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盐政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6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盐政管理
分类号:
F768.2
页数:
2
页码:
309-3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盐业历史悠久,盐税是重要税收来源。历史上存在私盐走私问题,但在中共接管盐场后基本消除。1989年县内执行通告,加强私盐查缉工作。
关键词:
惠安县
盐业
盐政管理
内容
一、盐税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县内有盐亭129所,皆由官办,官方征收盐税,称“盐产钱”、“浮盐钱”。
元代官方出售盐引给盐商,以引价作收入。
明初向盐民征收“食盐钞”。
清初,县盐税有丘折课、引课、杂课3种。
民国初期盐税沿用旧制,后改为专卖制。民国4年(1915年)9月,国民政府在山腰盐场强行建成盐馆,设局征收。民国9~12年就场征税。民国13年5月起加征善后税。民国17年5月征收盐税有食盐、渔盐、厘金三类。民国26~30年改为征税制。
1950年,盐税由盐务部门征收,食盐税以每斤盐按大米四两折价征收。1950年6月1日起实行食盐税额减半征收。1958年税务部门接管盐税,当年收入535.56万元。
1984~1986年三次调减食盐税。1984年10月每吨税额由142元调减为127元;1985年7月每吨由127元调减为115元;1986年10月起每吨由115元调减为86元。
惠安盐业税在全县的税收中占有重要比例。1949~1950年,县工商税收100万元,盐税213.3万元,盐税收入占工商税收213.3%。1951~1960年,县工商税收3177.4万元,盐税收入3801.3万元,占工商税收119.6%。1961~1970年,工商税收3955.9万元,盐税8959.9万元,占工商税收226.4%。1971~1980年,工商税收5609.1万元,盐税14190.3万元,占工商税收252.9%。1980~1987年,盐税35133万元;1989年,盐税467.3万元。
二、走私与缉私
境内历来存在原盐的走私与查缉斗争。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走私活动猖獗。
宋时,惠安场私盐主要出自盐场附近村庄农户,滩场储存分散,盐商常借运盐机会走私。
明万历间,盐政牙保也贩运私盐。
清代官商往往勾结贩运私盐。
民国9~12年(1920~1923年)。泉州、惠安、莆仙等地盐场私盐盛行。惠安私盐收购点有峰尾、沙格、肖厝(船运)、辋川、库内寨、涂岭、新桥、胡仔山、城关等地。
1949年8月,中共惠安县工委接管山腰盐场公署,改称山腰盐务分局,建立民主政权,相继成立盐协会、坨委会,实行民主自治、民主管理。
1950年,山腰盐场派干部联系沿海各区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取得区委、区政府的支持,派员协助配合查禁私盐,废除私晒坎。
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私盐查缉处理暂行规定》。3月,山腰盐场组织缉私武工队,任务以缉私为主。沿海线有辋川、东岭、净峰、小岞、崇武、张坂、东园、洛阳8个乡。至1951年底基本消除晒私盐、走私、偷运活动。
1963年中央财政部颁布《盐税现行若干规定(草案)》。规定盐场的查私工作仍由盐务部门负责,场区以外则由税务机关负责。
1989年县内执行泉州市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坚决制止任意裁废盐田维护食盐市场秩序的通告》,由税务、工商、公安、航管、盐业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搞好私盐查缉工作,管好原盐市场。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