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电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03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电信
分类号: F626
页数: 6
页码: 470-47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惠安县电信经济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电报、电话等。
关键词: 电信 惠安县

内容

民国4年(1915年),惠安成立电报局,开始建立长途台,从事电信业务活动。民国25年福建省电信局派人来惠安协办报话业务。民国29年,惠安被核定为戊等话务局,同年12月,又被陆军75师核定为报话代办处。开始时市话只是地方政府秘书室(后为建设科)管理的政府内部使用的通信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信真正开放,为民众服务。1951年,惠安邮电局成立,电报、长话、市话和农话等电信工作开始纳入统筹计划和分工负责的轨道。此后,电信网络和电信设备逐年改善,电信业务发展迅速。1982年,结束“以邮养电”的经营历史,全国电信业务收入首次超过邮政业务收入。1985年电信业务收入69.09万元,而邮政收入仅45.09万元。1986年开通自动机后,当年电信业务收入达75.10万元。1989年,南埔、崇武、东园3个农村电话交换点也进行改制,惠安首次实现长、市、农话合一的通信网络;是年,电信收入为372.41万元。
  第一节 电报
  一、有线电报
  民国19年(1930年),惠安电报局只有一部原始的莫尔斯人工电报机,供商务使用。民国33年4月1日,开始受理电报汇票转汇业务。1949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惠安电报局,电报增加防空、气象、特种水情、电汇等业务;是年出口电报500份,1950年出口电报增至8900份。
  1959年1月17日,开设惠安—泉州专线人工电报电路,与长途电话分线;是年,出口电报4.2万份。1966年,开始使用电传机,提高电报通信质量;是年,全县出口电报达6.2万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电报通信业务量剧增;是年,出口电报量达10.66万份,收入为4.53万元。1987年增设插报机1部,并加入全国自动转报网。
  至1989年底,电报业务共拥有电传电路2条,自动转报电路1条,电子电传机3部,55型电传打字机10部,64-40双机头发报机2部,4路插报机1部,汉字终端机1部和传真机1部。
  二、无线电报
  民国时期,惠安无线电报多为军政专用。民国32年,福建省电政管理局规定的分区接转的无线电播发通电局中,就已有泉州—惠安无线电台,山腰盐务局也有无线电台1部;1949年10月以后为泉州所接收。
  1950年后,惠安的小型无线电台一般供备用,也就是说只在有线电路阻断或突发性事件时才使用。1954年增设手摇发电机1部。1960年,增加人工收发报机和15瓦小型无线电台1部,直接和泉州联络。至1989年,无线电报仍然保持1条不变。
  第二节 电话
  一、长途电话
  民国24年(1935年),泉州—福州直达长途电话电路开通。民国27年,县域开始代办长途电话业务,代办种类为叫号、叫人、传呼3种,通话方式分寻常和加急2类。
  1949年10月以后,由于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的需要,县内执行特设军政专线电话和免费“土地改革”电话,同时取消特快电话的规定。1952~1954年仅有城关和洛阳2处开设长途电话;其中城关使用30门交换机,把长话和市话合并起来,洛阳以单机工作,长途杆线由中心站管理。1956年,长话交换从市内电话交换中分出。1957年,洛阳、山腰、崇武、东岭4处开始办理长途电话业务。1985年2月1日,开通惠安—香港的半自动电话业务。至1989年,长途电话出口业务量达到20.42万张。
  二、市内电话
  民国19年,县政府秘书室设一个电话班,有10门小交换机1部。民国27年,电话班改为电话室,由县府建设科管理,小交换机扩大到20门。抗日战争爆发后,小交换机迁设于科山顶,专供各科室通信联络。
  1949年8月23日,县人民政府对地方总机实行军管。1952年,县邮电局设交换机40门,市内杆路1.1杆公里,线路16.46线条公里,用户25户。1954年市话正式对外营业,1955年市话用户话机49部,1956年架设市内电缆4对公里,并增加交换容量20门,是年收入2300元。1957年,扩建市内电缆达122对公里,杆路由原来的47.55杆公里减少到4.99杆公里。1985年市话改制前夕,交换机容量达700门,实占门数628门,用户交换机110门,市话电缆长度为14.6皮长公里,杆路长度仅余0.5对公里,拥有用户437户,其中计费407户,以及电话机479部。1986年11月22日,为提高通信能力,开通纵横制交换设备1000门,并宣告结束单机手摇把历史。但由于经营意识不强,连续3年市话一直处于亏损局面。
  1989年10月,县大抓设备整治工作,提高设备完好率和电路接通率,保证电话通信质量,是年市话实际接通率达到71.8%。
  三、农村电话
  惠安邮电局成立前,农话只通向洛阳、山腰、崇武、涂岭等几条线路。农村土改时期,县邮电局组织1个5人工程队,配合当地民工,用2年时间架设11个区的土改电话线。1950~1951年,农话只有1部5门磁石的小交换机。1953年增加10门交换机1部,杆程增至110公里,农话用户为9户,话机16部;全县14个区政府和17个乡人民委员会安装话机(包括同线电话)。1955年农业合作化,各地区都办了电话,但线路质量低劣,大多和广播线合用,只有洛阳和崇武农话对外开办业务。1956年,农话建设有所加强,增加交换机5部,计130门,新架通11个乡,增架插程74.29公里,线条213.98条公里。1957年,全县已有7个农话交换点,容量150门,实占96门。分布情况是;崇武交换机30门,实占21门;洛阳10门,实占10门;东园30门,实占16门;东岭30门,实占12门;涂寨20门,实占10门;山腰20门,实占17门;驿坂10门,实装10门。1958年7月,农话由省下放地方自行经营管理。1960年,农村执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农话大多归公社管理。1962年1月,复归邮电部门主管。1965年,实现公社通电话比重100%,大队通电话比重25.5%。
  1979年,农村对电话通信的需求日益增强,邮电企业,大力发展农村电话。是年,农话交换机容量增至1000门,农话载波终端机24部(单路22部,3路2部),农话中继线杆路130公里,用户线杆路170公里,架空明线线条720对公里(中继线346对公里),电缆299.3皮长公里。农话中继电缆69.4皮长公里,大队用户电缆225皮长公里,拥有农话机501部;其中接入邮电局交换机的电话473部,有15个公社安装交换机,占93.8%。县城至公社农话电路为37条,农话的通信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全年农话业务收入为12.95万元。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