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船舶制造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94
颗粒名称: 第九章 船舶制造业
分类号: F426.474
页数: 2
页码: 335-3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造船业的历史发展情况。从宋元时代开始,该地区就以造船业闻名,明朝时期开始建造远洋船舶,清朝时期造船业更加发达。民国时期,许多地方都设有船寮,生产各种渔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造船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崇武、净峰、小岞等地都兴办了渔船修造厂和机修厂。60年代开始,县内渔船开始由传统的风帆船向以帆为主的机帆船变革,并开始建造铁壳渔轮和玻璃钢艇。
关键词: 惠安县 船舶 制造业

内容

宋元时代,洛阳西部沿海地区是著名的造船之乡,许多人世代以造船为业。明朝,辋川黄氏阖族从事造船业,世传“执斧者多至九十九”。白奇村一带开始建造远洋船舶,至今仍残留有造船场所的遗址。清嘉庆《惠安县志》载:“獭窟往外海捕鱼,昼夜往返,船至百艘”,“人居稠密,多造船”。
  民国时期,崇武、前垵、龙西、峰尾、小岞,净峰的嘉垱、莲城,东岭的西埔、湖边,张垢的浮山、玉塘、杨宅,东园的白奇、里春等地海滩均设有船寮,修造船只。民国21年(1932年),惠安拥有大小渔船506艘,总载重量9111吨。生产渔船的种类有:翻身船、围缯船、网仔船、牵虾船、盖沼船、钓艚船、大排船和舢舨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船舶仍有零星修造。合作化时期,造船工人纷纷组织成立合作社。1955年10月,崇武造船生产合作社成立;1958年8月,改名为地方国营惠安造船修配厂,尔后又改名为地方国营惠安造船厂。初期由于技术力量薄弱,仅能参照汕头和福州造船厂建造的机帆船型进行仿制。人民公社期间,祟武、净峰、小岞、后龙、南埔、张坂、山霞等地重点渔业乡(镇)和渔业大队,先后兴办渔船修造厂和机修厂。特别是祟武镇,除惠安造船厂外,大岞、港墘、前垵、下西、海门、潮洛等渔业队均办有渔船修造厂。镇办的有小岞、净峰、后龙、东园、后港等造船厂。它们以修为主,修造结合,能制造百吨级以上的渔船。
  60年代,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县内渔船开始由传统的风帆船向以帆为主的机帆船变革。1960年,前内海群渔业社成功地安装60马力的漏尾机帆船2艘。之后,莲城、崇武大团结、东坑等渔业社开始发展机帆船作业。1964年5月,惠安造船厂建造1艘46吨位机帆船。
  1975年,全县有机动渔船277艘,载重1.49万吨位。1976年以后,渔船作业进行“以机为主,以帆为辅”的机帆化改造。1986年,开始建造铁壳渔轮。1986年10月至1987年12月共生产311吨位,产值67.12万元。1988年2月,惠安造船厂与厦门新华玻璃钢厂联合试制玻璃钢艇,至今已推广采用22艘。1989年,全县乡以上船舶制造业仅惠安造船厂1家,产值111.60万元。
  附:惠安造船厂简介
  该厂于1958年4月创办。其前身为崇武造船生产合作社,隶属县手工业生产合作联社,为集体所有制性质。1958年4月转为地方国营企业,隶属县工业局。1962年5月隶属县水产局。1969年9月成立新机构,厂名改为惠安造船厂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再度更名为惠安造船厂。1989年,全厂职工186人,工程技术人员12人;固定资产原值135万元;厂区占地面积5.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设有船体、铸造、金工、锻焊、玻璃钢制品、锯台等6个车间及机电动力和油灰2个班组,年可造100吨位机动渔船20艘。1958~1989年,企业造机帆渔船287艘,1.26万吨位;造大小木帆渔船960艘,4312吨位;安装机帆船304艘,3.72万马力;维修机帆船93艘,木帆船3681艘,钢质机动船5艘,其他船舶11艘。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机构

惠安造船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