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引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91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引水工程
分类号: TV67
页数: 4
页码: 352-3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引水工程的情况。其中包括渠道、闸坝等。
关键词: 惠安县 引水工程 水利建设

内容

民国及其以前,引水工程是境内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设施。邑人广泛利用山沟、溪流,挖圳、拦水,引水入田。50年代开始,全县大修水利。至1989年,全县共修干渠、支渠119条、649.53公里,建各种大、中型水闸、坝24座,有效灌溉面积36457亩。
  一、渠道
  渠道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和毛渠。境内大中小型水库有干、支渠计119条,长649.53公里,其中干渠20条,266.83公里;斗、毛渠数量更多。
  境内渠系纵横交错,大部分渠道建在半山腰,要跨越深谷,开掘隧洞、架设渡槽。高填、深挖地段不少,工程艰巨,加上县内山地多,地形、地质复杂,沿渠建筑物多,渗漏性大,给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一)大型水库渠道
  在修建乌潭水库的同时,于1959年动工兴修灌区工程,1962年夏部分放水受益,1965年配套工程基本结束,全面发挥效益。计修主渠道14条、158.92公里,其中干渠3条、82.83公里,支渠11条、91.36公里。
  (二)中型水库渠道
  菱溪、泗四洲、陈田3座水库共修建主渠道15条、长132.3公里,其中干渠5条、65.3公里,支渠10条、67公里。菱溪水库有干渠2条、支渠3条,共63.3公里;泗洲水库有干渠2条、支渠6条,共58.5公里;陈田水库有干渠1条、支渠1条,共10.5公里。
  《三)小(一)型水库渠道
  全县小(一)型水库10座,共修建主渠道29条、106.23公里,其中干渠11条、74.25公里,支渠18条、31.98公里。
  (四)小(二)型水库渠道
  全县小(二)型水库39座,共修建主渠道39条、117公里,均为支渠。
  (五)山美水库灌区渠道
  在山美水库兴建期间,把山美水库的水,从南安县的金鸡桥闸,沿泉州郊区的大坪山隧洞,通过26.5公里的渠道,引至洛阳江,然后由洛阳桥闸放水,经渠道一、二、三级电灌站,提水灌溉惠安东南一带农田和供给沿途工矿企业用水。其间共修建主渠道22条、136.08公里,其中干渠1条、44.45公里,支渠21条、91.63公里。
  二、闸坝
  明隆庆四年(1570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惠安知县叶春及在山腰坝头村前修建10里长的鸬鸠圳,又在辋川筑承天坝(即金钗圳),并修王孙埭、官埭、新埭和前黄埭。上述圳、埭规模较小,历经沧桑,其间或废,或改建,今已荡然无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农田水利建设期间,改造和新建溪闸1200多座,塘坝9982处,其中灌溉千亩以上的有22座(古水利工程太阳坡、陈三坝不计入)。如位于辋川北石村的许埭水闸,灌溉面积3700多亩;位于螺阳工农村的团结水闸,灌溉面积2467亩。
  (一)陈三坝
  该坝位于洛阳镇陈坝村,旧名“丰谷陂”。南宋右史留元刚主持修建,曾名“留公陂”。初建时,陂长30丈,宽13丈,深1.3丈。陂内可防溪流横溢,外可抵御海潮涌入。该陂有陡门五坎,视水量大小而蓄泄。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土陂被溪洪冲垮,泉州郡守屠东崖采纳众议,在陂的左边筑一条22丈石堤作为护坡,阻挡汹涌的水势。从此,此陂改名为“屠公陂”(石碑仍在村中)。不久,陂前崩坏,民众流离不得返,后再组织修好陂堤,将改道的水流引循原道,恢复灌溉。
  坝南、北面各设置排水渠。坝南灌溉鲤城区的城东和双阳农场,约1000亩;坝北灌溉洛阳镇陈坝,霞星等村农田500多亩。1963年乌潭水库建成后,陈坝等村农田可直接引乌潭水灌溉,不再用陈三坝水。同年冬,该坝整修,建五坎石闸,每坎1.8米。整修工程的劳力和经费由双阳农场负责。
  (二)太阳坡
  该坡位于仙游县枫亭镇境内枫江溪下游。陂长132米,高1米,陂心宽13米,荡水场长90米,宽17米。
  据载,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府尹王某造下石马陂(又名太阳陂)。后因洪水冲刷,海潮入侵,此陂遂废。明朝成化十九年(1483年)冬十月重建。清朝康熙十年(1671年),泉州富翁胡宝金率卢天琪等人移居南庄村,围垦南庄埭,毁此旧陂,再筑一坝,改名为“太阳陂”。陂水灌溉南庄村南埔鸠林村以及滇地村、古下村(此二自然村属仙游县枫亭镇锦湖村)。
  太阳陂自重建以来,屡经修建。民国2年(1913年)砌石加固,民国18年修补,民国35年因被洪水冲决,大修大补。1952年修补,1957年加固坝心,铺砌上荡水场,1962年修补,1978年加固坝心和铺竣上荡水场。
  (三)正兜水磨
  明朝初年,涂寨正兜村民在村南小山上修建一座小水坝,高8尺,宽1丈,蓄水4000立方米。此坝水源充足,常年引流入田,村民口粮年年有余。清代,村民利用坝水,先后在山腰间修建7座磨场,为方圆数十里内民众磨粉(小麦粉、豆粉)。每座磨场每天加工大豆、小麦7~8担。从此,村民家里有粮,手中有钱,日子过得殷实。一个原来并不起眼的小村庄,被人称为“银正兜”。
  随着水电站相继兴建,电力加工逐渐替代水磨加工。正兜水磨作坊于1966年收归集体,经营不久即被淘汰。山腰上的磨场均成废墟。
  (四)洛阳桥闸
  桥闸是山美水库惠安灌区的枢纽工程,又是福厦公路重要桥梁之一。该闸位于洛阳江下游,距洛阳古桥一万安桥500米,南连鲤城区桥南村,北接洛阳镇。工程由惠安县承建。1971年7月开工,1974年7月竣工,同年10月1日,闸顶公路桥正式通车。
  桥闸上游集雨面积387.61平方公里,设计按实际流域面积265平方公里(其中扣除乌潭水库105.8平方公里,黄塘小型水库16.81平方公里)。桥闸全长215.2米(包括2个桥台),设32孔,每孔5米,净宽160米。水闸分为先启和后启,先启6孔,后启26孔(南北各13孔),闸前正常蓄水位5米(罗零高程)。蓄水量232万立方米。如按2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6米,洪峰流量1570秒立方米,一次来水总量7670万立方米。如按50年一遇设计,校核洪水位6.15米,其洪峰流量为1850立方米/秒,一次洪水总量为1亿立方米。
  桥闸为石结构底板(顺水流方向),总长76.9米(其中闸室部分18.4米,水泥浆砌条石四层,厚1.3米),上游条块石铺盖长14米,单层水泥沙浆砌条石,消力池长17米,水泥沙浆砌条石三层99厘米,护坦浆砌条石3.5米,土砌块石9.5米,防冲槽抛石10.5米。基础由北向南逐渐变差,北桥台基是岩石1~8孔,为风化土、海沙,9孔以下至南端是海泥土,采用换填沙基2.4~2.8米。闸后石拱桥32孔,每孔净宽5米,桥石宽9米,桥闸两端公路接长2公里,其中填滩地1.1公里。北岸渠道设进水闸1座,分3孔,每孔净宽2.2米,计6.6米,可通过流量14立方米/秒。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