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淡水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4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淡水养殖
分类号: F326.4
页数: 2
页码: 280-2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淡水养殖以池塘养鱼为主,养殖品种包括鲤、鲢、鳙、草、鲫等传统品种和尼罗罗非鱼等引进品种。民国时期开始养殖,1959年掀起孵化热潮,1989年池塘养鱼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4.43倍和35.83%。
关键词: 惠安县 水产养殖 淡水养殖

内容

惠安淡水渔业(含养殖和捕捞业)在整个水产业中所占比例很小。1957年,淡水产品75吨,占全县水产品总量的0.21%;1976年,产量仍为75吨;1982年,仅8吨。后在渔业内部结构上进行多次调整,促进淡水渔业迅速发展,1986年为187吨,1989年上升到1136吨(其中捕捞量达729吨),占全县水产品总产量的1.19%。
  一、鱼类养殖
  淡水养殖有池塘养鱼、水库养鱼、河沟养鱼和湖泊养鱼等形式,以池塘养鱼为主。养殖品种除鲤、鲢、鳙、草、鲫、鲻等传统品种外,引进的品种主要有尼罗罗非鱼和革胡仔鲶。
  养鱼业历史久远,明嘉靖时就有“鲤、鲫,所在池泽皆有之,鲤少而鲫多”的记载;明万历时,开始养殖鲢、草鱼。民国时主要是池塘养鱼,品种有鲤、鲢、、草等。50年代后,各乡(镇、场)均有池塘养鱼。1957年,在菱溪水库放养鲤鱼苗10万尾,继而放养鲢、鳙、草等鱼苗。此后遍及乌潭、泗四洲和各小型水库。1960年,池塘养鱼面积8500亩;1960~1961年,在乌潭水库放养鲻、鲤等鱼苗2500万尾。1978年池塘养鱼下降为840亩,产量仅97吨。
  1980年,辋川、南埔、洛阳、山腰、东园等地采用自然纳苗与放苗相结合的河沟养鱼,面积1045亩,总产量31吨,平均单产29.7公斤。80年代初,在菱溪水库和洛阳桥闸进行网箱养鱼试验。80年代末,在乌潭库区进行单性尼罗罗非鱼10口网箱养殖,同时在涂岭红星水库设置3口网箱饲养草、鲤鱼。
  1989年,全县淡水养殖总面积18508亩(其中池塘养鱼3469亩、水库养鱼13684亩、河沟养鱼1293亩、湖泊养鱼62亩),总产量407吨(其中池塘养鱼280吨、水库养鱼58吨、河沟养鱼21吨、湖泊8吨),占淡水鱼产量的35.83%,比1957年增长4.43倍。
  二、特种养殖
  1972年起,先后进行珍珠、鳗鱼、罗氏沼虾、革胡仔鲶、蜗牛、福寿螺、牛蛙等品种的养殖试验,均获得成功。由于苗源、水源等种种原因,除革胡仔鲶和牛蛙仍有小面积养殖外,其他均已停养。
  民国时期,县内淡水养殖的鱼苗主要依靠鱼贩从永春、同安、涵江等地购回,肩挑贩卖,并在水田设置暂养池或培育大规格鱼种出售。
  1958年冬季,着手筹建惠安县淡水养殖场(后来更名为淡水实验场)作为苗种基地。1959年春季,掀起群众性的鲤鱼苗孵化热潮,共产出鲤鱼苗1000万尾。1961~1964年,先后对鲢、鳙、草鱼苗进行人工孵化,均获得成功。此后,苗种统一由县淡水实验场进行经营。
  80年代,县扩建淡水实验场,在财政扶持下,于洛阳桥闸北侧,征地212亩,兴建管理房并添置整套孵化设备。
  1989年底,全县共有鱼苗种培育池180亩,鱼池38亩。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