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环境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93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环境卫生
分类号: R12
页数: 2
页码: 375-3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期间,惠安县城街道卫生由专人打扫,垃圾被集中倾倒。公共厕所由政府出资建造并租赁给管厕户管理。50年代初,县组织环卫工人队伍清理垃圾、冲洗厕所。1964年,成立县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街道和公共厕所的清扫。1989年,有各种机动车9部负责城镇6条主干街道的路面清扫保洁,大大地改善市容环境卫生状况。
关键词: 惠安县 城乡建设 县城建设 环境卫生

内容

民国期间,县城街道有专人打扫卫生,垃圾用板车运到4个城门头固定地方集中倾倒;各条巷道由居民自行打扫,垃圾倒在旷地,当日即被游街串巷的郊区农民扒装挑走,作为农家土杂肥料。
  城区公共厕所一般由政府出资建造,然后租赁给管厕户管理,粪便由管厕人员出售给近郊农民作为农肥。居民住所的粪便由郊区农民定时前来倾倒。这种方式一直延续至50年代初。
  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时期,兵荒马乱,街道上垃圾随便堆放,无人清理,厕所粪便无人管理,水沟堵塞,污水横流,导致疾病流行,瘟疫肆虐。
  1950年春,县组织一支由9人组成的环卫工人队伍,清理街、巷垃圾,冲洗公共厕所。1964年,成立县环境卫生管理处,配备垃圾板车2部,及部分消毒器材,负责街道和公共厕所的清扫任务。1982年,修建东门、中新、西门3处蓄粪池。1984年7月,设置垃圾容纳场1个,面积约7200平方米;蓄粪池3座,可容纳水肥1000吨左右。1989年,有各种机动车9部(其中垃圾专用车5部、水肥专用车4部),负责城镇6条主干街道的路面清扫保洁,面积约3.6万平方米,管理主街道44座公厕和单位、小街巷46座厕所以及在街道路面放置的垃圾圆桶135只。日运出县城区垃圾量30余吨,水肥粪便50多吨,大大地改善市容环境卫生状况。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