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销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5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销售
分类号:
F768.2
页数:
6
页码:
301-306
摘要:
本节介绍了惠安县盐价的历史变化和运销情况。文章提到了不同时期的盐价调整,包括盐的产销和税收等情况。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盐的运输方式和出口情况,包括木帆船和汽车运输,以及码头和驳船的建设与投资情况。
关键词:
惠安县
盐业
销售
内容
第一节 盐价
宋代食盐匮乏,盐价每斤钱十文。元至大二年(1309年),每担盐40贯。明代,盐价较低,斤不过钱二文,嘉靖年间,盐价由商入与晒户双方协商自定,故无常价。清光绪年间,盐每担白银三两。
民国元年(1912年),食盐每担批发价银元2.6元,零售价每担银元3元。民国11年,食盐每担批发价银元1.5元,零售价银元2元。民国21年,食盐每担批发价银元3.5元,零售价每担银元4.5元。民国22年,食盐每担批发价银元3.5元,零售价每担银元4.5元。民国24年,全省海盐平均价每担银元2.77元。本县价格为全省最低,每担银元1.05元。民国26年,山腰盐场售价最高每担银元0.17元,最低0.15元;埕边盐场售价最高每担银元0.26元,最低每担0.20元。抗日战争时期,物价飞涨,纸币贬值,市面上采用以物易物,或以金银流通。民国27年,大米每担黄金1钱,白银11.30元,每担盐价格与每担米价格的比值大约为1∶1。尔后,盐价随米价波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盐业从生产到流通加强管理。1949年10月,接管盐场后,一律按照新定价流通。每50公斤盐折2.5公斤大米。1950年,全县实行产、销、税统一管理,盐价分为公收价(原盐收购价)、场放价(出场价)、分配价(调拨价)等。
一、公收价
1950年1月,公收价每吨折合大米50公斤。1951年8月1日始,改为每吨折合大米80公斤。1952年10月1日按盐质等级论价,山腰盐场特等盐每吨24元,一等盐每吨21.60元,二等盐每吨20元,三等盐每吨16元。1953年8月1日,特等盐每吨26元,一等盐每吨23.6元,二等盐每吨22元,三等盐每吨20元。1955年2月1日降低公收价,一等盐每吨23.60元,二等盐每吨20元,三等盐每吨17元。1957年2月1日,一等盐每吨22.61元,二等盐每吨19元,三等盐每吨16元。1961年7月1日,提高公收价,一等盐每吨29元,二等盐每吨26元,三等盐每吨20元。1984年11月7日,优等盐每吨38元,一等盐每吨33元,二等盐每吨28元,储存盐每吨3元。1986年1月起原盐收购价每吨再提高10元,提价后增收部份的50~60%用于提高职工收入,其余部份直接用于发展生产和改善福利设施。调整后优等盐每吨56元,一等盐每吨51元,二等盐每吨46元。
二、出场价(场放价)
1950年1月场放价每吨盐折大米100公斤,10月1日后每吨折大米97.5公斤,11月1日后每吨折大米83.7公斤。1952年6月1日后每吨盐为28元。1957年1月1日山腰盐场每吨25元,1984年10月1日减税提价,每吨原盐出场价55.8元,其他盐每吨40.8元。1986年10月1日调整出场价,调整后食盐每吨84.9元,农渔盐每吨77.9元,其他盐每吨62.9元,工业盐每吨50.9元,基数外工业盐每吨62.9元。1987年10月1日再调整,食盐每吨84.8元,出口盐每吨62.8元,特别盐每吨62.8元,工业盐每吨50.8元,基数外每吨70.3元。1989年,出场价粉洗盐每吨117元,精盐每吨159元,出口盐每吨115元。
三、分配价
1961年7月1日县国营盐场盐价调整为:食盐每吨182.8元,渔盐每吨72.8元,农牧盐每吨91.6元,肥田盐每吨74.4元,工业盐每吨40.8元。其中税收食盐每吨142元,农牧盐每吨50.8元,肥田盐每吨35.6元,渔盐每吨32元,上缴盐业专款每吨11.8元,企业收入每吨29元。
1984年10月1日降税提价,其中食盐于10月1日执行,工业盐于12月1日起执行。1986年10月1日调价。1989年11月又调整盐价,国家标准盐一级品每吨收购价117元,二级品收购价每吨114元,三级品收购价每吨110元,税收每吨142元。
第二节 运销
宋时,盐由官府专卖,每斤官价为18.8文钱,称为“产盐钱”。亭户征后的私盐,售给商贩,官府征其专利,称为“浮盐钱”。后因专卖不方便,取消专卖而征钱。其浮盐钱则向渔船户、食盐户征收。绍兴年间(1131~1162年),郡守徐嘉恢复专卖,下惠安收盐,设场专卖,禁止私盐,称之为“息盐钱”,遭到盐民反抗。后郡守王十朋取消专卖。元代,官方卖盐引(提盐证件)给盐商,盐商凭证向盐场支额和运销。明代,置盐课局,隶属盐运使。下设五团九仓,由团负责人帮助当地晒盐户专门从事晒盐。原有盐田应征赋粮改征盐斤,严禁私盐贩运。清代,运盐分为官运官销和官运商销两种。
民国初期,盐实行专卖制,民国9~12年(1920~1923年)为自由贸易,实行就场征税。民国13年5月起加征善后捐,招商认购,包运包销。民国17年5月取消包商,实行官卖。包商在各县设立盐务局,管理盐的生产和运销。民国20年,实行量销限产,就场以量征税,废除专商到筹,自由买卖,并规定盐税附加由中央统一征收。民国26年,实行征税制,先改为以价计征制,后又改为专卖制。民国27年,山腰组织盐民联合社(1945年改为晒户联合社)。凡自营或租营盐坎的晒户必须参加,每一联合社设一公堆,晒户所收成的盐,送交公堆集中,由场方统一销售。民国30年成立惠安盐务运销分所,负责山腰、边盐场食盐的运销。民国31年主要销往仙游、枫亭、永春、德化、大田、安溪等县。民国36年实行民制、民运、民销。
1950年8月成立中国盐业公司泉州支公司山腰驻场组,负责购销县内原盐,经营区域为惠安县及晋江、仙游一带。
50~70年代,原盐运输大多采用民间木帆船或陆上汽车运输。1979年,惠安县原细盐首次出口2677吨,销往香港。后扩展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美国关岛、日本等国家和地区。80年代初,省盐务局、县盐管处投资修建运盐公路和放运码头,购置机动驳船,装卸机械。1982年至1984年,省盐务局拨资新建山腰盐场西海工区1000吨码头1座,兴建辋川、洛江盐场500吨码头2座、全县各盐场均投建运盐公路和小型简易放运码头,形成水陆运输网络。
1985年4月,辋川码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原盐出口香港的起运点。1986年,泉州盐业公司投资20万元,利用洛江盐场500吨位驳船码头,扩建堆放集仓和运输道路,供埕边、青山、崇武、七一、白奇、洛江6个盐场原盐集仓放运,直航上海和出口香港、日本、东南亚各国。1981~1989年,全县出口原细盐36.09吨,创汇1287.1万美元,其中1986年出口原盐4.63万吨,创汇118万美元;1989年,全县出口原盐72907吨,创汇292.49万美元。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