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陶瓷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8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陶瓷业
分类号: F426.91
页数: 1
页码: 3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陶瓷生产手工作坊水平低,质量差。新中国成立后,惠安组建地方国营砖瓦厂和陶器厂,后合并为惠安陶砖厂。60年代后,企业易名为惠安陶瓷厂,以生产日用陶瓷制品为主业。改革开放后,陶瓷厂开发建筑陶瓷、工业陶瓷等多种新产品。1989年,全县只有惠安陶瓷厂1家,主要生产日用陶瓷制品。
关键词: 惠安县 建材工业 陶瓷业

内容

民国初期,陶瓷生产停留在手工作坊水平,产量低,质量较差。民国27年(1938年),卢意文、何明德等人在城关北门外义勇亭合股开办合昌陶器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10月,惠安县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新店头砖瓦工场等私营企业后,由县财政投资组建地方国营惠安砖瓦厂。1956年,在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私营合昌陶器厂因资不抵债,由县政府接管经营,成立地方国营惠安陶器厂。同年,惠北地区兴办不少陶瓷厂,生产的日用陶有缸、瓶、盆等,建筑陶瓷有水利涵管、烟囱管等产品。1958年,陶器厂和砖瓦厂合并为地方国营惠安陶砖厂,主产品有砖、瓦、缸、硿、壶等。在“大跃进”时期,陶砖厂一度分为耐火砖厂、陶器化工厂、砖瓦厂和陶器厂等4个分厂,并增加耐火砖等新产品。1960年,停止砖瓦和耐火砖生产,企业易名为惠安陶瓷厂,以生产日用陶瓷制品为主业。
  60年代后,沿海大建盐场,需要大陶片铺盐埕,南埔、山腰盐场、辋川玉围、螺城北关等陶瓷厂开始生产盐场陶管。后因水利涵管被水泥预制管代替而停产。
  改革开放以后,陶瓷厂开发建筑陶瓷、工业陶瓷等多种新产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逐步提高,先后有江中杯、马赛克、电瓷“绝缘子”等产品打入香港、西欧市场。1984年转向开发釉面砖等新产品。1989年,全县乡以上陶瓷业只有惠安陶瓷厂1家,该厂1954年创立,职工45人,主产日用陶瓷制品。1960年在城关北门外义勇亭分设生产车间。1970企业产值14.13万元。1984年,企业一度亏损。1988年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经营管理,扭亏为盈。1989年,全厂有职工192人,固定资产值133.66万元,占地面积3.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龙窑3条,倒焰窑2座,多孔窑1座,以及球磨机、轮辗机、板框压滤机、压力机等陶瓷专用机械26台套。是年,企业产值78.63万元,实现税利9.15万元。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