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建筑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93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建筑业
分类号: F426.91
页数: 10
页码: 391-4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建筑业历史悠久,早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晋人南渡带来制砖瓦技艺,唐时已有木构架硬山式坡面顶。北宋时已采用驱石填海等技术造桥。明清时期,惠安工匠广为参与各地的寺庙建设和民居设计。民国期间,开始出现钢筋混凝土建筑。建国后,惠安建筑业发展迅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关键词: 惠安县 城乡建设 建筑业

内容

惠安建筑业历史悠久,早在秦汉以前,境内先民已能垒墙架木,筑屋而居。衣冠南渡的晋人,带来烧灰和制砖瓦技艺,房屋建筑得以采用砖瓦、石、木等构筑。唐时,有木构架,硬山式坡面顶,弧形瓦面铺作。北宋,即采用驱石填海,垒址于渊,筏形基础,浮运上梁及殖蛎固基等技术造桥;两宋间,境内建有10多座大型桥梁。南宋期间,惠安工匠于境内獭窟采石运往泉州参加东西塔的建造。由宋及元,域内“浮屠之宫”兴建达50多所,木构架、石柱等构式被广为采用。
  明初,建筑工匠云集沿海,参加寨、所城筑建。据《惠安政书》载,明时建筑工匠编入“匠户”,这些工匠父传子习,世系相承。明清两代,闽地多兴建翼角翘飞的宫庙寺院,惠安工匠不但于境内建造诸如峰尾东岳庙、肖厝沙格宫、城关西门龙泉宫等,还参加福州、闽南一带及台湾等地区的寺庙建设;闽南地区民居一般作“三开间”或“五开间”构式的建筑,多延聘惠安师傅“掌高尺”,组织施工。
  民国期间,由于水泥等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有些建筑改木构为钢筋混凝土浇注,改坡顶为平顶,镶装玻璃门窗,建筑风格始为一新。30年代,城关及东园临街拓改2~3层骑楼构筑。抗日战争时期,建筑业停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引导工人走集体化道路,组成建筑承包队,组织建筑工匠参加境内外大批水利工程、国防工地,以及北京十大建筑、集美学村、陈嘉庚陵园、集美海堤等大型建筑物的建设。50~60年代,境内工厂、学校、医院等建筑。多以石代木,富有地方特色。“文化大革命”期间,惠安建筑工人下放,禁止外出,建筑业受挫。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惠安建筑工人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工程的建设,派出技术人员、工人支援南也门、几内亚等国的建设。1978年,惠安建筑工人进入厦门、深圳、海南等特区参加工程建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惠安建筑业发展迅猛,10多万建筑工匠遍及全国各地,行业整体素质也随之迅速提高,由传统手工作业向大型机械化综合施工发展,由承建一般民用住宅到承担国防军工、高标级道桥、复杂结构厂房及高层建筑等大中型项目的施工,并在全国各地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一大批高难工程。建筑业已成为惠安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据统计,1979~1984年,全县乡镇建筑业年收入均在1亿元以上,其中1983年完成建筑产值达4.6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倍。1987年实行行业归口管理,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建设发展,惠安建筑业进入全盛时期。1988年总产值达13.8亿元,劳务收入3亿多元,为历年最高水平。1989年企业自行完成建安工程量5亿多元,总收入达14182万元。
  第一节 建筑队伍
  历朝以来,惠安的建筑业多由家庭性或地域性的个体工匠组合,父子相携、师徒相从,这些建筑工匠,农忙耕作,农闲打工,活动范围初时仅在县内,后来逐步发展至县外、省外。一些稍有规模的工程则由掌场工匠募集民间泥、木、石工匠分项承建,临时组合,工程一完即散,没有固定的组织。
  1950年,惠安成立建筑工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对私改造,组建建筑承包处,300多名工人纳入集体化轨道。1955年设立登记站,对建筑工匠进行登记,旋即成立建筑生产合作社(属集体性质);1956年,在此基础上组织建筑联社。“大跃过”时期,组建惠安建筑工程公司,并有计划地组织工人参加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1963年,县建筑公司分设5个工程段,在乡村分15个建筑社,共有工人1000多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建筑业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害去,建筑工人大量下放,“五匠”(木、泥、石、铁、竹)被迫归田,1600多名职工仅剩300余人,建筑业再度萧条。70年代末,建筑业恢复生机。1978年,县以原建筑工程公司5个工段为基础,分设5个县属公司;各乡镇以原建筑社为基础,陆续成立建筑公司。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扩大,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转向建筑业。1981年,全县建筑工人总数达6万多人。此间,县建筑管理局在厦门、深圳两地分设驻外办事处。1986年组建驻厦(厦门)工程公司、驻厦土木公司、驻深(深圳)工程公司、驻宝(宝安)建筑安装公司。此后,惠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等建筑工程公司,县工程公司、城关公司、东岭公司等先后在厦门、深圳、海南等特区及国家重点区域设立派出机构。进入特区的惠安建筑工人近3万人。
  至1989年,全县有县属全民建筑公司1家、集体建筑公司12家、乡镇建筑公司18家,建筑工程队400多支,共有在册建筑工匠1.3万多人。此外还有一些未纳入建筑企业、仍沿袭传统的师带徒方式在各处承接零星业务的工人。全县从事建筑业的总人数达13.5万人,约占全县劳力总数的35%,分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第二节 设计施工
  一、设计
  民国及其以前,建造民房要先请“风水”先生勘定方位,然后根据建筑范围、结构型式,再由掌“高”师傅在“高尺”上划定尺度。一般没有设计图纸,个别画有立体图样,标注主要部位尺寸。一些造型结构较为复杂的建筑物,多由级别较高的匠师绘制草图,替代“高尺”。1953年,惠安建筑工会2层办公大楼由老工匠吴金标设计,惠安工匠施工。此为县城第一幢由工人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大型建筑物。建筑工程处成立后,其技术设计人员归属于生产科,没有独立机构。1964年,成立建筑设计小组,有技术员5名、技工3名,从事土建设计工作。
  至70年代末,建筑工程处先后建成惠安戏院、惠安服务社、惠安县委办公大楼、惠安一中“东风”教学楼、惠安医院门诊楼、惠安干部招待所、惠安工人俱乐部等建筑物。其中典型设计有:1960年建成的县委石头大楼,为密缝安装的石构工程,这是惠安石构建筑的珍品,由黄旺元设计;1979年竣工的惠安工人俱乐部,为石混钢屋架结构,观众厅钢屋架由惠安建筑第一段老工人詹泉水设计,门厅密缝石构由吴澄清设计。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设计组业务涉及省内外项目。1979年建立县基建局建筑设计室,1980年改称设计公司,1981年复称设计室,改属建设委员会。1983年9月分设,惠安县城镇规划设计室,承担城乡规划设计和其他外来的设计业务。
  1989年,全县有专业设计人员21名,其中工程师8人、助理工程师9人、技术员4人。共设计工程项目660多个,其中城镇规划1个、市政工程2个、民用建筑537个、工矿及商用120个,面积达87多万平方米。主要设计项目有: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南岭桥百货大楼、邮电综合楼、工人俱乐部、新街百货大楼、崇武国际灯塔、机械厂装配车间、制碘厂制碘车间、开成职业中专礼堂以及新街数十幢商店、办公、居住楼和机关、工厂、商业、学校建筑群,还有东岭坵埕新村及晋江青阳综合市场、江西省永修县白莲宾馆等外县外省建筑工程设计。其中1985年,洛阳镇总体规划设计获晋江地区二等奖,建委设计室的新街百货大楼获设计表扬奖;1988年,规划设计室史炳法设计的晋江青阳综合市场、东岭坵埕新村获省常规设计竞赛佳作奖。
  二、施工
  明代,惠安就有专门的工匠,另立簿册管理。一些水利工程、桥梁道路、官衙(或府第)及大型庙宇等由官府主持,工匠及民工施工。大量民宅的建造则由业主雇聘工匠施工。
  惠安的民宅多土木结构,系土坯扛椽、硬山或单进“小三间张仔”平屋,舂土墙直至“归尾”,架椽钉桷成屋盖,施工较为简单。土建、木作、石件分项负责,一般以泥水匠为主,木、石匠配合。富户或官绅人家多建宅门府第,其规制是被称作“皇宫起”或“双燕归脊”的“五间张”(有的还有“护厝”厢房)大厝。多为大柱(有的用石柱)架梁组成复杂的木构架建筑(俗称“木栋”结构),由二进或多进连同天井、大埕组成封闭式宅院。为闽南一带的代表性民居。这种建筑施工,以木匠主持,泥、石匠配合。承建的木匠师傅有一套祖传的或沿袭的施工工艺,俗称“寸白”。
  民国期间,逐步发展石构建筑,民宅外墙普遍采用块石或条石垒砌,内墙用碎乱石沙泥填砌;高级民居,石料采用密缝安装或排砌、雕琢各种图案。以泥水匠为主,石匠配合施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建筑工人加入建筑社,参加县内外、省内外的国家各类大型建设。民间建房仍由个体工匠承担。50~60年代初,新建造一种俗称“四房看厅”的住宅,为土、石墙壁结构。70年代以来,民宅建筑除基础、立柱、外墙、台阶、门楹、窗框采用石料外,连过梁(俗称“通”)、出拱、屋面板、雨篷、阳台、栏杆,甚至内墙等均大量采用花岗岩石材作为构件。房屋型式有“四房看廊”、“六房丁字廊”等规制。此间,机关单位也建造多层石构楼房,由建筑企业负责施工。70年代末,石结构逐步被石混、砖混、框架结构所替代。
  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多层、高层建筑多采用钢筋水泥结构,建筑分工愈来愈细,施工中派衍出一批钢筋工、水电安装工、架子工、钉模工和装潢工,专司钢筋校直、截取、弯曲、捆扎、焊接、搭架、钉模、水电管道布设及室内装潢等的施工。
  70年代以来,由惠安工匠施工在县内获优质工程称号的有工人俱乐部、南岭桥百货大楼、明磊板材厂高100米的水塔、百货公司新百货大楼、县总工会大楼、惠安螺城新街综合楼等;在县外,1981~1989年获优质工程称号的有:厦门中旅社宿舍楼(7层框架,4500平方米)、宝安县布吉供销住宅楼(6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7756平方米)、大亚湾核电站专家楼(5层框架,3300平方米)、宝安县兴业有限公司(5层框架,11247平方米)、深圳市西万公司宾馆(5层框架,4100平方米)、海南东太农场乳胶制品厂(1层框架,3522平方米)、宝安县铁岗经济发展公司厂房(3层框架,1.3万平方米)、厦门大学留学生宿舍楼(6层混合,3600平方米)、厦门市船舶修造厂综合楼(7层混合,2127平方米)、厦门总工会疗养院招待所(4层框架,5658平方米)、邵武市立医院(框架,4503平方米)、永安市大湖电影院(砖木结构,2450平方米)等150个建筑物。
  第三节 施工设备
  民国及其以前,一直沿用古老传统的手工工具。泥、木、石工各有一套简单工具:泥工有木平尺、木抹尺、木线尺、水平尺、铁尺、泥刀、灰匙、手锤、墨斗、垂砣、石錾、砖錾、木夯、网筛之类;木工有高尺(现用卷尺)、曲尺(直角尺)、斧头、凿子、刨刀、墨斗、手摇钻、手锯及雕镂花纹用的钢线锯、小刀件等;石工有大锤、小锤、石錾、钢钎、平锤等等。50年代后期,随着机械设备的使用,木工逐渐采用电钻、电刨、圆饼锯、带锯及凿榫机等;泥工开始使用筛砂机、拌灰机、搅拌机、打夯机、平板振动机、插入式振动器、水磨机、拉筋机等;70年代后,石工普遍采用合金錾子;80年代逐步使用风动、电动凿岩机、复合劈楔、动力抽水机及火焰切割装置等机械设备。在建材运载方面,从手推车逐步改为使用拖拉机、农用车、载重运输车等机动工具。在起吊方面,由手提肩扛逐步改为使用卷扬机、井式提升机,部分企业有汽车吊、塔吊等先进设备。钢筋工使用电焊机、对焊机、点焊机及钢筋校直机等机具。
  1989年,全县建筑企业共拥有建筑施工机械3897台套,总功率为3.16万千瓦。主要施工设备有:汽车184辆、挖土机11台、搅拌机462台、砂浆机117台、振动机669台、喷浆机26台、藻浆机组20台、水磨机105台、空压机9台、卷扬机386台、并字吊架505台、弯曲机5台、电焊机143台、对焊机5台、切割机32台、钢筋校直机13台、电动机172台、打夯机12台、木工机械180台、砂轮机19台、冲击钻16台、柴油发电机组7台、钻台32套、抽水机18台等。
  第四节 建筑技术
  一、木作技术
  民国及其以前,惠安建筑匠师擅长建造木构架为主的古典建筑。其基本构造方式,是立柱和架梁组成构架,构架之间采用榫卯联接,并设置斗拱。这种结构的构件横平竖直,要求严格,加工细致,节点交搭紧密,梁柱用材粗壮完粹,等级较高,整座木框架有较好的建筑刚度,既牢固又具有抗震作用。
  在木结构的“三间张”、“五间张”大厝建造中,按三、五、七、九檩,二、四、六、八椽的规律,设置棱柱、月梁、雀替、斗拱,根据均衡对称的方式,合理搭配组合,做到接榫无缝、重迭有致。
  在寺庙建造中,还运用藻井(俗称“蜘蛛结网”)的拱顶技艺和翅翼反举的反宇式层顶造型。这种拱顶呈八角形,由经过精密计算加工的24根柱、1864块斗和1216块各种拱仔、横木、通梁、夹板,相互穿插并接,层层缩小而成,形同蛛网,藉以承受瓦瓴层屋盖的重载。为避免日晒雨淋,屋顶采用翼角翘飞的出檐(将屋檐向上反翘),“反宇纳阳”的造型结构,给人以“如翠斯飞”的形象,增加其外观的雄伟壮丽。两者均为木作之绝技。
  60年代始,石构、石混、砖混、框架结构建筑兴起,加以木料匮乏,木构建筑逐步消亡,木构技术逐渐失传,仅在少数老工匠师传中尚有保存。一些仿古风貌的碑亭建筑,大都为石料或钢筋水泥预制件所替代。
  二、石构技术
  民国以来的建筑物,始用条石砌筑墙体,多数采用间缝加垫片(俗称“四点金”)的垒砌方法。较为考究的建筑物,也采用无垫垒砌法(即密缝安装)。
  70年代,惠安人利用山石,通过开凿、分离、解体、加工,打制出各类石料。建筑石匠凭借经验选材,制作出大量的过梁、屋楼板(俗称“埕帮”)、拱榉等构件,用以建造民宅、公房。其中有平屋,有楼房,甚至有多层的几乎纯石构的建筑物。1976年,为了使这种纯石构的建筑更为规范化和科学化,福建省建筑科研所联合惠安县计委和崇武建筑公司,在崇武造船厂对条石材、石梁和石板棚(由厚度120~150毫米、宽度300~400毫米、长度为2500~4000毫米的条石平铺加水泥沙浆灌缝组成)等构件进行荷载试验,肯定民宅建筑四房(或六房)看廊、六房(或八房)丁字廊结构型式的科学性。由于石材受弯强度较差,民房建筑中廊宽的尺度,很少有超过4米的。
  在钢筋混凝土砼体技术应用之前,几乎所有的梁桥、拱桥、墓室券顶、涵拱、渡槽、古城门楼拱顶及碑坊等均为石构。这种梁、拱技术运用历史悠久,县内现存的此类石构建筑物,如王潮墓室、洛阳古桥和崇武古城、及已湮没的多处牌坊,还有现代建造的一些渡槽、防洪堤拱桥、惠安城关龙津溪及西门渠道沿线的涵拱以及境内多处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水塔,均为石构建筑之代表。
  三、建筑雕刻
  建筑石雕一般包括房屋建筑的墙石、门楹、窗框、椽柱、地铺、台阶、栏杆等,以及碑石之类石料的雕制,其基本要求是有平直的线条,平整的平面,均匀的棱角、圆、弧形。这类工艺最为古老,王潮墓室的石料雕制即属此类。明代以来,石雕墓料、地铺石等产品的数量可观,雕制工艺也日趋精细。明清两代的房屋墙石、台阶、石砛数量不多,但都为细雕。民国时期,房屋墙体多用石料,但以粗雕为多,且门楹、窗框、柱拱等构件日渐增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宅的大门框架多采用石料雕晟,富户人家尤为讲究,甚至还刻上(沉雕)楹联。公共建筑中经过精细雕晟密缝安装的建筑物也不少。70年代民间住宅几乎全用石料,雕晟日趋精细。这种被称作平直线的加工工艺,自明代起就已成为惠安石构建筑中一门基础石工工艺。80年代,石构件逐步减少,但出现由机械加工的饰面石板材。
  传统石雕艺术用于建筑物的还有古寺庙建筑中的蟠龙柱、龙陛、柱础、壁堵等雕品。被誉为“石雕博物大观园”、“石雕艺术宝库”、“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迹”、“集中国石雕石构筑之大成”的建筑群体——集美鳌园,成为现代建筑艺术之精品。
  古寺庙中有不少木雕制件,如屏隔、漏窗、窗花及斗拱,多雕有团鹤、螭虎、编蝠、夔龙、万字锦、卷草、荷花、糜鹿或戏剧人物等各种图案,极为丰富多彩。其加工方法有浮雕和透雕等种类,线条要求盘曲有力,繁而不乱,疏密得体,刀口富有力度感。栋架木构件、梁枋多为素面,仅在吊筒、瓜筒、束随、弯枋等处施以雕饰,布局疏朗,线条简练,朴素大方。有的外檐垂头、雀替、花板等也施以花鸟雕饰,体现刻桷镂楹的装饰美。
  清末以来,木雕工艺踵事增华,线条日趋细密、纤细而精巧。民宅中,斗拱、厅堂隔墙或壁堵常有木雕装饰,以使建筑物显得更为高雅。
  四、装潢技术
  古寺庙建筑,不但造型独特,规模宏伟,还兼备雕彩装饰。除屋顶翘脊飞檐的形体雕塑呈千姿百态外,还注意色彩搭配,有的用橙红色或绿色瓦筒,显得富丽堂皇;室内的柱梁大木、门窗槛框,皆遍刷朱红油漆,以红色为主调,但窗花、垂头、雀替等细木雕刻部分,则采用雕彩结合的装饰手段,施以青绿彩绘,以白粉演染,冷暖色调对比强烈,克服大片红色的单调感。有的天棚或藻井也以红绿等不同颜色的油漆刷涂,有的拱梁还用多种色彩绘以人物山水、花鸟图案,以增加美观,即所谓“雕梁画栋”。
  一般民宅不施油彩,以材料本身的颜色为主调,朴素淡雅。官商富户的宅第,除正面墙壁用错落有致的砖石雕砌外,还在门库、门扉上镶嵌贴面,有的还用彩画釉面瓷砖或碎瓷片贴制各种图案。室内地面铺方形或六角形或■壳形(六菱形)大砖;大柱屋架木遍刷油漆,拱榉、过楣绘上不同图案。有的厅堂、墙隔板刷涂油漆或桐油,既耐久又美观。“文化大革命”期间,民宅室内装修从简,多抹白灰浆或刷涂料。公共建筑除墙上粉刷外,开始采用水磨石地面。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建筑材料品种的增多,公共建筑及城镇民宅建筑多采用马赛克、水泥花砖、瓷砖、钢砖、涂料、漆料、壁纸等装修室内,农村建房也渐有仿效。80年代中后期,商住房装潢技术日新月异,外墙用水刷石,少数采用喷塑。由于住宅建筑皆平顶多层,室外格调单一,人们注意室内装修,吊顶装天花板;墙壁刷涂料、水泥漆,贴瓷砖,制木墙裙;地板用钢砖、石板材;门窗改用铝合金等等。装潢日趋豪华。农村步伐虽较慢,但亦渐有仿效。
  五、造桥技术
  宋代以来,县内建造的大小桥梁数以百计,其中最著名的有洛阳桥、大德桥、庄兜桥、青龙桥、无量桥等。洛阳桥为全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其建造方法是先于水中抛石、铺满桥趾,形成一道水下长堤,然后利用浅海里的蛎房进行繁殖,将石基胶固,使成整体,次于石基上安砌桥墩。再用船装载大块石梁利用潮水涨落,将石梁安装在桥墩上,首创近代桥梁所谓的“筏形基础”、“植蛎固基”及“浮运架梁”等造桥技术。“浮运架梁”施工法成为福建滨海地区建桥历史上的一大创造。
  第五节 主要建筑工程
  惠安建筑工匠于境内建造的古代著名工程,有“干”字形券顶石构地宫的王潮墓室,万安(洛阳)古桥、孔庙、崇武古城、青山宫、东岳庙、沙格宫、黄素土楼、郭氏家庙等,这些建筑物都已列入不同级别文物保护单位。县城里还有明代建的李恺、刘会及崇武张勇等官宦府第。
  近现代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工程有惠安服务社、惠安建筑工会、县干部招待所、崇武影剧院、治山治水纪念碑、崇武镇政府驻地、城关基督教堂、崇武国际灯塔、惠安一中东风教学楼、惠安医院门诊大楼、惠安县委大楼、洛阳桥闸及惠安工人俱乐部等工程。
  崇武国际灯塔 原址位于崇武古城南城门楼西侧,民国16年(1927年)由渔民集资兴建,为夜间出人崇武港的船只导航,民国26年拆除。民国37年重新募资在古城庵山顶城墙上建造灯塔,为中国沿海国际航标之一。1973年国家拨款改建,1974年10月1日正式使用,海拔46米,塔身建筑采用花岗岩构成,塔高11.51米,可见距15浬左右。
  惠安县第一中学东风教学大楼 该楼于1958年由原地方国营惠安县建筑工程公司(现为惠一建)承建,总建筑面积3369平方米,3层砖石混合结构,建筑造型属“一”字型,总层高为11.5米;正面大门屋顶有一牌台,连牌高为13.5米。大楼东面墙为砖砌墙面,西、南、北三墙面用经过粗加工的条石砌成。正面墙外有2米宽的走廊,走廊前面有16支由经过加工剁平的长42厘米、高25厘米的石砖砌筑而成的四方大柱;大门正面走廊长17.4米,宽3.25米,走廊正面有6支由精剁的长65厘米、宽42厘米、高25厘米的石砖块砌成的四方大柱。大门内有60平方米人行厅,厅有4支大石柱,人行厅西面有16平方米凉台,由4支砖砌柱支撑。该楼是集教学、实验、办公、会场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学大楼。
  惠安县医院门诊大楼 1960年由原地方国营惠安县建筑工程公司(现惠一建)承建。
  大楼建筑总面积4231.4平方米,为石结构,总层高9.6米,分为3层;外墙用宽24厘米、厚13厘米,经过二遍加工剁平的细条石砌成。大楼正面有一个走廊,面积21.8平方米,走廊正面有4支高9.6米的大柱立于整个大楼屋顶前面,大柱由长57厘米、宽38厘米、高30厘米3块柱石经过加工剁平组成,底座长70厘米、高25厘米,四块柱斗各长64厘米、高67厘米。
  惠安县委大楼 该楼于1960年由惠安建筑工程公司(现称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建筑面积2848.04平方米,整幢大楼为石结构工程,总层高11米,大楼分为3层。大楼外墙面全部是用长24公分,厚13公分,并经过二遍加工剁平的细条石砌成;大楼正面有一条走廊,面积62.9平方米;步入走廊有3级16.5米长石阶。走廊面前有六支大柱,其中四支大柱耸立在大楼正面,二支角柱;每支大柱高11米贯穿到大楼屋顶,大柱底斗长76厘米、高25厘米、宽59厘米;大柱是由长40厘米、高25厘米、宽29厘米,经过加工剁平的5块石砖连接组成。大楼正面有一条长44.6米,宽2.5米的走廊,走廊面前有8支大柱;步入走廊有一个大门,步入大门内有100.1平方米的办公厅;大厅中间有二支大石柱,大门双边有二个楼梯。大楼背面有一间半圆型的办公厅,面积64.9平方米;弧外面有一条2.5米宽的走廊,走廊有六支圆石柱;大柱两面墙同样有一条长44.6米,宽2.5米的走廊,走廊有8支大柱,双边楼梯直向西有一条3.1米的走廊连结弧型走廊的六支石圆柱。该楼是60年代典型石结构楼房,是惠安石构建筑之珍品。
  惠安县工人俱乐部 俱乐部为石(混)结构,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高26.45米,跨距为27米;外观全部为花岗岩结构,石阶、石柱、石墙、石梁、石门框、石线条。正面十三层石阶,室外设阳台,墙石装饰均细石二遍剁斧,密缝安装;用石料380立方米,最小块石重200公斤,最大1600公斤,最长石梁4.2×0.45×0.20米。入门厅高18.9米,设4个层次,地下室是乒乓球场。观众厅分为二层,下层设座位2336个,座席长35.1米、宽27米,二层前进式悬臂12.74米大挑、看台有座位542个。同时利用石结构有利条件,地下室自然通风,观众厅两侧设三层立面石结构的外走廊。舞台宽15米、高9米,该工程于1979年竣工,经省、市建委和有关部门鉴定为优质工程。
  惠安工匠于境外参与施工建造的有泉州东西塔、福州万寿桥、法雨堂、仙游县城东门外碑坊、台北龙山寺、南京中山陵、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北京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江西南昌起义纪念塔、井岗山纪念碑、深圳西班牙式别墅、厦门大学留学生宿舍楼、海南省中国第一条汽车高速实验跑道、海口市王府大厦,以及世界屋脊的西藏宾馆等数以百计的建筑工程。
  海南省琼海热带高速汽车试验跑道 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下达的建设项目,位于海南省琼海县热带汽车跑道试验站内,由后龙公司承建(后改称为福建省土木联合公司海南公司二分公司)。该工程根据汽车行驶可能遭遇的复杂路况,设计为平坦、凹凸的土、块石路面和砼路面。其中砼试验跑道分为南环北环,相距数公里,南北两环造型为圆弧桶型,工艺要求十分精确,是中国第一条热带高速汽车试验跑道,填补国内一项空白。南北环试验跑道工程于1986年竣工,验收评定为优良工程。
  广东省惠东县龙窝大桥 1982年该桥由惠安县涂寨第十九工程队承建。该桥全长254米,5个桥墩,每墩跨度45米,墩高37.4米,总造价210万元。整座桥为混合结构,双曲拱,工程复杂、难度大,既有水中施工,又有高空作业。该工程经广东省公路局验收质量良好。
  泉州井山22万伏输变电站 该输变电站由惠安县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于1987年5月承建,工程占地总面积为4329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828平方米,工程投资总额为250万元。有主控楼和载波楼,层次为3层;主控楼为框架结构,载波楼为混合结构。主控楼跨距18米,采用钢屋架,屋面采用造型板;外墙是一般洗沙,内墙中等粉刷,墙裙油漆;吊顶铝合金石膏板装饰;地面彩色水磨石,地下有下水道和地下电缆以及避雷针接地等设备。其电网构架1000多支,避雷针高达45米。该工程是省、市的重点工程,于1987年11月竣工,经能源部在全国同类型项目进行质量检查中评为第一名,由国家能源部评为优良工程。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