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制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5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制盐
分类号:
TS34
页数:
2
页码:
299-3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在宋元时期开始制盐,明嘉靖年间改煎为晒。盐场生产工具从木制长柄盐扒到水车提卤,从戽桶戽卤到电动泵提卤。全县盐场基本实现扬水、提卤、归坨、放运、压滩机械化。
关键词:
惠安县
盐业生产
制盐
内容
宋元时期,均采用煎盐方法,其工序先淋卤,后煎盐。成卤50公斤,可煎出盐7.5~10公斤。这种盐杂质较多,味苦涩、盐色黑、费用高。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海盐生产由煎改晒。生产工具开始用木制长柄盐扒,戽桶戽卤上土坂晒制,盐质黑而次。光绪末年戽桶提卤改为水车提卤,木制扒改为竹制扒。民国时期,个体分散生产,盐户各设水池、蒸发池、结晶池。但资金不足,设备极差,蒸发池烂泥淹膝盖,盐坎破漏,浅灌薄晒,产品质劣产低。生产工具有水车、滤桶、盐扒、扁担、盐箕、竹扫、木耙、木撞、铁铲、木槌、小桶等。
1951年,山腰盐场埭港所盐民庄永金创造池底吸卤法。1953年,开始采用波美比重计测试卤水浓度,改变过去用桃仁、瓜子、白豆探测卤水浓淡的做法。6月,推广庄为法发明的洗坎法。同年山腰盐场派员前往北方海盐区参观学习,引进风力水车扬水提卤、手推独轮车运盐等技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
1954年,山腰盐场组建海盐质量简易化验室,改变目测原盐的做法。其间,山腰盐场还根据南方海盐生产特点,首创海盐生产工艺的重要操作规程——盐工艺。1955年,山腰盐场建立气象站,开始观察气象,进行资料记录,指导盐业生产。
1956年,山腰盐场推广钟厝所盐民钟顺木试验成功“卤水中加石灰水”,提高原盐质量的做法。
60~70年代,盐业生产逐步实现扬水提卤风车化、灌坎自流化、运输车子化。
1971年,由大连引进3部压滩机,嗣后由县盐业机械厂仿制与改进,代替人工拉石滚压滩场,提高工效10多倍。
80年代,县域内盐业生产基本实现扬水、提卤、归坨、放运、压滩机械化。
1985年,埕边盐场利用硋片坎结晶直接滩晒精盐,填补省内空白。
1986年,山腰盐场在钟厝工区试验电动〓盐操作技术,提高原盐质量,经福建省盐务局研究所电动〓盐评审会议评审,对此作了充分肯定,并将电动〓盐机命名为“EYT”,向全省盐场推广。
1987年,福建省盐务局研究所、厦门大学生物系、山腰盐场联合在山腰东海工区试养卤虫,试养面积15.28公亩,为本省首次人工养殖卤虫成功。
1989年,全县建立测潮站21个。国营场以工区为单位各设立1个测潮站,乡镇盐场以场为单位设立1~2个站,村办盐场各设1个站,每天均测试潮水浓度,进行潮位记录。全县有压滩机70部,柴油机68部,发电机组1471千瓦、变压器1345KVA,电动水泵381台952.6千瓦。乡镇村办盐场全部实现电力扬水提卤。平均1604公亩蒸发池配备压滩机1部,有加重轮25套。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庄永金
相关人物
钟顺木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山腰盐场埭港所
相关机构
福建省盐务局研究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