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建筑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94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建筑技术
分类号: F426.91
页数: 3
页码: 396-3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的建筑技术包括木作、石构、建筑雕刻和装潢技术。木作技术主要涉及木构架的构造和寺庙建筑的特殊技巧,如藻井和反宇纳阳的造型结构。石构技术则包括墙体、门楹、窗框、椽柱、地铺、台阶、栏杆等石料雕制,以及古寺庙建筑中的蟠龙柱、龙陛、柱础、壁堵等雕品。建筑雕刻则用于寺庙建筑和民宅装饰。装潢技术则用于寺庙建筑的色彩搭配和室内的柱梁大木、门窗槛框等部分的装饰。
关键词: 惠安县 城乡建设 建筑业 建筑技术

内容

一、木作技术
  民国及其以前,惠安建筑匠师擅长建造木构架为主的古典建筑。其基本构造方式,是立柱和架梁组成构架,构架之间采用榫卯联接,并设置斗拱。这种结构的构件横平竖直,要求严格,加工细致,节点交搭紧密,梁柱用材粗壮完粹,等级较高,整座木框架有较好的建筑刚度,既牢固又具有抗震作用。
  在木结构的“三间张”、“五间张”大厝建造中,按三、五、七、九檩,二、四、六、八椽的规律,设置棱柱、月梁、雀替、斗拱,根据均衡对称的方式,合理搭配组合,做到接榫无缝、重迭有致。
  在寺庙建造中,还运用藻井(俗称“蜘蛛结网”)的拱顶技艺和翅翼反举的反宇式层顶造型。这种拱顶呈八角形,由经过精密计算加工的24根柱、1864块斗和1216块各种拱仔、横木、通梁、夹板,相互穿插并接,层层缩小而成,形同蛛网,藉以承受瓦瓴层屋盖的重载。为避免日晒雨淋,屋顶采用翼角翘飞的出檐(将屋檐向上反翘),“反宇纳阳”的造型结构,给人以“如翠斯飞”的形象,增加其外观的雄伟壮丽。两者均为木作之绝技。
  60年代始,石构、石混、砖混、框架结构建筑兴起,加以木料匮乏,木构建筑逐步消亡,木构技术逐渐失传,仅在少数老工匠师传中尚有保存。一些仿古风貌的碑亭建筑,大都为石料或钢筋水泥预制件所替代。
  二、石构技术
  民国以来的建筑物,始用条石砌筑墙体,多数采用间缝加垫片(俗称“四点金”)的垒砌方法。较为考究的建筑物,也采用无垫垒砌法(即密缝安装)。
  70年代,惠安人利用山石,通过开凿、分离、解体、加工,打制出各类石料。建筑石匠凭借经验选材,制作出大量的过梁、屋楼板(俗称“埕帮”)、拱榉等构件,用以建造民宅、公房。其中有平屋,有楼房,甚至有多层的几乎纯石构的建筑物。1976年,为了使这种纯石构的建筑更为规范化和科学化,福建省建筑科研所联合惠安县计委和崇武建筑公司,在崇武造船厂对条石材、石梁和石板棚(由厚度120~150毫米、宽度300~400毫米、长度为2500~4000毫米的条石平铺加水泥沙浆灌缝组成)等构件进行荷载试验,肯定民宅建筑四房(或六房)看廊、六房(或八房)丁字廊结构型式的科学性。由于石材受弯强度较差,民房建筑中廊宽的尺度,很少有超过4米的。
  在钢筋混凝土砼体技术应用之前,几乎所有的梁桥、拱桥、墓室券顶、涵拱、渡槽、古城门楼拱顶及碑坊等均为石构。这种梁、拱技术运用历史悠久,县内现存的此类石构建筑物,如王潮墓室、洛阳古桥和崇武古城、及已湮没的多处牌坊,还有现代建造的一些渡槽、防洪堤拱桥、惠安城关龙津溪及西门渠道沿线的涵拱以及境内多处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水塔,均为石构建筑之代表。
  三、建筑雕刻
  建筑石雕一般包括房屋建筑的墙石、门楹、窗框、椽柱、地铺、台阶、栏杆等,以及碑石之类石料的雕制,其基本要求是有平直的线条,平整的平面,均匀的棱角、圆、弧形。这类工艺最为古老,王潮墓室的石料雕制即属此类。明代以来,石雕墓料、地铺石等产品的数量可观,雕制工艺也日趋精细。明清两代的房屋墙石、台阶、石砛数量不多,但都为细雕。民国时期,房屋墙体多用石料,但以粗雕为多,且门楹、窗框、柱拱等构件日渐增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宅的大门框架多采用石料雕晟,富户人家尤为讲究,甚至还刻上(沉雕)楹联。公共建筑中经过精细雕晟密缝安装的建筑物也不少。70年代民间住宅几乎全用石料,雕晟日趋精细。这种被称作平直线的加工工艺,自明代起就已成为惠安石构建筑中一门基础石工工艺。80年代,石构件逐步减少,但出现由机械加工的饰面石板材。
  传统石雕艺术用于建筑物的还有古寺庙建筑中的蟠龙柱、龙陛、柱础、壁堵等雕品。被誉为“石雕博物大观园”、“石雕艺术宝库”、“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迹”、“集中国石雕石构筑之大成”的建筑群体——集美鳌园,成为现代建筑艺术之精品。
  古寺庙中有不少木雕制件,如屏隔、漏窗、窗花及斗拱,多雕有团鹤、螭虎、编蝠、夔龙、万字锦、卷草、荷花、糜鹿或戏剧人物等各种图案,极为丰富多彩。其加工方法有浮雕和透雕等种类,线条要求盘曲有力,繁而不乱,疏密得体,刀口富有力度感。栋架木构件、梁枋多为素面,仅在吊筒、瓜筒、束随、弯枋等处施以雕饰,布局疏朗,线条简练,朴素大方。有的外檐垂头、雀替、花板等也施以花鸟雕饰,体现刻桷镂楹的装饰美。
  清末以来,木雕工艺踵事增华,线条日趋细密、纤细而精巧。民宅中,斗拱、厅堂隔墙或壁堵常有木雕装饰,以使建筑物显得更为高雅。
  四、装潢技术
  古寺庙建筑,不但造型独特,规模宏伟,还兼备雕彩装饰。除屋顶翘脊飞檐的形体雕塑呈千姿百态外,还注意色彩搭配,有的用橙红色或绿色瓦筒,显得富丽堂皇;室内的柱梁大木、门窗槛框,皆遍刷朱红油漆,以红色为主调,但窗花、垂头、雀替等细木雕刻部分,则采用雕彩结合的装饰手段,施以青绿彩绘,以白粉演染,冷暖色调对比强烈,克服大片红色的单调感。有的天棚或藻井也以红绿等不同颜色的油漆刷涂,有的拱梁还用多种色彩绘以人物山水、花鸟图案,以增加美观,即所谓“雕梁画栋”。
  一般民宅不施油彩,以材料本身的颜色为主调,朴素淡雅。官商富户的宅第,除正面墙壁用错落有致的砖石雕砌外,还在门库、门扉上镶嵌贴面,有的还用彩画釉面瓷砖或碎瓷片贴制各种图案。室内地面铺方形或六角形或■壳形(六菱形)大砖;大柱屋架木遍刷油漆,拱榉、过楣绘上不同图案。有的厅堂、墙隔板刷涂油漆或桐油,既耐久又美观。“文化大革命”期间,民宅室内装修从简,多抹白灰浆或刷涂料。公共建筑除墙上粉刷外,开始采用水磨石地面。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建筑材料品种的增多,公共建筑及城镇民宅建筑多采用马赛克、水泥花砖、瓷砖、钢砖、涂料、漆料、壁纸等装修室内,农村建房也渐有仿效。80年代中后期,商住房装潢技术日新月异,外墙用水刷石,少数采用喷塑。由于住宅建筑皆平顶多层,室外格调单一,人们注意室内装修,吊顶装天花板;墙壁刷涂料、水泥漆,贴瓷砖,制木墙裙;地板用钢砖、石板材;门窗改用铝合金等等。装潢日趋豪华。农村步伐虽较慢,但亦渐有仿效。
  五、造桥技术
  宋代以来,县内建造的大小桥梁数以百计,其中最著名的有洛阳桥、大德桥、庄兜桥、青龙桥、无量桥等。洛阳桥为全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其建造方法是先于水中抛石、铺满桥趾,形成一道水下长堤,然后利用浅海里的蛎房进行繁殖,将石基胶固,使成整体,次于石基上安砌桥墩。再用船装载大块石梁利用潮水涨落,将石梁安装在桥墩上,首创近代桥梁所谓的“筏形基础”、“植蛎固基”及“浮运架梁”等造桥技术。“浮运架梁”施工法成为福建滨海地区建桥历史上的一大创造。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