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印刷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印刷业
分类号: TS8
页数: 2
页码: 330-3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惠安开始出现手工业印刷。1950年,县政府组建新民印刷所。1951年,更名为地方国营惠安人民印刷厂。1960年,印刷厂采用机械动力代替人力脚踏印刷。70年代,出现多家印刷企业。80年代,重点厂家有惠安印刷厂。
关键词: 惠安县 印刷业

内容

民国4年(1915年),城关东南街陈姓、胡姓2人分别在县口街开设“广文轩”、“琦南轩”文印社,从事木刻版、石版的手工印刷。后国民政府也开设印刷部,专事《海滨日报》和《惠风报》的出版、印刷工作。1949年10月以后,连加和从泉州迁至惠安城关开设楮林堂印刷馆,承印县税务局规定的统一发票、单据等业务。从1950年开始,县政府着手筹建印刷企业,接收原国民政府的《海滨日报》和《惠风报》等2家报社,组建新民印刷所,当年产值6万元。1951年6月,更名为地方国营惠安人民印刷厂,成为惠安第一家国营工业企业。后来,专门承印全县统一发票的私营企业楮林堂印刷所并入。随后螺城镇把原造纸厂改为文具厂,从事印刷业务,成为乡镇兴办的第一家印刷厂。
  1956年,广文轩、琦南轩、丽真等3家印刷厂并入印刷厂。是年2月,惠安城关文化用品生产合作社成立。翌年原印刷厂更名为地方国营印刷厂。1960年,印刷厂采用机械动力代替人力脚踏印刷。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2万元,创60年代以前的历史最高记录。1964年,城关文化用品合作社增加设备,开设印刷业务,承印单据、发票、帐页、信封、稿纸、笔记本和学生簿籍等。1965年,承接印刷“课文胚”。1966年改用铅字印刷法,承接“描红胚”(上大人)、“习字胚(白纸)、“抄书胚”(文格纸)等印刷业务。“文化大革命”期间“描红胚”被定为“封、资、修”产物而停产。
  70年代期间,螺城红星民政福利厂、山腰盐场纸塑厂等印刷企业相继创立。1979年,洛阳轻工综合厂增设印刷车间,印刷各种单据、表格等,后改名为洛阳印刷厂。
  1984年,惠安印刷厂承接福建省出版部门的教科书和各种规格撕历等数额较大的印刷业务。是年,零件印刷量为22.8万多千印,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实现利润10万多元,劳动生产率也突破万元大关。1987年生产再上新台价,工业产值突破200万元,利润突破20万元。
  80年代后期,螺城、螺阳、崇武、南埔、山腰等乡镇相继创办小型印刷厂。1989年,全县乡村印刷行业发展至7家,产值33万元;乡以上印刷业2家,产值471.60万元,重点厂家有惠安印刷厂。
  附:惠安印刷厂简介
  该厂于1950年组建。1958年“公社化”期间,增设文具车间,专门生产粉笔、香糊、复写纸、油墨、信封等文化用品。1982年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1983年2月实行销售额承包经济责任制;1987年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989年实行厂长负责制。企业曾获得市政府授予的“市级先进企业”称号。是年,全厂职工175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4.56万元;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当年产值250.83万元,实现税利37.50万元。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机构

惠安印刷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