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水利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91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利建设
分类号:
TV
页数:
16
页码:
345-3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水利建设的情况。其中包括溪流整治工程、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围垦工程等。
关键词:
惠安县
水利建设
内容
第一节 溪流整治工程
民国及其以前,境内溪流得不到很好治理,造成上游冲刷,下流淤塞。溪岸两边田地成为易旱易涝的贫瘠地。
1953年4月,福建省省长江一真到惠安视察,针对水土严重流失问题,提出“必先整治溪流,改造穷山恶水”的意见。同年夏天,省水电厅、林业厅各抽调10名干部,组成“惠安县水土保持勘察队”,进驻惠安,对林辋溪上游进行勘察和治理。尔后,进行五大溪流治理。
一、林辋溪
1953年冬,成立惠安县治理林辋溪工程指挥部,对林辋溪进行治理。重点在上游的锦水、杏林二个地段,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措施是根据地形,修建小水库、小围塘、筑溪闸坝。同时对山坡、山沟进行治理,如建土谷场、鱼鳞坑、水平沟等。这两个地段由于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先后受到国务院、团中央、全国妇联的表彰。杏林村党支部书记朱克明1958年赴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锦水村获得国务院奖给的一面红旗,上面写着“石头山上,密林常青;干涸沟里,细水长流”。
1958年2月,进行“治理林辋溪,改造走马埭”的群众性整治工作。治理地段从涂寨乡陈芹村至辋川乡的山尾村,总长7公里。治溪的主要任务是加深加宽溪床。上游拓宽8米,下游拓宽13米,顶宽50米,底宽30~33米,加深1.5~2米。部分地段截弯取直,同时对溪岸全面加高培厚,总工程量土石方30万立方米。劳动力由受益区无代价负担,附近非受益区8个村群众无偿支援。上场劳动力多达8000余人。溪流整治于1958年2月23日动工,4月10日完成。
县水电局组织人员,对走马埭进行全面测量、规划,将整个埭分成七个片,116个耕作区。每个耕作区60~80亩,开挖田间主渠道8条,长11.12公里,田间道路58条,总长55.56公里;建排洪闸3座。过去溪床淤积高,埭田低,洪水一来,到处泛滥,一片汪洋,水排不出。造成土质遇水成淤泥,遇旱则板结龟裂。走马埭改造除了认真解决排水和道路交通外,同时注意改良土壤(主要是掺沙),改善耕作条件,使这些“望天田”,基本达到旱涝保收。而产量成倍增长,个别的片区已成为年产吨粮田。
1969年冬,林辋溪进行第三次治理。重点治理中下游,从螺阳乡钱塘段至涂寨乡陈芹段,新建溪边闸、陈芹闸,同时扩建团结闸(增建3孔)。整个工程于1970年上半年完成。林辋溪上游增建梧宅、后田、霞东、钱塘等6个闸坝。
林辋溪经过三次治理,整个流域先后修建小(一)型水库2座(美峰、梅山水库)和小(二)型水库8座(锦水、锦丰一、二、三库,东风、七一、红星、工农水库),还兴建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下的小水坝5座(洋坑、溪仔内、后仁、大坝内、竹田坑)。
二、黄塘溪
1958年,对中段溪床进行加深加宽,对部分溪岸进行加宽培厚,但治理尚不够彻底。每年汛期前,溪岸附近村庄的群众为了减少耕地和作物受淹面积,还要采取临时措施,抢修溪岸。
1970年春,在上游控制流域内,分别建成龙潭、尾田、兰田3座小(一)、小(二)型水库,在尾山建闸坝一座。
1976年冬,对下游7公里(从黄塘乡溪头村起至洛阳镇庄兜村)进行全面勘察规划。溪流全面裁弯取直,扩宽到100米,东西两岸从底基到过水断面上各用条石砌高2.5米,堤顶再填土1米,合计高3.5米。增建溪头村1号桥,赤土村2号桥,省吟村5孔桥,并于东西溪堤上建公路。
1957~1985年,在上游流域内,先后建小(一)型水库3座(格口、龙潭、尾田)、小(二)型水库7座(兰田、水流口、石佛、皂斗林、碧岭、小桥、溪南)。1970年在埔兜倒虹吸管上游100米处,建地下坝1座,拦蓄溪床潜流水,灌溉农田。
三、菱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溪流的下段经过裁弯取直,溪床加深、加宽,溪岸加高至2.5米左右又再加以培厚。菱溪上游分别建中型水库2座(菱溪、陈田)和小(一)型水库3座(加田、后山、后吴)。彻底改变暴雨一来,下游泛滥成灾的状况,使这一带的耕地基本成为旱涝保收田。
四、坝头溪(又称泗洲溪)
1952年,在龙田门段建西坝闸后,又建白石港、凤阳等水闸。对溪流截弯取直,溪岸加宽、加高、培厚。
在流域面积内,兴建中型水库1座(泗洲水库),红星、山外2座小(一)型水库,幸福、湖仔内、丰收、四清4座小(二)型水库,还有其他小型水利工程。
五、蔗潭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溪流几经治理,先后采取加宽、截弯取直和建闸等工程措施。上游流域面积内建(一)型水库(竹田坑)1座,小(二)型水库3座(互相、林前、刘厝水库)。
第二节 蓄水工程
惠安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早已注意到兴修水利。宋开禧时(1205~1208年)县内有陂、塘、溪、潭300所。明隆庆年间(1567~1573年)境内池塘总面积4顷64亩8分。至清代,境内有陂、塘、坝、潭283处。民国时期,陂、塘、坝、圳虽增加较多,但总蓄水量仅200万立方米,受益3.43万亩,占全县耕地的8.2%。最大的蓄水工程为张坂埔塘村的蚌塘,蓄水1.3万立方米,灌田50亩,促使该村生产发展,粮丰畜旺,该村因而被誉为“金埔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水利建设,各种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大中型水库有惠女水库、菱溪水库、泗洲水库、陈田水库等。县内从1958~1970年,建成小(一)型水库11座(其中后吴水库于1955年被洪水冲垮,现存10座),总控制流域面积34.215平方公里,总蓄水量1786.6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97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75万亩。其中东楼、美峰、山外、梅山、竹田坑5座由县管理;石门坑、红星、格口、尾田、龙潭5座由乡一级管理。这些水库都管理较好。从1954~1986年,县内建成小(二)型水库39座,总控制流域面积43.35平方公里,总蓄水量903.1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0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46万亩,这类水库范围小,渠道短,灌区集中,管理灵活,灌溉适时,建造也比较容易。西山塘、下埔塘由张坂镇水管站派人管理,水磨坑、碧岭、昆山、西湖、仑斗林等5座由水库与农、林、果场联合管理,管理人员落实,经济制度健全,能够开展多种经营,经济效益较好。其余30座水库基本上处于少管或无人管理状态。在管理人员、制度、水库设施的维修、保养、配套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
此外,从1953年起,县还发动群众修建小型水坝,并曾于1958年和1966年,出现二次规模较大的水利建设热潮。至1989年,全县共修建小型池、塘、潭、坝9982处。
附一:大型的惠安水库简介
该水库又称乌潭水库,位于泉州市鲤城区马甲乡彭殊村,是福建省四个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之一。
该水库是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的水利工程。1958年7月动工,1963年3月竣工。整个工程跨3个县(南安、晋江、惠安)1个区(鲤城),14个乡(镇)、256个自然村。原设计灌溉面积24万亩,即惠安县20.5万亩,鲤城区3.5万亩(鲤城区辖内右干渠未开挖,实际受益的面积只有河市乡0.72万亩)。1971年10月经省、地有关部门核定,灌溉面积9.04万亩,有效面积8.41万亩。
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05.8平方公里。原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500年校核,总库容1.26亿立方米,有效库容0.8748亿立方米,死库容0.12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81米(高程,下同),设计防洪水位83米,校核防洪水位84.23米,死水位58.25米。
1977年6月,加固大坝,防洪标准改为3天雨量1000毫米(约1万年一遇)。工程加固措施是:原溢洪道堰顶高程由81米降至77.6米(即把溢洪道炸深3.4米)。1989年实际总库容1.23亿立方米,有效库容0.65亿立方米,设计洪水位81.3米,校核洪水位83.95米,正常水位77.6米。
1958年7月,该水库由红旗、东红、飞跃和上游等公社联合承建。整个工程采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群众热情很高,民工扛着锄头,挑着畚箕,带着薯干、草席上工地。人们说,乌潭水库是“锄头畚箕加薯干”修建的。在修建大坝的1.5万名民工中,妇女占80%以上,达1.3万名。渠道开工后,修建大坝渠道的4万多名民工,仍以妇女为主,女民工中,有农村的,也有城镇的(包括渔村和侨乡),年纪大的50~60岁,轻的才15~16岁。1959年乌潭水库改名“惠女水库”。1973年,又改名为“乌潭水库”。
附二:中型水库简介
一、菱溪水库
该水库位于涂岭乡驿坂村附近原菱溪中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福建省最早兴建的一座中型水库。工程设计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水库集雨面积51.2平方公里(上游建陈田水库,拦截29.2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8万亩,核定为3.87万亩,受益5个乡(镇),即涂岭、山腰、螺城、螺阳、辋川。
水库于1956年7月8日动工,1959年6月6日竣工,并正式蓄水。控制流域面积51.2平方公里。原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200年校核,防洪水位75.6米高程,相应库容2412万立方米。
1977年4月至1979年12月,水库进行保安加固处理,设计重现期为0.2%,原为三天总雨量772毫米,洪峰流量1148秒立方米,洪水总量4068毫米,现为三天总雨量1000毫米,洪峰流量1662秒立方米,洪水总量5530立方米,校核防洪水位81.64米高程,总库容306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164万立方米,校核频率0.01%,兴利库容1896.1万立方米,死库容215万立方米。
二、泗洲水库
该水库位于涂岭乡涂岭村泗洲溪上游。工程由晋江地区水电局设计,受益的超先公社(即现在的涂岭、南埔、后龙、山腰、辋川等乡和山腰盐场)承建。1958年6月动工,1959年11月4日大坝完成,1960年7月13日渠道16公里正式通水。
水库集雨面积21.4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4.5万亩,因来水量不足,实际灌溉3.26万亩。
三、陈田水库
该水库位于菱溪水库上游,即涂岭乡陈田村。系以拦洪发电为主,综合利用,多年调节的水库。
水库集雨面积系拦截菱溪水库的29.2平方公里,占菱溪水库原集雨面积的57.5%。总库容267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093.26万立方米,死库容73.46万立方米,校核洪水位217.5米,设计洪水位216.8,正常水位213.8米,死水位184.57米。
1957年,福建省水利规划队对陈田水库坝址进行综合勘察。1964年5月对坝址和迎水坡粘土斜墙的坝型及采石方式作出规划。1970年9月28日,坝基开始填土。1971年10月26日,完成大坝堆石、填筑任务。1972年1月19日,完成输水涵洞启闭安装,开始蓄水。
第三节 引水工程
民国及其以前,引水工程是境内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设施。邑人广泛利用山沟、溪流,挖圳、拦水,引水入田。50年代开始,全县大修水利。至1989年,全县共修干渠、支渠119条、649.53公里,建各种大、中型水闸、坝24座,有效灌溉面积36457亩。
一、渠道
渠道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和毛渠。境内大中小型水库有干、支渠计119条,长649.53公里,其中干渠20条,266.83公里;斗、毛渠数量更多。
境内渠系纵横交错,大部分渠道建在半山腰,要跨越深谷,开掘隧洞、架设渡槽。高填、深挖地段不少,工程艰巨,加上县内山地多,地形、地质复杂,沿渠建筑物多,渗漏性大,给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一)大型水库渠道
在修建乌潭水库的同时,于1959年动工兴修灌区工程,1962年夏部分放水受益,1965年配套工程基本结束,全面发挥效益。计修主渠道14条、158.92公里,其中干渠3条、82.83公里,支渠11条、91.36公里。
(二)中型水库渠道
菱溪、泗四洲、陈田3座水库共修建主渠道15条、长132.3公里,其中干渠5条、65.3公里,支渠10条、67公里。菱溪水库有干渠2条、支渠3条,共63.3公里;泗洲水库有干渠2条、支渠6条,共58.5公里;陈田水库有干渠1条、支渠1条,共10.5公里。
《三)小(一)型水库渠道
全县小(一)型水库10座,共修建主渠道29条、106.23公里,其中干渠11条、74.25公里,支渠18条、31.98公里。
(四)小(二)型水库渠道
全县小(二)型水库39座,共修建主渠道39条、117公里,均为支渠。
(五)山美水库灌区渠道
在山美水库兴建期间,把山美水库的水,从南安县的金鸡桥闸,沿泉州郊区的大坪山隧洞,通过26.5公里的渠道,引至洛阳江,然后由洛阳桥闸放水,经渠道一、二、三级电灌站,提水灌溉惠安东南一带农田和供给沿途工矿企业用水。其间共修建主渠道22条、136.08公里,其中干渠1条、44.45公里,支渠21条、91.63公里。
二、闸坝
明隆庆四年(1570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惠安知县叶春及在山腰坝头村前修建10里长的鸬鸠圳,又在辋川筑承天坝(即金钗圳),并修王孙埭、官埭、新埭和前黄埭。上述圳、埭规模较小,历经沧桑,其间或废,或改建,今已荡然无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农田水利建设期间,改造和新建溪闸1200多座,塘坝9982处,其中灌溉千亩以上的有22座(古水利工程太阳坡、陈三坝不计入)。如位于辋川北石村的许埭水闸,灌溉面积3700多亩;位于螺阳工农村的团结水闸,灌溉面积2467亩。
(一)陈三坝
该坝位于洛阳镇陈坝村,旧名“丰谷陂”。南宋右史留元刚主持修建,曾名“留公陂”。初建时,陂长30丈,宽13丈,深1.3丈。陂内可防溪流横溢,外可抵御海潮涌入。该陂有陡门五坎,视水量大小而蓄泄。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土陂被溪洪冲垮,泉州郡守屠东崖采纳众议,在陂的左边筑一条22丈石堤作为护坡,阻挡汹涌的水势。从此,此陂改名为“屠公陂”(石碑仍在村中)。不久,陂前崩坏,民众流离不得返,后再组织修好陂堤,将改道的水流引循原道,恢复灌溉。
坝南、北面各设置排水渠。坝南灌溉鲤城区的城东和双阳农场,约1000亩;坝北灌溉洛阳镇陈坝,霞星等村农田500多亩。1963年乌潭水库建成后,陈坝等村农田可直接引乌潭水灌溉,不再用陈三坝水。同年冬,该坝整修,建五坎石闸,每坎1.8米。整修工程的劳力和经费由双阳农场负责。
(二)太阳坡
该坡位于仙游县枫亭镇境内枫江溪下游。陂长132米,高1米,陂心宽13米,荡水场长90米,宽17米。
据载,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府尹王某造下石马陂(又名太阳陂)。后因洪水冲刷,海潮入侵,此陂遂废。明朝成化十九年(1483年)冬十月重建。清朝康熙十年(1671年),泉州富翁胡宝金率卢天琪等人移居南庄村,围垦南庄埭,毁此旧陂,再筑一坝,改名为“太阳陂”。陂水灌溉南庄村南埔鸠林村以及滇地村、古下村(此二自然村属仙游县枫亭镇锦湖村)。
太阳陂自重建以来,屡经修建。民国2年(1913年)砌石加固,民国18年修补,民国35年因被洪水冲决,大修大补。1952年修补,1957年加固坝心,铺砌上荡水场,1962年修补,1978年加固坝心和铺竣上荡水场。
(三)正兜水磨
明朝初年,涂寨正兜村民在村南小山上修建一座小水坝,高8尺,宽1丈,蓄水4000立方米。此坝水源充足,常年引流入田,村民口粮年年有余。清代,村民利用坝水,先后在山腰间修建7座磨场,为方圆数十里内民众磨粉(小麦粉、豆粉)。每座磨场每天加工大豆、小麦7~8担。从此,村民家里有粮,手中有钱,日子过得殷实。一个原来并不起眼的小村庄,被人称为“银正兜”。
随着水电站相继兴建,电力加工逐渐替代水磨加工。正兜水磨作坊于1966年收归集体,经营不久即被淘汰。山腰上的磨场均成废墟。
(四)洛阳桥闸
桥闸是山美水库惠安灌区的枢纽工程,又是福厦公路重要桥梁之一。该闸位于洛阳江下游,距洛阳古桥一万安桥500米,南连鲤城区桥南村,北接洛阳镇。工程由惠安县承建。1971年7月开工,1974年7月竣工,同年10月1日,闸顶公路桥正式通车。
桥闸上游集雨面积387.61平方公里,设计按实际流域面积265平方公里(其中扣除乌潭水库105.8平方公里,黄塘小型水库16.81平方公里)。桥闸全长215.2米(包括2个桥台),设32孔,每孔5米,净宽160米。水闸分为先启和后启,先启6孔,后启26孔(南北各13孔),闸前正常蓄水位5米(罗零高程)。蓄水量232万立方米。如按2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6米,洪峰流量1570秒立方米,一次来水总量7670万立方米。如按50年一遇设计,校核洪水位6.15米,其洪峰流量为1850立方米/秒,一次洪水总量为1亿立方米。
桥闸为石结构底板(顺水流方向),总长76.9米(其中闸室部分18.4米,水泥浆砌条石四层,厚1.3米),上游条块石铺盖长14米,单层水泥沙浆砌条石,消力池长17米,水泥沙浆砌条石三层99厘米,护坦浆砌条石3.5米,土砌块石9.5米,防冲槽抛石10.5米。基础由北向南逐渐变差,北桥台基是岩石1~8孔,为风化土、海沙,9孔以下至南端是海泥土,采用换填沙基2.4~2.8米。闸后石拱桥32孔,每孔净宽5米,桥石宽9米,桥闸两端公路接长2公里,其中填滩地1.1公里。北岸渠道设进水闸1座,分3孔,每孔净宽2.2米,计6.6米,可通过流量14立方米/秒。
1949年10月以前,惠安提水灌溉的方式,主要是人力挑水,戽桶戽水,桔槔汲水,水车车水等。1955年10月,后吴水库清基时,首次购进4台(5马力/台)抽水机。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提水工程不断兴建,动力提水被广泛应用。但受地理、水源等条件限制以及生产体制的改变,不能普遍得到有效灌溉。戽桶和水车等古老的提水工具,在部分乡村仍继续使用。
一、灌区提水
1955年冬开始使用抽水机;1956年菱溪水库建成后,在沿渠两岸的后窑、前宅、盘龙、曾厝、屿头埔、大吴、东桥等地,先后兴建抽水机站,购进一批移动抽水机。
1965年,利用渠道水头落差,建南门等19处21台的水轮泵站。1977年,为了引山美水库灌溉,兴建仑前、东溪、东岭、后海等电力灌溉站。1978年,境内开始进行喷灌建设。至80年代,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管理,提高灌溉效益。
一级电灌站站址在东园蟳头与仑前村之间,装机6台×155千瓦,合计930千瓦,扬程6.35米。每台设计抽水量1.5立方米/秒,主要为东溪二级电灌站供水,受益的有张坂乡20个村。
二级电灌站站址在张坂东溪。装机7台×280千瓦,合计1960千瓦,扬程20.2米。
每台抽水量0.8立方米/秒,受益的有张坂、山霞、崇武、涂寨、东岭等乡(镇)28个村。
三级电灌站站址在东岭北埔村。装机3台×155千瓦,合计465千瓦,扬程4.5米。每台抽水量1.5立方米/秒,受益的有涂寨、东岭、净峰等乡38个村。
后海电灌站站址在东园后海。装机2台×280千瓦,合计560千瓦,扬程23.6米。每台抽水量0.8立方米/抄,受益的有东园、张坂等乡15个村。
以上电灌站均为县管单位,计装机18台,总容量3915千瓦。沿渠道各乡、村自建小型电站8处,装机10台,总容量505千瓦。
二、大井提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惠安城镇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逐步扩大自来水的设备和供应。自1978年起,在农村兴建供水站7处(包括七一、梅山、东楼水库),打机井878眼,群众自发打的水井数量更多。这些井用于群众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其井口直径30~100厘米,多数井壁是用预制的水泥圈,一圈一圈套迭起来。口径超过100厘米的多数是用条石或块石砌筑的,这一类井俗称“大井”,主要用于灌溉。
1978年10月,县委组织工商、农办、水电、农械和煤炭等单位20多人,赴四川省成都、资中和重庆等地参观学习喷灌。返县后,利用大井,以闽农100型水泵接胶管,自制喷头,命名为“三叉式喷灌”。1979年除建三叉喷灌498处外,还购置安装50型喷灌机155台,3匹喷灌机15台,5匹喷灌机70台,12匹喷灌机93台,合计931台(处),其中水电局直接拨款购置的有631名。喷灌面积达9060亩,主要喷灌大小麦、花生和大豆,1980年,扩大到林业、茶果和蔬菜等。
1981年,喷灌工程有新发展。全县18个公社(场)共购置各种型号喷灌机1742台,12匹柴油机、深水泵、铝合金喷头等。兴建喷灌工程中,全县投资123.17万元(其中水电局65万元,粮食局58.17万元)。
1982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除涂寨乡塔上村,张坂乡玉塘村和南埔乡介山村等林果场还在使用外,大多数喷灌机械发挥不了作用,先后报废。
第五节 围垦工程
据清嘉庆《惠安县志》记载,县内沿海村民于近海、近河之壖地,并海为堰,进而改滩造田。登记在册的,约有30处。规模较大的有崇福埭,长2里,300余顷;蔡埭长阔各5里(以上二处在今山腰乡);孙府埭、王孙走马埭,长均为20里;官埭,长阔各1里,200余亩;承天埭,2000余顷;法石埭,2000余顷;曾垆埭,2000多亩(以上六处在今辋川镇)。对于上述各埭面积说法不一,实际垦殖情况不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自1951~1986年,全县共完成围垦工程65处,总面积99052亩。其中万亩以上的有“五一”、“七一”二处,均居福建省沿海县八大围垦之列。面积在万亩以下千亩以上的有12处。截至1988年6月,垦殖面积44056亩,水产养殖5438亩(鱼池850亩,虾池4588亩)、盐田28692亩(含山腰盐场),合计78186亩,占围垦总面积的79.94%。其余系地面水库、交通道路、排灌渠道、造林用地、港道水面和未垦滩地等。
全县围垦中,纯农垦的有“五一”等49处,纯盐田的有山腰、东岭、辋川、白沙、埕边等12处,半农半盐的有潘南、七一、前内、赤土尾4处,半拉子工程的有南埔、岭头、山霞、三块石4处。
一、“五一”围垦
1970年春开始勘测设计,同年5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故名“五一”围垦。址在洛阳江下游的后海埭,属泉州湾内,介于东园乡和洛阳镇南部之间。海堤东起百崎回族乡百崎村港尾,西至洛阳镇白沙村山弥楼山,全长1700米,控制流域面积68平方公里。海堤工程自1970年5月1日开始兴建,1972年6月基本建成。堤身方位为南偏东39°30′,浅港段的水深为4米,深港段为12米。
该围垦工程从1973年开始,1984年基本完成。围垦总面积2.04万亩。其中滩地1.73万亩,实测可垦滩地1.36万亩。滩地以滩内二条主港道和山美惠东南干渠为界,分为五大片:南部里春、后海片,东部埭村、蟳头片,北部下埭口、西尾头片,西部上浦片,中部东西堡片。
1974~1979年共开垦6000亩,实际种植4500亩左右。其中种植甘蔗2600亩,每亩收910公斤,其余种植粮食作物,收获187.5万公斤。
1980年以来,开始全面改造滩土,由东园、洛阳2个公社28个大队负责开垦,这里逐渐成为县内仅次于走马埭的第二大平原。根据“以农为主,全面规划,综合开发,落实政策”的方针,抓好水利建设,提高垦殖效益。1981年底,垦殖面积达到1.17万亩,占可垦耕地86%,种植粮食6535亩。总产量379.5万公斤,单产580.7公斤,1982年,垦殖总面积1.55万亩,其中种粮食7750亩,总产量480.5万公斤,亩产619公斤。1983年全垦区垦殖1.17万亩,其中种植粮食作物7758亩,经济作物1768亩(甘蔗1268亩),鱼池396亩,造林375亩,种果47亩,种田菁(过渡性作物)1350亩。全年总产值339.7万元,一年总收入比建堤以来国家总投资311万元还多。至1984年,计垦出1.27万亩,占可垦滩地的94%,还辟出港道水域3210亩,排灌渠系1780亩,道路850亩,防风林带650亩。至1985年,全垦区粮食产量472.5万公斤,甘蔗678万公斤,价值256.8万元。垦区还与外单位联办机砖厂一座,投资18.1万元,年纯收入2万元。还利用泄洪的天然条件,设鱼网8条,1987年起由当地渔民承包,垦区年收租金1.2万元;垦区利用机砖厂取土烧砖的土坑作鱼池,1987年起全部(26亩)承包给当地渔民,年租金1000元。
二、“七一”围垦
“七一”围垦位于泉州湾东北、张坂公社海边突出部,海湾内面积近2万亩,控制流域面积69平方公里。
整个工程由张坂、崇武、山霞三个公社承建。1969年12月开始勘测设计,1970年2月正式动工。1970年3月8日开始抛石筑堤,日夜不停,南北夹攻。北堤石堤在1970年6月26日合拢。从此,浮山孤岛与陆地连接。为了纪念合拢,特将其命名为“七一”围垦。围垦总面积1.76万亩,其中可垦耕地1.62万亩,港道水面1252亩。
围海工程结束后,垦区内有农垦地1.21万亩,实际可耕地1.04万亩(其中占地包括平面水库小溪流150亩,交通道路、防风林带361亩,6条溪流、港道、防洪堤1252亩)。开发任务由张坂公社负责。其中沙质低洼地4050亩,由张坂、崇武、山霞三个公社建盐场。深水部分1275亩,则划为养殖场。
1977年,张坂公社改滩造田。1980年垦区农田大轮廓基本现出,计投工29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66万立方米,国家拨款8万元,群众自筹108万元。1982年垦区建设基本竣工后,省政府又投资52万元。在垦区建设中,国家共投资62万元。
1983年,成立惠安县七一围垦管理站,隶属张坂公社管辖。崇武、山霞公社开创的盐场归各自管理,不纳入管理站。1984年,出售防护林修枝的柴,获款1.9万元。1985年冬,垦区内开办再生皮革厂,1986年春正式投产。垦区经营盐场3000亩,1982~1987年,总产量1.20万吨,年平均2000吨,年产值18.4万元。1987年开发3340亩养虾池。吊蚝生产100亩,年租金3000元。水闸鱼产品收入,年产值1.2万元,实际收入3000元等。1989年,垦区有防风林带283条,总长161.3公里,占地3470亩,种植以木麻黄为主的8种树,共170万株,配备14名护林员、经费基本自给。三、社坑围垦
社坑围垦位于辋川公社社坑村东北浅海滩内。
民国时期,社坑村土地瘠薄,水利条件差,常年只能栽种大、小麦和地瓜。人均耕地0.7亩,人均年口粮约50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坑村粮食单产逐年增长,1971年人均年口粮100公斤。
1972年6月,社坑村开始围海造田;1976年春,围垦工程竣工。垦区堤长1203米,堤高6.5米,底宽10米,面宽2米,总土石方为12.84万立方米(其中石方2.02万立方米),投劳力195.4万工日,工程总投资2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7.4万元。围垦面积350亩,可垦面积300亩。
1977年,村民进行垦区基本建设,滩内改壤(深1尺,加厚1尺),计完成沙土量4.7万立方米;挖11条长335米、深和宽各1米的排盐水沟,修筑1000米机耕路。修一条淡水沟(长84.5米,宽10米,深2.5米),蓄水1.1万立方米。当年试种地瓜,亩产20担;1978年,试种大麦100亩,收获250担。利用沟渠开发养殖业,应用纳潮投放鱼、虾苗,面积近35亩。采取“分地段、责任到户,承包保修、沿堤砌石”措施,整修加固堤岸。
1979年后,村民在垦区300亩耕地上种甘薯、大麦、大豆和花生等,甘薯年产1万担,大麦800担,除解决村民口粮外,还出售鲜甘薯5万公斤,向粮食部门交售大豆5000多公斤、花生500多公斤,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奖励。
村民还在垦区内投放鱼、虾苗;建蛏苗基地,进行人工育苗;1985年在垦区试验对虾养殖,砌二口面积60亩的石池,当年亩产34.5公斤,总产2070公斤,产值3.37万元;1986年扩大虾池50亩,亩产105公斤,总产11044公斤,产值17.06万元,净利润6.55万元,上缴国家税收1万多元。该村被泉州市评为对虾养殖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