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转场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3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转场生产
分类号: F326.4
页数: 5
页码: 274-2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的海洋捕捞业历史悠久,渔民曾转移到省外渔场进行渔业生产,如浙江、广东、海南岛等。本文主要介绍了惠安海洋捕捞业在不同时期的转场生产情况。
关键词: 惠安县 海洋捕捞 转场生产

内容

明代后期,惠安渔民就曾转移到省外渔场进行渔业生产,其活动海域北至江苏吕泗渔场以至沙外、上海、浙江;南抵广东、海南岛以至北部湾;东抵台湾。跨越六省一市,走遍半个中国海域。转移渔场的水产品总产量占全县海洋捕捞总量的50%~60%。
  一、转浙生产
  白奇渔民于明朝晚期,去外地就雇为船股者,远至浙江的石圹、坎门、沈家门各处,参加外海捕鱼。至清初,始自置渔船往浙捕鱼。
  民国前期,转浙生产规模扩大,有大小钓船200多艘,渔民3000人,每年冬汛产量达3000~3500吨,约占全县海洋捕捞量的三分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转浙生产被迫中断。民国21年(1932年),崇武大岞渔民300多人、大钓艚10余艘,首次转移到台湾的澎湖、基隆、鹿港等地渔场进行春夏汛生产。民国10~24年,每年均往台湾渔场生产,从未间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组织渔民到浙江舟山渔场、港台和闽东渔场、闽南和粤东渔场、海南渔场等捕捞。
  1951年9月25日,全县转浙渔船集中出发至舟山渔场钓捕带鱼,至翌年2月返回,总产400多吨,收入11万元。从1953年开始,转场规模继续扩大。1957年,带鱼钓船增至321艘,渔民4570人,年产量达4995吨。1976年,达31880吨,占全县海洋捕捞总产量的56.9%。1970年,秋冬汛的转场规模再次扩大,渔船达481艘,渔民12865人,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生产规模和产量趋于下降。至1989年,有带鱼钓船183艘,渔民8835人,年产量8916吨,仅占全县海洋捕捞总产量的11%。
  二、转移浙南(温台—闽东渔场生产)
  自1954年始,除1956~1957年、1961~1962年夏汛,敲〓作业大批转移至该渔场生产外,以1964年春汛转移该场规模最大,渔船494艘投入钓捕带鱼和目鱼兼捕乌鲳,但产况不佳。1965年组织渔船336艘,渔民6945人投入钓捕和流刺网作业,总产仅2370吨。60年代后期,由于带鱼资源变化而逐渐缩小规模,只有少数小渔船时断时续地转移或每年秋汛转浙生产,路过时而暂住生产,并沿袭至今。
  三、转移闽南—粤东渔场生产
  清朝后期,发展“钓艚”和钓鱿作业后,每年都有渔船转移泊驻厦门,春汛钓大鲨和鲷科鱼类,诱捕乌鲳(渔场东到澎湖列岛),在塭南渔场钓捕带鱼;夏汛在东定、北定钓捕鱿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领导下,渔场和生产规模扩大,作业种类增多,产量不断增长。80年代,其重点由北向南推移,1989年,全县转移闽南—粤东渔场生产的底单拖、机灯光围网和光诱钓鱿三大作业的总产量达34864吨,占全县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3.6%。
  四、转移海南渔场生产
  1958年冬汛至1959年4月,惠安县组织崇武钓船34艘,渔民900多人首次转移广东省海南岛(今海南省)渔场进行钓业生产,由于航程远,风帆船往返时间长而中断。
  外海渔场探捕1986~1989年全县组织船队,对闽外渔场内侧、南海(东沙)北部湾渔场和闽东北外海渔场进行探捕,为今后开发和合理利用该渔场的鱼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