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木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9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木雕
分类号:
F426.899
页数:
2
页码:
339-3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早期的木雕品主要为佛像和建筑浮雕装饰,后来木雕工艺应用于家具、床橱的雕刻装饰上。从事木雕作业的工人主要分布于崇武溪底、洛阳白沙、张坂上塘、城关南门外一带。其中建筑木结构结合图案雕刻较有名望的是崇武溪底王益顺。
关键词:
惠安县
工艺美术
木雕
内容
惠安早期的木雕品主要为佛像和建筑浮雕装饰,后来木雕工艺应用于家具、床橱的雕刻装饰上。从事木雕作业的工人主要分布于崇武溪底、洛阳白沙、张坂上塘、城关南门外一带。其中建筑木结构结合图案雕刻较有名望的是崇武溪底王益顺。王家父子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承建的峰尾东岳庙,以设计蜘蛛结网藻井并雕镂各种图案而闻名,后又在台北龙山寺、厦门南普陀八卦亭留下建筑“大木”与雕刻绘画相结合的艺术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益顺的高徒曾参建集美亭阁、重修泉州开元寺、鼓浪屿菽庄花园和泉州百源清池凉亭。
1954年,城关木雕花匠组成合作小组(店),雕刻花鸟、木偶头像和建筑装塑及名人、寿星塑像等。1957年6月,城关工艺社成立,有产品30多种,是年,产值3000多元。1958年8月,组建为惠安工艺美术厂,增设绸花和脱胎木刻车间,其中绸花产品供出口,是年产值1万多元。1959年初,建筑石雕场、刻印社并入;9月改为地方国营惠安工艺美术厂。1960年夏,拆出刻印社归城关文化用品社,石雕车间迁至洛阳建厂。1961年,工艺美术厂设计创作群狮、群鹿等动物和观音、渔翁等人物木雕作品,其中“吹箫引凤”、“岳飞出世”等作品先后被选送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和意大利等国展出。
1962年,张坂上塘村开办工艺厂,主要生产人物、动物木雕品。随后,螺阳的霞光、霞东、霞西先后兴办工艺厂,生产白胚佛像雕刻品。“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有的木雕工艺品被视为“封、资、修”产品而大部分停产。
70年代中期,木雕工艺生产全面恢复。惠安工艺美术厂先后开发出龙眼木雕、金木雕和仿真彩木雕系列工艺品400多种。产品造型优美,彩绘精致,远销香港、台湾和日本、美国等20多个地区和国家。1981年3月,辋川居仁村木雕厂开始承接新加坡来料加工金木雕。1985年,螺阳艺兴工艺厂创办,主产金木雕,兼营龙眼木雕、黄杨木雕、寿山石雕、玉雕、青石雕等。1986年以后,螺阳、霞光、霞东,张坂上塘等地相继办起10多家木雕工艺厂。其中金龙木雕厂是本地木雕行业的后起之秀,其造型、雕工、上漆、安金等工艺较为考究,产品行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地。
1989年,全县有乡村木雕工艺厂16家,从业人数1980人,年产值546.67万元。产品主要有神佛像金木雕、龙眼木雕、黄杨木雕、仿真雕、树根雕等。
附:惠安工艺美术厂简介
该厂于1958年8月组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1968年成立厂革命委员会,全厂停产。直至1974年冬才恢复生产,当年产值33万元。1989年,全厂职工137人,固定资产原值14万元,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主要设备为锯木机等。1979~1989年总产值为191万元。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机构
惠安工艺美术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