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砖瓦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砖瓦业
分类号: F426.91
页数: 2
页码: 325-3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境内唐时已有砖石砌体,证明砖瓦业有所发展。至今保留有多处古窑址。清至民国时期,砖瓦业更为普遍,但多为手工作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砖瓦厂仍属私人经营。70年代末,随着房屋建筑结构的变化,境内开始出现机砖生产。80年代末,各乡镇均有砖瓦业,全县有乡村砖瓦厂92家。
关键词: 惠安县 建材工业 砖瓦业

内容

境内唐时的寺观及出土的隋唐墓均有砖石砌体,证明当时的砖瓦业已有所发展。至今南埔、黄塘、螺阳等地仍保留有唐、五代及北宋时期的古窑址7处。清至民国时期,砖瓦业更为普遍,但仍停留在手工作坊水平。较集中的地区有螺阳的溪边、金山边、廖厝前,黄塘的省吟,东园的锦厝,涂寨的下舍,东岭的梁坑、埔尾,辋川的南坑、峰崎、玉围,惠北地区的小型砖瓦厂也不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砖瓦厂尚属私人经营。1958年,所有砖瓦厂或划为社办企业,或归生产队,或归公社瓦窑。是年,较大的企业有螺阳砖瓦厂、黄塘砖瓦厂、涂寨建材厂、东岭建材厂、辋川建材厂、后龙建材厂。产品以辋川建材厂生产的红砖为最有名,曾远销新加坡。70年代,一些砖瓦粘土丰富的地区新建一批瓦窑。1978年,有社队办砖瓦厂48家,从业人数960人,总产值166.77万元。此后,农村经济搞活,民房、厂房建筑增多,对砖瓦的需求量增大,黄塘、螺阳及惠东、惠北等地砖瓦厂相继创办。主要产品有瓦、筒、斗底砖、福太、中兴、太兴、油片片子、筑灶用的各类小型砖。
  80年代中期,随着房屋建筑结构由土、木、石逐渐向钢筋水泥和机砖结合的混合或框架结构发展,境内开始出现机砖生产。最早创办的是洛阳洛江村机砖厂。之后,螺阳乡东风村,净峰、辋川相继创办机砖厂;东岭的北埔头、厝斗、村下等地形成机砖生产群。1987年因福建炼油厂确定在肖厝投建,后龙乡、南埔乡机砖业一度发展至10多家,但因发展带有盲目性,一些厂家相继倒闭。
  1989年,全县除崇武外,各乡镇均有砖瓦业,全县有乡村砖瓦厂92家,从业人数2142人,总产值867.87万元。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