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园林绿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93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园林绿化
分类号:
S731.2
页数:
1
页码:
3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期间,惠安县城西郊的科山及其寺庙未作为园林专门管理。50年代后,县政府重视植树绿化环境,在街道、公路、机关、学校等地植树美化环境。70年代,开展封山育林,在火山、科山、螺山等地栽植多种树木。80年代末,郊区形成内、外绿城,大量山林填补西面缺口,形成外绿城。至1989年,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公共绿地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0.385平方米。
关键词:
惠安县
城乡建设
县城建设
园林绿化
内容
一、园林
宋代以来,城区西郊的科山及其寺庙仅作为县城内一个风景点,虽历经增建和修葺,但尚未作为园林加以专门管理。1973年冬,县政府组建科山风景区筹建领导小组。1979年,成立科山文化风景区园林管理处,着手修复古寺庙、山亭等建筑物,修筑环山公路,砌筑西门通往山寺的石阶路,开辟山麓的治山治水纪念碑亭为主体的景点。80年代,增建山门、“星洲馆”、“溯宇亭”、“槟侨阁”、“高参和尚莲座碑亭”、“通幽”拱桥等建筑物;开辟科山寺和寺内园圃;寺侧的“刘望海祠”、“庄先生祠”、北山坡的“惠安革命烈士纪念碑”、及以上述诸亭阁为主体的景点。
二、绿化
1949年底以前,惠安县城除螺山、科山、火山等有天然树木、草皮灌丛外,城区绿化内以人工栽植的榕树为多。
50年代后,城区重视植树美化环境,在街道两旁植大叶按,公路两侧植柠檬桉、木麻黄;在机关企事业院区内、学校范围内多植梧桐树、泡桐树、楝树等。此外,在洪厝围曾厝地界植有龙眼林一片。
50~60年代,开展封山育林,在县城西郊火山、科山、螺山栽植多种树木,且年年植补。
70年代,在改造街道的同时,植有市容林,以芒果树为多。
80年代末,郊区形成内、外绿城。内线有福厦、场站、部队油库3条公路林环抱东、南、北三面;而菱溪干渠的渠道林则填补西面缺口,形成内绿城。火山、螺山、岳山、科山等山脉则有大量山林,形成外绿城。北关、西北、东南、东关4个街道在郊区建立林果场。
至1989年,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21.5万平方米,公共绿地7万平方米(包括科山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0.385平方米。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