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邮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02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邮路
分类号:
F616
页数:
3
页码:
462-46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惠安县的县际邮路和县内邮路的发展历程。县际邮路在民国初期已有发展,但后来由于战争原因受到破坏,直到1950年才重新开通福州—晋江—厦门的自办邮线。县内邮路的发展则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改革和完善,包括民国时期的步班、自行车班和水线班等,以及1984年开始的乡村邮路承包制。
关键词:
邮政
惠安县
邮路
内容
一、县际邮路
民国初期,福厦公路全线沟通后,惠安通往外地的邮路有所发展,当时邮件是靠步班挑运传递。民国27年(1938年),日寇侵占厦门,县内公路遭到破坏,邮路车运被迫中断,改用30名邮差接力运邮。1949年底,县域南来北往的邮件,由晋江—福州邮线的汽车转运,洛阳的邮件每日2班,由邮差步行挑运至晋江转运。1950年4月,单程696公里的福州一晋江—厦门的自办邮线开通,惠安成为中途邮件的交换点,与全国和世界各地通邮。
二、县内邮路
县域邮路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民国10年,县城—沙格(75里隔日班)改为涂岭—坝头(80里环形线逐日班);县城—东园(30里环形线隔日班)改为县城—崇武(70里隔日邮差班);埕边(张坂)—獭窟(10里水线逐日班)改为门头街—獭窟(8里水线逐日班)。同年底,惠安开办村镇投递业务。民国11年,西、北、南郊外各增设邮差1名,为3日班制。民国15年邮递联系的乡村达132个。此后10年间,内地邮路状况保持不变。民国27年4月,惠安由二等甲级局降为二等乙级局,县城—涂岭和县城—洛阳的邮路亦靠邮差维持,停止收寄大宗包裹及较重的邮件。1949年底,由于惠安城关投递邮件不多,只设1个投递段,配1名投递员,日以步班投递1次。1956年改为2个投递段,东、西、南、北等4条主街及居民点的邮件由2名邮递员投递,采用步班和自行车班相结合。1956年,建立以县邮电局为中心的城乡邮线,推行定路线、定地点、定班期、定时间、定人员的“五定”制度。全县农村自编乡邮员16人,自行车邮路567.7公里,步班325.3公里,联系7个支局、3个邮电所、25个邮政代办所以及32个邮票代售处,服务人口达89.17万人。1957年,农村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40条)》,加上次年的“全民办邮电”运动,全县增配22名大队邮递员,担负公社内部邮件报纸的收投,同时建立农村发行站67个,信箱、信筒由1949年26个增加到88个;是年,首次开通是汽车邮路40公里,自行车邮路延长到910公里,步班邮路缩减为67公里。1959年大队邮递员增加到143人,1961年加强乡邮自编力量,配备乡邮员16人,大队邮递员保留5人,信、报只投至大队部。1970年后,乡邮员增至29人。
1984年试行乡邮改革,实行乡村邮路承包制。8月,选择条件较好的东岭乡作试点,并把450个自然村分片划段,邮路由原来的29条扩展到130条。1985年对正式选定的117名邮路承包员进行培训,4月,全境村村通邮路,做到户户领取百元以下汇款不出门。
1989年,经过改革和不断完善,乡邮承包队伍稳定发展,信、报亲投率由改革前的8.5%提高到99.85%,创社会效益236.64万元,企业经济效益87.09万元,名列全国前茅。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