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海水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4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海水养殖
分类号: F326.4
页数: 4
页码: 280-2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海水养殖主要品种包括牡蛎、缢蛏、花蛤、泥蚶、紫贻贝等贝类,以及海带和紫菜等藻类。养殖技术包括传统养殖和人工养殖,其中牡蛎和缢蛏是传统品种,海带、紫菜、花蛤、对虾、锯缘青蟹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发展的养殖品种。惠安的贝类养殖面积与产量增长迅速,而藻类养殖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 惠安县 水产养殖 海水养殖

内容

惠安海水养殖主要为滩涂养殖。牡蛎和缢蛏是传统品种,海带、紫菜、花蛤、对虾、锯缘青蟹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发展的养殖品种。1989年,全县的海养面积44302亩,总产量13697吨。面积与产量分别比1953年增长5.03倍与4.34倍。
  一、贝类养殖
  (一)牡蛎
  惠安传统养殖品种为牡蛎(俗称蠔),人工养殖,始于北宋年间。民国时期的牡蛎养殖,已在沿海普遍发展,分布于白奇、里春、奎壁、山腰、峰尾、辋川等地。
  1953年,全县养殖面积达5680亩,总产量为1810吨。1958~1960年有所下降,1978年,养殖面积9430亩,产量仅1378吨。1983年,在山腰庄宝元养殖联合体进行棚栏式挂养(俗称吊养,以蛎壳串为附着基质,集中采苗,分散挂养)推广试验,获得成功,继而普遍推广。1987~1988年,承担市水产局和市科委秋季褶牡蛎采苗和养殖项目试验,获得成功。并于1989年冬进行中期验收。至1989年,养殖面积达24616亩,产量6490吨(其中吊蛎养殖7195亩,占牡蛎养殖总面积的29.2%,产量3049吨,占牡蛎总产量的47%)。主要分布于后龙等11个乡(镇、场)、60多个村。
  (二)缢蛏
  俗称大蛏、蛏仔,是主要的传统养殖品种。民国时期,缢蛏养殖在沿海地区已有相当规模。
  1953年,全县养殖面积1663亩,产量748吨。1957年,有苗埕1246亩,产苗106.65吨;尔后,随着洛阳湾、辋川湾等地蛏苗基地相继建立,取得稳定持续、迅速发展。但大蛏的生产几经波折,徘徊不前。1978年,养殖面积仅1620亩,产量685吨。80年代初期,随着推广二年蛏养殖和洛阳湾、辋川湾等处蛏苗生产基地的建立,蛏苗实现自给或自给有余。1984年,全县养殖面积猛增到8898亩,产量4760吨。
  1988年,苗埕3385亩,产苗218吨;1989年,蛏苗产量增至494吨而自给有余。1989年,大蛏养殖面积上升为9730亩,收获面积8320亩,产量4778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35%。主要分布于辋川、东园、洛阳、东岭、后龙、山腰盐场、山腰、净峰、南埔等乡(镇)的47个村。
  (三)花蛤
  明嘉靖《惠安县志》载有“蛤埕一十所、官蛤埕二所”,产“蛤蜊、蚌、花蛤、西施舌”。这里所指的蛤埕、官蛤埕属蛤蜊等的人工管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惠安的花蛤人工养殖处于空白状态。直至1968年,才从连江引进花蛤苗(中苗)于张坂的下宫、东岭的珩山、净峰的墩南、南埔的沙格、小岞的后内等多点试养120亩,只有下宫获得成功,后因“七一”围垦区动工兴建而中断。1983年在金腊养殖场等地再次试养;1984年,养殖面积806亩,收获面积300亩,产量100吨。1989年,养殖面积仅284亩(收获面积180亩),产量133吨。主要分布于金腊,山腰盐场,南埔乡的下朱、柯厝及南埔村。
  (四)泥蚶
  1982年,辋川的社坑和后龙的和平等村利用天然苗种进行人工试养,1989年,仅养殖30亩(辋川的社坑),产量8吨。从天然苗种资源看,尚有一定潜力。
  (五)紫贻贝
  紫贻贝为寒温性物种,年年得从北方运来苗种。惠安于1974年开始试养。尔后,时断时续,至1989年,只剩下上西海带场养殖60亩,总产75吨。
  此外,还先后开展翡翠贻贝(1975年),华贵栉孔扇贝(1979年)及杂色鲍(1979年)人工试养,现均已中断。1989年12月,还引进海湾扇贝稚贝180万粒,在上西海带场与海带套养(网笼式吊养)试验。
  二、藻类养殖
  惠安藻类养殖的主要品种是海带和紫菜,这是新兴的养殖业,在海水养殖业中占有一定位置。
  (一)紫菜
  明嘉靖《惠安县志》载:“紫菜产小岞海中,柔嫩,缫成索者胜。”《崇武所城志》载:“龟屿、洋屿、石屿、青屿……大小男妇于潮退时铁钩取,紫菜、赤菜、青苔之属。”尔后进入紫菜坛的管养,并沿袭至今。
  紫菜人工养殖始于1964年,由港墘海带场和县海带场先后试养成功。1969年,人工养殖面积87亩,总产6.7吨。从60年代末期开始,先后在县海带场、港墘、诚峰等地,兴建紫菜育苗室18座,基建面积3000多平方米,育苗面积2000多平方米,年育苗能力可供2000多亩的紫菜养殖所需苗种,做到自给有余。
  70~80年代,全县以兴办紫菜养殖场为依托,先后办过35个养殖场。1984年,养殖面积达1935亩,总产309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尔后,因成本不断提高,紫菜干品价格时有下跌,经济效益差,生产渐趋下降。同时在育苗技术上进行创新,由“平放采苗”改为“吊(挂)采”,附着基质改用蛎壳代替文蛤壳,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因而紫菜育苗“供过于求”,所以前垵、杜厝等地部份育苗室也已停产。1989年,仅投产65万个贝壳育苗。当年,紫菜养殖面积1757亩,总产100吨,主要分布于后龙、南埔、小岞、净峰、崇武、山霞等乡(镇)。
  (二)海带
  惠安海带人工养殖始于1958年。是年下半年筹建县海带场及莲城、大岞、港埔等8个养殖场,计投苗试养220亩,获得成功。1959年,实产33.8吨。1963年,发展到14个场,养殖面积1267亩,总产300吨。因经济效益差,1964年,仅投产4个场,养殖面积119亩,总产34吨。1966年,养殖面积达730亩。尔后,全县先后办过52个(含地方国营场)海带养殖场。1972年,养殖面积达6096亩,创历史最高水平。1978年,采用夏苗养殖、“送嫁肥”合理稀殖以及间收选修等措施,进行推向深水海区养殖试验,普遍获得优质高产。1979年,养殖面积虽下降为4276亩,总产达2559吨,为历史最高水平。
  1989年,由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收购价格不稳定,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全县养殖面积仅1563亩,总产1462吨,其中上西海带场700亩,产量680吨,居全县首位;县海带场仅108亩,产量131吨。
  (三)细江蓠
  1968年9~11月,从广东省海南引进细江蓠原种二批计6700公斤,进行多点试养。东凉点获得成功,因数量少不能成批加工,销路不畅而中断。
  三、鱼类养殖
  70~80年代,引进非洲鲫鱼、尼罗罗非鱼、福寿鱼、团头鲂、镜鲤、革胡仔鲶、德国鲤等品种。1987年5月,县淡水实验场引进野鲮水花15万尾,拟培育为亲鱼。是年,南埔乡肖厝村肖美如联合体在洋屿进行网箱暂养石斑鱼,取得较佳的经济效益。1989年底,暂养面积达100平方米水体。是年,于净峰的黄杆屿建暂养池一亩(多与网箱相结合),在“七一”垦区内利用小水池进行石斑鱼养殖,均因亏损而中断。
  此外,还于1983年、1986年和1988年,分别在东岭盐场及辋川盐场二场、峰崎侨乡养殖场和“七一”垦区进行不同规模的尼罗非鱼养殖试验,虽取得成功,因经济效益差,均已中断。
  四、对虾养殖
  养殖品种以长毛对虾为主,东方对虾、日本对虾和草虾次之。1979年,“七一”盐场把蓄水库改造为养虾池(23亩)进行长毛对虾试养,获得成功,仅产100多公斤。1980年,在省水产厅拨款10万元的扶持下,向肖厝潘南扩展,进行多点养殖,面积增至211亩,但总产仅1.2吨。1981年,养殖面积250亩;1983年,下降为162亩,总产仅1吨。1984年中断。1985年,在辋川社坑2口池60亩再次试养,平均亩产35公斤。
  1986年春,县海带场改造旧池,进行东方对虾入工育苗获得成功,共出室虾苗1689万尾。尔后,小岞、南埔仑头、金腊对虾养殖场,以及横屿、上西等地育苗室相继建成投产,育苗水体共达2000多立方米。是年,又改造原有的围垦区,进行横向联营,全县养殖面积达2266亩,总产161吨。
  1987年,县政府把对虾养殖列为办好全县30件实事来抓,并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养殖面积增到5023亩,总产397吨,达到全省中等生产水平,并涌现育苗、饲料加工和养殖一条龙生产金腊对虾养殖场的先进典型。当年全县出室虾苗7483万尾(其中长毛对虾7119万尾,东方苗364万尾)。
  1988年,从台湾引进虱目鱼2万尾,在张坂进行混养;1989年,在张坂试验对虾双季养殖试验,在金腊场进行对虾与花蛤、吊蛎混养试验,均获得成功。
  1989年,全县对虾养殖面积为6009亩(收获面积为5585亩)总产601吨。1989年,出室虾苗(长毛对虾)1.6亿尾。五、锯缘青蟹养殖
  1984年,在肖厝等地进行小面积试养,采捕野生苗种蓄养催肥,提高肥满度,使“水蟳”成“肉蟳”或“膏蟳”。1986年,全县养殖面积80亩,总产3吨。1989年,养殖面积仅25亩,总产2吨。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