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提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91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提水工程
分类号: S275.1
页数: 3
页码: 355-3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提水工程的情况。其中包括灌区提水、大井提水等。
关键词: 惠安县 引水工程 水利建设

内容

1949年10月以前,惠安提水灌溉的方式,主要是人力挑水,戽桶戽水,桔槔汲水,水车车水等。1955年10月,后吴水库清基时,首次购进4台(5马力/台)抽水机。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提水工程不断兴建,动力提水被广泛应用。但受地理、水源等条件限制以及生产体制的改变,不能普遍得到有效灌溉。戽桶和水车等古老的提水工具,在部分乡村仍继续使用。
  一、灌区提水
  1955年冬开始使用抽水机;1956年菱溪水库建成后,在沿渠两岸的后窑、前宅、盘龙、曾厝、屿头埔、大吴、东桥等地,先后兴建抽水机站,购进一批移动抽水机。
  1965年,利用渠道水头落差,建南门等19处21台的水轮泵站。1977年,为了引山美水库灌溉,兴建仑前、东溪、东岭、后海等电力灌溉站。1978年,境内开始进行喷灌建设。至80年代,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管理,提高灌溉效益。
  一级电灌站站址在东园蟳头与仑前村之间,装机6台×155千瓦,合计930千瓦,扬程6.35米。每台设计抽水量1.5立方米/秒,主要为东溪二级电灌站供水,受益的有张坂乡20个村。
  二级电灌站站址在张坂东溪。装机7台×280千瓦,合计1960千瓦,扬程20.2米。
  每台抽水量0.8立方米/秒,受益的有张坂、山霞、崇武、涂寨、东岭等乡(镇)28个村。
  三级电灌站站址在东岭北埔村。装机3台×155千瓦,合计465千瓦,扬程4.5米。每台抽水量1.5立方米/秒,受益的有涂寨、东岭、净峰等乡38个村。
  后海电灌站站址在东园后海。装机2台×280千瓦,合计560千瓦,扬程23.6米。每台抽水量0.8立方米/抄,受益的有东园、张坂等乡15个村。
  以上电灌站均为县管单位,计装机18台,总容量3915千瓦。沿渠道各乡、村自建小型电站8处,装机10台,总容量505千瓦。
  二、大井提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惠安城镇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逐步扩大自来水的设备和供应。自1978年起,在农村兴建供水站7处(包括七一、梅山、东楼水库),打机井878眼,群众自发打的水井数量更多。这些井用于群众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其井口直径30~100厘米,多数井壁是用预制的水泥圈,一圈一圈套迭起来。口径超过100厘米的多数是用条石或块石砌筑的,这一类井俗称“大井”,主要用于灌溉。
  1978年10月,县委组织工商、农办、水电、农械和煤炭等单位20多人,赴四川省成都、资中和重庆等地参观学习喷灌。返县后,利用大井,以闽农100型水泵接胶管,自制喷头,命名为“三叉式喷灌”。1979年除建三叉喷灌498处外,还购置安装50型喷灌机155台,3匹喷灌机15台,5匹喷灌机70台,12匹喷灌机93台,合计931台(处),其中水电局直接拨款购置的有631名。喷灌面积达9060亩,主要喷灌大小麦、花生和大豆,1980年,扩大到林业、茶果和蔬菜等。
  1981年,喷灌工程有新发展。全县18个公社(场)共购置各种型号喷灌机1742台,12匹柴油机、深水泵、铝合金喷头等。兴建喷灌工程中,全县投资123.17万元(其中水电局65万元,粮食局58.17万元)。
  1982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除涂寨乡塔上村,张坂乡玉塘村和南埔乡介山村等林果场还在使用外,大多数喷灌机械发挥不了作用,先后报废。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灌区提水工程
相关专题
大井提水工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