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盐业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4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盐业生产
分类号:
TS34
页数:
7
页码:
295-3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惠安县盐业生产的历史和发展情况。文章提到了不同时期的盐场建设与扩建,盐场的面积和产量,以及盐田的自然环境,包括海水浓度、滩涂情况和气候特点。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盐埕设施的建设和改进,以及盐业生产工艺的演变,包括精盐、保健低钠盐和加碘盐等产品的生产情况,还涉及盐类化工产品的制造。
关键词:
惠安县
盐业
生产
内容
第一节 盐场
宋元时期,惠安已是福建重要海盐产地。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山腰被海水冲坍田地1875.14亩,改筑为盐埕1595.77亩,是为山腰盐场之前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陆续复建、新建数处盐场。.1957~1960年,复建埕边盐场、前黄盐场、辋川第一盐场、山霞盐场、龙苍盐场等5个集体场,生产面积15091公亩。
1964~1969年,山腰盐场扩建“五四”工区、南海工区、下江工区外滩,增加生产面积26183公亩。新建乡镇盐场有潘南盐场、东岭盐场、辋川第二盐场、东园白奇盐场以及扩建埕边盐场,增加生产面积54159公亩。
1977~1980年,新建净峰、小岞、张坂、青山、崇武、七一、洛江、龙苍等8个集体盐场,增加生产面积56301公亩。新建后港、前内、东埭3个村办盐场,生产面积5356公亩,新建山腰盐场东海工区,生产面积12400公亩。
1987年改建、兴建东风、大潘、后任、白奇盐场一单元,面积3412公亩。
1989年,全县有盐场21个,其中国营盐场1个,乡镇盐场14个,村办盐场6个,盐田总面积229584公亩,有效生产面积193290公亩。
附:重点盐场简介
山腰盐场 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今为国营盐场,有5479户、23555人,其中盐工22199人,拥有盐田面积96028公亩,生产面积87367公亩。下辖陈庄、埭港、菜堂、钟厝、东海、南海、西海、下江等8个工区。1989年,全年产量102180吨,单产1.06吨/公亩,人均年产盐49.13吨,销售108603吨,职工年平均工资1816元,利润总额635300元。
埕边盐场 宋代置县时,有盐亭129所,大都分布埕边盐场一带,今为镇办集体盐场。1989年,盐场职工425人,干部31人,全场面积21731公亩,生产面积17482公亩、产盐23205吨,单产1.33吨/公亩,销售17452吨,利润总额472600元,职工年平均工资2162元。
第二节 盐埕
惠安三面临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域,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比全省平均降雨量低300毫米;这里气温高,风力大,年蒸发量1800~2000毫米,盐业资源极其丰富。
一、盐埕自然环境
(一)海水
县域海水浓度在波美2.5°~3.2°之间,下半年高于上半年。一年内,6~7月为海盐旺产季节,11月至翌年2月为平产季节,3~6月为淡产季节,旺淡较集中,宜于围海建场晒制原盐。
海水浓度因受自然条件影响差异较大,浓度较高的辋川、东岭、小岞、东风、大潘、后任、前内、后港8个盐场,面积29468公亩,其浓度常年在2.6~3.2°Re′之间;埕边、青山、崇武、七一4个盐场,面积34768公亩,其浓度常年在2.4~3.0°Re′之间;因受周围溪流淡水的影响,海水浓度低的有潘南、前黄、辋一、净峰、龙港、白奇、洛江、东埭8个盐场,面积41714公亩,其浓度常年在1.8~2.4°Re′之间。
(二)滩涂
全县滩涂已建成盐田的有20万公亩,尚可围垦扩建新盐田的有19万公亩。
盐田平面高程属于高滩地(即罗零十4.5m以上)的有辋一、辋二、东岭、埕边、前黄、潘南、白奇、净峰、小岞、龙港等16个场,面积79572公亩,占75.1%;属于低滩地(即罗零+3.0m左右)的有崇武、七一、洛江3个场,面积23450公亩,占22%。
滩涂土壤结构属于粘土结构的有国营山腰盐场;属粘土结构为主的有潘南、前黄、辋一、辋二(1~3单元)、埕边(1~9单元)、白奇、洛江、东风、大潘、后任10个场,面积54773公亩,占51.70%;属沙质渗漏滩的有辋二(4~6单元)、东岭、埕边(10~12单元)、青山、崇武、七一、净峰、小岞、龙港、前内、后港11个场,面积51177公亩,占48.30%
(三)盐区气候
惠安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域,盐区历年平均气温为20.12℃,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0.3℃;历年平均降雨量1193.8毫米,最多降雨量2015.6毫米,最少降雨量814毫米;历年平均蒸发量1510毫米。
二、盐埕设施
盐田自明代改晒制后至民国时期,由于产盐者往往只顾生产扒盐,不关心滩场设施及其维修,以致盐田破烂,蒸发池青苔、杂草丛生,虫害滋生,难以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改造烂泥滩场,将蒸发池铺沙压实,减少渗透,逐步实现蒸发池硬板化、规范化、标准化。
1953年,全县改造“封建式”滩场设施,实现“六个统一”:水池打通统一使用,卤水统一调剂,劳动力统一安排,工具统一购置,结晶池统一调整补齐,蒸发池统一改造。1957年新建下江新滩,蒸发池以石夯压实,加速蒸发,提高卤水浓度,缩短成熟期。单产赶上老滩,成为新建滩的典范。
县内蒸发池坚持常年生产、常年维修。在淡季来临之前,调整蒸发池落差,落差点利用转卤,按步卡放,一放一干,去掉烂泥,填补坚硬泥,使用石夯、石滚滚实,使地面平坦,填塞漏洞,修整四周八卦沟,清除青苔刮泥皮,用茶饼毒虫,使之符合标准化。全县盐田结晶池池面大都使用硬片,池板较平坦,池底密实,平均渗透量小于0.1毫米/日,区格大都砌上石头岸。
1958年以后,新建盐场或老滩改造,均桉照硬板化标准施工,蒸发池全面铺沙压实,实现硬板化。1965年,山腰盐场对“封建滩”进行改造,滩改面积2.4万公亩,投资300万元。
至1989年,全县盐埕主要设施有:发池77021公亩,水库6332公亩,水池和沟渠7612公亩,结晶池11991公亩(平均蒸结比为6.42∶1;最高为7.5∶1;最低为5.23∶1;蒸发池落差为6~8厘米之间),卤井942个,面积2994公亩,小坨1428公亩,大坨71个2195公亩,海堤34154米,洪堤22305米,水闸72座130孔,桥梁32座,码头8座。
第三节 制盐
宋元时期,均采用煎盐方法,其工序先淋卤,后煎盐。成卤50公斤,可煎出盐7.5~10公斤。这种盐杂质较多,味苦涩、盐色黑、费用高。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海盐生产由煎改晒。生产工具开始用木制长柄盐扒,戽桶戽卤上土坂晒制,盐质黑而次。光绪末年戽桶提卤改为水车提卤,木制扒改为竹制扒。民国时期,个体分散生产,盐户各设水池、蒸发池、结晶池。但资金不足,设备极差,蒸发池烂泥淹膝盖,盐坎破漏,浅灌薄晒,产品质劣产低。生产工具有水车、滤桶、盐扒、扁担、盐箕、竹扫、木耙、木撞、铁铲、木槌、小桶等。
1951年,山腰盐场埭港所盐民庄永金创造池底吸卤法。1953年,开始采用波美比重计测试卤水浓度,改变过去用桃仁、瓜子、白豆探测卤水浓淡的做法。6月,推广庄为法发明的洗坎法。同年山腰盐场派员前往北方海盐区参观学习,引进风力水车扬水提卤、手推独轮车运盐等技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
1954年,山腰盐场组建海盐质量简易化验室,改变目测原盐的做法。其间,山腰盐场还根据南方海盐生产特点,首创海盐生产工艺的重要操作规程——盐工艺。1955年,山腰盐场建立气象站,开始观察气象,进行资料记录,指导盐业生产。
1956年,山腰盐场推广钟厝所盐民钟顺木试验成功“卤水中加石灰水”,提高原盐质量的做法。
60~70年代,盐业生产逐步实现扬水提卤风车化、灌坎自流化、运输车子化。
1971年,由大连引进3部压滩机,嗣后由县盐业机械厂仿制与改进,代替人工拉石滚压滩场,提高工效10多倍。
80年代,县域内盐业生产基本实现扬水、提卤、归坨、放运、压滩机械化。
1985年,埕边盐场利用硋片坎结晶直接滩晒精盐,填补省内空白。
1986年,山腰盐场在钟厝工区试验电动〓盐操作技术,提高原盐质量,经福建省盐务局研究所电动〓盐评审会议评审,对此作了充分肯定,并将电动〓盐机命名为“EYT”,向全省盐场推广。
1987年,福建省盐务局研究所、厦门大学生物系、山腰盐场联合在山腰东海工区试养卤虫,试养面积15.28公亩,为本省首次人工养殖卤虫成功。
1989年,全县建立测潮站21个。国营场以工区为单位各设立1个测潮站,乡镇盐场以场为单位设立1~2个站,村办盐场各设1个站,每天均测试潮水浓度,进行潮位记录。全县有压滩机70部,柴油机68部,发电机组1471千瓦、变压器1345KVA,电动水泵381台952.6千瓦。乡镇村办盐场全部实现电力扬水提卤。平均1604公亩蒸发池配备压滩机1部,有加重轮25套。
第四节 食盐精加工
惠安食盐品种较多,主要有埕边盐场的天然精盐、辋川一场的保健低钠盐、山腰盐场钟厝工区的加碘盐。
一、精盐
1984年埕边盐场、县盐管处、省盐科所联合对滩晒精盐的工艺、设备进行改革,平均每吨精盐煤耗在0.1吨以下。1985年11月投产,1986年产精盐2662吨,产值21.56万元,1986年省轻工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埕边精盐进行鉴定,认为属国内首次工业化生产,填补省内空白,是对原盐生产工艺的一项重大改革,产品达到国家一级精盐标准,综合经济指标居国内先进水平。是年,获省“优秀新产品”奖,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至1989年,该场生产精盐13176吨,产值236.15万元。产品外销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创汇40万元。此生产工艺已在平潭、莆田等地推广。
二、保健低钠盐
1986年,县盐管局与辋川第一盐场研制保健低钠盐,质量符合F·D·B/Q·B—1738—86标准。1987年6月通过省轻工厅主持的新产品鉴定,为省内首创,产品居全国先进水平。至1989年已生产近千吨,销往全国各地及远销日本等。
三、加碘盐
1985年山腰盐场钟厝工区创办加碘盐厂,同年7月投产。至1989年,加工碘盐59680吨,供应安溪、永春、德化及大田等缺碘地区,食用人群200多万人。1989年,在全省18个碘盐厂现场检查评比中,被评为第二名,同年8月卫生部地甲病司领导检查该厂时,备加称赞。该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合格率91.5%。安溪县等碘缺乏区自1985年食用以来,地甲病发病率从6.1%下降到1.3%,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控制碘缺乏病标准。
第五节 盐类化工产品
1958年5月1日,县创办惠安化工厂,盐化工生产的主要原料是30度以上的苦卤。其产品有:
氯化钾 是制造钾盐的原料以及制造火药的辅助材料。生产工艺是以30Be苦卤为原料,用真空蒸发罐加热提取高低盐后,余下的浓缩液再加热提取光卤石,然后通过洗钾工序制成化钾产品。1958年开始生产,年产近200吨,含量85%以上,1983年停产。
硫酸镁 是用于培植菌类的培养基辅助材料,味精的净化剂,医药上的泻盐,造纸工业的添加剂等。用高低温盐化成液体后,冷冻加工而成。1981年始生产,年产300多吨,含量95%以上,1984年停产。
氯化镁 用于制造水泥丸、人造大理石、炼钢炉衬壁、医药上作为金霉素提纯、炼钨(灯丝原料)的净化剂。这是提取氯化钾、溴素后的母液经过真空蒸发罐加热生产的。1958年始产,年产1000多吨,最高年份1979年达1895吨,含量96%以上;曾销售日本,深受欢迎。1984年停产。
溴素 用作染料、医药、感光材料,高级灭火剂及军工产品的辅助材料。它是用母液通过氯化,游离出溴,经冷却后提取的,1960年始产,年产10吨左右,最高年份1971年达20.4吨,含量87%以上;产品销往上海、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深受欢迎。1984年停产。
碳酸镁 是用氯化镁与碳酸钠反应而制成的。用作制造胃药,与次硝酸铋配合有良好的抗酸功能,1972年开发,年产80吨,含量98%以上。产品销往广东、广西及省内厦门制药厂。
琼脂(条状) 用于食品、医药、培菌等工业,以前用石花作原料,现改为紫菜作原料,大大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1961年始产,年产20吨,最高年份1987年达91.18吨,品质优良,远销东南亚各国。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