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保鲜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4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保鲜加工
分类号:
F326.4
页数:
4
页码:
286-2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水产保鲜加工历史悠久,早期以盐腌、晒、炊、煮等方法进行保鲜加工。1954年,崇武私营泉厦制冰厂建成投产,冰藏鱼保鲜法问世。随着水产品购销政策放开,一些小型冷库应运而生。1989年,全县水产系统共有28家冷冻厂,日制冰163吨,速冻265吨,储冰容量1455吨,冷库容量1764吨,年加工各种冷冻品2吨余。
关键词:
惠安县
购销加工
保鲜加工
内容
16世纪初期,惠安水产品就已采取加盐腌、晒、炊、煮的保鲜加工方法。17~19世纪初,渔民相继远征江浙、台湾、闽南渔场,从事长汛海生产。为妥善储存水产品,渔船必须备足渔盐和切鱼刀具,以便在船上腌制、卤制以及剖晒干制。
清至民国间,出现群众性加工鱼虾蟹产品和从事专业经营加工海产的渔行商贩,崇武地区设鱼寮50多家。他们有的上浙江设“鱼铺”,有的下泉州开鱼商行、设摊点、开“栈房”,专门从事加工保鲜与运销。相继出现炊煮烘干法、炊干调味腌藏法、红糟鱼法以及鱼丸、鱼卷等鱼糜制品。全县鱼虾蟹贝藻加工品种共有20~30个。
1954年,崇武私营泉厦制冰厂建成投产,冰藏鱼保鲜法问世,但制冰量和储冰容量远不能满足需要。
70年代,大批渔船常年外转带冰生产,产品多为就地销售,坚持本地生产的多是低值小什鱼虾,盐干制品在加工中仍占主导地位,继续沿袭着腌、割、炊、晒、冷藏等传统的初级加工方法。 80年代,随着水产品购销政策放开,一些小型冷库应运而生。1989年,全县水产系统共有28家冷冻厂,其中国营7家、集体与私营18家、中外合资3家,日制冰163吨,速冻265吨,储冰容量1455吨,冷库容量1764吨,年加工各种冷冻品2吨余。
一、冷冻
惠安用碎冰块保鲜鱼产品的方法始于40年代后期。由于冰厂制冰量少,保鲜量很少。50年代后期,扩建制冰厂,制冰量增加,始有鱼篮(或桶、箱)加冰复盖帆布保鲜运载。
1963年,惠安10艘转浙钓船开始带冰藏鱼。1964年,增加到20艘。
70年代起,进港收购的鱼货,部分入冷冻厂采用无包装冷冻,主要品种有带鱼、马鲛、梅童、鳀鳁、鳗、鲳、目鱼等,一般制成20公斤鱼块。1974年5月,水产供销公司崇武冷冻厂投建,冰冻量增加,两家制冰厂日制冰37.5吨,日冻结量(鱼货)44吨,一次冷藏和储冰量各500吨。
1975年,供冰渔船达176艘,其中转浙钓船占75%。70年代末,连外海流钓和南转灯围船也推行冰冻保鲜。1980年春汛,仅崇武公社流刺网船带冰就达180多艘,供冰690吨,冰鲜鱼2151吨。
1982年,惠安水产综合厂试产20吨供出口的小包装冻蛏肉。同年,在4艘钓船设置隔热舱保鲜试验成功。1983年,在7个公社46艘船上推广采用。1987年,惠安流、钓、围、拖四大作业渔船普遍推广隔热舱装置,实现产品冷藏冰鲜化。是年夏,港墘村新造钓船试装日急冻能力2吨10万大卡的制冷机械设备。
1988年,惠安水产综合厂陆续生产冻蛤肉、蟳、对虾及鱼类系列产品。是年,出口小包装和盒装冷冻品647吨。此外,还有对虾、虾仁、锁管、丁香、鳗鱼片及鱼糜制品等,有0.5、1、2和5公斤4种规格。
1989年,全县共有国营、集体、合资冷冻厂28家,有压缩机75台,制冷量464万大卡/小时,日冻结265吨,冷藏1764吨/次,日制冰163吨,储冰能力1455吨/次,外销加工平板机8台。有保温和冷藏车5辆(27吨)。
二、腌制
分为渔船上腌鱼和陆上腌制加工。船上腌鱼产品大宗,品种多样,历史悠久,是惠安水产品保鲜加工史上的一大特色。
船上腌制 民国及其以前多在外转生产的钓船和流网船推行,60年代后又在对拖和灯围作业中普遍采用。以带鱼、醒鳁鱼为大宗,其次马鲛、黄花、鲳、鳓、鳗和鲂鲨。下盐咸度和时限依季节气温与销路而有所不同。分卤鲜、咸鱼、复加工咸鱼和双腌压干鱼4种。1967年,腌制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咸制品和卤鲜鱼占其总产量56021吨的75%以上。腌制时有些鱼类还得动刀剖背或剖腹加盐,这种方式沿袭至80年代中期才告结束。
陆上腌制 陆上腌制通常采用盐水混合性、分层用盐法和分组拌盐法三种。品种除船上渔民腌制的10种主要经济鱼类外,还有梅童、牛尾、午损、二粗、三角鱼等10多种,以带鱼为大宗。民间传统习惯用腌制的优质带鱼、鳗鱼和力鱼,经过洗净、切段、蒸熟,加入白酒、蒜头、生姜等调味品,加工成红糟鱼和梅香鱼品。60年代初、中期,去头切段带鱼在国际市场很畅销,水产公司曾二度组织批量出口。80年代初,小岞、后龙水产站根据国际市场需要,在腌制黄鱼、力鱼产品中精加工为“酶香花鱼”、“酶香力鱼”进行小批量出口。
三、干制
鱿鱼干制 鱿鱼生产与加工始于清道光(1821~1850年)年间,是惠安久负盛名的传统海珍品。常年加工量少则上百吨,多则超过千吨。50年代起,每年都上调北京、上海等几大城市,部分供出口。1989年,钓捕鱿鱼制成干品1437吨,渔民人均生产与加工鱿鱼干135公斤。其生产能力与加工品数量居全国之冠。
目鱼干制 清、民国至50年代,目鱼干制十分盛行。60年代后,加工量不多。80年代,多以冰冻鲜销为主。
鳗鱼干制 生产与加工始于清雍正以前的转浙钓船,属常年生产的加工品;清至民国间加工量颇多。50~80年代,有几百艘钓船参与剖晒鳗鱼干制加工,一般年份加工品达几百吨。
锁管干制 其生产加工是伴随钓捕鱿鱼、灯围和机拖船的发展而兴起,多为转移闽南粤东生产的渔船加工产品。70~80年代,加工品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鳀鳁鱼干制 船上渔民炊晒鳀鰛鱼干,是始于70年代灯围渔业发展形成规模才兴起的熟干食品,一般船年加工量1~2吨,多的3~4吨。原先作为交售国家或换购渔需品和渔民自食鱼。1985年后,加工量减少。
鲨鱼翅 明靖《惠安县志·物产》记载鲨鱼翅为海珍品。1951年,县府工商科档案资料记叙:“民国二十五年,鲨鱼上市量为750吨,加工成鲨鱼翅约5000付。鱼翅外销上海、福州、厦门、汕头等地。”50~80年代,每年捕鲨量600~1000吨,1989年为780吨,常年可以干制鱼翅6~10吨。每年除上调京沪等几大城市应酬宾客,其余均为出口。
淡干鱼鳔 取于黄花、鳗鱼、鲷鱼、鮸鱼等之鱼鳔干制而成,多数由钓船上渔民自己加工就地销售,国营企业收购加工量很少。1958年,小岞渔民干制一个重达半公斤多的大鮸鳔送至北京作展品。
虾类干制 加工虾类以毛虾为大宗,常年加工量为500~1000吨。其次是鹰爪虾、对虾、杨梅虾、硬刺虾、脊腹褐虾、红夹虾、白丁虾、蚊虾、葱虾、圆眼虾、热虾、白母虾、虾蛄等。毛虾除少量鲜销和直接晒干外,95%左右采用快速烫煮晒干的方法。其他虾类除鲜销外,大都用快速烫煮捞出晒干,脱壳的成为虾仁,不脱壳的便是虾粟。50~70年代,盛产毛虾和小什鱼的小岞、净峰等地渔业社队,曾长期建立集体水产加工组,在国营企业指导下,从事鱼虾类的批量加工活动,产品有给国家收购的,也有由社队销售的。1973年,国家在小岞水产站建置烘干房一处,一次可烘干虾皮1~2吨。后因烧木材、煤炭成本高,停止使用。1980年后,毛虾与小什鱼产品基本由渔民家庭加工销售,国营企业中加工量很少。1985年起,海捕大虾和养殖对虾大多鲜销和冷冻处理,不再干制。
蛎干 主产于后龙、南埔、辋川、东岭、净峰等地。年加工干品100~200吨。多为蛎农家庭加工,国营也收购上调和应付出口。1980年后,由于鲜蛎畅销,价格高,蛎干加工减少。
蛏干 以辋川、南埔、东岭等主产区蛏农家庭加工为多。惠安水产综合厂曾一度加工调味蛏千,搞小包装出口和内销。
江瑶柱 70年代中后期,东园下垵、垵头渔民投入海滨批量采捕江瑶贝加工成江瑶柱。年加工干品20~30吨。1979年,东园水产站收购加工成品31.5吨,尔后因资源衰退,中止采捕。
紫菜 1977年前,全部以晒干散菜销售,价低且常积压。1978年,始在港墘、诚峰、上西、净峰社办场以及国营养殖场等单位试制紫菜饼。1979年,全县推广加工紫菜饼。从1980年起,全县各养殖单位普遍重视提高紫菜饼加工品质量。1984年,紫菜加工及小包装,列入省科委下达的惠安县浅海滩涂技术开发课题。1985年,以后龙割山场为试点,采用国产机械设备,在紫菜烘干厂进行机制加工及复制小包装试验。1986~1989年,加工品种分有机切菜饼、刀切菜饼、无切菜饼3种。机切菜饼运销东南亚各国,刀切菜饼和无切菜饼均为国内销售。
海带 海带晒成干品属粗加工,分淡干盐干。1960~1980年,养殖场组织场员,以生产队或作业组为单位,还雇用临时工,在国营收购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集体单位的群众性加工。1980~1982年,上西、肖厝等地队办场,在国营企业指导下,加工出口日本优质海带169吨,产品质量得到日商的好评。80年代初,国营企业除应付外商特需外,终止海带产品的加工业务。养殖单位自找货主,全以统菜销售。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