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食品饮料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6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食品饮料工业
分类号:
F426.82
页数:
6
页码:
312-3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食品饮料工业的情况。其中包括粮食加工业、油脂加工业、酿造业、制糖业、糖果糕饼业、水产品加工业、饮料业等。
关键词:
惠安县
工业
食品饮料
内容
境内食品饮料业历史悠久。酿酒、制糖、糕饼、酱醋、农产品加工(碾米、磨面、粮豆制品)等业自古有之,但均属手工作坊,工具简单,生产落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80年代末,食品饮料业逐步成为惠安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主要有啤酒厂、糖厂、食品厂、糖果饼干厂和洛阳食品厂等企业,产品包括啤酒、白酒、黄酒、果露酒、可乐型饮料、机白糖、酱油、食醋、糖果、饼千、糕点等10多种。1989年,全县共有乡以上食品饮料制造业45家,总产值7350.24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9.6%。
第一节 粮食加工业
一、粮食加工
早期,惠安的碾米加工以人力或牛、马为动力,用石砻、石磨、石臼碾磨。随着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粮食加工逐步由粗制转向精制。民国20年(1931年),涂岭蔡二妹创办第一家粮食加工厂,即瑞昌号米厂,使用机械动力加工粮食。之后,城关创办竹丰、农友、惠秀粮食加工厂,洛阳、辋川等地也先后创办粮食机械加工厂,山腰地区加工厂则利用海潮动力带动机械加工粮食。
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部分私营碾米厂由政府接管。1958年后,改为社办粮食加工厂。是年,大搞技术革新,地瓜切片机、磨渣机相继出现,代替人工操作,提高工效。60年代,产粮区的大队、生产队都办有粮食加工厂,方便群众。粮食加工全部实现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机械生产。
1973年,农村粮食加工由柴油机驱动改为电动。1978年,全县乡(镇)、村办粮食加工厂208家,加工量达3273.68万公斤。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面粉加工量不断增加。1987年以来,南埔、山腰、东园、螺阳、东岭等地先后创办起面粉加工厂。
二、粮食复制
早期各地开设的磨坊、碾米作坊多以牛马为动力,手工操作生产。1953年,全县有私营米面复制作坊2500多家。1954年,城关组织豆腐生产合作小组和虾丸生产合作小组;1956年合作化时分别升级为豆腐社和虾丸社,后合并为城关豆干生产合作社。主产豆腐、虾丸食品。公社化期间,一些社、队纷纷办起粮食复制品加工厂。
1972年,惠安县综合食品厂开始组织粉丝生产,产品有全豆粉丝和混合粉丝。其中全豆粉丝远销东南亚,年出口创收最高达25万元。1978年,陆续组织生产炊粉、面巴、龙虾片、酱油、麦芽糖、冬瓜糖、蜜饯、软糖、冰条等产品。是年,全县社、队办粮食复制企业57家,年加工量1879吨。
1981年落实承包责任后,社、队办粮食复制加工厂或被承包,或折卖给私人,或转产。80年代,邑内粮食复制品主要有米粉、炊粉、面线、面巴、生大面、豆签、粉丝、豆干、豆腐等。其中面线以辋川、城关、惠东南的打结面线销售量最大。南埔乡出现有笠妹主炊粉专业村。涂岭、黄塘是米粉的主要产地,尤其是黄塘苏塘村形成米粉加工专业村。1989年,该村有米粉加工专业户47家。是年,全县乡村有粮食复制品加工厂120家,从业人员663人,总产值593.93万元,重点厂家有惠安县综合食品厂。
惠安县综合食品厂建于1964年,其前身为惠安县豆腐食品社,主要加工粮食复制品。1981年,引进红小肠生产工艺,产品远销香港。1984年,因销路受阻而下马。是年,琼脂投入生产,最高年产值达10.4万元。1985年,组建片剂车间,生产药用酵母。是年7月,企业进行整顿,把生产车间分解成豆制品、粉丝、琼脂果品、制药等4个分厂,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87年,琼脂因故停产。1989年,全厂职工203人,固定资产30万元(不含厂房及制药分厂),占地总面积1.05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7444平方米。
第二节 油脂加工业
县内油脂加工产品主要有花生油和麻油、香油等。民国末期,油脂加工均由私营的家庭作坊承担,依靠人力操作木撞榨油机、木敲榨油机、千斤锤石车等简陋工具,用花生果带壳榨出油,较大的作坊有源盛油厂。
1953年,私营家庭油坊多数并入国营粮食加工厂的榨油车间或榨油厂,一些麻油、香油生产专业户相继停产。1956年,油厂(坊)受县油脂公司委托加工生产花生油。1958年,全县共办社、队油厂57家。60年代,粮食部门先后在城关、辋川、崇武、洛阳、东岭、净峰等粮站分设粮油加工附属厂,加工设备逐步改为液压榨油机和螺旋榨油机。1978年,国营惠安榨油厂成立,主要承担粮食部门油脂加工任务。1984年,玉塘粮油加工厂成立,除榨油外还加工花生仁产品,并由县外贸公司收购,部分通过粮食部门出口。1988年加工花生仁1300吨,出口额415万元。1989年,全县有乡村油厂(坊)23家,总产值92.06万元,乡镇企业加工食油728吨。
第三节 酿造业
一、酿酒
县内民间酿酒作业历史已久,大多系家庭手工作坊,以大米、地瓜为原料加以发酵,自酿自酌。民国初期,城关出现专营酿酒的小酒坊。民国27年(1938年),王瑞堂等人合股开设小酒厂,产品主要有地瓜酒、火酒(糖蜜米酒)、狮牌五加皮酒等,日产总量250多公斤,其中狮牌五加皮酒曾远销台湾。
1951年,惠安县人民政府没收王瑞堂的小酒坊,组建惠安酒厂。该厂成为境内最早的国营工业企业之一。是时酒厂仅有生产场地350平方米,工人8人,使用缸、和直火烧的土酒锅等简陋生产工具,手工操作生产,日产饮料酒0.751954年,惠安酒厂采用蒸汽加热蒸馏生产工艺,是年饮料酒产量达534吨,工业产值19.35万元。1956年,采用大缸发酵、蒸馏塔连续蒸馏工艺,提高生产能力,饮料酒产量首次突破千吨大关。1959年,该厂与惠安食品厂,惠安糖果饼干厂合并,成立惠安联合食品厂。1961年10月重新恢复为惠安酒厂独立经营。
1974年,惠安酒厂应用UV-11新菌种代替酒曲,实现糖化酶的历史性转变,使淀粉的发酵出酒率明显提高。1977年,再次扩大改造,产品生产能力达到3500吨。以地瓜干酒为主产品的白酒生产实现连续、稳定增长,1978年饮料酒产量突破2000吨。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于“大庆式企业”称号。1980年产量跃升至3010吨,实现工业产值278.04万元,上缴税利63万元,成为全县税利大户。
1983年,酒厂筹建年产3000吨啤酒的小型啤酒车间,1984年投产,当年啤酒产量1295.20吨。1985年4月18日,惠安酒厂易名为惠安啤酒厂。此后,分步改造生产设备,啤酒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至1988年底,啤酒年生产能力由3000吨发展到15万吨。干麦芽生产能力为5000吨。是年,洛阳桥牌12°惠泉啤酒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1989年获福建省首届工业博览会金奖;1989年6月在中国啤酒专业协会组织的全国啤酒评比会上获优质产品铜奖。同年,惠安啤酒厂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全厂员工43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6人,拥有固定资产949.53万元,占地面积6.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
是年,生产啤酒1.35万吨、白酒2901.88吨,工业产值834.77万元,实现税利887万元,成为全县的骨干企业和财政收入的支柱之一。
二、调味品业
惠安民间早有自制酱油、醋、鱼露、鹾帛、豆碱等行业。
1955年9月,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城关南岭酱油厂、城关东风酱油厂和崇武陶志酱油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的惠安酱油厂,采用二道发酵法生产酱油、食醋等,但设备简陋,生产效率低、质量差。1956年,东园元丰酱油厂等一批小厂并入。1958年4月易名惠安食品厂后,采用花生仁饼为原料,取代黄豆,用固态无盐发酵工艺代替二道发酵法,实现酱油生产原料和工艺的首次变革,产品成本大幅度下降,质量有所提高。是年,生产酱油437吨,实现工业产值86.45万元,上缴税利14.12万元。
1964年,食品厂进行设备改造,用锅炉和立式固定蒸罐代替土蒸锅。1973年再次改造,采用转式蒸罐,以石砌池代替木桶进行发酵,钢贮槽代替陶缸贮存产品。1975年变革生产原料,在仁饼中掺入30%皮加工生产,提高酱油的质量和生产能力,降低成本,企业效益稳步上升,成为惠安工业企业的税利大户之一。是年酱油产量2632吨,实现工业产值135.33万元,上缴税利35.51万元。
80年代,乡镇调味品行业开始发展。1984年,百崎乡里春村创办鹭鲤食品厂,生产酱油、酱菜、酱蒜头等。1989年,后龙前陈村创办调味品厂,生产调味素、辣椒精、胡椒粉等。后龙乡土坑村产的虾露,张坂镇浮山村产的蚵油,全部通过外贸出口。
1989年,全县有乡以上调味品业1家,总产值95.46万元,重点厂家有惠安食品厂。该厂前身为公私合营惠安酱油厂,1955年9月创建。1958年4月转为国营企业,并增设山腰和东园两个分厂。1959年11月并入惠安联合食品厂,1961年10月恢复原建制独立经营。
1970年,洛阳食品厂并入,1978年又脱离出去。1989年,泉州市酱油质量检查站设在食品厂。当年全厂干部职工10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人,拥有固定资产值79.90万元,占地面积1.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主产品酱油年生产能力约3000吨。
第四节 制糖业
宋代,王孙走马埭及斗门诸村皆种甘蔗,加工煮糖,成品有黑砂糖、白砂糖、冰糖等,主要外销福州、涵江等地。
1958年,南埔的玉湖、鸠林及洛阳、涂岭等地榨糖坊沿用土榨蔗糖办法,生产砂糖和红糖。部分社队农场、林果场也加工蔗糖。1978年社队蔗糖产量达126吨。
1979年初,由省、县联合投资746万元在东园兴建惠安糖厂。该厂全部采用国产定型设备,日处理甘蔗量500吨,年产白砂糖7000吨。9月21日,制炼车间破土动工。1981年1月19日,榨糖生产试车成功。1982年乡镇土榨糖作业全部停产,全县榨糖生产全部集中于惠安糖厂。是年蔗糖产量3174.30吨。
由于农业体制和甘蔗价格政策没有理顺等原因,造成糖厂原料短缺,效益欠佳,1983~1984年榨季停产,1984~1985年榨季保本微利,1985~1986年榨季才扭亏为盈。1986年,糖厂生产蔗糖4163.40吨,实现工业产值416.78万元,税利总额109.52万元。9年来,惠安糖厂为国家提供产品税597万元。1989年,糖厂蔗糖产量1857.95吨,产值211.50万元,实现税利13.24万元。
第五节 糖果糕饼业
民国时期,县内已有糖果糕饼业,多为私人经营,手工操作生产。产品有花生糖、菊花饼、蒜茸枝、鸡蛋糕、信杯饼、软茹、饼干、糯米糕、明糖、麦芽糖、绿豆饼、中秋月饼等,其中尤以城关打铁巷的花生糖最为著名。
1956年,一批糕饼生产合作社先后成立,较大的有城关、洛阳糕饼生产合作社,后分别发展成惠安糖果饼干厂、洛阳食品厂,生产糖果、糕饼等食品。是年全县糖果产量34吨,糕点产量140吨,饼干产量9吨。
1963年,惠安糖果饼干厂从上海购进24冲糖果机更替旧机器。70年代初改进饼干生产设备,自制饼干机取代手工作业方式。1978年从上海购进冲击式饼干机(电热式烤炉),提高饼干的产量和质量。并成功试制一批较高档次的产品投入市场。当年,企业生产糖果102.75吨,糕点1314.98吨,饼干256.58吨,实现工业产值162.06万元,税利额16.61万元。同年,洛阳食品厂亦引进滚筒式饼干机,实现糖果、饼干生产机械化。当年洛阳食品厂生产糖果70.00吨、饼干43.28吨。
改革开放后,糖果糕饼种类翻新,档次提高,并引进鱼皮花生、蛋花酥、软糖、夹心糖、太空饼、面包、葡萄面包等新产品加工工艺,生产也逐渐由手工操作改为人工与机械相结合。1985年以后,由于个体糕饼户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国营企业的糕点生产逐渐萎缩。1986年,南埔鸠林南青食品厂创办,初期生产闽脯,出口香港,后来从厦门引进鱼皮花生生产技术,生产双菱牌鱼皮花生、蛋花酥投入市场,深得消费者欢迎,并远销国内大中城市。是年,全县乡以上糖果、糕饼业总产值275.50万元。
1989年,惠安糖果饼干厂从广东购进滚筒式饼干机,改造饼干生产线,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全年企业生产糖果257.96吨,饼干129.10吨,糕点175.00吨,实现产值131.92万元,税利11.98万元。至1989年底,全县有乡以上糖果、糕饼业3家,总产值253.59万元,重点厂家有惠安糖果饼干厂、惠安洛阳食品厂。
惠安糖果饼干厂1956年2月,城关14家私营糕饼商店合并,成立城关糕饼生产合作社,1958年3月与洛阳糕饼社合并,改名为惠安糕饼厂。“大跃进”时期,企业自制糖仔机进行生产。1958年5月转制并易名为地方国营惠安糖果饼干厂。1959年11月与惠安酒厂、惠安食品厂合并,组成地方国营惠安联合食品厂;1961年,分离出来恢复原建制,以生产糖果、饼干、糕饼为主业。1980年该厂获福建省政府授予的“大庆式企业”称号。至1989年,全厂有职工108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5人;企业固定资产原值71.26万元,占地面积4043平方米,建筑面积5808平方米。
惠安洛阳食品厂1956年1月,洛阳街12家个体糕饼户合并,成立洛阳糕饼生产合作社。1958年3月,与公私合营洛阳饴糖厂并入惠安糕饼厂;5月成立地方国营惠安糖果饼干厂洛阳分厂。1959年11月,改为惠安联合食品厂洛阳分厂,东园和洛阳酱油厂划归其管理。1961年10月改为地方国营惠安洛阳食品厂。1970年5月,并入惠安食品厂。1978年再次分离出来独立经营,以生产糖果、糕饼和酱油为主业。1989年,企业干部职工58人,其中工程技术干部2人;工厂占地面积9313平方米,建筑面积4381平方米;在东园设有生产点2处。当年实现工业产值49.33万元。
第六节 水产品加工业
早期,境内水产品加工方法主要是晒干、腌制,产品有蛏干、牡蛎干、虾米、鳗巴、鱿鱼干、蛏鲑、间鲑和各种咸鱼等。40年代,崇武兴办1家冰厂,生产冰块并用于水产品保鲜加工工艺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县成立国营水产公司,并在沿海乡镇及主要渔区的村分设水产站。至此,除贝壳类由私人加工外,其余水产品均由水产部门收购统一组织加工。70年代,南埔、后龙公社发展海菜、紫菜加工业。1983年,崇武海门创办崇武水产综合加工厂,以三角鱼、什鱼为原料,生产鲑油、鱼露。产品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
1984年后,乡镇水产冷冻保鲜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净峰湖街村首办家庭式小冷冻厂,接着,崇武、港墘、南埔、沙格也建起冷冻厂。1985年,崇武镇大岞村与日本客户合资创办大川海洋资源有限公司。这是乡镇企业中规模最大、设备比较现代化的冷冻厂,主要加工出口文蛤、花蛤、梭子蟹、海虾和各种经济鱼类。随后,崇武各村、小岞乡相继办起冷冻厂。乡镇冷冻厂的发展,大大增加当地水产品的保鲜加工库容。同时,水产品的晒干、腌制加工量逐渐减少。
1989年,全县有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6家,总产值2003.83万元。
第七节 饮料业
1977年,东园镇阳光村创办阳光茶饼厂,以山针草为主要原料,配上其他中草药生产茶饼。产品畅销省内外,最高年产值达8万元。后停产。
1982年,山霞乡前张村食品厂选取高级白木耳、白糖为原料,精制成白木耳糖浆,后因成本过高而停产。
1988年,惠安糖果饼干厂与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联合开发远航可乐饮料,饮料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经科学配制,含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B1、B2、B6等多种成份,兼有清凉、解毒、明目、提神等功效。年产约1000吨。
1989年,后龙田里村劳动服务公司与西安空军86422部队航空饮料厂联办惠安分厂,配制活力宝可乐饮料,日产100箱。是年,全县有乡以上饮料工业企业2家,产值2174.37万元。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