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5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构
分类号: F768.2
页数: 2
页码: 306-3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盐业历史悠久,宋时全县有盐亭129所,元时惠安盐场为福建省七个盐场之一,至民国时期盐业专卖制、自由贸易、征税制、专卖制等并存。新中国成立后,盐的运销由国家统一管理。
关键词: 惠安县 盐业 机构

内容

宋时,全县有盐亭129所,设有盐课司。
  元时,惠安盐场(即今埕边盐场一带)为福建省七个盐场之一。至元十六年(1279年)设管勾司,元贞元年(1295年)设司命司。
  明初,盐课局设在埕边,上隶盐运使,下设西湖、埕边、柯栊、上仓、下仓5个团,每团设盐课司掌之。且有西湖、埕边、柯栊、林丙、上仓、坂西、下仓、下坂8个贮仓,每仓有总催1员,秤子1员,团首4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转运分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为盐运分司,辖广运仓埕8所。万历二年(1574年)设运判1员,辖广仓埕8所。
  清康熙十年(1671年),设盐课司。乾隆元年(1736年)盐署设青山铺门头乡,场有县馆、水客馆。盐场总理场官1员,辖门头、东莲、山柄、社内、霞洋、洪山、后蔡七馆;有团长34名,晒丁1761人,丘盘6113坎,漏井2380个。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全县盐业生产单位设门头、连莲、山柄、洪山、霞洋5个晒馆;售盐单位设北关、东关、黄塘、辋川、峰尾、山格、黄崎、小岞、洛阳、獭窟、崇武等11盐馆。乾隆六十年(1795年)八月十五日台风暴雨袭击境内北部,山腰、前黄、普安、钟厝、叶厝的田地被水冲坍1875亩,嗣后改筑为盐埕1596亩,开始晒盐。嘉庆十九年(1814年)设盐课,辖七馆六乡。七馆:门头、东莲、山柄、霞洋、洪山、后蔡、社内;六乡:山腰、前蔡、前黄、普安、钟厝、叶厝。
  民国4年(1915年)9月山腰盐馆设立。民国10年设立埕边盐务机构。民国16年埕边、井头、山高富三盐区裁废,场署移设后港改为办事处。民国31年4月,设立山腰盐场公署,越年增设埕边盐场公署。
  1949年8月19日,中共惠安县地下工委接管山腰盐场公署。10月设立福建省盐务局山腰分局。1950年3月改为福建省山腰盐场管理处。1958年9月改为惠安盐场管理处。1959年3月设立惠安制盐工业局。8月制盐工业局撤销,并入县工业局。1960年2月,恢复惠安盐场管理处,办公地点由山腰迁至县城,为县人民委员会下设主管盐务工作部门,辖国营山腰盐场、社营埕边所、前黄所、辋川所和山霞盐场。9月,设立惠安化学工业局,与盐管处合署办公;11月化学工业局撤销,并入盐管处。1968年11月,盐管处并入县革命委员会工交组。1977年2月改称为惠安盐业局。1978年7月,惠安盐业局改称为福建惠安盐场管理处。1983年收归福建省盐务局管辖。1989年12月,盐管处下辖埕边盐务所、辋川盐务所和乡镇盐场辋川一场、辋川二场、东岭盐场、埕边盐场、青山盐场、崇武盐场、七一盐场、前黄盐场、潘南盐场、白奇盐场、净峰盐场、小岞盐场、龙港盐场、洛江盐场、村办盐场、东风盐场、后港盐场、东埭盐场、大潘盐场、后任盐场、前内盐场。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机构

惠安盐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