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村庄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93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村庄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2
页码: 390-3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期间,惠安的村庄建设逐渐发展,中部、东部、东南部的民居逐渐变为“红砖白石绿栏杆”,“翘脊垂檐”的传统民居和部分现代结构的楼房。50~60年代,新建民居多为“四房看厅”形式,70年代则以平顶石构民居为主。80年代后,新居多为2~3层楼房,并由纯石构向石混、砖混结构方向发展。道路建设也有很大改善,大部分村庄通机耕道,有的还铺设供水管道和设立小型粮食加工厂。
关键词: 惠安县 城乡建设 乡镇建设 村庄建设

内容

民国以前,乡村住宅大多是土木结构的平屋。县境西部、西北部村庄为散状型(一个村由几个或十几个孤立而分散的居住点组成,成片建筑少)和组合型(一个村分为几个片,每片是一个自然居住区)的。大多是在山坡的凹地、平地或溪谷盆地,一般为进山垦荒定居下来的住户,人口稀少,其房屋低矮,多数为土坯(或垒石)扛椽结构。中部、东部村庄多属集中型(整个村房屋成片,组成一个集中的住宅群),聚族而居,人数较多;少数为组合型,房屋相对较为宽敞;明清期间官宦之家建有白墙裙,红砖封面,俗称“红砖大厝”的大型宅院;靠近城区一带建有少数砖石结构的平屋,有的还是土石结构的大土楼。东部、东南部沿海村庄也多为集中型,人口密集,其房屋多砖石结构。洛阳、东园、张坂一带多侨户,住宅尤为富丽,既有古香古色的古大厝,也有西式的小楼房。
  民国以来,中部、东部、东南部变化较大,陆续建有一些具有闽南民族风格的“红砖白石绿栏杆”,“翘脊垂檐”的“三间张”、“五间张”传统民居,还有部分土木、砖石和混合结构的二、三层楼房。
  50~60年代,新建民居增多,多为土木结构的“四房看厅”形式。70年代,随着人口的剧增,大量兴建平顶石构民居,有“四房看厅”、“六房看廊”等形式,有的盖有楼房。80年代后,新居大量增加,房屋多为2~3层楼房,并由纯石构向石混、砖混结构方向发展。不少村庄开辟新地界,发展新村,如崇武建有西华新村、大岞三屿新村,后龙的峰尾开辟有商品街新村等等。
  此外,在道路建设方面也大有改观。过去是羊肠小道,现已村村通机耕道,通行拖拉机等小型车辆。在有条件的村开凿大井设供水站。峰尾村有供水站,日供水120吨,铺设管道2公里多,7个供水点可供6000人饮用。1989年村村通电,五六百个村庄建成小型粮食加工厂。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