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灌溉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9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灌溉管理
分类号:
S274
页数:
2
页码:
361-3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灌溉管理的情况。其中包括用水管理、灌区建设等。
关键词:
惠安县
水利工程
管理
内容
一、用水管理
每年初,根据水库特征、库容、历年运行(各月份降雨量、来水量、放水量)情况等,预测当年气象(分析丰水年、平水年或枯水年),制定当年水的控制运用计划,上报上级领导机关。根据灌区一年内各季节农作物播种面积,研究制定配水方案。各大中型及小(一)型水库,坚持每年制定配水方案。根据各个季节各种作物的需水量,参照各灌区渠道的实际情况和当年气象预测情况,办好灌溉试验站。1963年始,相继在涂寨公社曾厝、陈芹,辋川公社的许埭、土墩尾和涂岭公社的涂岭,建立灌溉试验站。各站由农技干部和当地老农,按不同季节、不同作物,进行试验,然后根据各作物品种面积计算灌水量,求出平均值。
1980年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水利管理与调度工作,实行工程管理责任制,执行先申请后放水的调度制度。在水方计算上,采用管理处与水管站按方结算,水管站与用户结算的办法,基本上根据亩数和用水量平均分担水费,在征购时按户征收。
二、灌区建设
境内有坡耕地30万亩,占耕地面积77%,其特点为土层浅薄,倾斜度大,高低不平,不易保水保肥。1963年,在城关镇北关大队进行田间渠道配套“五结合”的试点,即修田间渠道,平整土地,培田埂,改良土壤,农改田。泗洲水库在山腰公社凤北大队进行配套示范,推广灌溉系统化,田埂化、土壤化、水平化。黄塘公社在碧岭水库进行“治水治田治山”三结合试验。
不少地方在灌区内推广“长藤结瓜”工程。东园公社阳光大队,过去的水利条件差,属惠南片的水尾。该队根据坡地多的特点,在原有池塘87处的基础上,先后修建小水库、塘坝、闸、井92处,总计179处。这些小型水利与乌潭、惠安灌区渠道全面串联起来,形成“长藤结瓜”状态。全村水利工程蓄水量达到42.5万立方米,正常蓄水38.3万立方米。日降雨量150毫米,可以拦蓄不入海。由于大小水利工程结合,引蓄结合,形成灌溉网,同时,结合培田埂、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该村水田面积从18亩扩大到600多亩。全村耕地1322亩,有64.3%(计850亩)实现旱涝保收。1989年,由于推广“长藤结瓜”工程,县内的许多坡耕地都能充分利用现有水利条件,尽可能发挥其效益,为发展生产做出贡献。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