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服装、制鞋、皮革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91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服装、制鞋、皮革业
分类号: F426.85;F426.86
页数: 4
页码: 332-3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的服装业和制鞋业的发展历程。服装业方面,描述了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制鞋业方面,介绍了早期制鞋业的状况,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惠安县制鞋业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惠安县 服装业 制鞋业

内容

第一节 服装业
  清代,邑人衣着土织布、苎麻布、白布染、普通服装。男人大多穿着“汉装衫裤”;女人大多穿着大夹衫、阔裤,其他还有长袍、马褂(夹)、棉袄等,都是手工缝制。
  民国时期,惠安服装行业并不发达,绝大多数制衣还是手工生产,只有城关及少数集镇有几家裁缝店,采用缝纫机加工服装。民国37年(1948年),周其进(福州籍)、王锦章(台湾籍)、陆笑生(温州籍)等人先后到惠安城关开设裁缝店铺。
  1956年合作化期间,城关及各集镇裁缝店组织成立城关缝纫合作社。加工服务行业用的围巾、被单、窗帘、工作服及头帽,并经营一些成衣成品出售。是年全县有13家缝纫合作社。此间,人民着装逐渐由汉装改为中山装,女式“大夹衫”也改为时装。
  70年代,由于缝纫业收入少,效益低,乡镇的缝纫社纷纷改行或关闭。1978年,城关缝纫合作社改名为惠安县服装厂。是年全县社办缝纫社7家,改为3家,产值6.05万元。随着缝纫机械的发展,农村私人购买缝纫机的逐渐增多,制衣业也由缝纫机缝制代替手工缝制。1979年,服装市场开始兴起,螺阳乡东风村创办东风服装厂,成为惠安社队企业中第一家生产成衣的企业。1980年,东风服装厂产值133.3万元,成为全县乡镇工业企业首家年产值超百万元的厂,受到晋江地区行政公署的表彰,产品远销省内外。同年,惠安服装厂开始承接港商的服装来料加工业务,生产童装、风雪衣、茄克衣等产品。1981年,涂寨、崇武缝纫社开始发展成衣批量生产。是年,全县大队办服装厂9家,服装业总产值达404.87万元,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
  1982年,东风村创办第二服装厂,两个厂年产值达160多万元。1983年推行承包责任制后,因管理不善而关闭。1984年,螺阳乡创办20多家服装厂。1985~1987年,东风、下埔、蔡厝、上坂服装业大兴,成为全县著名的服装专业片;洛阳创办屿光服装厂、侨光服装厂(后改为双喜制衣有限公司)、侨办服装厂等,其中屿光服装厂被省服装公司定点为牛仔服出口企业。1989年,螺阳乡服装厂达到204家,年产值2000多万元,其中上坂村就有68家,成为全镇服装厂最多的村。同时,服装企业开始走横向联合的道路,如上坂村由30家企业组成上坂服装总厂,蔡厝村成立有蔡厝服装总厂,实行大牌子小群体策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是年,全县较有规模的乡镇、村级服装企业327家,总产值3915万元;乡以上服装业12家,产值646.41万元,重点厂家有惠安服装厂。
  附:惠安服装厂简介
  该厂创办于1956年。1973年6月划归县手工业联社管理。1978年以后,分设成衣、裁剪、加工等3个车间,并附设3个营业门市部。1986年,该厂的童装、风雪衣、茄克衣荣获泉州市二轻局创新产品二等奖。1989年全厂职工129人,固定资产值26万元,拥有平板机专用机70多台;厂房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760平方米。
  第二节 制鞋业
  早期制鞋仅是一种民间妇女手工艺,鞋面、鞋底均为布质,用针线缝制而成。橡胶业出现后,遂改为布面橡胶底,鞋面仍用针线缝制,鞋底用刀裁制,然后用钩针钩线缝合而成。清末,社会上开始出现制鞋工厂,但所制鞋样式简单。民国时期,东园、张坂一带不少人到台湾学制鞋,回来后在泉州、厦门开鞋店或被雇为鞋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泉州、厦门一带的鞋社、制鞋工厂有90%是惠安人办的。1953年,县城组织第一个皮鞋社。1955年10月,个体手工制鞋匠陈大昌等人组织城关第一家鞋业生产合作小组。1956年2月发展成为鞋业生产合作社。是年,西北街、东关街、南门等鞋业个体户纷纷入社,主要经营皮鞋、皮箱、皮革枕头等,年产值6000多元。1958年4月,合并组建成为地方国营皮革油脂化工厂,主要生产皮鞋、皮箱、皮革制品及农用化肥、肥皂等,年产值10万元左右,利润1万多元。1962年10月,下放为城关皮革社。1970年与针织厂合并为惠安轻工综合厂。1971年底,该厂拆出重建为惠安塑料皮革厂。70年代期间,乡镇制鞋业开始发展,部分缝纫社转产人革鞋、花格箱等。
  1978年,洛阳皮件厂开始生产注塑底布鞋出口,成为县内第一家外贸出口企业。是年,全县共2家鞋厂,产值87.35万元。1979年,东园公社的锦峰、里春、阳光先后创办人革鞋厂,生产皮鞋、拖凉鞋等产品。
  1981年,东园琅山村创办健步制鞋厂,从海外引进各式现代鞋款样,生产男女式皮鞋、皮凉鞋,投入市场后深受用户欢迎。是年,百崎回族乡莲埭村兴办第一家鞋底厂——莲埭工艺厂,后改为莲埭回族橡塑厂,生产成型黑色再生橡胶鞋底。1983年,创办白奇工艺厂,生产三接头牛皮鞋、皮凉鞋等。11月,厂名改为福泉皮塑厂。同年,东园锦丰鞋塑二厂创办,生产男女式人革鞋、牛皮鞋及出口鞋等,成为全省乡镇企业鞋类出口额最多的企业。1984年,东园、百崎地区鞋业大发展,后海办起鞋栓厂,莲埭、里春办起鞋业服务配套小厂。10月,创办白奇橡塑厂,是县内较早成批生产旅游鞋的企业,后来发展成为年产值超500万元的厂家。同年,螺阳的后田村创办青松鞋厂,生产注塑底布鞋。后又兴办6家注塑底布鞋厂,成为注塑底布鞋生产较集中的地方。1985年,生产注塑轻便室内布鞋、注塑人革鞋和注塑人革女凉鞋,产品的90%出口。1986年,扩大生产,以86.01-4为主要出口产品的注塑室外布鞋和注塑人革旅游鞋,销往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1987年全县鞋类出口量占全国鞋类出口量的6%左右。3年累计出口300多万双,出口销售收入1500多万元,创税利150多万元,外汇留成40多万美元,成为福建省外向型企业先进单位和厦门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重要出口生产基地之一。是年,东园、百崎地区共办制鞋厂89家,主要生产旅游鞋、时装鞋、女凉鞋、靴鞋、牛皮包仔鞋等产品。1988年,国际市场胶鞋畅销,螺城镇与厦门口岸联合投资兴办螺城胶鞋厂,生产胶鞋由厦门口岸出口销往中南美洲、东欧等地。同年,惠安鞋塑皮革厂与厦门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联营,成立惠安县厦惠鞋业公司,成为惠安第一家工贸结合的出口企业。是年,完成产值90万元,全年平均一等品达标95%。至1988年,惠安制鞋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操作;成型鞋底工艺由缝线变为冷粘和注塑。制鞋业较发达的地区有东园、张坂、百崎、洛阳、螺阳、螺城、黄塘等乡镇。1989年,全县有乡办、村办、联户、个体办制鞋厂120家,产值3473万元;乡以上制鞋企业4家,产值1263.64万元。当年重点厂家有惠安鞋塑皮革厂。
  附:惠安皮革塑料厂简介
  该厂成立于1979年。1986年8月,获泉州市二轻局授予的“半高跟女布鞋创新设计款式”创新奖。1988年被泉州市外经贸委、出口商检局确认为“出口商品质量保证条件合格”企业。1989年5月,注塑室外鞋QC小组被福建省二轻厅评为全省二轻系统先进QC小组,1×86001-4注塑室外鞋亦获1985~1988年度全省二轻工业系统科技成果三等奖。1989年全厂职工500多人,固定资产150万元,拥有国产第四、五代全自动圆盘注塑机及胶鞋全套流水线设备和专用、辅助机械设备近200台;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厂部设置3科1室,9个生产车间。是年完成出口交货值1000多万元。
  第三节 皮革业
  惠安制革工艺从台湾传入。民国时期,东园镇锦峰村南埔自然村有1家家庭皮革制造作坊,生产“矾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因人民政府禁止屠宰耕牛而停办。
  50年代,张坂仑前村许多制鞋工人加入泉州皮革厂。80年代初,惠南地区制鞋业大兴,泉州皮革厂技工曾仁添在仑前村创办家庭式制革厂,生产牛皮革。随着设备的完善,企业加工的产品逐步由简单的光面皮发展到各种颜色的横压印花皮。该厂是县内唯一生产牛皮革厂家。此外,1986~1987年惠安县鞋塑皮革厂建新厂房后,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人造革”、“牛津尼龙料”,生产工艺多为机械模压。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