前左侧曾是柴草埔,每天上午均有农民挑柴运草来这里贩卖,故西门俗称“柴草街”。 东门街因被龙津溪贯穿而形成南北两街,傍溪建筑着参差不齐的“坐溪店”,隔岸相望。溪南街店铺不多,但都是大行户在此开业,如清末民初的积金行、大钱庄、布行、京果行、杉行,经营土烧地瓜酒和熟花生的积玉行以及三四家大染坊。此街万泉友记开办的侨信局(专送侨信,并代理英美烟草公司卷烟)为当时城关颇有影响的大行户之一。四角井巷内至后花山一带还开设有义记、荣记、泉顺等家庭手工制皂制烛和杉行的堆栈。溪北街路段狭窄,但极为繁荣,拥有各行业的大行户、大商家,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开业的春生堂药局;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创办的集泉茶庄;有茂利、三民、精诚等10余家布庄;还有金狮、长春、金象、金龙、金塔等数家以刨烟丝为主业的店铺,后兼代理批发经营各类洋烟、洋油、洋皂、洋火等舶来品,甚至跨行代营胶鞋、万金油、八卦丹、济众水等。特别是长春、金象2家后来合股集资开办的聚隆公司,在泉州购置轮船直接往来于福、厦、沪、宁等港口。此外,还有大商户合资创办的华孚行,经营成批棉纱、面粉、肥田粉、南北干果、海产干味、油类和大米等货物。 20世纪20~40年代,尤其是40年代末,圆智庵街被誉为“美国街”或“美钞街”。这条最窄处不过2米、全长不过75米的曲尺型的古街,两旁并排有约50间左右的店铺,其中绸布业就有17家,较大的有批零兼营的益成、联源、义记等六七家;首饰店8家,它们在国币贬值时期曾转做黄金和美元的买卖,垄断城关地区的金融市场。圆智庵左侧是更狭小的八间街,有首饰店、家具店、油漆颜料店、膏药店、择日馆等10余间店铺。 北门外和南门外是附近农村群众进城的必经之地,附廓民家傍街置店,日久成市,主要为磨房、榨油坊、面线店、打铁铺、日杂等小商店。东门外猪槽潭边有粜籴埔,农村群众的农副产品常挑到这里贩卖。后又形成一个打铁埔,铁匠聚于此边打铁具边为农民修理农具,并伴有箍桶、补篮、打绳、打草鞋等业。此后,周围还出现牛墟和骡马埔。粮贩们相继在附近筑店成街,从事粮食加工,面线、磨豆腐、油坊、酱园、酿酒等行业也相继出现。此地逐渐演变成综合性农贸市场。 城关鱼鲜零售商交易场所固定在龙津溪中段的溪床上。抗日战争时期,新建1座市场,鱼、肉摊全部迁入经营。此外,城关有10余家典铺;其中观音楼陈姓的就开办有益隆、源益、合益等5家。 30年代,城区4条旧大街扩建为新马路,并将两旁大部分杉木店屋改建为2层以上砖混结构的新楼房,南岭桥溪北街至圆智庵段仍保留原貌。在此期间,古城墙陆续被拆毁,城外街店则与东、南、北3条大街相连接,此后城内城外不分。东门水关外至企塘岭一带也逐渐相连成片,大小店铺林立。 1949年,城关市场调整后,有私营商业512户。其中五金53户,绸布46户,粮食56户,百货34户,京果25户,糕饼25户,茶药22户,纸业46户,杉木37户,豆腐47户,竹篾24户,烟什37户,鱼业11户,酱油13户。 二、洛阳集市 洛阳水上交通方便,有洛阳桥头、海尾、吴厝祠堂埕脚3个码头,邻近地区如南安洪濑、泉州河市、惠安县城、涂寨、东园等地的商贩常来采购货物,贩运至各地销售。洛阳因而成为闽南一带海运商品和本地农、土、特产品集散的小集镇。20年代,主要商户有福兴栈、源利行、长瑞行兼榨油坊、万盛行、长春行、源兴行、兴源行、荣顺布庄、裕记布庄、万丰布庄兼钱庄、玉庆京果商兼侨信局代办、泉胜灰窑(后兼营杉行)、吉和杉行、泉吉磨房等等。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洛阳地区旅外华侨大多回乡探亲,侨汇剧增,群众的购买力提高,市场逐步繁荣。当时洛阳街约3000多人口,多数以经商为主。商业门类众多,服务行业有照相、理发、饮食、菜馆、客栈、裁缝、钟表修理、五金修配和诊所等。 三、东岭集市 东岭原为赤土埔,广袤3里许。清宣统元年(1909年),下埔尾村张元丁始在此筑小店经营谋生。后来,邻近村民陆续在此建立数十间店铺,逐步形成小街,贸易渐趋繁荣。是时,张姓族人集合股资在街东开设“花会”赌场,四方来赌者甚众,赌摊林立。20年代,张奇士(南尾村人)和张兴水(大坑黄村人)两股土匪经常骚扰市场,敲榨勒索商人,东岭街日渐冷落,仅存数间鸦片店、赌场等。民国35年,再筑新街店铺近百间,形成较有规模的小集镇。 四、崇武集市 清朝中期,崇武较闻名的商号有经营商船行头的“何双益”、经营丝绸布匹的“林广记”、开设典当的“詹百万”。光绪初年,崇武商号近百家,其中兴旺的有杂货商行兼香油麻油加工作坊的“芳源号”,设有杉行、渔行、米店的“合和号”,经营台湾洋货兼鱼行的“隆吉号”,经营商船行头的“泉泰号”。至清末崇武有商号117家。 民国时期约有商号200多家,其中船头贸易商行11家,渔行30年代22家、40年代40多家,鱼贩商行54家,其它有纱布业6家,国药业6家,香楮14家,干果业9家,屠宰业9家,还有杉行、西药、百货等10多家。较出名的有经营洋货的“瑞裕号”,经营杉木、大米、竹蔑、瓷器的“协顺号”,经营粮食、兼设西药等的“仁寿号”,经营木材的“风泰号”,经营糕饼的“泉盛号”,经营大米的“珍裕号”,经营鱼产的“通裕号”,经营商船行头的“泉春号”和“公益行”。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元丁
相关人物
张奇士
相关人物
张兴水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面线店
相关机构
铁钉农具店
相关机构
宰牛场
相关机构
猪崽牙行
相关机构
美孚洋油代理行
相关机构
春生堂药局
相关机构
侨信局
相关机构
万泉友记
相关机构
英美烟草公司
相关机构
聚隆公司
相关机构
福兴栈
相关机构
源利行
相关机构
长瑞行
相关机构
万盛行
相关机构
长春行
相关机构
源兴行
相关机构
兴源行
相关机构
荣顺布庄
相关机构
裕记布庄
相关机构
万丰布庄
相关机构
玉庆京果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