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捕捞工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3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捕捞工具
分类号:
F326.4
页数:
3
页码:
278-2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海洋捕捞业历史悠久,渔船和渔具种类繁多。本文介绍了惠安海洋捕捞业在不同时期的船型和渔具,包括钓艚、漏尾等传统船型,以及延绳钓具、拖网、张网、围网、刺网、敷网、地拉网、抄网等渔具。
关键词:
惠安县
海洋捕捞
捕捞工具
内容
一、渔船
明洪武(1368~1398年)初期,惠安已有大型底拖对船;嘉靖年间(1522~1567年)有多种钓船、网船从事捕捞作业,渔船已逐渐专业化。明代后期,县内建造大型尖尾渔船,转移到浙江渔场生产。道光年间(1821~1850年)创制漏尾船;光绪年间(1875~1908年),有背带4艘舢舨的大排船投入钓捕业生产。
民国21年(1932年),据崇武渔业调查记载,渔船的种类有翻身船,围缯船,网仔船,牵虾船,盖沼船,钓艚船,大排船,舢舨船等。大小渔船总计506艘,总载重量9111吨。
惠安典型传统渔船的代表船型有钓艚和漏尾两种。
钓艚系母子式延绳钓作业母船的代表船型,也是福建优秀船型之一。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抗风耐浪力强,但航速较慢。其生产作业,是靠背带的舢舨和竹排来实现的。它使用各种延绳钓具进行钓捕生产,还兼作乌鲳敷网作业。
漏尾是对船(或单船)底拖网渔船,渔船拖网时的航向稳定、性能好。拖速较快。主要用于捕捞底层鱼类。
自60年代起,惠安的传统渔船有较大变革。1960年,在前内海群渔业社,安装60马力柴油机的漏尾(对船拖网)机帆船2艘,试验成功。1961年,崇武大团结渔业社(钨船2艘)及东坑等渔业社也相继发展机帆船。此后,沿海各渔业社几乎都有机帆船。1971年,泉州造船厂建造1艘船体为钢筋水泥结构的钓艚船,开惠安水泥渔船的先河。至1975年底,全县机动渔船达227艘,14930吨位,28583马力。机帆渔船的吨位数占总吨位的52.3%。
70年代中后期,由于渔船以帆为主的船型,已不能适应生产。1976年开始改为以机为主的机帆船。
80年代中期惠安渔轮进一步发展。1985年,后龙乡前亭村由国家贷款60万元,省渔轮修造厂承造铁壳对拖渔轮一对(2艘),每艘主机功率270马力,载重150吨,总投资83万元,1986年10月投产。
1986年下半年,惠安造船厂设计并营造250马力木质母子式延绳钓船(俗称标准化钓船,排水量超过230吨)3艘(港墘、前亭、诚平各一艘),于1987年秋冬汛投产,经生产实践性能良好,为渔船外海作业打下技术基础。
1988年2月,惠安造船厂与厦门新华玻璃钢厂联合试制适用于灯光围网的灯艇和母子式延绳钓船的舢舨。现已推广采用22艘。
至1989年底,全县拥有渔船5089艘,89389吨,137843马力。其中机动船占4793艘,88798吨位,13743马力。机动渔船的吨位占渔船总吨位的98.87%。
二、渔具
惠安海洋捕捞业的渔具有钓具、拖网、张网、围网、刺网、敷网、地拉网、抄网、掩罩、耙刺、笼壶、陷阱等12类,尤以拖网、围网、钓具、张网、刺网5大类为主体。
钓具类 县内的钓具主要有真饵单钓、真饵复钓和无钓。作业有漂流延绳钓、定置延绳、手持曳绳钓及杆钓。延绳钓具一般由干绳、支绳、钓钩、浮标、浮子绳、沉子绳及属具浮筒、浮子、沉子等组成。
拖网类 惠安风帆船拖网俗称“漏尾”、“网仔”、“卡鸟”、“牵虾”,是一种传统作业;而机帆船拖网则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新兴的作业方式。拖网又可分为双船拖网和单船拖网。80年代,拖网作业以机帆单船拖网为多,在海洋捕捞占着重要比例。拖网渔具按渔具结构分为有翼单囊和杆两型。1986年后,新兴中试的电脉冲虾拖网(属单船拖网的一种)。
张网类 张网通称定置网,是靠桩、桁等将网具设置于水域中,利用水流迫使捕捞对象进入网内的过滤式,典型被动式渔具。它在惠安县分布广、产量高、从业劳力多,有张网(俗称“孝脚”、“五筒”)、竖杆(俗称企桁)、筐架(俗称筐网、方网、大网)等3型。按作业方式分双桩、单桩2式。目前主要是张网和企桁两种。
围网类 围网主要捕捞集群性的中上层及近底层鱼类。有单船和双船作业两种。网具由翼网、囊网和取鱼部组成。依结构特征分有囊和无囊两型。无囊网型主要是灯光围网(俗称灯捕、封网);有囊网型有大围缯(已停止使用),中小围缯和带鱼缯、小对网(均已停止使用)。
刺网类 刺网类渔具是惠安80年代发展较快的海洋捕捞工具。全县刺网渔具主要有梭子蟹流刺单片刺网、流刺双层撒腿网(俗称大〓)、杂鱼〓、黄鱼〓(双层〓)、鳓鱼〓、加鱼〓、马鮫〓、对虾〓(三重刺网)等。20世纪50年代刺网的数量很少,主要是马鲛和梭子蟹流刺网。
敷网类 敷网类的渔具作业时,先将网具敷设在水中,再诱集或驱赶捕捞对象进入网内加以捕获。1955年,只有渔网2张,后发展为20多张,因这种作业严重损害资源,60年代初期禁止使用。
地拉网类 地拉网俗称“倒退走”拖网、海边拖网。据查仅有翼囊一种形式。广泛分布于惠安沿海,以崇武、山霞居多。1989年,仅有渔网69张(投产船38艘)。
抄网类 抄网类渔具由网兜、框架及手柄组成,以手推舀取的方式捕捞岸边或浅海滩处的小杂鱼类。惠安主要是挨缯,靠人力(单人)在浅水推移作业。
掩罩类 掩网俗称手抛网、手撒网、手网,是一种从上而下罩捕鱼类的圆锥形小网具。它由网身及网兜组成,一般在下纲附近设有兜状褶边以装容渔获,是农副业兼轮作业的一种渔具。
耙刺类 钩钓,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南埔的下朱和净峰的莲城。随着渔业结构的变化,80年代末已很少从事该作业,有的作为轮作生产。蛤耙,主要分布于东岭沿海,是农民(尤其是妇女)的副业生产。
笼壶类 惠安的笼壶类只有东风螺延绳笼壶(俗称黄螺笼)的定置延绳式,主要分布于崇武,具有100多年历史,沿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仅有2~3艘渔船用此渔具,尔后有所发展。1978~1979年,发展到20~30艘,王螺笼2400~3600个。作业的船、笼数依资源情况的变动而增减。由于滥捕,资源衰退,生产单位大为减少。
陷阱类 陷阱类作业在惠安主要是插网(吊干网),俗称起落网,古称扦插、石(土)扈、虎网三型。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