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装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9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服装业
分类号: TS8
页数: 2
页码: 332-3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服装业历史悠久,但民国时期并不发达。70年代后,缝纫社纷纷改行或关闭。1979年,东风服装厂成为第一家生产成衣的企业。1980年,全县大队办服装厂达9家,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1989年,全县较有规模的乡镇、村级服装企业327家,总产值3915万元。重点厂家有惠安服装厂。
关键词: 惠安县 服装业

内容

清代,邑人衣着土织布、苎麻布、白布染、普通服装。男人大多穿着“汉装衫裤”;女人大多穿着大夹衫、阔裤,其他还有长袍、马褂(夹)、棉袄等,都是手工缝制。
  民国时期,惠安服装行业并不发达,绝大多数制衣还是手工生产,只有城关及少数集镇有几家裁缝店,采用缝纫机加工服装。民国37年(1948年),周其进(福州籍)、王锦章(台湾籍)、陆笑生(温州籍)等人先后到惠安城关开设裁缝店铺。
  1956年合作化期间,城关及各集镇裁缝店组织成立城关缝纫合作社。加工服务行业用的围巾、被单、窗帘、工作服及头帽,并经营一些成衣成品出售。是年全县有13家缝纫合作社。此间,人民着装逐渐由汉装改为中山装,女式“大夹衫”也改为时装。
  70年代,由于缝纫业收入少,效益低,乡镇的缝纫社纷纷改行或关闭。1978年,城关缝纫合作社改名为惠安县服装厂。是年全县社办缝纫社7家,改为3家,产值6.05万元。随着缝纫机械的发展,农村私人购买缝纫机的逐渐增多,制衣业也由缝纫机缝制代替手工缝制。1979年,服装市场开始兴起,螺阳乡东风村创办东风服装厂,成为惠安社队企业中第一家生产成衣的企业。1980年,东风服装厂产值133.3万元,成为全县乡镇工业企业首家年产值超百万元的厂,受到晋江地区行政公署的表彰,产品远销省内外。同年,惠安服装厂开始承接港商的服装来料加工业务,生产童装、风雪衣、茄克衣等产品。1981年,涂寨、崇武缝纫社开始发展成衣批量生产。是年,全县大队办服装厂9家,服装业总产值达404.87万元,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
  1982年,东风村创办第二服装厂,两个厂年产值达160多万元。1983年推行承包责任制后,因管理不善而关闭。1984年,螺阳乡创办20多家服装厂。1985~1987年,东风、下埔、蔡厝、上坂服装业大兴,成为全县著名的服装专业片;洛阳创办屿光服装厂、侨光服装厂(后改为双喜制衣有限公司)、侨办服装厂等,其中屿光服装厂被省服装公司定点为牛仔服出口企业。1989年,螺阳乡服装厂达到204家,年产值2000多万元,其中上坂村就有68家,成为全镇服装厂最多的村。同时,服装企业开始走横向联合的道路,如上坂村由30家企业组成上坂服装总厂,蔡厝村成立有蔡厝服装总厂,实行大牌子小群体策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是年,全县较有规模的乡镇、村级服装企业327家,总产值3915万元;乡以上服装业12家,产值646.41万元,重点厂家有惠安服装厂。
  附:惠安服装厂简介
  该厂创办于1956年。1973年6月划归县手工业联社管理。1978年以后,分设成衣、裁剪、加工等3个车间,并附设3个营业门市部。1986年,该厂的童装、风雪衣、茄克衣荣获泉州市二轻局创新产品二等奖。1989年全厂职工129人,固定资产值26万元,拥有平板机专用机70多台;厂房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760平方米。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机构

惠安服装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