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盐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5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盐埕
分类号: TS34
页数: 3
页码: 296-2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拥有丰富的盐业资源,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域,滩涂已建成盐田20万公亩,尚可围垦扩建新盐田19万公亩。全县盐埕主要设施有蒸发池、水库、水池和沟渠、结晶池、卤井、小坨、大坨、海堤、洪堤、水闸、桥梁、码头等。
关键词: 惠安县 盐业生产 盐埕

内容

惠安三面临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域,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比全省平均降雨量低300毫米;这里气温高,风力大,年蒸发量1800~2000毫米,盐业资源极其丰富。
  一、盐埕自然环境
  (一)海水
  县域海水浓度在波美2.5°~3.2°之间,下半年高于上半年。一年内,6~7月为海盐旺产季节,11月至翌年2月为平产季节,3~6月为淡产季节,旺淡较集中,宜于围海建场晒制原盐。
  海水浓度因受自然条件影响差异较大,浓度较高的辋川、东岭、小岞、东风、大潘、后任、前内、后港8个盐场,面积29468公亩,其浓度常年在2.6~3.2°Re′之间;埕边、青山、崇武、七一4个盐场,面积34768公亩,其浓度常年在2.4~3.0°Re′之间;因受周围溪流淡水的影响,海水浓度低的有潘南、前黄、辋一、净峰、龙港、白奇、洛江、东埭8个盐场,面积41714公亩,其浓度常年在1.8~2.4°Re′之间。
  (二)滩涂
  全县滩涂已建成盐田的有20万公亩,尚可围垦扩建新盐田的有19万公亩。
  盐田平面高程属于高滩地(即罗零十4.5m以上)的有辋一、辋二、东岭、埕边、前黄、潘南、白奇、净峰、小岞、龙港等16个场,面积79572公亩,占75.1%;属于低滩地(即罗零+3.0m左右)的有崇武、七一、洛江3个场,面积23450公亩,占22%。
  滩涂土壤结构属于粘土结构的有国营山腰盐场;属粘土结构为主的有潘南、前黄、辋一、辋二(1~3单元)、埕边(1~9单元)、白奇、洛江、东风、大潘、后任10个场,面积54773公亩,占51.70%;属沙质渗漏滩的有辋二(4~6单元)、东岭、埕边(10~12单元)、青山、崇武、七一、净峰、小岞、龙港、前内、后港11个场,面积51177公亩,占48.30%
  (三)盐区气候
  惠安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域,盐区历年平均气温为20.12℃,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0.3℃;历年平均降雨量1193.8毫米,最多降雨量2015.6毫米,最少降雨量814毫米;历年平均蒸发量1510毫米。
  二、盐埕设施
  盐田自明代改晒制后至民国时期,由于产盐者往往只顾生产扒盐,不关心滩场设施及其维修,以致盐田破烂,蒸发池青苔、杂草丛生,虫害滋生,难以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改造烂泥滩场,将蒸发池铺沙压实,减少渗透,逐步实现蒸发池硬板化、规范化、标准化。
  1953年,全县改造“封建式”滩场设施,实现“六个统一”:水池打通统一使用,卤水统一调剂,劳动力统一安排,工具统一购置,结晶池统一调整补齐,蒸发池统一改造。1957年新建下江新滩,蒸发池以石夯压实,加速蒸发,提高卤水浓度,缩短成熟期。单产赶上老滩,成为新建滩的典范。
  县内蒸发池坚持常年生产、常年维修。在淡季来临之前,调整蒸发池落差,落差点利用转卤,按步卡放,一放一干,去掉烂泥,填补坚硬泥,使用石夯、石滚滚实,使地面平坦,填塞漏洞,修整四周八卦沟,清除青苔刮泥皮,用茶饼毒虫,使之符合标准化。全县盐田结晶池池面大都使用硬片,池板较平坦,池底密实,平均渗透量小于0.1毫米/日,区格大都砌上石头岸。
  1958年以后,新建盐场或老滩改造,均桉照硬板化标准施工,蒸发池全面铺沙压实,实现硬板化。1965年,山腰盐场对“封建滩”进行改造,滩改面积2.4万公亩,投资300万元。
  至1989年,全县盐埕主要设施有:发池77021公亩,水库6332公亩,水池和沟渠7612公亩,结晶池11991公亩(平均蒸结比为6.42∶1;最高为7.5∶1;最低为5.23∶1;蒸发池落差为6~8厘米之间),卤井942个,面积2994公亩,小坨1428公亩,大坨71个2195公亩,海堤34154米,洪堤22305米,水闸72座130孔,桥梁32座,码头8座。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