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一篇 城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926
颗粒名称:
第十一篇 城乡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42
页码:
364-4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惠安的城乡建设发展缓慢,未受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加城乡各项建设的投入,改善了交通运输、供水、供电、邮电通讯、医疗卫生、学校教育、文化娱乐等各项设施。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设速度加快,城乡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住房建设方面,经过不同年代的建设高潮,住房建筑不断增加,人均居住面积也有所提高。
关键词:
惠安县
城乡建设
建设发展
内容
民国及其以前,惠安的城乡各项建设发展缓慢,历代虽有不少桥梁、沿海寨所卫城的筑建和少数引水工程、城乡道路、寺观庙宇修建,但对于城乡街道的建设未予以重视,以致建设混乱,街道狭窄不平,巷弄交错难行,沟渠排水不畅,住宅简陋低矮,布局零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加城乡各项建设的投入。1950~1989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62亿元,其中用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2.82亿元,交通运输、供水、供电、邮电通讯、医疗卫生、学校教育、文化娱乐等各项设施大为改善。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设速度加快,城建面貌焕然一新,不少新项目正在投建中,城乡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住房建设方面,经过50~60年代,翻身人民改旧房建新房,70年代大量兴建石结构住房,80年代富裕人家大建新居,掀起3次建房高潮,住房建筑不断增加。城区住宅建筑面积比50年代以前总和还增加1倍;农村增加2.5倍。至80年代末,人均居住面积,城区6.87平方米,农村集镇13余平方米,乡村超过20平方米。
第一章 县城建设
惠安县治址设于螺城镇,位于县境中部。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为御倭寇之患,始筑城池,城周986.5丈许,翌年十月竣工。城池历朝皆有修葺及增建。民国21年(1932年)因开辟新马路,拆去部分城墙。民国28年为防止日机轰炸时目标显露及疏散百姓之便,城墙全部拆除。此后不分城内城外,街道贯通,市店相连。民国期间,战事频繁,城建缓慢。至40年代末,城区面积仅1.75平方公里,各种建筑物总面积21.02万平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县城进行多次拓展和改造。至1989年底,城区面积扩大到300多万平方米,各种建筑物总面积138.5万平方米,为1949年前的6.6倍。
第一节 市政设施建设
一、道路
(一)主街道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建城时,设计东、西、南、北4条街,辟4个城门,即东启明、西永安、南通惠、北朝天。民国期间,东、西、南、北4城门至南岭桥(也叫龙津桥)的4条大街仍为县城主街道,路面为碎石铺砌。两旁排列着六七百间杉木结构的店屋。北门街从钟楼脚城隍庙口向南到文庙前的学口埔,再直下到达县口街到霞井街至南岭桥三级阶(是时龙津桥上垒阶三级)。南门街从南岭桥起,沿驿口街上行到12条坊脚,过布政庄抵张公祠,再转上白泉宫。西门街较短,自南岭桥至西门头,西通山路。东门街被龙津溪直劈成溪南溪北两街,傍溪两岸建有参差不齐的“坐溪店”,隔溪相望,沿线有13座桥相连,方便行走。溪南街沿溪岸东行为狭窄小路,设有店屋;溪北街圆智庵街路段最为狭窄,宽不过2米,全长不超过75米,但最为繁荣,两旁并排着约50间店铺。
20~30年代,城区4条旧大街拆建为新马路,每条街加宽至5~6米,街道两旁大部份旧日杉木店屋改造为2层以上水泥结构的临街骑楼,楼下店面建有遮日避雨的人行道(俗称“五脚架”),楼上作为住房。抗战期间,城墙拆除殆尽,东街延伸,与福厦公路对接,南、北两街与城外街道相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改造、拓宽旧大街,城区主要街道增至6条。
东街 长500米,是螺城地区最繁荣的地段。50年代,拆除园智庵街地段街店。60年代初,南岭桥头至后溪头的坐溪店连同多座石桥一并拆除;在溪面上立柱架拱,全线铺设石板顶,使溪床成为密封涵洞,其上辟为马路,街道拓宽至10米左右。1979年,该地段街道又扩至16米。1980年,对原铺筑的泥土路面进行整修。1984年,全街铺砌石砖路面,并整修两侧排水沟,植造市容林。
西街 长260米,原街道狭窄弯曲,路面不平。1980年,裁弯取直,局部拆迁,街面宽度增至7.7米,并铺砌石砖路面,整治排水沟道。
南街 长780米,宽9.7米。1980年,分两次铺砌石砖路面,并整修排水沟道。
北街 长875米,宽约10米,原路面崎岖不平,水沟狭窄,时常淤塞,下雨则泥泞难行。70年代,铺筑水泥路面590米;1981年,整修排水沟道,铺砌石砖路面285米;1983年,北关地段全部铺砌石砖路面。
新街 1981年,在下田园开辟新街,形成东、西、南、北4条新十字街,总长1700米(其中西段250米,东段约1000米,南段约100米,北段350米),路面宽30米(车行道16米,两旁人行道各7米)。车行道两边埋设下水道,人行道下面埋设自来水管及通讯电缆等设施。在人行道上营造双行市容林,街道两侧先后建有41幢4层以上楼房。
建设大街 这里原为福厦公路贯穿城区南北的旧路段,长4200米,宽9~16米(最宽处17.5米)。1987年,福厦公路惠安县城路段改道,遂成交通商业两用街;该道拓宽为24米,路面为沥青铺面,起止点为新旧福厦公路南北交汇点。
(二)交通干道
除建设大街外,惠安第一中学南面的军用路为县城主要交通干道,此路系东西走向。全长约1300米,宽约18米。另有一条西自北门头军用油库,东至惠安机场的次要交通干道,长1500多米,宽约12米。这些都是50年代后才形成的。
70年代后期另有一条北环路、南环路建成。全长约1100米,宽约3~4米。这两条南北环路原为不连接的小巷道,因为消防的需要,经裁弯扩宽后而成。由石砖和水泥路面以及土路互相交接。
(三)街巷
明隆庆年间(1567~1573年),城区有南坛巷、白泉巷、圣堂巷、铺口巷、新井巷、连厝巷、司口巷、九史巷、城隍巷、东岳巷、下谢巷、打锡巷等二三十条巷。民国期间拆除城墙后,巷道增加。形成大巷、双凤巷、打铁巷、后山仔头巷、张公祠巷、观音楼巷、大崎巷、清海巷、驿埔巷等街巷,一般宽约2~3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区范围扩大,至80年代末,城区内街巷增至82条,长度超过250米的2条,150~250米的7条,100~150米的25条,其余均在100米以下。宽为1~2米,路面原多为土路、碎石路,后逐渐整修为混凝土、石砖、水泥路面。
(四)桥梁
县城有龙津溪和龙湫沟两条溪水逶迤穿城而出,溪沟之上原建有不少小桥。据清嘉庆《惠安县志》载,有龙津桥(即南岭桥)、台牛桥、洗布桥、独板桥、社仔埕桥、社口桥、山边内桥等。至50年代初,东街地段龙津溪两旁的坐溪店仍以13座石构和木构的小桥相连结。这些小桥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城区街道改造时多数被拆除,设拱建屋,仅剩城关诊所(现螺城医院)前后门两桥和社仔埕桥、田仔墘的独板桥。70年代初,随着诊所的翻建和社仔埕市场的建设,前3座桥也湮灭,仅存独板桥。此外,原在东门与留山村交接处有一石桥,于50年代公路扩宽和建造房屋后改为暗渠。
50年代,菱溪渠道从县城西缘山麓穿贯南北,曾在北门县医院后门、西街尾及南门头等处建有石桥,分别连接螺山、科山和南门外等通道。这些桥于70年代时因在渠道上拱建房而成为暗渠。1989年城区桥梁仅剩独板桥和“红卫”、“七一”水库溢洪道上一小石桥和东门龙津溪水关出口(县印刷厂旁)双条石板的小桥。
二、供水排水
(一)供水
民国及其以前,惠安城区居民用水取自井水或河水。东街围头池、东城边、四角井、社仔埕,南街大宅铺、驿铺、白蛇巷,西门泗洲巷,北门岳路口、城隍口等处有10多口公用水井。此外,许多民居宅院内还有自用水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加一些公用水井,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还自行开凿水井,装设抽水机、水塔、管道等设施,解决用水问题。
70年代初,惠安布厂、酒厂、综合食品厂联合利用“七一”水库的水源,在螺山东坡建一供水站。该站布设口径为200毫米铸铁管经西门(在西门分一路150毫米管至综合食品厂)至南岭桥,然后再分两路,一路以150毫米管引至南门布厂,一路以200毫米管引至东门酒厂。1976年8月,县城建部门在该供水站的基础上扩大投资,成立地方国营自来水厂。1977年9月,在螺阳霞东(溪宅)开凿大井、兴建抽水站(即霞东制水车间),由溪宅布设200毫米铸铁管1100米至南门布厂与原3厂供水管连通。先在南门的武装部、南岭桥、东门的服务社3处设居民供水点,再由南岭桥引一条2寸镀锌管至县政府和惠安医院。该制水车间设计日供水能力2000吨,平时供井水,枯水期则引用林辋溪水(经消毒沉淀后供水);并布设居民用水管网。1978年9月开始供水,年售水量40万吨,用户约450户。翌年又在螺阳溪边桥畔开凿一口大井,引水至溪宅补充水厂的水源,管径200毫米,长约2公里。
1983年续建“七一”制水车间与霞东车间联网,并由综合食品厂处引150毫米管长约370米至惠安医院后门;从南门布厂引150毫米铸铁管长约1000米至空军场站。
1987年在福厦公路161公里处西侧建北关自来水厂,水源引自梅山水库、双溪和菱溪,枯水期以菱溪水为补充。自梅山水库引水(引水处高程47米)至北关水厂,采用管径400毫米水泥管,长3800米;在双溪引水点(标高38.8米)处建1座滚水坝,把水引入恒压水池,利用压力高度使水自流至北关水厂,引入管径500毫米水泥管,长9600米。北关水厂一期工程设计日产5000吨,1988年2月供水;二期工程设计日产1万吨。
自北关水厂以200毫米铸铁管1075米引两路水至北门钟楼,再从钟楼一路引150毫米管450米至县医院后门;一路引300毫米水泥管沿旧福厦路至惠安酒厂,与原霞东、“七一”供水管网相连。至此,全城自来水新旧干管互相沟连,管网四通八达。至1989年,输水管道总长度达60.5公里,年售水量182万吨,用户3260户4.5万人,用水普及率达70%。
(二)排水
惠安县城的螺山来水和北部雨水、污水排入龙湫沟,经霞张溪注入大桥溪;科山来水和中部南部雨水、污水泄入龙津溪,经下社溪也注入大桥溪。
明嘉靖三十一年(1522年)筑城之时,沿城垣之外凿筑一条环城壕沟,宽1丈2尺,城区之水由东门两水关泄入壕沟,再由下社、霞张两溪汇入大桥溪,流入林辋溪。民国期间,拆城辟路,在拓建东、西、南、北4条街的同时,于道路两侧砌筑明沟排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菱溪渠道接纳两山来水,在南门头弯曲向东流去。60~70年代,在县城西北郊山谷间修筑“七一”、“红卫”两水库蓄水,汛期排水自惠安第三中学经龙津溪入下社溪。此间,在拓改旧街道的同时,对排水沟渠屡有整修疏通。自1980年开始,全面整修筑砌旧街道排水沟,中山东路、中山南路、中山北路为明水沟渠,断面尺寸均为40×80厘米。1981年在辟建新街时,于车行道两边铺设下水道暗渠,沟渠断面尺寸东西向为60×80厘米,南北向为50×80厘米。
由于城区范围逐渐扩大,1989年全城依据地形特点,排水分为北、中、南3区。北区面积1.39平方公里,西北方向部份由两个排水口流入梅山溪,其余由3个排水口泄入下张溪、大桥溪。中区面积1.48平方公里,呈南北高中间低,排水口除1处泄入新福厦公路东侧的大桥溪外,其余7处均由南北分别流入下社溪和下张溪。南区面积0.99平方公里,排水通过南门军用路两侧沟渠进入农田灌溉明渠,汇入林辋溪。
1989年,全城区有大小不等的排水沟道15公里,形成雨、污水合流系统。
三、供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居民的照明皆靠花生油灯、菜油灯、煤油灯和蜡烛。1951年12月,县创建火力发电厂,仅供县政府、公安局和惠安医院的夜间照明。1952年,成立惠安电灯公司,供应县城照明用电。1972年,架设泉州至惠安的35千伏输电线路,同时兴建北关变电站。1973年并人电网运行,扩大供电范围,并改善供电质量。1989年1月,霞光11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产,全县联网,霞光站除供应城区外,尚可供应螺阳、黄塘、涂寨、辋川等乡镇。自此,北关变电站成为城区的备用电站。
四、公共交通
惠安自置县之始,即有驿道过境,县治左设有皇华驿,境内自北至南有7个递铺。历朝驿址屡有变迁,但路线依旧,以马匹作为交通工具。
民国8年(1919年)始筑公路,以汽车运载客货,但时通时断,至50年代才正常通车。60年代,省属惠安汽车运输站自行发车;此后又有县属运输车队(现县汽车运输公司)和陆运站(现为惠安第二运输公司)相继运行。3个车站均设于建设大街中段西侧。
1977年5月,组建惠安公共交通公司,隶属于城建部门。7月开始行车,时有3辆解放牌汽车运行,车站设在建设路中段东侧(现环卫处旁边)。1980年霞张岭顶兴建车站和办公楼,占地5300平方米,时有10余辆车运行。1988年增至29辆,营运线路9条。
城区4条旧大街历来不设客运汽车停靠站点,城内客运交通仅靠人力三轮车。
第二节 房屋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惠安县城房屋建设发展缓慢。1949年建筑物总面积仅21.02万平方米。50年代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房屋建设发展迅速。1989年城区各种建筑物总面积已达138.5万平方米,为1949年的6.6倍,其中仅70年代建造的就有28.89万平方米,超过1949年以前建造总和,1980~1989年新建面积达70.56万平方米,旧房翻建面积10多万平方米。
一、公房建设
(一)办公用房
县委、政府大院县衙在置县时兴建,元至元二年(1336年),县衙被倭寇烧毁,至正五年(1345年)重建,至正七年(1347年)又被毁。明洪武四年(1371年),知县时汝楫再建。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安景贤在县衙南面的名贤坊内建申明亭。洪武十六年(1383年)知县阎宏在县衙北面的登龙坊内建旌善亭。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县张桓重建,规模较前扩大。天启二年(1622年)、崇祯十二年(1639年),又先后修整。清康熙卜七年(1678年)七月初四,郑成功军队攻入县城,焚毁公私衙舍。雍正五年(1727年),知县韩从五重修。雍正三十二年(1754年)十二月十五日夜,大堂倾塌,知县马淮鼎重建。民国21年(1932年),改建正面厅堂1座,作为县政府各科室办公之处。
1949年以后,县政府办公地点屡有修葺、扩建、新建。1951年,原惠安三中校舍划归县政府为办公用房及宿舍。1954年扩建各科室办公室及2层县政府办公大楼,均为土木结构。1958年新建3层石混结构县委大楼,建筑面积2848平方米。1973年在县府前面建1幢3层石结构大楼,建筑面积近700平方米,先作为公安局办公楼,后作为县干部招待所。70年代中期,建造3层石结构县政府办公大楼,建筑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此后,盐管处、林业局、水电局等单位相继建造石混结构的办公大楼,建筑面积分别为500(2层)、800(2层)、2600(6层)平方米。1984年,县政府办公楼改建为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为4320平方米。至此,中共县委、县政府机关在总占地面积为4.7万多平方米的大院内共建有楼房、平房逾1.8万平方米,其中50年代以来新建的约1.6万多平方米。
其他办公用房50年代,随着机构的增设和扩大,一些科局迁出,另盖新房。最早建造的是东门头税务局大楼(该楼于80年代进行翻造)、建筑工会大楼(后为惠安建筑公司办公楼)和马山顶原为商业局现为供销总社办公楼。
60年代在建筑工会大楼南边建起1座3层石混结构办公楼(原建设局现建委办公楼)。60~70年代,农业局在洪厝围建造石混结构3层办公楼(约500多平方米,70年代末农业局迁至霞张岭福厦路东时,此楼归农机局所有)。
60~70年代,法院、检察院、司法局三家在原址改建扩建;公安局先于在县政府办公楼东南侧建1座3层石结构办公楼近700平方米(现为县干部招待所),至70年代末,搬迁至原县医院旧址办公,并增设一些房屋;至80年代末,翻建5层办公大楼。政法4家,现共有办公用房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
70年代科协、科委、计量所、水电局(原在孔庙后殿办公)都建造新房,其中科委1000多平方米,水电局2600多平方米;广播站也屡有翻建、增建;粮食局经多次搬迁,最后在学口埔翻建400多平方米办公楼;水产局搬至洪厝围(原西洋传教士的“姑娘楼”)办公,也进行翻建,并增建水产技术推广站一幢3层办公楼。70年代末,物资局、交通局等办公楼在建设大街落成。
80年代初,随着新街的开辟,企业局、工商局、二轻局(与皮件厂合署)、螺城镇城关供销社等办公楼相继兴建;建管局则租用现西北街基金楼办公。
此外,还有带有营业性质的办公用房。其中金融系统8000多平方米,邮电系统近7800平方米。
据1985年普查,城区办公用房总面积达5.16万平方米,其中全民单位用房4.52万平方米,集体单位用房0.41万平方米。
(二)工业交通仓库用房
据统计,1985年城区工业、交通、仓库用房面积共16.88万平方米。其中工业系统占地1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交通系统占地1.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各系统38个单位的各类仓库占地总面积约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45万平方米。
(三)商业服务用房
据1985年普查,螺城共有商业服务用房建筑面积12.93万多平方米。其中,市场占地近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120平方米;商业楼占地共1.1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多平方米;城区旅馆、招待所7个单位占地共1.6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4万多平方米。
(四)教育医疗科研用房
据统计,1985年全县教育医疗科研用房达5.54万平方米。其中教育系统11个单位占地面积约19.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25万多平方米;医院占地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科研用房1000多平方米。
(五)文化体育用房
据1985年统计,文体系统的戏院、俱乐部、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灯光球场等7个单位,占地面积约2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
二、私房建设
民国以前,城内住宅大多是土木结构的平屋,城郊地段也有少数砖石结构的平屋,还有少数是土石结构的大土楼。民间最富地方特色的建筑,是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的古大厝。这些住宅一般都建有厅堂,设有祭祀祖宗和供奉菩萨的神龛。有的还建有护厝和书房,规格有“双落大厝”、“三落大厝”及“五落大厝”。在结构上,基本沿袭立贴式的木结构,土、砖墙,瓦顶,类似四合院的传统民居。其中有位于北街东侧的刘氏大厝、李氏大厝等明代官宦府第;南街街尾东侧的陈氏大厝,西侧张氏大厝、蔡氏大厝、庄氏大厝、王氏大厝、谢氏大厝、施氏大厝,东街南侧的陈氏大厝,以及提督衙巷的(陈姓)提督衙等清代官绅府第。
民国时期,尚有一些豪富建筑,诸如北街西侧的陈氏大厝、南街观音楼巷西头的林氏大厝,东头陈氏大厝;东街益良巷王氏大厝等。还有部分土木、砖石和混合结构的二、三层楼房。这一期间,由于社会动乱,经济萧条,兴建的民房很少,且多数较为简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兴建住宅较少。1985年,城乡出现建房热。是年,螺城私房建设投资200万元,竣工面积20153平方米,属住宅的18545平方米。据1985年统计,城区住宅总面积51.35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13.36平方米。是年,对城区5697户居民(人数29772)住房(总面积39.77万平方米)情况的调查:人均2平方米以下的有28户,231人,占人住宅总面积(下同)的0.06%;人均2-4平方米的有250户,1402人,占1.15%;人均4~6平方米的有509户2922人,占3.74%;人均6~8平方米的有622户3607人,占6.38%;人均8~10平方米的有374户4138人,占9.28%;人均10平方米以上的有3554户17549人,占79.39%。1988年建设私房(包括房屋翻建)53400平方米,建房户531户,投资额1362.4万元。
三、其他用房建设
1979年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剧增,城区居民住房需求矛盾十分突出。为解决住房难的问题,县城建部门有计划地对成片土地进行开发,统建商住房。
1983年,县城建局在县城东部城口新村建造4幢5层共80套商住房,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1987年6月惠安成立房产综合开发公司。1988年该公司在总面积为8.725公顷的城南住宅区,进行第一期商住房开发,建造6幢,共106套,总建筑面积11794平方米,其中商业店铺20间。嗣后又在土地总面积为4.815公顷的螺南旧福厦路东边建造3幢2层计6套华侨商住房。房产综合开发公司、县农房开发公司还采取贷款、集资等多种形式,实施对新、旧城区的综合开发,并与螺城镇中新街、西北街等开展横向联营,建造商住房和改建一些破旧危房。
各街道居委会也相继进行房地产开发。主要有:东关街在小田船(惠安茶厂对面)处建造1幢6层共36套商住套房和8座2屋3层商住房新居;东南街在下田巷附近建造1幢6层12套商住套房和南门火山脚41座2层商住房新居;中新街蔬菜组在城口(螺城交管中队东面)建造3幢5层共90套商住房,在县公安局与惠安织造厂交界处建1幢5层20套商住套房等等。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西门科山脚、西门涵洞顶、南门火山脚、“五七”化工厂边的工业路、东关小田船、东门马山顶、县物资局东边的城口、北门“山兜曾”、北门外双龟牌及螺山边等处均建有新村。其中城口的42幢住宅,具有浓厚地方特色,排列齐整美观。这些建筑多数是石结构或石混结构,为1~3层,也有4~5层砖混结构。1982~1988年间,仅城建部门统建商住套房就近600套,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
第三节 环境卫生
民国期间,县城街道有专人打扫卫生,垃圾用板车运到4个城门头固定地方集中倾倒;各条巷道由居民自行打扫,垃圾倒在旷地,当日即被游街串巷的郊区农民扒装挑走,作为农家土杂肥料。
城区公共厕所一般由政府出资建造,然后租赁给管厕户管理,粪便由管厕人员出售给近郊农民作为农肥。居民住所的粪便由郊区农民定时前来倾倒。这种方式一直延续至50年代初。
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时期,兵荒马乱,街道上垃圾随便堆放,无人清理,厕所粪便无人管理,水沟堵塞,污水横流,导致疾病流行,瘟疫肆虐。
1950年春,县组织一支由9人组成的环卫工人队伍,清理街、巷垃圾,冲洗公共厕所。1964年,成立县环境卫生管理处,配备垃圾板车2部,及部分消毒器材,负责街道和公共厕所的清扫任务。1982年,修建东门、中新、西门3处蓄粪池。1984年7月,设置垃圾容纳场1个,面积约7200平方米;蓄粪池3座,可容纳水肥1000吨左右。1989年,有各种机动车9部(其中垃圾专用车5部、水肥专用车4部),负责城镇6条主干街道的路面清扫保洁,面积约3.6万平方米,管理主街道44座公厕和单位、小街巷46座厕所以及在街道路面放置的垃圾圆桶135只。日运出县城区垃圾量30余吨,水肥粪便50多吨,大大地改善市容环境卫生状况。
第四节 园林绿化
一、园林
宋代以来,城区西郊的科山及其寺庙仅作为县城内一个风景点,虽历经增建和修葺,但尚未作为园林加以专门管理。1973年冬,县政府组建科山风景区筹建领导小组。1979年,成立科山文化风景区园林管理处,着手修复古寺庙、山亭等建筑物,修筑环山公路,砌筑西门通往山寺的石阶路,开辟山麓的治山治水纪念碑亭为主体的景点。80年代,增建山门、“星洲馆”、“溯宇亭”、“槟侨阁”、“高参和尚莲座碑亭”、“通幽”拱桥等建筑物;开辟科山寺和寺内园圃;寺侧的“刘望海祠”、“庄先生祠”、北山坡的“惠安革命烈士纪念碑”、及以上述诸亭阁为主体的景点。
二、绿化
1949年底以前,惠安县城除螺山、科山、火山等有天然树木、草皮灌丛外,城区绿化内以人工栽植的榕树为多。
50年代后,城区重视植树美化环境,在街道两旁植大叶按,公路两侧植柠檬桉、木麻黄;在机关企事业院区内、学校范围内多植梧桐树、泡桐树、楝树等。此外,在洪厝围曾厝地界植有龙眼林一片。
50~60年代,开展封山育林,在县城西郊火山、科山、螺山栽植多种树木,且年年植补。
70年代,在改造街道的同时,植有市容林,以芒果树为多。
80年代末,郊区形成内、外绿城。内线有福厦、场站、部队油库3条公路林环抱东、南、北三面;而菱溪干渠的渠道林则填补西面缺口,形成内绿城。火山、螺山、岳山、科山等山脉则有大量山林,形成外绿城。北关、西北、东南、东关4个街道在郊区建立林果场。
至1989年,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21.5万平方米,公共绿地7万平方米(包括科山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0.385平方米。
第二章 乡镇建设
县内沿海港口腹地和交通要冲逐步发展形成埠头或集镇,主要有崇武、洛阳、东园、辋川、山腰、东岭、涂寨、峰尾等镇或港埠,其中崇武、洛阳、山腰、东园等集镇于民国期间已有镇的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与交通的发展,这些集镇区域逐步扩大。与此同时,山霞、涂岭、张坂、黄塘、净峰、后龙、南埔、小岞等小集镇相继形成。40年来,区域划分屡经变化,至1989年,全县有7个镇9个乡。由民国期间8个增至15个商品集散型的集镇。
第一节 镇驻地建设
一、崇武镇
宋、元时期,这里只是一些零星小村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患,筑建城垣,迁附近居民入城,军民杂居。清代后期,城区住宅向西门外崇武港北岸扩展,成为商业活动区。民国初年建新马路,形成新的商业街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新建筑物集中在新马路一带。70年代以来,各村向城外发展新居民区。1989年,新旧城区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
(一)基础设施建设
街道 巷道 建城后,城内就有中亭街、虎石街、中街、东南街、西南街。民国20年(1931年)从西城门向西至三关尾万五桥开辟一条新马路,即西华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港边地的开拓,镇府路、海滨路相继形成。80年代以来在崇武通往大岞东山公路的崇武至后海路段建成台湾街。1989年共有主要街道11条,总长约6000多米,其中主街新马路长1000米、宽8~20米,其他街、路46条,巷道72条。
交通设施 民国23年,修筑通往县城的公路,但未正常行车,抗战时奉命破坏。50年代初修复,1955年通车。1964年修建崇武车站。镇内各村都有可通机动车辆的大道。
供水 供电 1980年前居民吃水都靠并水。1980年8月起,城区实行定时供水(水源为霞西、五峰的大井),管道长21公里,供水点196处,日供水量60~70吨。1986年始建自来水厂(水源引自张坂东楼水库),管道长10.4公里。1989年1月正式供水,日产2500吨。
1960年以后,城区及郊区采用柴油机为动力发电,始有电灯。1967~1981年,由惠安造船厂发电供应镇政府及街道部份居民照明。1982年5月后,山霞变电站建成,纳入电网。1983年春节,全镇通电。1987年城区主要街道都安装上路灯。1989年动工兴建35千伏变电站。
(二)房屋建设
公共建筑多集中于新马路(西华街)、港边路和镇府路。1988年11月,全镇国家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公房(不包括军房及村属单位)占地总面积3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4万平方米。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占地总面积6.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工厂企业(不含村属及私营企业)占地总面积1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绝大多数为50年代以后新建的。
主要公房建筑物有:
影剧院 又称渔民会场。1964年建,占地3180.7平方米,建筑面积1920.7平方米,为土木石混合结构,3层门楼后附设演出厅。
气象站楼房 1972年建,占地面积7531平方米,建筑面积2670平方米,多数2层,少数为3层楼。
中心卫生院楼房 1976年建,占地12555平方米,建筑面积2744.6平方米,有2层门诊楼和3层住院部等楼房。1989年增建970多平方米的1~2层房屋。
邮电支局楼房 1981年建,占地2016平方米,建筑面积615平方米,3层楼。
供销旅社楼房 1974年建,占地167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原为2层,1987年部分加建为3层楼房)。
水产综合厂东厂区楼房 1979年建,占地11060平方米,建筑面积4126平方米。其中有3层楼房1座约1000平方米。
造船厂楼房 1958年建,占地54660平方米,建筑面积10296平方米。其中3层办公室1座,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2层宿舍楼2座,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
崇武中学楼房 70年代建,占地约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959平方米,1~2层教学楼。
镇政府楼房民国时为泉春宅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乡、镇政府驻地。房屋为闽南“五间张”大厝,面宽五间进深二落,四间三“火巷”,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外加庭院200多平方米。
民宅多集中于城内及城郊。70年代以来,城郊多建新村。据1986年下半年全镇住宅普查,用地总面积97.7万平方米(1949年以前的建筑占地面积约占14%),建筑总面积102.87万平方米。1980~1985年新建居民住宅5262座,其中2层楼1075座,3层以上246座,其占地面积约占总占地面积的53.6%。仅1985年新建民宅面积就达1.64万平方米。1989年人均用地面积为16.7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17.6平方米。
二、洛阳镇
民国期间,街市沿公路两旁向北扩展;50年代后,福厦公路洛阳段改道镇区西侧,沿道两旁逐渐发展成街;70年代以来,镇区向东部海埔扩大,形成南北向的新大街(即新马路)。至1989年,镇区面积达1.18平方公里。
(一)基础设施建设
街道民国以前,仅有洛阳街(下街)1条;民国期间公路穿街而行,公路北段发展成街道(顶街),同时在菜巷口形成一条向东的菜行街,与洛阳街成T型对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公路街、育英街、新马路、政通路、海尾街等街道先后建成。1989年,镇区内共有街道8条,总长约6000多米。主街洛阳街和新公路街宽均为8米,原为条石铺路,后改沥青,现都是水泥路面;新马路则宽约12米,石砖路面。
公共交通 福厦公路横贯全境;还有通往云庄、白沙、锦锋(东园镇地界)、河市、琯头(均为鲤城区地界)等地的公路。镜内有客运站(包括公交车站、代办站)3个。南临泉州湾,建成500吨盐码头1个,还有1个运煤的小码头。有通往泉州的万安古桥和70年代建造的洛阳桥闸公路桥。
供水 供电 自古以来洛阳供水依靠水井。1953年3月,由5侨户集资,在新马路利用民房开办电厂,装机容量先为3千瓦,后发展至10千瓦,日间供农产品加工,夜间供居民照明。1972年架设泉州至惠安35千伏输变电线路后,遂废止。
(二)房屋建设
镇区内公共建筑多集中于公路两旁和新马路东侧。公路西侧多为机关事业单位,新马路东侧多为工厂企业单位。私人住宅集中于洛阳街两侧(多为2~3层骑楼建筑)、新马路西侧(3~4层楼房为多)等地段,多为砖石木结构和混合结构。距街面不远巷道内既有富丽堂皇、古香古色的大厝,也有西式楼房及现代化建筑。据1985年统计,镇区实有住宅面积13.5万平方米,仅1985年私房建筑面积就达6.52万平方米。
主要公共建筑有:
税务所楼房 1980年建造,3层石构,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
镇政府楼房 1981年新建,办公楼为3层石混结构,建筑面积约1150多平方米。
粮油加工厂楼房 有4层楼厂房1座,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750平方米,日加工50吨大米,为惠安最大的粮食加工厂。
供销社楼房 建于70年代,有3层石混结构楼房2座,建筑面积近2300平方米。
惠安第五中学楼房 有60、70年代石构2层、3层教室楼各1座,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70年代所建(2层)、80年代末加层的3层宿舍楼1座,为石混结构,建筑面积1900多平方米;礼堂1座,80年代建造,为石混结构,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中心小学楼房 有1980年所建的3层石构教室楼1座,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80年代末新建3层砖混结构教学楼1座,面积近570平方米。
影剧院 60年代建,门楼3层,局部4层,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
天主教堂 20世纪初建。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70年代曾作为印刷厂厂房。
惠安第五建筑公司楼房 占地面积2055平方米,建筑面积2250多平方米;其中以1972年建造石构4层办公楼为最壮观,是镇区内最高公共建筑物,建筑面积近650平方米。
惠安石雕厂楼房 1960年创办,有3~4层石构办公楼及车间工棚。厂区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累年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三、东园镇
古时,曾有人在此搭茅屋以避风雨,并席地设摊出售海产品,渐成渔市;后农产品、猪苗等也于此地进行交易,遂成街市。民国期间,曾设镇建制。至1989年已发展成面积为103万平方米,人口1.4万的集镇。
(一)基础设施建设
街道与公共交通要道集镇内有旧街2条,形成十字街,南北长约1000多米,宽6~8米,东西长约100米,宽约5~6米。原为三合土路面,70年代末改为石砖路面。新街与旧南北街成“丁”字交接,东西走向,路宽10米,全长约1000多米,为4级路面,泥结碎石结构。80年代末,在集镇区内的东园溪上设拱铺路。此外还有宽度在4米以下的巷道多条。交通要道除北通杏田、县城,南通埕边、秀涂的惠秀公路外,还有经张坂、赤湖,通向崇武和经仑前通往百崎的公路。1983年在集镇区内建有东园车站。
供水供电东园镇供水历来靠水井。1974年底,上仑变电站建成,全镇用电得到解决,同时还供给张坂(包括各电灌站)用电。
(二)房屋建设
集镇区内的旧街,两旁原为低矮、参差不齐的平屋。民国10~11年(1921~1922年),民军陈国辉所部着手拓改街道,沿街两侧多改为2层骑楼。当时这些建筑物均为私人房产。50年代初,有些房产被人民政府没收,改为供销、百货门市部。
主要公共建筑有:
基督教堂 1937年建,土木结构,建设面积290平方米;内有8根弧形砖砌圆形大立柱,高8米左右,为全县建筑物所仅有。
综合市场 80年代末建,占地面积1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480多平方米,其中交易棚及售货门市400多平方米。
镇政府楼房 70年代建,2层石构办公楼,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
邮电所楼房 70年代建的办公、宿舍两用楼,2层石构,前后楼建筑面积约270平方米;有3层框架结构的机房,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
东侨宾馆 80年代末建,原为侨联旅社,80年代改称宾馆;2层混合结构,部份3层,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
东侨影剧院 门楼为2层石构,面宽约30余米,演出厅宽约20米,进深35米,总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
供销社办公楼门市部 80年代末建,为3层石混结构,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
农行信用社楼房 70年代建的2层石构建筑群,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80年代部分加层(石混结构)成3层楼。
四、东岭镇
清代这里原是一片红壤荒埔;清末,由于港雅街日趋萧条,商贾先后迁居而来,遂设柴草埔、小鱼行于此,逐渐成街。1949年后,随着社会经济和商品生产的发展,逐步成为惠东地区集市贸易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1989年,集镇区域面积扩大至近百万平方米。
(一)基础设施建设
街道与公共交通民国期间,东岭集镇区已形成小“丁”字型主街。50年代末,涂小公路由镇北横穿全境而过,公路两旁逐渐建成商业街,并向公路两端延伸。80年代,新开辟的南北向商业大街(宽30米)与东西向旧主街成十字交叉,并与集资兴建的商住区大道勾连,铺砌石砖路面(共6500多平方米)。1989年集镇区内主要街道总长达3000米。
供水供电这里饮水历来靠水并。80年代末,集镇区内开凿2口日供水量千吨的机井,并设置供水点。用电则由山霞变电站(10千伏等级)输变电线路供给。
(二)房屋建设
60年代后,镇区内有医院、百货、供销、影剧院、车站等公共建筑;70年代以来,镇政府、建筑公司、工商所、税务所、农行等部门多新建办公楼房,并集中于旧十字街和新大街。
住宅早期多为土木石结构,70年代后部份为石结构,80年代后有少数2~3层砖混、石混结构的民宅。80年代末,集镇区内开发商品房建设,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
主要公共建筑有:
商业总店楼房 70年代建,2层石构,占地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70多平方米。
影剧院 70年代建,门楼为2层石构,演出厅为石混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300多平方米。
镇经委、建筑公司楼房 70年代末建,3层石混结构,局部4层,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
惠安第三建筑公司楼房 80年代末新建办公楼,为3层石混结构,面积约850平方米。
税务所楼房 1988年建,为3层砖混结构,办公大楼约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
农业银行楼房 1985年建,3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800多平方米。
惠东华侨医院大楼 占地8600多平方米,至1989年,累计建筑面积6675平方米。其中1986年新建4层砖混结构门诊大楼,建筑面积3260多平方米,1989年,住院部5层大楼建成,面积4037平方米。
镇政府楼房 70年代初建,2层石构楼房1座,现为宿舍楼,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80年代初增建办公楼2层石构,部分3层,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
综合市场 占地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400平方米,其中交易棚为土木石结构,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
五、涂寨镇
明洪武四年(1371年),开辟县东驿道经过涂寨;清代,郑藻倡导里人在此设点摆摊,遂成一街。民国17年,县城至崇武的公路过此。是时,涂寨已是具有一定规模的街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镇建设出现新貌。1988年10月,惠祟公路涂寨段改道,开始发展新区。1989年,集镇区从40年代末的20多万平方米发展至66万多平方米。
(一)基础设施建设
街道与公共交通集镇主街道为惠祟公路旧路段,东西走向,长1000多米,宽约7~10米,原为泥结碎石路面,后改铺宽6米的沥青路面;1983年改砌石砖。80年代末,在镇区北建1条与旧路相平行的新路,长3000米,宽42米。
主要交通要道除惠崇公路外,1958年修建一条由街尾折向东北,通向净峰、小岞的涂小公路。还有一条自涂寨至弄内、涂寨至社坝的公路。
供水 供电 镇区内历来靠水井供水。电力原由自办电厂供电。1973年以后,由城关变电站供应,输变电线路等级为10千伏。
(二)房屋建设
集镇主街房屋大多仅1~2层(东段2层为多),偶有3层,为土木石结构。50年代后,卫生院、粮站、公社驻地等建筑物向公路西头延伸;70年代以后,建筑物向公路的南北两侧发展,北边向新公路发展尤快,多为石结构、石混或砖混结构。
主要公共建筑有:
影剧院80年代初建。门楼为3层石混结构,演出厅为钢木石混结构,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
税务所楼房80年代翻建,3层石混结构,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
惠安第四中学楼房占地6000多平方米;累年建设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有2层石构教学楼和2层宿舍楼各1座。
卫生院楼房占地面积21300多平方米。至1989年,累年建筑面积3510平方米。
镇政府楼房有70年代所建办公楼1座,2层石构,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尚有礼堂及宿舍楼等。总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
六、张坂镇
张坂镇驻地张坂村原为骆氏聚居集中的村落;50年代后期,东园至埕边公路过境,这里逐渐发展而成集市;60年代初,支前公路通往崇武,又往东北方向发展;70年代初,在通往杏田的公路“T”型交接处,建造新街市,镇区初具规模。至1989年,镇区面积达68多万平方米。境内獭窟岛上,明时为防御倭寇,曾建有巡检司城1座,后废。
(一)基础设施建设
街道及公共交通 集镇主要街道有2条,东西向与南北向成“丁”字交接,总长960米,主街宽20米。集镇内主要交通公路有3条,总长2000米;有通埕边、仑前与杏秀线连接的公路,过门头、赤湖与惠崇线搭连的公路和直通东园镇的公路。
供水供电至1989年为止,张坂镇区内用水仍依靠水井。供电依靠上仑变电站。
(二)房屋建设
集镇区内,公共建筑和民宅建筑总面积为22.4万平方米,其中50年代以后所建的21.04万平方米。建筑物多为石构或石混结构,东西向大街两头此类公共建筑尤多。
主要公共建筑有:
农贸综合楼 70年代建,3层石构,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
供销社楼房 70年代建,有2层石构门市部办公楼2座,建筑面积分别为600和380多平方米。
张坂中学楼房 建筑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内有50年代骆氏华侨捐建的文秀厅1座,为2层土木结构,包括两旁教室建筑面积约650平方米;60年代建有2层石构教室楼1座,建筑面积约520平方米;70年代建有2层石构教师宿舍楼1座,面积近200平方米;80年代新建教室楼3座(其中部分2层),总面积570多平方米。
镇政府楼房 占地4600多平方米。有2层石构办公楼,建筑面积760多平方米;2层宿舍楼约250平方米;土木结构礼堂1座,面积150平方米。至1989年,建筑总面积约1600多平方米。
邮电所楼房 80年代建,为4层混合结构,面积970平方米。
七、辋川镇
明时这里曾建有城池,后废。是处居于林辋溪下游,东临湄洲湾,北邻山腰盐场,西有走马埭,一马平川,尽为沃土,故成为县内一大集镇。
(一)基础设施建设
街道与公共交通 集镇有新区和老区之分,因而有新街和旧街各1条。旧街狭窄曲折,长约500米,宽2~3米,原为碎石、石条铺砌路面,70年代后筑砌石砖;新街宽畅,长近200米,宽约12~16米,石砖路面,为60年代后逐步建成的。镇区内有通往县城的玉辋(玉围—辋川)公路与贯穿镇境南北的福厦公路成“T”字型对接;有通往后林和后坑的乡村机耕路。东北角滨海处,有1~5号盐业码头,盐船可通往香港。
供水 供电 镇区内饮水靠水井。1973年以前自行发电,1973年后电力靠县城变电站供给。
(二)房屋建设
老街区为居民集聚地,房屋建筑稠密低矮,多数公共建筑陈布于新街两侧。北侧先后有60~70年代建的粮站、供销社、卫生院等建筑群体和农行营业所、信用社、邮电所等办公楼;南侧有镇政府、皮件厂、农具厂、文化站(包括影剧院)等建筑群和小电厂等。70~80年代,房屋建筑向新街两侧发展,其北侧与旧区连成一片。80年代以来向陈林路和“牛埠”方向(西街头)发展。现集镇区面积由40年代末的40余万平方米增至70多万平方米。
镇政府 有70年代建的办公楼(现为宿舍楼)1座,为2层土木石结构,建筑面积约350多平方米,1985年建办公楼1座,2层石结构,建筑面积约500多平方米。
卫生院 总占地4100平方米。70年代建有门诊楼1座,3层石构,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累年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
邮电所 80年代末建,为4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400余平方米。
粮站 有1961年建造的2层土木石结构门市楼,近500平方米;1979年底建造的3层石构办公楼390平方米。
供销社 70年代建的办公楼1座,为2层石构,面积约400平方米。
综合市场 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居全县市场之首;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
第二节 乡驻地建设
一、山腰乡
山腰集镇乃惠北商贸中心。1958年,开辟涂肖公路(涂岭—肖厝)过此。70年代以来,逐渐向公路两侧和南北两头发展。1989年,集镇区已由40年代末30多万平方米发展为60多万平方米。
(一)街道与交通要道
集镇区内主要街道为涂肖公路穿越的一段,长约1000多米,宽6~8米,原为泥结碎石路面,1984年后改砌石砖。公路北侧有一条宽约3.5米的陈庄路与公路街成T型对接。交通干道有至涂岭溪西与福厦公路对接,涂肖公路经西蔡向东与后龙郭厝、峰尾、峥嵘等处的公路对接,山腰车站即建于集镇街头。此外,乡间遍布机耕路。
(二)供水供电
集镇内用水历来靠水井。在菜堂有供水站1个,可供8000人用水,铺设管道长达1500米。镇区内原自建电厂,自行发电。1975年,由县城北关架设35千伏线路至山腰街,全长15.9公里,装机容量3000千瓦/2台。1976年10月起供电。还负担涂岭、后龙、南埔等乡部份用电。
(三)房屋建设
集镇主要建筑物,多在街道北侧,为平屋及2~3层楼房,很少高层建筑。民宅多数为平房,简陋低矮,改革开放以后,石构、石混结构房屋日多,3~4层楼房也偶有出现。
主要公共建筑有:
盐场职工医院楼房 总占地5500平方米。门诊楼,建于60年代,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住院部建于70年代,约540平方米,均为3层石构。至1989年,建筑总面积约4700平方米。
盐场办公楼 60年代建,3层石构,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
乡政府办公楼 70年代建,3层石构,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
戏剧院 2层门楼,石混结构;演出厅面积400平方米,土木石结构。
惠北华侨医院楼房 70年代建,占地8000多平方米,有2层石构住院楼1座,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1986年,建成2层石混结构门诊楼1座,建筑面积近900平方米。至1989年,累年建筑面积4440多平方米。
惠安县第二中学楼房 总占地约万余平方米。50年代建有2层砖木石结构的东风教学楼1座;1958年建有土木结构礼堂1座;1965年建有2层石构红旗楼1座,面积均为500多平方米。1987年,建有3层砖混结构办公楼1座,面积800多平方米。
惠北中心市场 有农贸和副食品两大市场,总占地7900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
山腰化工厂 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400多平方米,其中有2层石构办公楼,3层石构厂房。
惠安盐机厂 占地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700多平方米。
二、净峰乡
明时,在莲城建有卫城,今仅存南城门及部分残墙遗址。
民国时期净峰为一小村落,5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为集镇。至1989年,已建成区域面积60多万平方米。
(一)街道
街道短小,两条公路街组成“T”型,全长不超过800米,为泥结碎石路面,宽7米。
(二)供水供电
净峰饮水历来靠水井。1982年后,电力靠山霞变电站10千伏线路供应。现村村有电灯。
(三)房屋建设
镇区内主要公共建筑计占地面积5.48万多平方米。住宅建筑早年以土木石结构为主,近年以石结构为主,还有少数石构或石混结构的多层建筑。
主要公共建筑有:
乡政府办公楼 1972年建,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为2层石结构办公楼,建筑面积430多平方米;石木结构礼堂及2层石构后楼建筑面积约650平方米。东西两厢及大门两侧平屋建筑面积760多平方米。
粮站楼房 60年代建,建筑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其中2层石构办公楼,建筑面积530多平方米;3层石构宿舍楼,建筑面积480多平方米;2层石混结构门市楼160多平方米。
惠安第七建筑公司 80年代建,3层石混结构,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
卫生院楼房 70年代建,2层石构,局部3层。至1987年累计建筑面积近2360平方米。
税务局楼房 1986年建有3层石混结构办公楼,建筑面积达700多平方米。
净峰中学楼房 70年代建,石构2层楼房2幢。80年代增建不少。
三、黄塘乡
黄塘原为一个小村落。50年代惠黄(惠安—黄塘)公路通车后,发展为小村镇;60年代,统一规划,兴建市场、楼房,开设店铺,形成一条曲尺型新大街。经过30多年,发展成为集镇。1989年,建成区域面积已达40多万平方米。
(一)街道与交通
集镇主要街道为东西向的惠黄公路和南北向的黄庄(黄塘一庄兜)公路穿越镇区段。前者长约60米,宽7米,为泥结碎石路面;后者长近150米,宽5~6米,条石路面。主要交通要道有:惠黄公路、黄庄公路、黄翁(黄塘一翁后)公路。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筑建。
(二)供水 供电
饮水靠水井。1973年6月始,由县城北关变电所供电(10千伏等级)。1989年初泉州井山变电线路架至霞光变电站,途经黄塘(110千伏等级)。
(三)房屋建设
集镇区内主要公共建筑计约占地面积3.6万多平方米。民宅建筑较分散,大部份为平屋、旧房,近年来有一些石结构新居出现。
主要公共建筑有:
百货商店楼房 1958年建,2层土木石结构,建筑面积660平方米。
中心小学楼房 1970年建,3层土木石结构,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
卫生院门诊楼 1976年建,2层土木石结构,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
乡政府 1975年建,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有3层石构办公楼600多平方米。
建筑公司办公楼 1978年建,3层石构,面积540平方米。
戏院 1984年建,为土木石结构,建筑面积850平方米;门楼为2层,演出厅为单层。
四、螺阳乡
螺阳集镇俗名大红埔,也称四叉路口,形成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几经发展,初具规模。1989年,区域面积近30万平方米。
(一)街道与交通
两条公路组成十字街。南北向为福厦路,宽9~16米,原为泥结碎石路,1972年改为沥青油漆路面;东西向为通向崇武至黄塘的公路,为泥结碎石路面。
(二)供水供电
镇区供水引自溪宅自来水厂。电力原引自县城区电厂,1989年后改接霞光变电站。
(三)房屋建设
60年代起,乡政府(公社)和县农机公司建筑群偏于一隅。四叉路口有文化站、工商所等公共建筑。80年代中后期,十字大街两侧陆续建造2~3层集资楼房;十字街东段相继建成明磊厂、泉艺厂。民居建筑分散,早期多为石结构平屋,“四房看厅”、“六房丁字廊”等结构。
主要公共建筑有:
乡政府办公楼 60年代建,有2层石构办公楼,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大礼堂500多平方米,2层石构门楼,演出厅土木石混合结构。总占地1000多平方米。
县农机公司楼房70年代初建,占地600多平方米,有1座2层石构办公楼、3座木石平屋仓库、1座2层石构宿舍楼,总建筑面积近750平方米。
供销社 60年代建,2层石构办公兼商用楼,局部3层。楼下有商店19间,楼上为办公、宿舍楼。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
建筑社有办公楼 1座,70年代末建,2层石混结构,局部3层,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
乡经委有办公楼 1座3层石混结构,总建筑面积约560平方米,前后分2次建成,后段为70年代所建,前段为80年代末续建。
明磊板材有限公司 1984年建,占地3.22万平方米。主要有3层石混结构办公楼1座,面积500余平方米;国产锯磨车间1座(2层楼高),石混结构,面积230多平方米;进口锯磨车间1座(3层楼高),框架结构,面积350多平方米。累年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
泉州石材工艺制品有限公司 1988年建,占地6600平方米。主要有5层砖混结构办公、宿舍楼1座;生产车间(2层楼高)1座,框架结构,面积1230平方米。累年建筑面积2200多平方米。
五、山霞乡
山霞集镇原为一个小村落,民国以前县城至崇武的驿道自村南通过。1950年,惠祟公路修复通车后,逐步发展为集镇。大多数公共建筑沿公路西头北侧发展。1989年,集镇初具规模,建成区域面积已达30多万平方米。
(一)街道与交通
主要街道为惠崇公路穿越镇区路段,宽7米,为泥结碎石路面,长约300米。主要交通要道除惠崇公路外,还有一条过赤湖至张坂的乡间公路和一条经水边(地名)过龙沧桥至东岭的大道。
(二)供水供电
集镇用水靠水井。70年代后期,乡政府(公社)曾自行发电照明。山霞变电站于1980年兴建,1982年5月正式供电。线路由东溪电灌站延伸至此,全长5.01公里,装机容量3800千伏安/2台。电站还担负崇武、东岭、净峰、小岞等乡镇的用电。
(三)房屋建设
沿惠崇路两侧有乡政府综合楼、农行营业所、供销社、合作商店、车站、市场、中学、变电站等公共建筑。
民宅大多平屋土木石结构,个别侨房有砖木石结构2~3层楼房。80年代以来多为石结构房屋。
主要公共建筑有:
供销社门市及办公楼60年代建,石构平屋,局部2层为办公楼。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
乡政府办公楼主楼2层石混结构,系1976年由崇武公社析出后所建,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80年代加层建三楼,面积近200平方米。南边侧楼2层石混结构,建筑面积280多平方米。80年代初,曾盖1座礼堂,面积近700平方米,因资金缺乏,至今未搭屋盖。
山霞卫生院楼房70年代始建,累年建筑面积950多平方米。
山霞中学楼房70年代建,石混结构,建筑面积870多平方米。前楼2层约170平方米;后楼2层局部3层,700多平方米。六、涂岭乡
涂岭集镇古有福州官道(古驿道)过此,村民于道旁建房,开设店铺,遂成街市。民国13年(1924年)惠安—枫亭公路筑成,集镇于公路两旁日渐发展,其中尤以路西发展为快。1989年,集镇初具规模,建成区域面积30多万平方米。
(一)街道与交通
南北贯通的福厦公路为集镇区内的主要街道,全长不到300米,宽9~16米,原为泥结碎石路面,1972年改为沥青油漆路面。自公路西至大宫埠有一条长约50米、宽3~4米的通道与公路成直角交接。乡境内有还有驿坂—大雾山、团结—北山和涂岭—朝阳等区间公路。
(二)供水 供电
供水靠水井。供电原靠陈田水库一、二级水电站,后由山腰变电站承担。
(三)房屋建设
集镇区的房屋建筑大多集中在公路西侧,公共建筑有乡政府、粮站、供销社、中心小学、卫生院等建筑群和交通运政、农行营业所、国药商店等办公楼,还有供销门市部10多间平屋。路东侧有综合市场和50年代所建造的供销社办公楼、村委会办公楼。民宅多集中于路西,原多为硬山式石墙平屋。70年代以来,多建平顶石构房屋,也有不少2层以上楼房;公路东侧住宅零散。80年代末,沿公路两侧建有店铺。
主要公共建筑有:
乡政府办公楼 有办公楼2座:西座为70年代建,2层石构,建筑面积近400多平方米;北座系1982年建,2层石构,建筑面积约750平方米。
卫生院 有门诊和病房2座:门诊楼60年代建,2层土木石结构,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病房楼70年代建,2层石构,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
中心小学教学楼 70年代建,3层石构,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
供销社办公楼有新旧2座:北座(旧的)50年代末建,2层土木石结构,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南座80年代建,2层石混结构门市办公楼,建筑面积430多平方米。
交通运政办公楼 80年代建,3层石混结构,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综合市场 占地5580平方米,至1989年,累年建筑面积1140平方米。
七、后龙乡
明代曾在境内的峰尾筑城防御倭寇,后废。今之集镇区有新旧区之分,新镇区在山腰通向南埔的公路两侧,为60年代后新发展起来的村落。旧镇区是由后龙港渔村逐渐发展而来,规模小,发展缓慢。
(一)街道与交通
后龙村有一条曲尺型崎岖不平的街道,长不足300米,宽5~7米,泥结碎石路面,原为过境公路。后龙港村有一条古街,长50~60米,原宽仅3~4米,后修整扩宽至5米左右。有通往山腰和南埔仙游的过境公路,还有境内通往峰尾村的区间公路。车站就建在新街道拐弯点北侧。
(二)供水供电
供水历来靠水井。电力由山腰变电站供应。
(三)房屋建设
集镇区范围很小,发展很慢,至今仍似一个村落。房屋建筑也较分散,平屋为多,民宅简陋低矮。旧镇区均为民居,有商店分列街道左右两侧,多为平屋,偶有两层楼房,街市萧条。新镇区内公共建筑,多为1~2层房屋,均在公路东侧,供销社在路西侧,工商所在通往南埔公路北侧。
主要公共建筑有:
乡政府办楼 70年代建,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2层石构,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
粮站楼房 60年代建,多为土木结构平屋及仓库;70年代,建有2层石构办公、宿舍楼1座,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
医院楼房 70年代末所建,土木石结构,建筑面积约为150平方米。
工商所楼房 80年代初建,占地200平方米,2层石构,建筑面积180平方米。
八、南埔乡
南埔集镇原位于南埔港湾畔,1958年公路通车后,集镇向南扩展;至80年代末,进行围垦造田,即南埔围垦。集镇面积近40万平方米。
(一)街道与交通
南埔有新旧街道2条。旧街由首尾相接的柳厝街和南埔街两段组成。南埔街原有旧街和中街两部分,70年代后沿通仙游枫亭的公路东侧发展新街和中山街;柳厝街原为50年代后柳厝居民陆续迁来建居,开设店面而成的街市。1958年,涂肖公路开通过境,在南侧形成与旧街、中街平行的新公路街,街道长约500米,原为泥土碎石路面,80年代末改铺沥青路面。
南埔有通往山腰、鸠林、涂岭及肖厝的公路,陆上交通便利,南埔—肖厝二级公路正在开工。
(二)供水 供电
供水靠水井。用电原靠山腰变电站供应,1988年9月由泉州井山变电站架设110千伏线路直达仙境输变电站,线路长46公里,装机容量560千瓦。1989年7~10月以30千伏向炼油厂生产区、生活区、码头供电。
(三)房屋建设
房屋建筑多分布在公路街北侧和通往枫亭的南枫路两侧。公共建筑则多在公路街北侧路旁。民宅低矮简陋,多数为平屋,偶有2层楼房。70~80年代以来,新建房逐年增多。
主要公共建筑有:
乡政府办公楼 有3座,呈“同”字形,总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1972年后陆续建造的,石构为主。
卫生院楼房 占地6700平方米。有3座:门诊楼1座,2层石构,70年代建,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住院病房2座,分别为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所建,建筑面积约850平方米。至1989年,累年建筑面积4360平方米。
国药门市部办公楼 1976年建,2层石混结构,建筑面积约540平方米。
南埔机械厂楼房 分南北区,占地3400多平方米。南区办公楼,石构,1979年只建平屋,1984年增建为2层,总建筑面积约340平方米;北区门市楼,1958年为平屋,1985年加层,建筑面积170平方米。至1989年,累年建筑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
粮站办公楼 70年代建1座,2层石构,建筑面积460多平方米。
供销门市部办公楼 80年代建1座,2层石构,底层门市部一列24间,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约650平方米。
九、小岞乡
1958年,全面围海造田,在横跨旧称七里湖中修建通岛公路,成为半岛。海岸线曲折蜿蜒,形成5个天然澳口,历来渔业称盛。集镇区原为滨海村落,1958年涂小公路至此,
逐渐扩大。
(一)街道与交通
民国期间前内村有一条南北方向的俗称“下街”的短小街市。50年代末东西方向的涂小公路过此,逐渐成街道与下街成“T”型对接,宽4.3~7米,长不到500米。公路除通往涂寨、县城外,还延伸至东山村。1974年在前内村筑有防波堤1条,长874米,面宽4米,高10米,此处成为避风良港,可停泊渔船1200艘。
(二)供水 供电
饮水靠水井。用电靠山霞变电站供给。
(三)房屋建设
50年代公共建筑多为硬山式土木结构平屋,少数事业单位有2层办公楼;60~70年代多为石构2层楼房;80年代以来,随着街道的改造,建有2~3层石混结构楼房。
民宅中有少数30~40年代用乱石筑砌的简陋土木结构平房;50~60年代以来,多用条石建造平顶石构房屋,多数为1~2层,少数3层;80年代3~4层楼增多。
公共建筑多在公路街北侧,主要有:
粮站楼房 50年代建,原多为平屋;1982年建3层石混结构门市部楼1座,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1989年增建2层框架结构办公楼1座,建筑面积约730平方米;至1989年,总占地面积6475平方米,建筑面积2990多平方米。
供销社办公楼 50年代建1座,2层石构,建筑面积640多平方米。
中心小学楼房 70年代建,2层石构教学楼,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80年代又部分加层。
乡政府办公楼 70年代建,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2层石混结构办公楼,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80年代末,原两厢单层加建为2层。
农行办公楼 80年代建1座3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
卫生院楼房 占地2950平方米,累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
第三节 村庄建设
民国以前,乡村住宅大多是土木结构的平屋。县境西部、西北部村庄为散状型(一个村由几个或十几个孤立而分散的居住点组成,成片建筑少)和组合型(一个村分为几个片,每片是一个自然居住区)的。大多是在山坡的凹地、平地或溪谷盆地,一般为进山垦荒定居下来的住户,人口稀少,其房屋低矮,多数为土坯(或垒石)扛椽结构。中部、东部村庄多属集中型(整个村房屋成片,组成一个集中的住宅群),聚族而居,人数较多;少数为组合型,房屋相对较为宽敞;明清期间官宦之家建有白墙裙,红砖封面,俗称“红砖大厝”的大型宅院;靠近城区一带建有少数砖石结构的平屋,有的还是土石结构的大土楼。东部、东南部沿海村庄也多为集中型,人口密集,其房屋多砖石结构。洛阳、东园、张坂一带多侨户,住宅尤为富丽,既有古香古色的古大厝,也有西式的小楼房。
民国以来,中部、东部、东南部变化较大,陆续建有一些具有闽南民族风格的“红砖白石绿栏杆”,“翘脊垂檐”的“三间张”、“五间张”传统民居,还有部分土木、砖石和混合结构的二、三层楼房。
50~60年代,新建民居增多,多为土木结构的“四房看厅”形式。70年代,随着人口的剧增,大量兴建平顶石构民居,有“四房看厅”、“六房看廊”等形式,有的盖有楼房。80年代后,新居大量增加,房屋多为2~3层楼房,并由纯石构向石混、砖混结构方向发展。不少村庄开辟新地界,发展新村,如崇武建有西华新村、大岞三屿新村,后龙的峰尾开辟有商品街新村等等。
此外,在道路建设方面也大有改观。过去是羊肠小道,现已村村通机耕道,通行拖拉机等小型车辆。在有条件的村开凿大井设供水站。峰尾村有供水站,日供水120吨,铺设管道2公里多,7个供水点可供6000人饮用。1989年村村通电,五六百个村庄建成小型粮食加工厂。
第三章 建筑业
惠安建筑业历史悠久,早在秦汉以前,境内先民已能垒墙架木,筑屋而居。衣冠南渡的晋人,带来烧灰和制砖瓦技艺,房屋建筑得以采用砖瓦、石、木等构筑。唐时,有木构架,硬山式坡面顶,弧形瓦面铺作。北宋,即采用驱石填海,垒址于渊,筏形基础,浮运上梁及殖蛎固基等技术造桥;两宋间,境内建有10多座大型桥梁。南宋期间,惠安工匠于境内獭窟采石运往泉州参加东西塔的建造。由宋及元,域内“浮屠之宫”兴建达50多所,木构架、石柱等构式被广为采用。
明初,建筑工匠云集沿海,参加寨、所城筑建。据《惠安政书》载,明时建筑工匠编入“匠户”,这些工匠父传子习,世系相承。明清两代,闽地多兴建翼角翘飞的宫庙寺院,惠安工匠不但于境内建造诸如峰尾东岳庙、肖厝沙格宫、城关西门龙泉宫等,还参加福州、闽南一带及台湾等地区的寺庙建设;闽南地区民居一般作“三开间”或“五开间”构式的建筑,多延聘惠安师傅“掌高尺”,组织施工。
民国期间,由于水泥等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有些建筑改木构为钢筋混凝土浇注,改坡顶为平顶,镶装玻璃门窗,建筑风格始为一新。30年代,城关及东园临街拓改2~3层骑楼构筑。抗日战争时期,建筑业停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引导工人走集体化道路,组成建筑承包队,组织建筑工匠参加境内外大批水利工程、国防工地,以及北京十大建筑、集美学村、陈嘉庚陵园、集美海堤等大型建筑物的建设。50~60年代,境内工厂、学校、医院等建筑。多以石代木,富有地方特色。“文化大革命”期间,惠安建筑工人下放,禁止外出,建筑业受挫。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惠安建筑工人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工程的建设,派出技术人员、工人支援南也门、几内亚等国的建设。1978年,惠安建筑工人进入厦门、深圳、海南等特区参加工程建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惠安建筑业发展迅猛,10多万建筑工匠遍及全国各地,行业整体素质也随之迅速提高,由传统手工作业向大型机械化综合施工发展,由承建一般民用住宅到承担国防军工、高标级道桥、复杂结构厂房及高层建筑等大中型项目的施工,并在全国各地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一大批高难工程。建筑业已成为惠安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据统计,1979~1984年,全县乡镇建筑业年收入均在1亿元以上,其中1983年完成建筑产值达4.6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倍。1987年实行行业归口管理,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建设发展,惠安建筑业进入全盛时期。1988年总产值达13.8亿元,劳务收入3亿多元,为历年最高水平。1989年企业自行完成建安工程量5亿多元,总收入达14182万元。
第一节 建筑队伍
历朝以来,惠安的建筑业多由家庭性或地域性的个体工匠组合,父子相携、师徒相从,这些建筑工匠,农忙耕作,农闲打工,活动范围初时仅在县内,后来逐步发展至县外、省外。一些稍有规模的工程则由掌场工匠募集民间泥、木、石工匠分项承建,临时组合,工程一完即散,没有固定的组织。
1950年,惠安成立建筑工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对私改造,组建建筑承包处,300多名工人纳入集体化轨道。1955年设立登记站,对建筑工匠进行登记,旋即成立建筑生产合作社(属集体性质);1956年,在此基础上组织建筑联社。“大跃过”时期,组建惠安建筑工程公司,并有计划地组织工人参加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1963年,县建筑公司分设5个工程段,在乡村分15个建筑社,共有工人1000多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建筑业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害去,建筑工人大量下放,“五匠”(木、泥、石、铁、竹)被迫归田,1600多名职工仅剩300余人,建筑业再度萧条。70年代末,建筑业恢复生机。1978年,县以原建筑工程公司5个工段为基础,分设5个县属公司;各乡镇以原建筑社为基础,陆续成立建筑公司。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扩大,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转向建筑业。1981年,全县建筑工人总数达6万多人。此间,县建筑管理局在厦门、深圳两地分设驻外办事处。1986年组建驻厦(厦门)工程公司、驻厦土木公司、驻深(深圳)工程公司、驻宝(宝安)建筑安装公司。此后,惠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等建筑工程公司,县工程公司、城关公司、东岭公司等先后在厦门、深圳、海南等特区及国家重点区域设立派出机构。进入特区的惠安建筑工人近3万人。
至1989年,全县有县属全民建筑公司1家、集体建筑公司12家、乡镇建筑公司18家,建筑工程队400多支,共有在册建筑工匠1.3万多人。此外还有一些未纳入建筑企业、仍沿袭传统的师带徒方式在各处承接零星业务的工人。全县从事建筑业的总人数达13.5万人,约占全县劳力总数的35%,分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第二节 设计施工
一、设计
民国及其以前,建造民房要先请“风水”先生勘定方位,然后根据建筑范围、结构型式,再由掌“高”师傅在“高尺”上划定尺度。一般没有设计图纸,个别画有立体图样,标注主要部位尺寸。一些造型结构较为复杂的建筑物,多由级别较高的匠师绘制草图,替代“高尺”。1953年,惠安建筑工会2层办公大楼由老工匠吴金标设计,惠安工匠施工。此为县城第一幢由工人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大型建筑物。建筑工程处成立后,其技术设计人员归属于生产科,没有独立机构。1964年,成立建筑设计小组,有技术员5名、技工3名,从事土建设计工作。
至70年代末,建筑工程处先后建成惠安戏院、惠安服务社、惠安县委办公大楼、惠安一中“东风”教学楼、惠安医院门诊楼、惠安干部招待所、惠安工人俱乐部等建筑物。其中典型设计有:1960年建成的县委石头大楼,为密缝安装的石构工程,这是惠安石构建筑的珍品,由黄旺元设计;1979年竣工的惠安工人俱乐部,为石混钢屋架结构,观众厅钢屋架由惠安建筑第一段老工人詹泉水设计,门厅密缝石构由吴澄清设计。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设计组业务涉及省内外项目。1979年建立县基建局建筑设计室,1980年改称设计公司,1981年复称设计室,改属建设委员会。1983年9月分设,惠安县城镇规划设计室,承担城乡规划设计和其他外来的设计业务。
1989年,全县有专业设计人员21名,其中工程师8人、助理工程师9人、技术员4人。共设计工程项目660多个,其中城镇规划1个、市政工程2个、民用建筑537个、工矿及商用120个,面积达87多万平方米。主要设计项目有: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南岭桥百货大楼、邮电综合楼、工人俱乐部、新街百货大楼、崇武国际灯塔、机械厂装配车间、制碘厂制碘车间、开成职业中专礼堂以及新街数十幢商店、办公、居住楼和机关、工厂、商业、学校建筑群,还有东岭坵埕新村及晋江青阳综合市场、江西省永修县白莲宾馆等外县外省建筑工程设计。其中1985年,洛阳镇总体规划设计获晋江地区二等奖,建委设计室的新街百货大楼获设计表扬奖;1988年,规划设计室史炳法设计的晋江青阳综合市场、东岭坵埕新村获省常规设计竞赛佳作奖。
二、施工
明代,惠安就有专门的工匠,另立簿册管理。一些水利工程、桥梁道路、官衙(或府第)及大型庙宇等由官府主持,工匠及民工施工。大量民宅的建造则由业主雇聘工匠施工。
惠安的民宅多土木结构,系土坯扛椽、硬山或单进“小三间张仔”平屋,舂土墙直至“归尾”,架椽钉桷成屋盖,施工较为简单。土建、木作、石件分项负责,一般以泥水匠为主,木、石匠配合。富户或官绅人家多建宅门府第,其规制是被称作“皇宫起”或“双燕归脊”的“五间张”(有的还有“护厝”厢房)大厝。多为大柱(有的用石柱)架梁组成复杂的木构架建筑(俗称“木栋”结构),由二进或多进连同天井、大埕组成封闭式宅院。为闽南一带的代表性民居。这种建筑施工,以木匠主持,泥、石匠配合。承建的木匠师傅有一套祖传的或沿袭的施工工艺,俗称“寸白”。
民国期间,逐步发展石构建筑,民宅外墙普遍采用块石或条石垒砌,内墙用碎乱石沙泥填砌;高级民居,石料采用密缝安装或排砌、雕琢各种图案。以泥水匠为主,石匠配合施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建筑工人加入建筑社,参加县内外、省内外的国家各类大型建设。民间建房仍由个体工匠承担。50~60年代初,新建造一种俗称“四房看厅”的住宅,为土、石墙壁结构。70年代以来,民宅建筑除基础、立柱、外墙、台阶、门楹、窗框采用石料外,连过梁(俗称“通”)、出拱、屋面板、雨篷、阳台、栏杆,甚至内墙等均大量采用花岗岩石材作为构件。房屋型式有“四房看廊”、“六房丁字廊”等规制。此间,机关单位也建造多层石构楼房,由建筑企业负责施工。70年代末,石结构逐步被石混、砖混、框架结构所替代。
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多层、高层建筑多采用钢筋水泥结构,建筑分工愈来愈细,施工中派衍出一批钢筋工、水电安装工、架子工、钉模工和装潢工,专司钢筋校直、截取、弯曲、捆扎、焊接、搭架、钉模、水电管道布设及室内装潢等的施工。
70年代以来,由惠安工匠施工在县内获优质工程称号的有工人俱乐部、南岭桥百货大楼、明磊板材厂高100米的水塔、百货公司新百货大楼、县总工会大楼、惠安螺城新街综合楼等;在县外,1981~1989年获优质工程称号的有:厦门中旅社宿舍楼(7层框架,4500平方米)、宝安县布吉供销住宅楼(6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7756平方米)、大亚湾核电站专家楼(5层框架,3300平方米)、宝安县兴业有限公司(5层框架,11247平方米)、深圳市西万公司宾馆(5层框架,4100平方米)、海南东太农场乳胶制品厂(1层框架,3522平方米)、宝安县铁岗经济发展公司厂房(3层框架,1.3万平方米)、厦门大学留学生宿舍楼(6层混合,3600平方米)、厦门市船舶修造厂综合楼(7层混合,2127平方米)、厦门总工会疗养院招待所(4层框架,5658平方米)、邵武市立医院(框架,4503平方米)、永安市大湖电影院(砖木结构,2450平方米)等150个建筑物。
第三节 施工设备
民国及其以前,一直沿用古老传统的手工工具。泥、木、石工各有一套简单工具:泥工有木平尺、木抹尺、木线尺、水平尺、铁尺、泥刀、灰匙、手锤、墨斗、垂砣、石錾、砖錾、木夯、网筛之类;木工有高尺(现用卷尺)、曲尺(直角尺)、斧头、凿子、刨刀、墨斗、手摇钻、手锯及雕镂花纹用的钢线锯、小刀件等;石工有大锤、小锤、石錾、钢钎、平锤等等。50年代后期,随着机械设备的使用,木工逐渐采用电钻、电刨、圆饼锯、带锯及凿榫机等;泥工开始使用筛砂机、拌灰机、搅拌机、打夯机、平板振动机、插入式振动器、水磨机、拉筋机等;70年代后,石工普遍采用合金錾子;80年代逐步使用风动、电动凿岩机、复合劈楔、动力抽水机及火焰切割装置等机械设备。在建材运载方面,从手推车逐步改为使用拖拉机、农用车、载重运输车等机动工具。在起吊方面,由手提肩扛逐步改为使用卷扬机、井式提升机,部分企业有汽车吊、塔吊等先进设备。钢筋工使用电焊机、对焊机、点焊机及钢筋校直机等机具。
1989年,全县建筑企业共拥有建筑施工机械3897台套,总功率为3.16万千瓦。主要施工设备有:汽车184辆、挖土机11台、搅拌机462台、砂浆机117台、振动机669台、喷浆机26台、藻浆机组20台、水磨机105台、空压机9台、卷扬机386台、并字吊架505台、弯曲机5台、电焊机143台、对焊机5台、切割机32台、钢筋校直机13台、电动机172台、打夯机12台、木工机械180台、砂轮机19台、冲击钻16台、柴油发电机组7台、钻台32套、抽水机18台等。
第四节 建筑技术
一、木作技术
民国及其以前,惠安建筑匠师擅长建造木构架为主的古典建筑。其基本构造方式,是立柱和架梁组成构架,构架之间采用榫卯联接,并设置斗拱。这种结构的构件横平竖直,要求严格,加工细致,节点交搭紧密,梁柱用材粗壮完粹,等级较高,整座木框架有较好的建筑刚度,既牢固又具有抗震作用。
在木结构的“三间张”、“五间张”大厝建造中,按三、五、七、九檩,二、四、六、八椽的规律,设置棱柱、月梁、雀替、斗拱,根据均衡对称的方式,合理搭配组合,做到接榫无缝、重迭有致。
在寺庙建造中,还运用藻井(俗称“蜘蛛结网”)的拱顶技艺和翅翼反举的反宇式层顶造型。这种拱顶呈八角形,由经过精密计算加工的24根柱、1864块斗和1216块各种拱仔、横木、通梁、夹板,相互穿插并接,层层缩小而成,形同蛛网,藉以承受瓦瓴层屋盖的重载。为避免日晒雨淋,屋顶采用翼角翘飞的出檐(将屋檐向上反翘),“反宇纳阳”的造型结构,给人以“如翠斯飞”的形象,增加其外观的雄伟壮丽。两者均为木作之绝技。
60年代始,石构、石混、砖混、框架结构建筑兴起,加以木料匮乏,木构建筑逐步消亡,木构技术逐渐失传,仅在少数老工匠师传中尚有保存。一些仿古风貌的碑亭建筑,大都为石料或钢筋水泥预制件所替代。
二、石构技术
民国以来的建筑物,始用条石砌筑墙体,多数采用间缝加垫片(俗称“四点金”)的垒砌方法。较为考究的建筑物,也采用无垫垒砌法(即密缝安装)。
70年代,惠安人利用山石,通过开凿、分离、解体、加工,打制出各类石料。建筑石匠凭借经验选材,制作出大量的过梁、屋楼板(俗称“埕帮”)、拱榉等构件,用以建造民宅、公房。其中有平屋,有楼房,甚至有多层的几乎纯石构的建筑物。1976年,为了使这种纯石构的建筑更为规范化和科学化,福建省建筑科研所联合惠安县计委和崇武建筑公司,在崇武造船厂对条石材、石梁和石板棚(由厚度120~150毫米、宽度300~400毫米、长度为2500~4000毫米的条石平铺加水泥沙浆灌缝组成)等构件进行荷载试验,肯定民宅建筑四房(或六房)看廊、六房(或八房)丁字廊结构型式的科学性。由于石材受弯强度较差,民房建筑中廊宽的尺度,很少有超过4米的。
在钢筋混凝土砼体技术应用之前,几乎所有的梁桥、拱桥、墓室券顶、涵拱、渡槽、古城门楼拱顶及碑坊等均为石构。这种梁、拱技术运用历史悠久,县内现存的此类石构建筑物,如王潮墓室、洛阳古桥和崇武古城、及已湮没的多处牌坊,还有现代建造的一些渡槽、防洪堤拱桥、惠安城关龙津溪及西门渠道沿线的涵拱以及境内多处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水塔,均为石构建筑之代表。
三、建筑雕刻
建筑石雕一般包括房屋建筑的墙石、门楹、窗框、椽柱、地铺、台阶、栏杆等,以及碑石之类石料的雕制,其基本要求是有平直的线条,平整的平面,均匀的棱角、圆、弧形。这类工艺最为古老,王潮墓室的石料雕制即属此类。明代以来,石雕墓料、地铺石等产品的数量可观,雕制工艺也日趋精细。明清两代的房屋墙石、台阶、石砛数量不多,但都为细雕。民国时期,房屋墙体多用石料,但以粗雕为多,且门楹、窗框、柱拱等构件日渐增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宅的大门框架多采用石料雕晟,富户人家尤为讲究,甚至还刻上(沉雕)楹联。公共建筑中经过精细雕晟密缝安装的建筑物也不少。70年代民间住宅几乎全用石料,雕晟日趋精细。这种被称作平直线的加工工艺,自明代起就已成为惠安石构建筑中一门基础石工工艺。80年代,石构件逐步减少,但出现由机械加工的饰面石板材。
传统石雕艺术用于建筑物的还有古寺庙建筑中的蟠龙柱、龙陛、柱础、壁堵等雕品。被誉为“石雕博物大观园”、“石雕艺术宝库”、“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迹”、“集中国石雕石构筑之大成”的建筑群体——集美鳌园,成为现代建筑艺术之精品。
古寺庙中有不少木雕制件,如屏隔、漏窗、窗花及斗拱,多雕有团鹤、螭虎、编蝠、夔龙、万字锦、卷草、荷花、糜鹿或戏剧人物等各种图案,极为丰富多彩。其加工方法有浮雕和透雕等种类,线条要求盘曲有力,繁而不乱,疏密得体,刀口富有力度感。栋架木构件、梁枋多为素面,仅在吊筒、瓜筒、束随、弯枋等处施以雕饰,布局疏朗,线条简练,朴素大方。有的外檐垂头、雀替、花板等也施以花鸟雕饰,体现刻桷镂楹的装饰美。
清末以来,木雕工艺踵事增华,线条日趋细密、纤细而精巧。民宅中,斗拱、厅堂隔墙或壁堵常有木雕装饰,以使建筑物显得更为高雅。
四、装潢技术
古寺庙建筑,不但造型独特,规模宏伟,还兼备雕彩装饰。除屋顶翘脊飞檐的形体雕塑呈千姿百态外,还注意色彩搭配,有的用橙红色或绿色瓦筒,显得富丽堂皇;室内的柱梁大木、门窗槛框,皆遍刷朱红油漆,以红色为主调,但窗花、垂头、雀替等细木雕刻部分,则采用雕彩结合的装饰手段,施以青绿彩绘,以白粉演染,冷暖色调对比强烈,克服大片红色的单调感。有的天棚或藻井也以红绿等不同颜色的油漆刷涂,有的拱梁还用多种色彩绘以人物山水、花鸟图案,以增加美观,即所谓“雕梁画栋”。
一般民宅不施油彩,以材料本身的颜色为主调,朴素淡雅。官商富户的宅第,除正面墙壁用错落有致的砖石雕砌外,还在门库、门扉上镶嵌贴面,有的还用彩画釉面瓷砖或碎瓷片贴制各种图案。室内地面铺方形或六角形或■壳形(六菱形)大砖;大柱屋架木遍刷油漆,拱榉、过楣绘上不同图案。有的厅堂、墙隔板刷涂油漆或桐油,既耐久又美观。“文化大革命”期间,民宅室内装修从简,多抹白灰浆或刷涂料。公共建筑除墙上粉刷外,开始采用水磨石地面。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建筑材料品种的增多,公共建筑及城镇民宅建筑多采用马赛克、水泥花砖、瓷砖、钢砖、涂料、漆料、壁纸等装修室内,农村建房也渐有仿效。80年代中后期,商住房装潢技术日新月异,外墙用水刷石,少数采用喷塑。由于住宅建筑皆平顶多层,室外格调单一,人们注意室内装修,吊顶装天花板;墙壁刷涂料、水泥漆,贴瓷砖,制木墙裙;地板用钢砖、石板材;门窗改用铝合金等等。装潢日趋豪华。农村步伐虽较慢,但亦渐有仿效。
五、造桥技术
宋代以来,县内建造的大小桥梁数以百计,其中最著名的有洛阳桥、大德桥、庄兜桥、青龙桥、无量桥等。洛阳桥为全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其建造方法是先于水中抛石、铺满桥趾,形成一道水下长堤,然后利用浅海里的蛎房进行繁殖,将石基胶固,使成整体,次于石基上安砌桥墩。再用船装载大块石梁利用潮水涨落,将石梁安装在桥墩上,首创近代桥梁所谓的“筏形基础”、“植蛎固基”及“浮运架梁”等造桥技术。“浮运架梁”施工法成为福建滨海地区建桥历史上的一大创造。
第五节 主要建筑工程
惠安建筑工匠于境内建造的古代著名工程,有“干”字形券顶石构地宫的王潮墓室,万安(洛阳)古桥、孔庙、崇武古城、青山宫、东岳庙、沙格宫、黄素土楼、郭氏家庙等,这些建筑物都已列入不同级别文物保护单位。县城里还有明代建的李恺、刘会及崇武张勇等官宦府第。
近现代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工程有惠安服务社、惠安建筑工会、县干部招待所、崇武影剧院、治山治水纪念碑、崇武镇政府驻地、城关基督教堂、崇武国际灯塔、惠安一中东风教学楼、惠安医院门诊大楼、惠安县委大楼、洛阳桥闸及惠安工人俱乐部等工程。
崇武国际灯塔 原址位于崇武古城南城门楼西侧,民国16年(1927年)由渔民集资兴建,为夜间出人崇武港的船只导航,民国26年拆除。民国37年重新募资在古城庵山顶城墙上建造灯塔,为中国沿海国际航标之一。1973年国家拨款改建,1974年10月1日正式使用,海拔46米,塔身建筑采用花岗岩构成,塔高11.51米,可见距15浬左右。
惠安县第一中学东风教学大楼 该楼于1958年由原地方国营惠安县建筑工程公司(现为惠一建)承建,总建筑面积3369平方米,3层砖石混合结构,建筑造型属“一”字型,总层高为11.5米;正面大门屋顶有一牌台,连牌高为13.5米。大楼东面墙为砖砌墙面,西、南、北三墙面用经过粗加工的条石砌成。正面墙外有2米宽的走廊,走廊前面有16支由经过加工剁平的长42厘米、高25厘米的石砖砌筑而成的四方大柱;大门正面走廊长17.4米,宽3.25米,走廊正面有6支由精剁的长65厘米、宽42厘米、高25厘米的石砖块砌成的四方大柱。大门内有60平方米人行厅,厅有4支大石柱,人行厅西面有16平方米凉台,由4支砖砌柱支撑。该楼是集教学、实验、办公、会场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学大楼。
惠安县医院门诊大楼 1960年由原地方国营惠安县建筑工程公司(现惠一建)承建。
大楼建筑总面积4231.4平方米,为石结构,总层高9.6米,分为3层;外墙用宽24厘米、厚13厘米,经过二遍加工剁平的细条石砌成。大楼正面有一个走廊,面积21.8平方米,走廊正面有4支高9.6米的大柱立于整个大楼屋顶前面,大柱由长57厘米、宽38厘米、高30厘米3块柱石经过加工剁平组成,底座长70厘米、高25厘米,四块柱斗各长64厘米、高67厘米。
惠安县委大楼 该楼于1960年由惠安建筑工程公司(现称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建筑面积2848.04平方米,整幢大楼为石结构工程,总层高11米,大楼分为3层。大楼外墙面全部是用长24公分,厚13公分,并经过二遍加工剁平的细条石砌成;大楼正面有一条走廊,面积62.9平方米;步入走廊有3级16.5米长石阶。走廊面前有六支大柱,其中四支大柱耸立在大楼正面,二支角柱;每支大柱高11米贯穿到大楼屋顶,大柱底斗长76厘米、高25厘米、宽59厘米;大柱是由长40厘米、高25厘米、宽29厘米,经过加工剁平的5块石砖连接组成。大楼正面有一条长44.6米,宽2.5米的走廊,走廊面前有8支大柱;步入走廊有一个大门,步入大门内有100.1平方米的办公厅;大厅中间有二支大石柱,大门双边有二个楼梯。大楼背面有一间半圆型的办公厅,面积64.9平方米;弧外面有一条2.5米宽的走廊,走廊有六支圆石柱;大柱两面墙同样有一条长44.6米,宽2.5米的走廊,走廊有8支大柱,双边楼梯直向西有一条3.1米的走廊连结弧型走廊的六支石圆柱。该楼是60年代典型石结构楼房,是惠安石构建筑之珍品。
惠安县工人俱乐部 俱乐部为石(混)结构,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高26.45米,跨距为27米;外观全部为花岗岩结构,石阶、石柱、石墙、石梁、石门框、石线条。正面十三层石阶,室外设阳台,墙石装饰均细石二遍剁斧,密缝安装;用石料380立方米,最小块石重200公斤,最大1600公斤,最长石梁4.2×0.45×0.20米。入门厅高18.9米,设4个层次,地下室是乒乓球场。观众厅分为二层,下层设座位2336个,座席长35.1米、宽27米,二层前进式悬臂12.74米大挑、看台有座位542个。同时利用石结构有利条件,地下室自然通风,观众厅两侧设三层立面石结构的外走廊。舞台宽15米、高9米,该工程于1979年竣工,经省、市建委和有关部门鉴定为优质工程。
惠安工匠于境外参与施工建造的有泉州东西塔、福州万寿桥、法雨堂、仙游县城东门外碑坊、台北龙山寺、南京中山陵、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北京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江西南昌起义纪念塔、井岗山纪念碑、深圳西班牙式别墅、厦门大学留学生宿舍楼、海南省中国第一条汽车高速实验跑道、海口市王府大厦,以及世界屋脊的西藏宾馆等数以百计的建筑工程。
海南省琼海热带高速汽车试验跑道 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下达的建设项目,位于海南省琼海县热带汽车跑道试验站内,由后龙公司承建(后改称为福建省土木联合公司海南公司二分公司)。该工程根据汽车行驶可能遭遇的复杂路况,设计为平坦、凹凸的土、块石路面和砼路面。其中砼试验跑道分为南环北环,相距数公里,南北两环造型为圆弧桶型,工艺要求十分精确,是中国第一条热带高速汽车试验跑道,填补国内一项空白。南北环试验跑道工程于1986年竣工,验收评定为优良工程。
广东省惠东县龙窝大桥 1982年该桥由惠安县涂寨第十九工程队承建。该桥全长254米,5个桥墩,每墩跨度45米,墩高37.4米,总造价210万元。整座桥为混合结构,双曲拱,工程复杂、难度大,既有水中施工,又有高空作业。该工程经广东省公路局验收质量良好。
泉州井山22万伏输变电站 该输变电站由惠安县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于1987年5月承建,工程占地总面积为4329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828平方米,工程投资总额为250万元。有主控楼和载波楼,层次为3层;主控楼为框架结构,载波楼为混合结构。主控楼跨距18米,采用钢屋架,屋面采用造型板;外墙是一般洗沙,内墙中等粉刷,墙裙油漆;吊顶铝合金石膏板装饰;地面彩色水磨石,地下有下水道和地下电缆以及避雷针接地等设备。其电网构架1000多支,避雷针高达45米。该工程是省、市的重点工程,于1987年11月竣工,经能源部在全国同类型项目进行质量检查中评为第一名,由国家能源部评为优良工程。
第四章 环境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惠安的环境保护工作由建设部门管理,直至1986年2月设立县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要是综合整治县城的环境和对全县企事业单位污染源进行监测,以及对部份污染源严重的企事业单位实施治理。1986~1988年邀请省环境监测部门对污染源严重的惠安医院等34个工厂企事业单位进行污染监测。1989年10月,成立惠安环境监测站,增添监测设备2台。
第一节 环境污染
50年代以前,境内只有一些小规模的手工作坊,因而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所造成的污染很少;50年代末,机械、化工、食品、酿造等工业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污染源不多;7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工业发展较快,厂家急剧增多,环境污染逐渐严重。
一、水污染
50年代以前,城区最大的水污染为西街的染布坊。80年代惠安工业污水量较大的单位有:惠安啤酒厂、惠安糖厂、惠安制碘厂、惠安涂寨化工厂、明磊石板材厂、惠安纺织厂、惠安石雕厂、惠安化工厂、惠安食品厂、泉州第二橡胶厂及惠安医院等。
对水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有惠安小五金厂(含有氰化钾电镀废液,未经处理排入菱溪渠道,流入农田。1988年该厂搬迁至机场)、惠安啤酒厂(早期,酒糟废水排入水沟)、惠安县医院(化学污水、未经处理进入排水沟渠)。此外县城西门自北至南拱渠上住宅的生活污水、化厕粪便,原针织厂漂染车间的工业污水等直接泄人菱溪渠道。
1989年,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32.93万吨,其中达标废水排放量仅52.43万吨,工业废水重复利用量为42.90万吨,分别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9.44%和32.27%。
二、大气污染
境内数十家工厂大小烟囱和19台锅炉为大气污染源。其中以惠安化工厂、惠安玻璃厂、涂寨化工厂、“五七”化工厂、腐植酸厂、泉州第二橡胶厂等化工行业废气排放为最严重;其次是惠安机械厂、惠安五金厂、惠安机械修造厂、洛阳农机厂、南埔农机厂、惠安渔具厂等机械和铸造行业的冲天炉、铸造炉的废气排放;惠安啤酒厂、惠安糖果饼干厂等食品酿造行业的烟囱也排放不少废气;此外还有惠安陶瓷厂、惠安石雕厂等烟尘、粉尘污染,以及惠安鞋塑厂的苯胺酚醛废气污染。
1989年全县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1331万立方米,其中惠安化工厂占37.33%;工业粉尘年排放量为255吨,其中惠安石雕厂占81.17%。全县废气中二氧化硫总量204.46吨,其中惠安啤酒厂占36.78%;烟尘231.87吨,其中惠安玻璃厂占45.28%。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惠安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源较严重的为惠安陶瓷厂,废弃的缸瓮、碗、钵等陶瓷器物;次为惠安化工厂、惠安糖厂、惠安制碘厂、惠安啤酒厂等的生产废料、废渣、废糟等;再次为惠安机械厂、惠安机械制造厂、惠安玻璃厂、惠安渔具厂等的废旧钢材、机件、工件等。此外,还有上述机械铸造厂的高炉以及全县19个锅炉的废弃煤渣、炉渣等堆积物。
1989年全县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6993.48吨,其中惠安陶瓷厂占28.60%,惠安化工厂占19.46%。
四、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在县城交通要冲地段较为突出。最严重的为旧福厦路段(即建设路)、新街以及几条街道的交叉路口。经测定,等效声级最高达84分贝,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此外还有一些工厂的机械冲剪、敲打的噪音污染。在城区有原位于南街张公祠的五金厂(1987年后搬迁至机场);东街八间街的粮食复制厂以及惠安织布厂织布车间等噪音污染。
第二节 综合治理
80年代以前,对城乡污染治理未予重视。80年代初,惠安城区环卫部门曾责令拆除渗漏污染居民水井的县政府化厕池和惠安水电机修厂的电镀点等。
1987年2月,惠安成立排污收费监理所。1988年初,对全县2400多家工业企业进行污染调查,并与排污费缴交单位签订排污费托收合同(委托银行代收)。1987~1989年,先后完成对噪声严重超标的惠安五金厂和电镀废水严重污染的城关小金厂的搬迁工作;同时拨款及贷款帮助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大的惠安糖果饼干厂和惠安制碘厂进行锅炉烟尘和生产污水的整治工作。至1989年底,全县关闭乡镇电镀厂2家、制革厂3家、制浆造纸厂1家,34家企事业单位共19台锅炉完成改造并达标的有17台。1986年起,全县投入污染治理的资金达数十万元,其中1989年就有20.64万元。1989年,全县工业废水处理量设备共18台套,其中明磊石材有限公司5台套,占27.78%。工业废水处理量39.78万吨,占废水排放量的29.93%,其中惠安制碘厂,占废水处理总量的38.71%。
全县经净化处理的废气量9070万立方米,占废气排放量的78.61%,其中惠安化工厂占46.64%;工业粉尘的回收量为24吨,占粉尘排放量的10.93%。
全县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3889.20吨,占废弃物排放量的57.04%,其中惠安化工厂占44.56%。
此外,对全县19台锅炉的废气和废炉渣正在逐步加以处理;对工业粉尘污染源设备有的厂家已装设水膜除尘器予以处理。
通过治理,县城环境质量发生显著变化,环境污染得到控制。食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3%;区域环境噪音平均值61.9分贝;无烟煤控制区覆盖率60%;民用型煤普及率71.6%;工业废水处理率15.31%;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39.2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8.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率99.95%;生活垃圾清运率100%。
第五章 建设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民国以前,城垣、署衙、官廨、祠庙、学校、邮驿、桥梁、水利等建设虽没有专门机构管理,但有专人负责,有的由县令亲自监造、修葺,有的由县丞或漕司负责,有的则由乡贤士绅参与掌管。民国时期,城乡建设由县建设科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城乡建设归县建设科管理,此后管理机构名称不断变化,有建设局、基建局、建设管理处等。随着机构的增设和分工的不同,至80年代中后期,主要有城乡建设局、建筑管理局、土地管理局等机构的设置,城乡建设管理逐步走上正轨,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发展。
第二节 规划管理
一、县城规划管理
1984年7月,惠安成立城镇规划委员会。1985年初,县政府委托华侨大学编制《惠安螺城镇总体规划》,同年9月,通过技术鉴定,1986年4月惠安县人大常委会九届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同年11月省政府下文正式批准。提出:1985~1990年为近期目标,1991~2000年为远期目标,用地规模为5.84平方公里。
1989年8月,根据《惠安螺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螺城建设大街详细规划》,由县城建局与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村镇规划设计研究所共同完成,占全镇总体规划范围的1/3。
1986年1月,设立惠安县城乡建设管理监察中队,隶属于城建局,以强化城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管理,确保城镇总体规划的实施。至1989年底,共查处违章建筑125起,面积2310平方米,收缴罚款32250元;其中责令自行拆除的76起1875平方米,强制拆除的39起435平方米。
二、乡镇规划管理
东岭镇政府是最早进行农村集镇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1984年着手编制集镇总体规划;1988年7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实施。总体规划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规划期限至2000年止,规划区域面积为1.1平方公里,人口为9000人。集镇中心大街和新开辟的商业街正在按规划兴建。
1985年,《惠安县洛阳镇总体规划》由惠安城建规划设计室草拟就绪。总体规划中把改造旧镇区作为近期规划,发展新城区作为远期规划,拟开辟4个小工业区,总面积达210万平方米。1989年10月该总体规划得到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1989年先后制定崇武镇和螺阳乡的《总体规划》。
第三节 用地管理
民国期间用地管理归建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归县人民政府建设科。70年代期间,归入县计划委员会;80年代后归属县建设局,但基建项目立项审批权仍属计委统筹安排。
1984年县成立拆迁局。1986年,根据《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惠安县成立统管城乡地籍的土地管理局。旋即在各乡(镇、场)建立土地管理所,配备土地管理员,村级也设置兼职人员。是时,全县乱占滥用耕地现象十分突出,耕地面积每年以1.3%的速度递减。1980~1986年每年占用耕地均超过4000亩。
土地局成立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大清查,对1982年以来干部违反规定建设私房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其中包括受到全省通报的螺阳乡干部违纪建私房18座的重大问题。1986~1987年全县共清查个人建房和国家、集体用地26197户,面积10625.4亩,其中耕地8094.2亩;拆除486座,退地复耕138.9亩,罚款19.37万元,解决土地纠纷521起。
1988年6月,在福建省测绘局、南京军区测绘大队的协助下,县土地管理局对18个乡(镇、场)388个行政村土地的利用现状进行调查。1989年底,完成外业调绘、航片转绘、面积量算与统计、图件编制、调查报告编写、调查成果检查验收、成果资料建档等工作。制作出《惠安土地利用类型构成表》、(各乡、镇耕地分类、面积统计表》等13个附表,摸清土地资源情况,为各项建设用地提供依据。
1989年,惠安成立土地监督中队,配备10名专职监察人员,各乡镇土地所也配备2~3名土地监察员,各村还有1名兼职监察员。是年,惠安在全省率先建立11万亩耕地保护区,其中走马埭等县级重点保护区36316亩。
第四节 房产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财政局设有房管组,管理全县的公产房屋,包括县城和乡镇中的公产房屋以及将归公有的寺院、庙宇、教堂等房产。1971年县政府委托城关镇人民政府管理。1987年7月县城国有公房,由县财政局移交县城乡建设局,在城建局设置房产管理处,实行归口管理。县城镇直管公产房39幢,住房面积1792.99平方米,其中营业性用房27幢1792.99平方米,住宅性用房11幢805.7平方米,办公性用房1幢160.55平方米。1987年12月1日成立惠安县房地产登记发证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制定县“双登”(房产登记、土地登记)发证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于1988年5月首批公房招标拍卖3幢,用地面积55.67平方米,建筑面积70.79平方米。1988年下半年正式开办房产交易业务,批准成交4户,面积333.34平方米,经县城乡建设局房产管理处办理房产交易鉴证、立约和产权转移手续。
1988年.11月23日,举办有25人参加的房地产登记发证培训班;12月16日,开始在县城规划区城建部门历来销售的商品房进行房地产登记试点。并于次年12月完成319户的试点工作。
乡村中除了乡镇政府驻地房产由乡镇土地所兼管外,行政村村委会驻地房屋由村委会自行管理,其他各系统按条条归口管理。以前生产队一些集体所有的房产,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大多拍卖或折价归个人所有。
第五节 建筑管理
一、建筑市场管理
1978年以前,惠安县仅有几个工程段和公社一级所属建筑社,建筑市场由县基建局管理。
1987年后,随着县内外各地建设的发展,施工企业和施工队日渐增多,既有外出的,也有外来的,由建管局建工科负责管理。
对于进入惠安境内参与建筑工程施工的企业或施工队,责成其办理注册登记,并审核其资质情况;外出施工的企业(或施工队)必须到惠安工商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由县建管局建工科发给《施工许可证》,同时建立档案。
对于在县境内施工的工程项目,建工科在审查其委建部门(甲方)的《规划许可证》和《建设许可证》以及施工单位与甲方签定的合同书有无工商管理部门的监证等有关资料之后,方允许其参与投标,并按照基础程序、会审图纸、中标情况及承建单位的资质情况,同时监督其施工质量、安全措施等。在工程竣工后,参与验收及评定工程质量等级。对于在境外施工的工程项目,协助建造地有关部门处理一些问题或参与验收及评定工程质量等级等。
对于建筑材料,惠安建管部门进行严格管理,检查预制件的质量、建材的优劣、钢筋等改制材的配比等,杜绝劣质材料进入工地而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
随着建管职能部门的健全,建筑市场管理逐步走向正轨,其工程造价须经定额站审核,质量管理须先取得质检部门的《施工许可证》,安全管理须报请安全科备案。
二、质量监督管理
50年代以前没有大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均由“掌高尺”的包工师博负责,委建者现场监督;50~80年代初,工程质量由工地施工员负责,没有专门的监理机构。1985年5月,惠安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成立,隶属于建委。1987年改属建筑管理局。1988年建立检验测试站。1989年8月,增设肖厝监督分站。
至1989年末,工程质量监督站共受理监督工程项目206个,受监建筑面积23.70万平方米,受监工程造价5473.33万元;核验工程117项,建筑面积13.13万平方米,造价2998.34万元,其中优良工程3个,面积4349平方米。
三、安全管理
50年代以前,惠安地区建筑物多数为平房,偶有2层,集镇中虽有2~3层建筑,但建造时很少发生事故。
50年代至1978年,安全工作由县劳动局安全科负责管理日常事务,各建筑企业内部由生产科(股)兼管,未设专门机构。
1979年,各建筑企业开展创全优工程活动,安全生产列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得到重视。1982年,由县建委设立安全监督员,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安全人员到各建筑企业进行安全检查。1987年,惠安县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成立,隶属于县建筑管理局。
此后,凡接受安全监督的工程均未发生人员死亡事故。在经常性施工现场检查督促中,发出隐患整改通知书187份,举办安全员和特殊工种培训班,考核合格发证上岗安全员137人,特种作业人员203人,协助有关部分处理重大事故2起。
四、建筑价格管理
1957年以前,没有实行造价管理。1958~1978年间,惠安县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按照《福建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和《福建省建筑工程预算补充定额》,由惠安县建筑总公司和县城乡建筑联合总公司责成各集体建筑企业和公社建筑队参照执行,并按隶属关系执行《福建省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管理费与独立费用取费标准》计算施工管理费和独立费用的统一标准。1980年执行《泉州市区1980年建筑工程单位估价表》、《福建省建筑工程预算补充定额》和《福建省工业与民用建筑证件通用图部分项目单价分析》。1984年,执行省计委颁发的《福建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新定额及《取费标准》。1986年9月,物价委员会成立造价管理,改属物委负责。
1987年3月,惠安县建筑工程造价定额站成立,隶属于建管局,代表政府对建筑工程造价实行全面管理,着手编制惠安县工程建设投资估价指标、概预算定额、材料消耗定额、费用定额等补充规定;监督检查建安工程预决算及标底标价合理性,并负责对工程建设概预算人员资格审查,编审工程预决算、制定区域性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实施细则等工作。
1987~1989年,先后为明磊石材有限公司锯磨切车间、崇武市场、崇武农行营业所等建设项目进行标底编制及对一些其它工程项目进行造价管理。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