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储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031
颗粒名称: 三、储汇
分类号: F616
页数: 1
页码: 4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邮政储蓄历史悠久,民信局兼营储蓄业务。民国时期邮政储汇分立,惠安列为乙类汇票局。1949年后停办储蓄业务,1986年重新开办,当年收储9.27万元。1987年开办有奖储蓄,当年吸储余额达77.93万元。
关键词: 邮政 惠安县 储汇

内容

民国2年,惠安邮局在北门钟楼边成立,就已开始办理储金业务。民国6年,惠安“合发号”和“积金号”2家民信局也兼营盐民、盐兵和商人的钱银寄送传转业务。民国10年,晋江(泉州)局储、汇分立,惠安列为乙类汇票局。民国18年,又有7家民信局经营海外谋生者往来的侨汇派送。民国22年,邮政总局责令各地民信局停业,但侨汇业务仍可继续开展,并改称民信局为“批馆”。民国27年11月16日,惠安再度执行储汇合并,开办存簿储金业务,同时兼办简易人寿保险。民国28年,洛阳代办所也开始受理储金业务。当年,全县侨汇总额占晋江所属各局总数的7.5%,居全省第五位。民国33年3月,开办电报汇票转汇业务,4月1日,正式受理业务。
  1949年下半年,为了整顿和理顺邮政与金融部门的关系,人民政府指示暂时停办储、汇业务。1950年1月恢复邮政汇兑业务,隶属县银行主管,委托邮局对外经营。1953年,县邮局开始独立办理汇兑业务,不再办理储金和保险业务,是年,开发汇票2.11万张。1954年至1958年5月间,县域的汇兑业务较稳定,年开发汇票一直保持在2万余张。在随后的3年困难时期,由于局部放开市场物价,出现高价、议价商品,金融渠道较畅通。1960年和1961年的年开发汇票分别为4.2万张和4.1万张。
  1978年12月以后,邮政汇兑业务量日益增大。特别是个体户、建筑承包户等专业户来往汇兑频繁,高额汇款增多。1982年,高额汇款最高限额从300元提高到5000元。1984年,县域实行乡邮改革,邮路承包员每天把300元以下的汇款直接送到各村农家。1989年下半年,由于县工商银行和县农业银行业务原因,支不出邮政汇兑款,造成县邮电局营业窗口和18个支局、所兑付困难,特别是崇武邮电支局,每天都有上百个渔民家属拥在营业窗口等候兑付汇款。开兑之时,曾出现用“麻袋装钞票”现象。因此,县邮电局通过业务渠道,在年底前解决难题,使汇兑业务得到正常发展。
  县域的邮政储蓄停办36年之后,又于1986年6月开办,当年收储9.27万元,存户159户。惠安邮电局于1987年7月1日开办首期“邮政有奖定期定额储蓄”。邮电局集中力量宣传,扩大邮政储蓄影响,打破惠安邮储初办的余额滞后增长的局面。除了开展有奖邮储外,普通邮储在20天内收储额就达14.35万元,相当于7月份以前9个月邮储余额的总和,得到《福建邮电报》(第152期)的表扬。1987~1989年年吸储余额分别为77.93万元、68.61万元和212.09万元,存户分别为20442户、7771户和1208户。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