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镇驻地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93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镇驻地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7
页码: 377-3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乡镇建设的情况,介绍了崇武镇,洛阳镇,东园镇,东岭镇,涂寨镇,张坂镇以及辋川镇的相关建设内容。
关键词: 惠安县 城乡建设 乡镇建设 镇驻地建设

内容

一、崇武镇
  宋、元时期,这里只是一些零星小村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患,筑建城垣,迁附近居民入城,军民杂居。清代后期,城区住宅向西门外崇武港北岸扩展,成为商业活动区。民国初年建新马路,形成新的商业街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新建筑物集中在新马路一带。70年代以来,各村向城外发展新居民区。1989年,新旧城区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
  (一)基础设施建设
  街道 巷道 建城后,城内就有中亭街、虎石街、中街、东南街、西南街。民国20年(1931年)从西城门向西至三关尾万五桥开辟一条新马路,即西华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港边地的开拓,镇府路、海滨路相继形成。80年代以来在崇武通往大岞东山公路的崇武至后海路段建成台湾街。1989年共有主要街道11条,总长约6000多米,其中主街新马路长1000米、宽8~20米,其他街、路46条,巷道72条。
  交通设施 民国23年,修筑通往县城的公路,但未正常行车,抗战时奉命破坏。50年代初修复,1955年通车。1964年修建崇武车站。镇内各村都有可通机动车辆的大道。
  供水 供电 1980年前居民吃水都靠并水。1980年8月起,城区实行定时供水(水源为霞西、五峰的大井),管道长21公里,供水点196处,日供水量60~70吨。1986年始建自来水厂(水源引自张坂东楼水库),管道长10.4公里。1989年1月正式供水,日产2500吨。
  1960年以后,城区及郊区采用柴油机为动力发电,始有电灯。1967~1981年,由惠安造船厂发电供应镇政府及街道部份居民照明。1982年5月后,山霞变电站建成,纳入电网。1983年春节,全镇通电。1987年城区主要街道都安装上路灯。1989年动工兴建35千伏变电站。
  (二)房屋建设
  公共建筑多集中于新马路(西华街)、港边路和镇府路。1988年11月,全镇国家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公房(不包括军房及村属单位)占地总面积3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4万平方米。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占地总面积6.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工厂企业(不含村属及私营企业)占地总面积1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绝大多数为50年代以后新建的。
  主要公房建筑物有:
  影剧院 又称渔民会场。1964年建,占地3180.7平方米,建筑面积1920.7平方米,为土木石混合结构,3层门楼后附设演出厅。
  气象站楼房 1972年建,占地面积7531平方米,建筑面积2670平方米,多数2层,少数为3层楼。
  中心卫生院楼房 1976年建,占地12555平方米,建筑面积2744.6平方米,有2层门诊楼和3层住院部等楼房。1989年增建970多平方米的1~2层房屋。
  邮电支局楼房 1981年建,占地2016平方米,建筑面积615平方米,3层楼。
  供销旅社楼房 1974年建,占地167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原为2层,1987年部分加建为3层楼房)。
  水产综合厂东厂区楼房 1979年建,占地11060平方米,建筑面积4126平方米。其中有3层楼房1座约1000平方米。
  造船厂楼房 1958年建,占地54660平方米,建筑面积10296平方米。其中3层办公室1座,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2层宿舍楼2座,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
  崇武中学楼房 70年代建,占地约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959平方米,1~2层教学楼。
  镇政府楼房民国时为泉春宅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乡、镇政府驻地。房屋为闽南“五间张”大厝,面宽五间进深二落,四间三“火巷”,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外加庭院200多平方米。
  民宅多集中于城内及城郊。70年代以来,城郊多建新村。据1986年下半年全镇住宅普查,用地总面积97.7万平方米(1949年以前的建筑占地面积约占14%),建筑总面积102.87万平方米。1980~1985年新建居民住宅5262座,其中2层楼1075座,3层以上246座,其占地面积约占总占地面积的53.6%。仅1985年新建民宅面积就达1.64万平方米。1989年人均用地面积为16.7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17.6平方米。
  二、洛阳镇
  民国期间,街市沿公路两旁向北扩展;50年代后,福厦公路洛阳段改道镇区西侧,沿道两旁逐渐发展成街;70年代以来,镇区向东部海埔扩大,形成南北向的新大街(即新马路)。至1989年,镇区面积达1.18平方公里。
  (一)基础设施建设
  街道民国以前,仅有洛阳街(下街)1条;民国期间公路穿街而行,公路北段发展成街道(顶街),同时在菜巷口形成一条向东的菜行街,与洛阳街成T型对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公路街、育英街、新马路、政通路、海尾街等街道先后建成。1989年,镇区内共有街道8条,总长约6000多米。主街洛阳街和新公路街宽均为8米,原为条石铺路,后改沥青,现都是水泥路面;新马路则宽约12米,石砖路面。
  公共交通 福厦公路横贯全境;还有通往云庄、白沙、锦锋(东园镇地界)、河市、琯头(均为鲤城区地界)等地的公路。镜内有客运站(包括公交车站、代办站)3个。南临泉州湾,建成500吨盐码头1个,还有1个运煤的小码头。有通往泉州的万安古桥和70年代建造的洛阳桥闸公路桥。
  供水 供电 自古以来洛阳供水依靠水井。1953年3月,由5侨户集资,在新马路利用民房开办电厂,装机容量先为3千瓦,后发展至10千瓦,日间供农产品加工,夜间供居民照明。1972年架设泉州至惠安35千伏输变电线路后,遂废止。
  (二)房屋建设
  镇区内公共建筑多集中于公路两旁和新马路东侧。公路西侧多为机关事业单位,新马路东侧多为工厂企业单位。私人住宅集中于洛阳街两侧(多为2~3层骑楼建筑)、新马路西侧(3~4层楼房为多)等地段,多为砖石木结构和混合结构。距街面不远巷道内既有富丽堂皇、古香古色的大厝,也有西式楼房及现代化建筑。据1985年统计,镇区实有住宅面积13.5万平方米,仅1985年私房建筑面积就达6.52万平方米。
  主要公共建筑有:
  税务所楼房 1980年建造,3层石构,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
  镇政府楼房 1981年新建,办公楼为3层石混结构,建筑面积约1150多平方米。
  粮油加工厂楼房 有4层楼厂房1座,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750平方米,日加工50吨大米,为惠安最大的粮食加工厂。
  供销社楼房 建于70年代,有3层石混结构楼房2座,建筑面积近2300平方米。
  惠安第五中学楼房 有60、70年代石构2层、3层教室楼各1座,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70年代所建(2层)、80年代末加层的3层宿舍楼1座,为石混结构,建筑面积1900多平方米;礼堂1座,80年代建造,为石混结构,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中心小学楼房 有1980年所建的3层石构教室楼1座,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80年代末新建3层砖混结构教学楼1座,面积近570平方米。
  影剧院 60年代建,门楼3层,局部4层,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
  天主教堂 20世纪初建。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70年代曾作为印刷厂厂房。
  惠安第五建筑公司楼房 占地面积2055平方米,建筑面积2250多平方米;其中以1972年建造石构4层办公楼为最壮观,是镇区内最高公共建筑物,建筑面积近650平方米。
  惠安石雕厂楼房 1960年创办,有3~4层石构办公楼及车间工棚。厂区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累年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三、东园镇
  古时,曾有人在此搭茅屋以避风雨,并席地设摊出售海产品,渐成渔市;后农产品、猪苗等也于此地进行交易,遂成街市。民国期间,曾设镇建制。至1989年已发展成面积为103万平方米,人口1.4万的集镇。
  (一)基础设施建设
  街道与公共交通要道集镇内有旧街2条,形成十字街,南北长约1000多米,宽6~8米,东西长约100米,宽约5~6米。原为三合土路面,70年代末改为石砖路面。新街与旧南北街成“丁”字交接,东西走向,路宽10米,全长约1000多米,为4级路面,泥结碎石结构。80年代末,在集镇区内的东园溪上设拱铺路。此外还有宽度在4米以下的巷道多条。交通要道除北通杏田、县城,南通埕边、秀涂的惠秀公路外,还有经张坂、赤湖,通向崇武和经仑前通往百崎的公路。1983年在集镇区内建有东园车站。
  供水供电东园镇供水历来靠水井。1974年底,上仑变电站建成,全镇用电得到解决,同时还供给张坂(包括各电灌站)用电。
  (二)房屋建设
  集镇区内的旧街,两旁原为低矮、参差不齐的平屋。民国10~11年(1921~1922年),民军陈国辉所部着手拓改街道,沿街两侧多改为2层骑楼。当时这些建筑物均为私人房产。50年代初,有些房产被人民政府没收,改为供销、百货门市部。
  主要公共建筑有:
  基督教堂 1937年建,土木结构,建设面积290平方米;内有8根弧形砖砌圆形大立柱,高8米左右,为全县建筑物所仅有。
  综合市场 80年代末建,占地面积1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480多平方米,其中交易棚及售货门市400多平方米。
  镇政府楼房 70年代建,2层石构办公楼,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
  邮电所楼房 70年代建的办公、宿舍两用楼,2层石构,前后楼建筑面积约270平方米;有3层框架结构的机房,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
  东侨宾馆 80年代末建,原为侨联旅社,80年代改称宾馆;2层混合结构,部份3层,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
  东侨影剧院 门楼为2层石构,面宽约30余米,演出厅宽约20米,进深35米,总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
  供销社办公楼门市部 80年代末建,为3层石混结构,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
  农行信用社楼房 70年代建的2层石构建筑群,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80年代部分加层(石混结构)成3层楼。
  四、东岭镇
  清代这里原是一片红壤荒埔;清末,由于港雅街日趋萧条,商贾先后迁居而来,遂设柴草埔、小鱼行于此,逐渐成街。1949年后,随着社会经济和商品生产的发展,逐步成为惠东地区集市贸易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1989年,集镇区域面积扩大至近百万平方米。
  (一)基础设施建设
  街道与公共交通民国期间,东岭集镇区已形成小“丁”字型主街。50年代末,涂小公路由镇北横穿全境而过,公路两旁逐渐建成商业街,并向公路两端延伸。80年代,新开辟的南北向商业大街(宽30米)与东西向旧主街成十字交叉,并与集资兴建的商住区大道勾连,铺砌石砖路面(共6500多平方米)。1989年集镇区内主要街道总长达3000米。
  供水供电这里饮水历来靠水并。80年代末,集镇区内开凿2口日供水量千吨的机井,并设置供水点。用电则由山霞变电站(10千伏等级)输变电线路供给。
  (二)房屋建设
  60年代后,镇区内有医院、百货、供销、影剧院、车站等公共建筑;70年代以来,镇政府、建筑公司、工商所、税务所、农行等部门多新建办公楼房,并集中于旧十字街和新大街。
  住宅早期多为土木石结构,70年代后部份为石结构,80年代后有少数2~3层砖混、石混结构的民宅。80年代末,集镇区内开发商品房建设,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
  主要公共建筑有:
  商业总店楼房 70年代建,2层石构,占地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70多平方米。
  影剧院 70年代建,门楼为2层石构,演出厅为石混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300多平方米。
  镇经委、建筑公司楼房 70年代末建,3层石混结构,局部4层,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
  惠安第三建筑公司楼房 80年代末新建办公楼,为3层石混结构,面积约850平方米。
  税务所楼房 1988年建,为3层砖混结构,办公大楼约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
  农业银行楼房 1985年建,3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800多平方米。
  惠东华侨医院大楼 占地8600多平方米,至1989年,累计建筑面积6675平方米。其中1986年新建4层砖混结构门诊大楼,建筑面积3260多平方米,1989年,住院部5层大楼建成,面积4037平方米。
  镇政府楼房 70年代初建,2层石构楼房1座,现为宿舍楼,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80年代初增建办公楼2层石构,部分3层,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
  综合市场 占地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400平方米,其中交易棚为土木石结构,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
  五、涂寨镇
  明洪武四年(1371年),开辟县东驿道经过涂寨;清代,郑藻倡导里人在此设点摆摊,遂成一街。民国17年,县城至崇武的公路过此。是时,涂寨已是具有一定规模的街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镇建设出现新貌。1988年10月,惠祟公路涂寨段改道,开始发展新区。1989年,集镇区从40年代末的20多万平方米发展至66万多平方米。
  (一)基础设施建设
  街道与公共交通集镇主街道为惠祟公路旧路段,东西走向,长1000多米,宽约7~10米,原为泥结碎石路面,后改铺宽6米的沥青路面;1983年改砌石砖。80年代末,在镇区北建1条与旧路相平行的新路,长3000米,宽42米。
  主要交通要道除惠崇公路外,1958年修建一条由街尾折向东北,通向净峰、小岞的涂小公路。还有一条自涂寨至弄内、涂寨至社坝的公路。
  供水 供电 镇区内历来靠水井供水。电力原由自办电厂供电。1973年以后,由城关变电站供应,输变电线路等级为10千伏。
  (二)房屋建设
  集镇主街房屋大多仅1~2层(东段2层为多),偶有3层,为土木石结构。50年代后,卫生院、粮站、公社驻地等建筑物向公路西头延伸;70年代以后,建筑物向公路的南北两侧发展,北边向新公路发展尤快,多为石结构、石混或砖混结构。
  主要公共建筑有:
  影剧院80年代初建。门楼为3层石混结构,演出厅为钢木石混结构,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
  税务所楼房80年代翻建,3层石混结构,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
  惠安第四中学楼房占地6000多平方米;累年建设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有2层石构教学楼和2层宿舍楼各1座。
  卫生院楼房占地面积21300多平方米。至1989年,累年建筑面积3510平方米。
  镇政府楼房有70年代所建办公楼1座,2层石构,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尚有礼堂及宿舍楼等。总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
  六、张坂镇
  张坂镇驻地张坂村原为骆氏聚居集中的村落;50年代后期,东园至埕边公路过境,这里逐渐发展而成集市;60年代初,支前公路通往崇武,又往东北方向发展;70年代初,在通往杏田的公路“T”型交接处,建造新街市,镇区初具规模。至1989年,镇区面积达68多万平方米。境内獭窟岛上,明时为防御倭寇,曾建有巡检司城1座,后废。
  (一)基础设施建设
  街道及公共交通 集镇主要街道有2条,东西向与南北向成“丁”字交接,总长960米,主街宽20米。集镇内主要交通公路有3条,总长2000米;有通埕边、仑前与杏秀线连接的公路,过门头、赤湖与惠崇线搭连的公路和直通东园镇的公路。
  供水供电至1989年为止,张坂镇区内用水仍依靠水井。供电依靠上仑变电站。
  (二)房屋建设
  集镇区内,公共建筑和民宅建筑总面积为22.4万平方米,其中50年代以后所建的21.04万平方米。建筑物多为石构或石混结构,东西向大街两头此类公共建筑尤多。
  主要公共建筑有:
  农贸综合楼 70年代建,3层石构,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
  供销社楼房 70年代建,有2层石构门市部办公楼2座,建筑面积分别为600和380多平方米。
  张坂中学楼房 建筑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内有50年代骆氏华侨捐建的文秀厅1座,为2层土木结构,包括两旁教室建筑面积约650平方米;60年代建有2层石构教室楼1座,建筑面积约520平方米;70年代建有2层石构教师宿舍楼1座,面积近200平方米;80年代新建教室楼3座(其中部分2层),总面积570多平方米。
  镇政府楼房 占地4600多平方米。有2层石构办公楼,建筑面积760多平方米;2层宿舍楼约250平方米;土木结构礼堂1座,面积150平方米。至1989年,建筑总面积约1600多平方米。
  邮电所楼房 80年代建,为4层混合结构,面积970平方米。
  七、辋川镇
  明时这里曾建有城池,后废。是处居于林辋溪下游,东临湄洲湾,北邻山腰盐场,西有走马埭,一马平川,尽为沃土,故成为县内一大集镇。
  (一)基础设施建设
  街道与公共交通 集镇有新区和老区之分,因而有新街和旧街各1条。旧街狭窄曲折,长约500米,宽2~3米,原为碎石、石条铺砌路面,70年代后筑砌石砖;新街宽畅,长近200米,宽约12~16米,石砖路面,为60年代后逐步建成的。镇区内有通往县城的玉辋(玉围—辋川)公路与贯穿镇境南北的福厦公路成“T”字型对接;有通往后林和后坑的乡村机耕路。东北角滨海处,有1~5号盐业码头,盐船可通往香港。
  供水 供电 镇区内饮水靠水井。1973年以前自行发电,1973年后电力靠县城变电站供给。
  (二)房屋建设
  老街区为居民集聚地,房屋建筑稠密低矮,多数公共建筑陈布于新街两侧。北侧先后有60~70年代建的粮站、供销社、卫生院等建筑群体和农行营业所、信用社、邮电所等办公楼;南侧有镇政府、皮件厂、农具厂、文化站(包括影剧院)等建筑群和小电厂等。70~80年代,房屋建筑向新街两侧发展,其北侧与旧区连成一片。80年代以来向陈林路和“牛埠”方向(西街头)发展。现集镇区面积由40年代末的40余万平方米增至70多万平方米。
  镇政府 有70年代建的办公楼(现为宿舍楼)1座,为2层土木石结构,建筑面积约350多平方米,1985年建办公楼1座,2层石结构,建筑面积约500多平方米。
  卫生院 总占地4100平方米。70年代建有门诊楼1座,3层石构,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累年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
  邮电所 80年代末建,为4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400余平方米。
  粮站 有1961年建造的2层土木石结构门市楼,近500平方米;1979年底建造的3层石构办公楼390平方米。
  供销社 70年代建的办公楼1座,为2层石构,面积约400平方米。
  综合市场 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居全县市场之首;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