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市政设施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92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市政设施建设
分类号:
F294.9
页数:
5
页码:
365-3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期间,惠安开始拆旧建新街道,路面加宽至5~6米,并改造为水泥结构的临街骑楼。之后多次改造、拓宽旧大街,主要街道增至6条。70年代后期另有一条北环路、南环路建成。至80年代末,城区内街巷增至82条。
关键词:
惠安县
城乡建设
县城建设
市政设施建设
内容
一、道路
(一)主街道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建城时,设计东、西、南、北4条街,辟4个城门,即东启明、西永安、南通惠、北朝天。民国期间,东、西、南、北4城门至南岭桥(也叫龙津桥)的4条大街仍为县城主街道,路面为碎石铺砌。两旁排列着六七百间杉木结构的店屋。北门街从钟楼脚城隍庙口向南到文庙前的学口埔,再直下到达县口街到霞井街至南岭桥三级阶(是时龙津桥上垒阶三级)。南门街从南岭桥起,沿驿口街上行到12条坊脚,过布政庄抵张公祠,再转上白泉宫。西门街较短,自南岭桥至西门头,西通山路。东门街被龙津溪直劈成溪南溪北两街,傍溪两岸建有参差不齐的“坐溪店”,隔溪相望,沿线有13座桥相连,方便行走。溪南街沿溪岸东行为狭窄小路,设有店屋;溪北街圆智庵街路段最为狭窄,宽不过2米,全长不超过75米,但最为繁荣,两旁并排着约50间店铺。
20~30年代,城区4条旧大街拆建为新马路,每条街加宽至5~6米,街道两旁大部份旧日杉木店屋改造为2层以上水泥结构的临街骑楼,楼下店面建有遮日避雨的人行道(俗称“五脚架”),楼上作为住房。抗战期间,城墙拆除殆尽,东街延伸,与福厦公路对接,南、北两街与城外街道相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改造、拓宽旧大街,城区主要街道增至6条。
东街 长500米,是螺城地区最繁荣的地段。50年代,拆除园智庵街地段街店。60年代初,南岭桥头至后溪头的坐溪店连同多座石桥一并拆除;在溪面上立柱架拱,全线铺设石板顶,使溪床成为密封涵洞,其上辟为马路,街道拓宽至10米左右。1979年,该地段街道又扩至16米。1980年,对原铺筑的泥土路面进行整修。1984年,全街铺砌石砖路面,并整修两侧排水沟,植造市容林。
西街 长260米,原街道狭窄弯曲,路面不平。1980年,裁弯取直,局部拆迁,街面宽度增至7.7米,并铺砌石砖路面,整治排水沟道。
南街 长780米,宽9.7米。1980年,分两次铺砌石砖路面,并整修排水沟道。
北街 长875米,宽约10米,原路面崎岖不平,水沟狭窄,时常淤塞,下雨则泥泞难行。70年代,铺筑水泥路面590米;1981年,整修排水沟道,铺砌石砖路面285米;1983年,北关地段全部铺砌石砖路面。
新街 1981年,在下田园开辟新街,形成东、西、南、北4条新十字街,总长1700米(其中西段250米,东段约1000米,南段约100米,北段350米),路面宽30米(车行道16米,两旁人行道各7米)。车行道两边埋设下水道,人行道下面埋设自来水管及通讯电缆等设施。在人行道上营造双行市容林,街道两侧先后建有41幢4层以上楼房。
建设大街 这里原为福厦公路贯穿城区南北的旧路段,长4200米,宽9~16米(最宽处17.5米)。1987年,福厦公路惠安县城路段改道,遂成交通商业两用街;该道拓宽为24米,路面为沥青铺面,起止点为新旧福厦公路南北交汇点。
(二)交通干道
除建设大街外,惠安第一中学南面的军用路为县城主要交通干道,此路系东西走向。全长约1300米,宽约18米。另有一条西自北门头军用油库,东至惠安机场的次要交通干道,长1500多米,宽约12米。这些都是50年代后才形成的。
70年代后期另有一条北环路、南环路建成。全长约1100米,宽约3~4米。这两条南北环路原为不连接的小巷道,因为消防的需要,经裁弯扩宽后而成。由石砖和水泥路面以及土路互相交接。
(三)街巷
明隆庆年间(1567~1573年),城区有南坛巷、白泉巷、圣堂巷、铺口巷、新井巷、连厝巷、司口巷、九史巷、城隍巷、东岳巷、下谢巷、打锡巷等二三十条巷。民国期间拆除城墙后,巷道增加。形成大巷、双凤巷、打铁巷、后山仔头巷、张公祠巷、观音楼巷、大崎巷、清海巷、驿埔巷等街巷,一般宽约2~3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区范围扩大,至80年代末,城区内街巷增至82条,长度超过250米的2条,150~250米的7条,100~150米的25条,其余均在100米以下。宽为1~2米,路面原多为土路、碎石路,后逐渐整修为混凝土、石砖、水泥路面。
(四)桥梁
县城有龙津溪和龙湫沟两条溪水逶迤穿城而出,溪沟之上原建有不少小桥。据清嘉庆《惠安县志》载,有龙津桥(即南岭桥)、台牛桥、洗布桥、独板桥、社仔埕桥、社口桥、山边内桥等。至50年代初,东街地段龙津溪两旁的坐溪店仍以13座石构和木构的小桥相连结。这些小桥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城区街道改造时多数被拆除,设拱建屋,仅剩城关诊所(现螺城医院)前后门两桥和社仔埕桥、田仔墘的独板桥。70年代初,随着诊所的翻建和社仔埕市场的建设,前3座桥也湮灭,仅存独板桥。此外,原在东门与留山村交接处有一石桥,于50年代公路扩宽和建造房屋后改为暗渠。
50年代,菱溪渠道从县城西缘山麓穿贯南北,曾在北门县医院后门、西街尾及南门头等处建有石桥,分别连接螺山、科山和南门外等通道。这些桥于70年代时因在渠道上拱建房而成为暗渠。1989年城区桥梁仅剩独板桥和“红卫”、“七一”水库溢洪道上一小石桥和东门龙津溪水关出口(县印刷厂旁)双条石板的小桥。
二、供水排水
(一)供水
民国及其以前,惠安城区居民用水取自井水或河水。东街围头池、东城边、四角井、社仔埕,南街大宅铺、驿铺、白蛇巷,西门泗洲巷,北门岳路口、城隍口等处有10多口公用水井。此外,许多民居宅院内还有自用水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加一些公用水井,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还自行开凿水井,装设抽水机、水塔、管道等设施,解决用水问题。
70年代初,惠安布厂、酒厂、综合食品厂联合利用“七一”水库的水源,在螺山东坡建一供水站。该站布设口径为200毫米铸铁管经西门(在西门分一路150毫米管至综合食品厂)至南岭桥,然后再分两路,一路以150毫米管引至南门布厂,一路以200毫米管引至东门酒厂。1976年8月,县城建部门在该供水站的基础上扩大投资,成立地方国营自来水厂。1977年9月,在螺阳霞东(溪宅)开凿大井、兴建抽水站(即霞东制水车间),由溪宅布设200毫米铸铁管1100米至南门布厂与原3厂供水管连通。先在南门的武装部、南岭桥、东门的服务社3处设居民供水点,再由南岭桥引一条2寸镀锌管至县政府和惠安医院。该制水车间设计日供水能力2000吨,平时供井水,枯水期则引用林辋溪水(经消毒沉淀后供水);并布设居民用水管网。1978年9月开始供水,年售水量40万吨,用户约450户。翌年又在螺阳溪边桥畔开凿一口大井,引水至溪宅补充水厂的水源,管径200毫米,长约2公里。
1983年续建“七一”制水车间与霞东车间联网,并由综合食品厂处引150毫米管长约370米至惠安医院后门;从南门布厂引150毫米铸铁管长约1000米至空军场站。
1987年在福厦公路161公里处西侧建北关自来水厂,水源引自梅山水库、双溪和菱溪,枯水期以菱溪水为补充。自梅山水库引水(引水处高程47米)至北关水厂,采用管径400毫米水泥管,长3800米;在双溪引水点(标高38.8米)处建1座滚水坝,把水引入恒压水池,利用压力高度使水自流至北关水厂,引入管径500毫米水泥管,长9600米。北关水厂一期工程设计日产5000吨,1988年2月供水;二期工程设计日产1万吨。
自北关水厂以200毫米铸铁管1075米引两路水至北门钟楼,再从钟楼一路引150毫米管450米至县医院后门;一路引300毫米水泥管沿旧福厦路至惠安酒厂,与原霞东、“七一”供水管网相连。至此,全城自来水新旧干管互相沟连,管网四通八达。至1989年,输水管道总长度达60.5公里,年售水量182万吨,用户3260户4.5万人,用水普及率达70%。
(二)排水
惠安县城的螺山来水和北部雨水、污水排入龙湫沟,经霞张溪注入大桥溪;科山来水和中部南部雨水、污水泄入龙津溪,经下社溪也注入大桥溪。
明嘉靖三十一年(1522年)筑城之时,沿城垣之外凿筑一条环城壕沟,宽1丈2尺,城区之水由东门两水关泄入壕沟,再由下社、霞张两溪汇入大桥溪,流入林辋溪。民国期间,拆城辟路,在拓建东、西、南、北4条街的同时,于道路两侧砌筑明沟排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菱溪渠道接纳两山来水,在南门头弯曲向东流去。60~70年代,在县城西北郊山谷间修筑“七一”、“红卫”两水库蓄水,汛期排水自惠安第三中学经龙津溪入下社溪。此间,在拓改旧街道的同时,对排水沟渠屡有整修疏通。自1980年开始,全面整修筑砌旧街道排水沟,中山东路、中山南路、中山北路为明水沟渠,断面尺寸均为40×80厘米。1981年在辟建新街时,于车行道两边铺设下水道暗渠,沟渠断面尺寸东西向为60×80厘米,南北向为50×80厘米。
由于城区范围逐渐扩大,1989年全城依据地形特点,排水分为北、中、南3区。北区面积1.39平方公里,西北方向部份由两个排水口流入梅山溪,其余由3个排水口泄入下张溪、大桥溪。中区面积1.48平方公里,呈南北高中间低,排水口除1处泄入新福厦公路东侧的大桥溪外,其余7处均由南北分别流入下社溪和下张溪。南区面积0.99平方公里,排水通过南门军用路两侧沟渠进入农田灌溉明渠,汇入林辋溪。
1989年,全城区有大小不等的排水沟道15公里,形成雨、污水合流系统。
三、供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居民的照明皆靠花生油灯、菜油灯、煤油灯和蜡烛。1951年12月,县创建火力发电厂,仅供县政府、公安局和惠安医院的夜间照明。1952年,成立惠安电灯公司,供应县城照明用电。1972年,架设泉州至惠安的35千伏输电线路,同时兴建北关变电站。1973年并人电网运行,扩大供电范围,并改善供电质量。1989年1月,霞光11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产,全县联网,霞光站除供应城区外,尚可供应螺阳、黄塘、涂寨、辋川等乡镇。自此,北关变电站成为城区的备用电站。
四、公共交通
惠安自置县之始,即有驿道过境,县治左设有皇华驿,境内自北至南有7个递铺。历朝驿址屡有变迁,但路线依旧,以马匹作为交通工具。
民国8年(1919年)始筑公路,以汽车运载客货,但时通时断,至50年代才正常通车。60年代,省属惠安汽车运输站自行发车;此后又有县属运输车队(现县汽车运输公司)和陆运站(现为惠安第二运输公司)相继运行。3个车站均设于建设大街中段西侧。
1977年5月,组建惠安公共交通公司,隶属于城建部门。7月开始行车,时有3辆解放牌汽车运行,车站设在建设路中段东侧(现环卫处旁边)。1980年霞张岭顶兴建车站和办公楼,占地5300平方米,时有10余辆车运行。1988年增至29辆,营运线路9条。
城区4条旧大街历来不设客运汽车停靠站点,城内客运交通仅靠人力三轮车。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