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围垦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92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围垦工程
分类号: S277.4
页数: 4
页码: 357-3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围垦工程的情况。其中包括“五一”围垦、“七一”围垦等。
关键词: 惠安县 围垦工程 水利建设

内容

据清嘉庆《惠安县志》记载,县内沿海村民于近海、近河之壖地,并海为堰,进而改滩造田。登记在册的,约有30处。规模较大的有崇福埭,长2里,300余顷;蔡埭长阔各5里(以上二处在今山腰乡);孙府埭、王孙走马埭,长均为20里;官埭,长阔各1里,200余亩;承天埭,2000余顷;法石埭,2000余顷;曾垆埭,2000多亩(以上六处在今辋川镇)。对于上述各埭面积说法不一,实际垦殖情况不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自1951~1986年,全县共完成围垦工程65处,总面积99052亩。其中万亩以上的有“五一”、“七一”二处,均居福建省沿海县八大围垦之列。面积在万亩以下千亩以上的有12处。截至1988年6月,垦殖面积44056亩,水产养殖5438亩(鱼池850亩,虾池4588亩)、盐田28692亩(含山腰盐场),合计78186亩,占围垦总面积的79.94%。其余系地面水库、交通道路、排灌渠道、造林用地、港道水面和未垦滩地等。
  全县围垦中,纯农垦的有“五一”等49处,纯盐田的有山腰、东岭、辋川、白沙、埕边等12处,半农半盐的有潘南、七一、前内、赤土尾4处,半拉子工程的有南埔、岭头、山霞、三块石4处。
  一、“五一”围垦
  1970年春开始勘测设计,同年5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故名“五一”围垦。址在洛阳江下游的后海埭,属泉州湾内,介于东园乡和洛阳镇南部之间。海堤东起百崎回族乡百崎村港尾,西至洛阳镇白沙村山弥楼山,全长1700米,控制流域面积68平方公里。海堤工程自1970年5月1日开始兴建,1972年6月基本建成。堤身方位为南偏东39°30′,浅港段的水深为4米,深港段为12米。
  该围垦工程从1973年开始,1984年基本完成。围垦总面积2.04万亩。其中滩地1.73万亩,实测可垦滩地1.36万亩。滩地以滩内二条主港道和山美惠东南干渠为界,分为五大片:南部里春、后海片,东部埭村、蟳头片,北部下埭口、西尾头片,西部上浦片,中部东西堡片。
  1974~1979年共开垦6000亩,实际种植4500亩左右。其中种植甘蔗2600亩,每亩收910公斤,其余种植粮食作物,收获187.5万公斤。
  1980年以来,开始全面改造滩土,由东园、洛阳2个公社28个大队负责开垦,这里逐渐成为县内仅次于走马埭的第二大平原。根据“以农为主,全面规划,综合开发,落实政策”的方针,抓好水利建设,提高垦殖效益。1981年底,垦殖面积达到1.17万亩,占可垦耕地86%,种植粮食6535亩。总产量379.5万公斤,单产580.7公斤,1982年,垦殖总面积1.55万亩,其中种粮食7750亩,总产量480.5万公斤,亩产619公斤。1983年全垦区垦殖1.17万亩,其中种植粮食作物7758亩,经济作物1768亩(甘蔗1268亩),鱼池396亩,造林375亩,种果47亩,种田菁(过渡性作物)1350亩。全年总产值339.7万元,一年总收入比建堤以来国家总投资311万元还多。至1984年,计垦出1.27万亩,占可垦滩地的94%,还辟出港道水域3210亩,排灌渠系1780亩,道路850亩,防风林带650亩。至1985年,全垦区粮食产量472.5万公斤,甘蔗678万公斤,价值256.8万元。垦区还与外单位联办机砖厂一座,投资18.1万元,年纯收入2万元。还利用泄洪的天然条件,设鱼网8条,1987年起由当地渔民承包,垦区年收租金1.2万元;垦区利用机砖厂取土烧砖的土坑作鱼池,1987年起全部(26亩)承包给当地渔民,年租金1000元。
  二、“七一”围垦
  “七一”围垦位于泉州湾东北、张坂公社海边突出部,海湾内面积近2万亩,控制流域面积69平方公里。
  整个工程由张坂、崇武、山霞三个公社承建。1969年12月开始勘测设计,1970年2月正式动工。1970年3月8日开始抛石筑堤,日夜不停,南北夹攻。北堤石堤在1970年6月26日合拢。从此,浮山孤岛与陆地连接。为了纪念合拢,特将其命名为“七一”围垦。围垦总面积1.76万亩,其中可垦耕地1.62万亩,港道水面1252亩。
  围海工程结束后,垦区内有农垦地1.21万亩,实际可耕地1.04万亩(其中占地包括平面水库小溪流150亩,交通道路、防风林带361亩,6条溪流、港道、防洪堤1252亩)。开发任务由张坂公社负责。其中沙质低洼地4050亩,由张坂、崇武、山霞三个公社建盐场。深水部分1275亩,则划为养殖场。
  1977年,张坂公社改滩造田。1980年垦区农田大轮廓基本现出,计投工29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66万立方米,国家拨款8万元,群众自筹108万元。1982年垦区建设基本竣工后,省政府又投资52万元。在垦区建设中,国家共投资62万元。
  1983年,成立惠安县七一围垦管理站,隶属张坂公社管辖。崇武、山霞公社开创的盐场归各自管理,不纳入管理站。1984年,出售防护林修枝的柴,获款1.9万元。1985年冬,垦区内开办再生皮革厂,1986年春正式投产。垦区经营盐场3000亩,1982~1987年,总产量1.20万吨,年平均2000吨,年产值18.4万元。1987年开发3340亩养虾池。吊蚝生产100亩,年租金3000元。水闸鱼产品收入,年产值1.2万元,实际收入3000元等。1989年,垦区有防风林带283条,总长161.3公里,占地3470亩,种植以木麻黄为主的8种树,共170万株,配备14名护林员、经费基本自给。三、社坑围垦
  社坑围垦位于辋川公社社坑村东北浅海滩内。
  民国时期,社坑村土地瘠薄,水利条件差,常年只能栽种大、小麦和地瓜。人均耕地0.7亩,人均年口粮约50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坑村粮食单产逐年增长,1971年人均年口粮100公斤。
  1972年6月,社坑村开始围海造田;1976年春,围垦工程竣工。垦区堤长1203米,堤高6.5米,底宽10米,面宽2米,总土石方为12.84万立方米(其中石方2.02万立方米),投劳力195.4万工日,工程总投资2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7.4万元。围垦面积350亩,可垦面积300亩。
  1977年,村民进行垦区基本建设,滩内改壤(深1尺,加厚1尺),计完成沙土量4.7万立方米;挖11条长335米、深和宽各1米的排盐水沟,修筑1000米机耕路。修一条淡水沟(长84.5米,宽10米,深2.5米),蓄水1.1万立方米。当年试种地瓜,亩产20担;1978年,试种大麦100亩,收获250担。利用沟渠开发养殖业,应用纳潮投放鱼、虾苗,面积近35亩。采取“分地段、责任到户,承包保修、沿堤砌石”措施,整修加固堤岸。
  1979年后,村民在垦区300亩耕地上种甘薯、大麦、大豆和花生等,甘薯年产1万担,大麦800担,除解决村民口粮外,还出售鲜甘薯5万公斤,向粮食部门交售大豆5000多公斤、花生500多公斤,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奖励。
  村民还在垦区内投放鱼、虾苗;建蛏苗基地,进行人工育苗;1985年在垦区试验对虾养殖,砌二口面积60亩的石池,当年亩产34.5公斤,总产2070公斤,产值3.37万元;1986年扩大虾池50亩,亩产105公斤,总产11044公斤,产值17.06万元,净利润6.55万元,上缴国家税收1万多元。该村被泉州市评为对虾养殖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