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粮食加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6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食加工业
分类号:
F426.82
页数:
2
页码:
312-3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粮食加工业的情况。其中包括粮食加工、粮食复制等。
关键词:
惠安县
粮食加工业
内容
一、粮食加工
早期,惠安的碾米加工以人力或牛、马为动力,用石砻、石磨、石臼碾磨。随着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粮食加工逐步由粗制转向精制。民国20年(1931年),涂岭蔡二妹创办第一家粮食加工厂,即瑞昌号米厂,使用机械动力加工粮食。之后,城关创办竹丰、农友、惠秀粮食加工厂,洛阳、辋川等地也先后创办粮食机械加工厂,山腰地区加工厂则利用海潮动力带动机械加工粮食。
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部分私营碾米厂由政府接管。1958年后,改为社办粮食加工厂。是年,大搞技术革新,地瓜切片机、磨渣机相继出现,代替人工操作,提高工效。60年代,产粮区的大队、生产队都办有粮食加工厂,方便群众。粮食加工全部实现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机械生产。
1973年,农村粮食加工由柴油机驱动改为电动。1978年,全县乡(镇)、村办粮食加工厂208家,加工量达3273.68万公斤。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面粉加工量不断增加。1987年以来,南埔、山腰、东园、螺阳、东岭等地先后创办起面粉加工厂。
二、粮食复制
早期各地开设的磨坊、碾米作坊多以牛马为动力,手工操作生产。1953年,全县有私营米面复制作坊2500多家。1954年,城关组织豆腐生产合作小组和虾丸生产合作小组;1956年合作化时分别升级为豆腐社和虾丸社,后合并为城关豆干生产合作社。主产豆腐、虾丸食品。公社化期间,一些社、队纷纷办起粮食复制品加工厂。
1972年,惠安县综合食品厂开始组织粉丝生产,产品有全豆粉丝和混合粉丝。其中全豆粉丝远销东南亚,年出口创收最高达25万元。1978年,陆续组织生产炊粉、面巴、龙虾片、酱油、麦芽糖、冬瓜糖、蜜饯、软糖、冰条等产品。是年,全县社、队办粮食复制企业57家,年加工量1879吨。
1981年落实承包责任后,社、队办粮食复制加工厂或被承包,或折卖给私人,或转产。80年代,邑内粮食复制品主要有米粉、炊粉、面线、面巴、生大面、豆签、粉丝、豆干、豆腐等。其中面线以辋川、城关、惠东南的打结面线销售量最大。南埔乡出现有笠妹主炊粉专业村。涂岭、黄塘是米粉的主要产地,尤其是黄塘苏塘村形成米粉加工专业村。1989年,该村有米粉加工专业户47家。是年,全县乡村有粮食复制品加工厂120家,从业人员663人,总产值593.93万元,重点厂家有惠安县综合食品厂。
惠安县综合食品厂建于1964年,其前身为惠安县豆腐食品社,主要加工粮食复制品。1981年,引进红小肠生产工艺,产品远销香港。1984年,因销路受阻而下马。是年,琼脂投入生产,最高年产值达10.4万元。1985年,组建片剂车间,生产药用酵母。是年7月,企业进行整顿,把生产车间分解成豆制品、粉丝、琼脂果品、制药等4个分厂,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87年,琼脂因故停产。1989年,全厂职工203人,固定资产30万元(不含厂房及制药分厂),占地总面积1.05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7444平方米。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机构
惠安县综合食品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