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海洋捕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3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海洋捕捞
分类号:
F326.4
页数:
14
页码:
267-2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的海洋捕捞历史悠久,其中钓鱼业在海洋捕捞中占据重要地位。经过多个时期的变迁和发展,惠安的钓鱼业在带鱼延绳钓和鱿鱼手钓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渔业政策放宽、作业结构调整,带鱼资源回升,钓鱼业得以恢复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
惠安县
海洋捕捞
水产
内容
惠安的海洋捕捞历史悠久。早在唐神龙、景龙年间(705~710年),沙格村就开始发展捕鱼业。五代闽时(907~960年),沿海设渔课,大岞渔业已有所发展。南宋时,海捕业有一定规模。明洪武十六年(1384年),在崇武、辋川、沙格、獭窟等8澳设河泊所,征收渔课。正德(1506~1521年)后,渔场向外扩展,惠安渔民转移到浙江渔场生产。嘉靖九年(1530年),已有旋网、牵丝链网、拖网、扦揪小网、手摇船、方网等19种作业技术。由于倭患和明、清两度海禁,海洋捕捞业深受其害,清初禁海内迁时尤甚。开禁复界后,惠安渔业方逐渐发展,清末至民国期间,海洋捕捞业兴旺发达。抗日战争爆发后,海洋捕捞业遭受严重损害。1949年,全县渔民9292人,渔船1000多艘,水产品总产量仅11140吨(其中海捕量占7382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渔区改革,增添船网工具,革新技术,恢复南、北转场和开辟新渔场,引进先进作业技术,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7年水产品总产量达3.60万吨,跃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海洋捕捞总量3.38万吨,1960~1962年,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1962年,海捕总产量仅为1.94万吨,1963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动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带鱼资源状况良好,加以机帆船的出现,至1967年,水产品总产量达5.91万吨,再次跃居全省首位。1968~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破坏,出现鱼产品高指标、高征购,挫伤渔民生产积极性,且经营管理混乱,带鱼资源严重衰退,故海洋捕捞严重减产,1976年,海捕总产量仅2.26万吨。
至80年代,海洋捕捞以钓、拖网、机灯光围网、定置和流刺网5大作业为支柱,张网、敷网、地拉网、掩网、抄网等作业为辅助,生产手段不断改进。特别对海洋捕捞业进行生产结构上的较大调整,突出“科技先行”,逐步实现渔船机帆化;渔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和逐步完善各种形式的生产经营责任制,调动广大渔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至1989年底,全县拥有海洋机动渔船4612艘,51670吨位,137843马力,机动渔船吨位占渔船总吨位的98.87%;5大作业网具85820张(片);助渔导航仪器:定位仪22台、探鱼仪17台、对讲机634台。1989年,水产品总产量9.58万吨(其中海洋捕捞8.08万吨占84.53%),总产量占全市的42.8%,居第一位;占全省的8.54%,居第二位。
第一节 捕捞作业
一、钓鱼作业
惠安的钓鱼业在海洋捕捞中占着重要位置。以带鱼延绳钓和鱿鱼手钓为主体,所钓带鱼的产量历来居全国首位。
崇武地区至明后期,以发展延绳钓为主钓捕带鱼。明正德(1506~1521年)后,肖厝开始带鱼延绳钓作业。
清后期,玉霞和峰尾渔民开始发展50~60吨位的大钓船,仅峰尾钓船数就高达90多艘(含前亭39艘)。钓船各背带附属舢舨四艘,冬汛钓捕带鱼。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山前(张坂玉前村)和山柄(今崇武下西村)渔民学习厦门和晋南渔民的经验发展鱿鱼手钓作业。
民国21年(1932年),崇武地区有钓船141艘,渔民3148人,年产量2071吨。峰尾共有小钓船180多艘,大钓船4艘,渔民800多人;民国25年,全县共有钓船300多艘,渔民4000多人。抗日战争时期,钓鱼业遭受严重破坏。战后恢复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鱿鱼手钓有较大发展。1953年夏汛,组织渔船260艘1441人,首次转移至东山生产,总产277吨。1954年夏汛组织小岞南赛部分定置网和下坑6艘漏尾船转移东山钓捕鱿鱼。1954年以钓带鱼为主的钓船增加到678艘,5604吨位。
1967年,投产钓带渔船523艘,14729吨位,占渔船总吨位的57.7%,年产量44230吨,占海捕总产的78.9%,钓业年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钓业产量大幅度下降。1979年后,渔业政策放宽、作业结构调整,带鱼资源趋于回升,钓鱼业才扭转滑波的局面而有所恢复。
1982年,张坂玉霞村钓鱿船9艘,有6艘采用光诱手钓捕法试捕获得成功,并比单一手钓增产。1983年,南赛大队64艘渔船推广手钓灯诱抄捕法,采用竹排灯诱手钓、灯诱手钓和纯手钓3种方式试捕。是年,全县投产渔船363艘、渔民3623人,总产1351吨,总产值580万元。经过三年改进推广,全县普遍采用光诱手钓抄捕法,推行竹筏灯诱操作,获得大幅度增产。1985年,钓鱿船443艘,渔民4959人、舢舤479艘、竹筏1929只,汽灯2644盏,总产2223吨,产值1309万元。
1989年,投产鱿鱼手钓渔船289艘,3908人,4492吨位,全汛总产2635吨,总产值2334万元,人均产674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居全省第一位。是年投产的机动钓带渔船545艘,带鱼产量13047吨,比1978年增产12.8%,比1967年减产70.5%,也低于1957年的生产水平。期间因围、拖及流刺网作业发展较快,钓业在海捕总产中仅占16%,由第一位退居为第三位,但钓带鱼产量仍居全国首位。
钓业主要分布于崇武的大岞,张坂的山前等地。所用的渔业工具有钓艚船和延绳钓具、手钓具等。1989年,全县共有机动钓545艘;钓具29863件。
二、拖网作业
惠安的底拖网,是一种传统作业。历史上有网仔、漏尾、竖乌、牵虾等作业形式,分别为獭窟渔民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小岞前内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港墘于清代后期、崇武前垵于民国期间所创制。
抗日战争前,惠安底拖网作业处于兴盛时期,共有海船390艘,渔民近3000人,年产量3200吨,占全县海捕量的30%左右。民国29年7月16日,对拖渔船被日本侵略军烧毁122艘。战后虽逐渐恢复,但发展不平衡。港墘竖乌猛增到40多对;獭窟的网仔只剩下几对且全部转营运输业而中断捕鱼;前内的漏尾则下降为20多对。
1956年起,前内渔业社仿效广东汕尾网结构,对漏尾网进行缩短囊网、增长翼网、扩大网口等12项改进,使单产提高40%,并能捕到带鱼。同时以改成的“汕尾网”取代原用的漏尾和网仔网在全县推广,经济效益显著。1957年,全县拖网船264艘,7820吨位,占渔船总吨位44.5%;产量6950吨,占海捕总产的20.6%,比战前增产1倍。1958年,投产141对,年产量7708吨。
1960~1962年,先后在前内、杜厝、东坑渔业大队安装60匹马力的机帆漏尾船各一对,由于缺乏机拖网的经验,单产低效益差,以后分别转营大转缯和钓业生产。
1973年,再次装配80匹马力的机帆拖网生产试验,比木帆拖网增产87.7%,这期间,仍使用风帆的竖乌作业不景气,1971年仅投产5对,1972年全部转营钓业。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机拖作业规模扩大。前内村部分木拖船安装12匹马力挂机,每艘两台,单产有所提高。1983年,投产的机拖船28对,平均单产147吨。对拖仍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平均单产仅21~35吨。
1985年,推广机帆单船拖网试验获得成功。崇武海门张辉煌和小岞前峰洪世谦两艘船各50吨,150马力,渔民12~13人,分别南转广东潮阳海门和厦门渔场生产,都取得较佳的效益。是年12月,县水产局组织有关村干部和渔民13人,前往龙海县吾屿岛参观取经。1986年,全县投产单拖84艘,平均单产77吨。此后对拖全部改为单拖,1989年,共投产230艘,总产15963吨,占海捕总产的19.7%。此外,还有木拖网船29艘,总产611吨。1989年底,共有机木拖网船259艘,产量16574吨,占海捕总量的20.5%。
1985年为改造电拖船和开发虾类资源,厦门水产学院电子仪器厂与诚平村渔民合作进行D××-i型直流电脉冲捕虾试验,取得良好效果。惠安县受省水产厅委托,从1986年夏至1987年底对直流电脉冲捕中试及在闽中渔场日本对虾等大型虾类的探捕。1986年,全县投入中试生产的电脉冲捕虾船32艘,1987年,上升为49艘;开捕期为每年的7月1日至12月31日止,中试成功。是年共捕虾50吨。1989年,电脉冲及横杆虾拖投产52艘。
自机帆拖网船出现后,拖网作业又可分为机大拖、机中小拖、木帆拖、电脉冲横杆虾拖等作业形式。
拖网作业主要分布于小岞前内和崇武港埔、东下坑一带。所用的渔业工具为机帆(或木帆)对船(或单船)和有翼单囊或桁杆等型式渔具,捕捞底层鱼类。
1989年,全县共有拖网渔船259艘,其中机拖船201艘,木拖船58艘;渔具966张(件)。
三、张网(定置网)作业
惠安的张网渔业包括方网(框网),孝脚(孝尾)、企横、五简、东门(圶仔)等五种作业方式,是海洋捕捞传统作业。
明嘉靖和清雍正《惠安县志》两书都有关于方网的记载。1954年,莲城的杜厝仍有框网作业11艚;1966年起中断。
孝脚在定置作业中占重要比例。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发展孝尾网捕鱼。民国后期,小岞投产达95艚。50年代初,新增船网工具较多,其中1953年新增网艚船21艘、渔网150张。由于定置渔业的桁位(网地)有限,它与交通航道及流动作业直接相关,是被动性作业,对资源繁殖有一定的影响。从1954年起就被列为“维持性作业”,对所增船网严加控制。是年,全县定置海船297艘。70年代初期始有机帆船,至1978年仅12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得到较快发展。同时由于开展多种工具兼作轮作和实现机帆化,单位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1989年,投产397艚,总产98.03吨,占全县海捕总产的12.1%。
小岞的后内(含螺山)是采用传统的孝脚网外定置的重点村,80年代末,在作业调整中已全部转为机流刺网、机钓和机拖等流动作业。
1989年,全县共有张网渔船397艘4043吨位,其中机帆船351艘,木帆船46艘;网具4043张(片)。
四、围网作业
围网渔业主要捕捞集群性的中上层及近底层鱼类。有始于明代的传统作业小围缯(可分对船围缯和单船乌缯)和50年代中期引进的大围缯,以及60年代中期引进的灯光围网等作业形式。
民国21年,崇武有对船3网50对,作业人数550人,年产150吨。1954年,投产小围缯119对,乌164对,一般单产仅3~5吨。1956年冬,在国家贷款的扶持下,崇武、下坑渔业社新造4对木帆大围缯,聘请闽侯县的技术员,转浙投产;同年,小岞前内海群社由漏尾旧船改造2对木帆大围缯,转浙生产。1960年仅剩前内两对。1965年夏,崇武前垵、霞西和小岞前内渔业大队引进灯光围网技术(以捕鳁醒鱼为主的中上层鱼类),投产3艚,转移粤东渔场,试产成功。1967年,猛增至19艚,但单产低;1969年减至7艚。1972年又增至49艚,年单产56吨,再次滑坡。
1973年,投产4对大围缯;1975年,又投产围拖结合10对大围缯。1978年,6个公社18个渔业大队投产灯光围网45艚,年产4600吨,占全县海捕量的18.2%。灯光围网成为夏秋汛的主要作业之一。
80年代初期,对各种作业进行调整。1981年,大围缯减至4对,总产仅212.5吨,后因经济效益差而逐步转向。1982年,小围下降至24对,平均单产1.5吨。1983年,国家无偿投资39万元扶持19个生产单位增添灯艇65艘及网具、柴油机组、万光灯、渔探仪、对讲机等设备,组织其他船只34艚,转移闽南渔场投产,获得丰收。当年总产达7889吨,平均单产231吨。
1985年,大围缯仅剩1对,产量35吨;而小围缯回升到66对。1986年,大围缯消亡。1987年,灯光围网发展到93艚,产量31778吨,占海捕总量的43.9%,平均单产342吨,最高单产达1008吨。随着舢舨实现动力化,1988年投产机小围缯35对,总产103吨。1989年,灯光围网增至102,因渔汛不好,年产仅25242吨,略有下降。
小围缯作业主要分布于崇武、小岞、净峰、东岭;灯光围网作业主要分布于崇武、净峰和小岞前内等17个渔业村。历史上曾发展过灯光围网作业的还有南赛、东坑、上西、前亭、垵头、玉霞等6个村,80年代末,均已中断。
1989年,全县共有机灯围网船102艘;围网105张。
五、刺网作业
明嘉靖年间,惠安的刺网渔业以流刺网为主要作业形式。
民国21年,大岞有流刺作业翻身船20艘,主捕鱼类及梭子蟹。时有渔户20余家,渔民200人。
1952年,全县有流刺网作业船38艘;1954年,增至40多艘,流刺网片2340张,其中大岞的扫〓船31艘,产506吨。1979年,全县有兼作渔船52艘,年产720吨。自1982年起,从事流刺网捕捞渔船形成一支专业船队,流刺作业成为全县五大作业之一,是年投产渔船268艘,年产量3421吨。1989年,猛增为871艘(机帆),网具50843张,产量10903吨,占海捕总产的13.5%。
刺网作业主要分布于南埔肖厝、后龙峰尾、净峰加墩和崇武大岞等地。其渔业工具有翻身船、扫〓船和网片。
六、其他作业
罾 明《惠安县志》载有沿岸“攀罾”和“手罾”。该作业为沿海的渔、农民单人操作的专业或副业生产。1966年,全县手举缯网达1374张。此后,逐渐减少,1973年,仅621张。1989年,仍有少数渔农民从事推移流动性的举缯手抄网捕捞生产。该作业主要分布于山腰、辋川、东岭、后龙、东园、洛阳、张坂等地。
乌鲳缯清 代后期,玉霞与大岞发展钓艚先进作业后,每年农历3~5月,采用乌鲳缯轮作诱捕乌鲳鱼。民国25年,近百个单位投产钓艚49艘诱捕乌鲳。50年代初期,仅有钓艚船35艘于春汛时诱捕乌鲳。此后,由于渔场和资源原因,一度停产。1959年起,推行大排船钓船化(即多套工具兼轮作)后,恢复乌鲳作业。1964年有146个单位投产;1967年,下降为75个单位。1969年后,因资源变动而中断。
敲舶 主捕黄花鱼,是1955年下半年从广东引进技术员在1艘网艚船试产成功后而推广的。在国家贷款扶持下,新置大小渔船38艘和网具,吸收待业渔民241人,组成崇武海潮敲船渔业社,于9月16日崇武渔场正式投产,获得成功。至12月底,出海43“流”,捕获大黄鱼415吨,其中最高一网102吨,打破全省网产的最高纪录。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全县又添置4艚。是年南转鱿鱼船途经五通被台湾军舰炮击封锁,崇武等地渔民被迫利用现有船具,临时组合7艚土法敲舶;其时,12艚全部转移浙南闽东渔场投产,共捕大黄鱼6629吨,产值150万元。1957年,新增5,共17艚。是年有大小渔船526船,渔民6000人,再次转闽东浙南投入夏秋汛多种作业生产,总产12139吨,总产值250万元。鉴于敲〓作业严重损害黄花鱼资源,遂即“停止发展,逐步转业”,于同年9月底全部转业。然而时至60年代初及70年代初仍有两度兴起,后采取行政措施严加禁止。
鱿鱼缯 1985年新推广的一种作业技术。是年7月15日由净峰杜厝3艘渔船26人在闽南渔场投产试捕,3船生产流数分别为35、48和65流;一夜放网最多16次,最少1次。总产11.71吨。1986年,投产渔船增至8艘,渔民67人,由于操作技术不够熟练,产量略低于光诱手钓抄捕。
目鱼缯 仿效乌鲳缯制作而成。20世纪50年代后期,目鱼资源丰富,崇武渔民进行试捕。1965年,拥有目鱼缯4张;1966年增至68张;60年代后期,中断至今。
第二节 转场生产
明代后期,惠安渔民就曾转移到省外渔场进行渔业生产,其活动海域北至江苏吕泗渔场以至沙外、上海、浙江;南抵广东、海南岛以至北部湾;东抵台湾。跨越六省一市,走遍半个中国海域。转移渔场的水产品总产量占全县海洋捕捞总量的50%~60%。
一、转浙生产
白奇渔民于明朝晚期,去外地就雇为船股者,远至浙江的石圹、坎门、沈家门各处,参加外海捕鱼。至清初,始自置渔船往浙捕鱼。
民国前期,转浙生产规模扩大,有大小钓船200多艘,渔民3000人,每年冬汛产量达3000~3500吨,约占全县海洋捕捞量的三分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转浙生产被迫中断。民国21年(1932年),崇武大岞渔民300多人、大钓艚10余艘,首次转移到台湾的澎湖、基隆、鹿港等地渔场进行春夏汛生产。民国10~24年,每年均往台湾渔场生产,从未间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组织渔民到浙江舟山渔场、港台和闽东渔场、闽南和粤东渔场、海南渔场等捕捞。
1951年9月25日,全县转浙渔船集中出发至舟山渔场钓捕带鱼,至翌年2月返回,总产400多吨,收入11万元。从1953年开始,转场规模继续扩大。1957年,带鱼钓船增至321艘,渔民4570人,年产量达4995吨。1976年,达31880吨,占全县海洋捕捞总产量的56.9%。1970年,秋冬汛的转场规模再次扩大,渔船达481艘,渔民12865人,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生产规模和产量趋于下降。至1989年,有带鱼钓船183艘,渔民8835人,年产量8916吨,仅占全县海洋捕捞总产量的11%。
二、转移浙南(温台—闽东渔场生产)
自1954年始,除1956~1957年、1961~1962年夏汛,敲〓作业大批转移至该渔场生产外,以1964年春汛转移该场规模最大,渔船494艘投入钓捕带鱼和目鱼兼捕乌鲳,但产况不佳。1965年组织渔船336艘,渔民6945人投入钓捕和流刺网作业,总产仅2370吨。60年代后期,由于带鱼资源变化而逐渐缩小规模,只有少数小渔船时断时续地转移或每年秋汛转浙生产,路过时而暂住生产,并沿袭至今。
三、转移闽南—粤东渔场生产
清朝后期,发展“钓艚”和钓鱿作业后,每年都有渔船转移泊驻厦门,春汛钓大鲨和鲷科鱼类,诱捕乌鲳(渔场东到澎湖列岛),在塭南渔场钓捕带鱼;夏汛在东定、北定钓捕鱿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领导下,渔场和生产规模扩大,作业种类增多,产量不断增长。80年代,其重点由北向南推移,1989年,全县转移闽南—粤东渔场生产的底单拖、机灯光围网和光诱钓鱿三大作业的总产量达34864吨,占全县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3.6%。
四、转移海南渔场生产
1958年冬汛至1959年4月,惠安县组织崇武钓船34艘,渔民900多人首次转移广东省海南岛(今海南省)渔场进行钓业生产,由于航程远,风帆船往返时间长而中断。
外海渔场探捕1986~1989年全县组织船队,对闽外渔场内侧、南海(东沙)北部湾渔场和闽东北外海渔场进行探捕,为今后开发和合理利用该渔场的鱼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节 捕捞工具
一、渔船
明洪武(1368~1398年)初期,惠安已有大型底拖对船;嘉靖年间(1522~1567年)有多种钓船、网船从事捕捞作业,渔船已逐渐专业化。明代后期,县内建造大型尖尾渔船,转移到浙江渔场生产。道光年间(1821~1850年)创制漏尾船;光绪年间(1875~1908年),有背带4艘舢舨的大排船投入钓捕业生产。
民国21年(1932年),据崇武渔业调查记载,渔船的种类有翻身船,围缯船,网仔船,牵虾船,盖沼船,钓艚船,大排船,舢舨船等。大小渔船总计506艘,总载重量9111吨。
惠安典型传统渔船的代表船型有钓艚和漏尾两种。
钓艚系母子式延绳钓作业母船的代表船型,也是福建优秀船型之一。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抗风耐浪力强,但航速较慢。其生产作业,是靠背带的舢舨和竹排来实现的。它使用各种延绳钓具进行钓捕生产,还兼作乌鲳敷网作业。
漏尾是对船(或单船)底拖网渔船,渔船拖网时的航向稳定、性能好。拖速较快。主要用于捕捞底层鱼类。
自60年代起,惠安的传统渔船有较大变革。1960年,在前内海群渔业社,安装60马力柴油机的漏尾(对船拖网)机帆船2艘,试验成功。1961年,崇武大团结渔业社(钨船2艘)及东坑等渔业社也相继发展机帆船。此后,沿海各渔业社几乎都有机帆船。1971年,泉州造船厂建造1艘船体为钢筋水泥结构的钓艚船,开惠安水泥渔船的先河。至1975年底,全县机动渔船达227艘,14930吨位,28583马力。机帆渔船的吨位数占总吨位的52.3%。
70年代中后期,由于渔船以帆为主的船型,已不能适应生产。1976年开始改为以机为主的机帆船。
80年代中期惠安渔轮进一步发展。1985年,后龙乡前亭村由国家贷款60万元,省渔轮修造厂承造铁壳对拖渔轮一对(2艘),每艘主机功率270马力,载重150吨,总投资83万元,1986年10月投产。
1986年下半年,惠安造船厂设计并营造250马力木质母子式延绳钓船(俗称标准化钓船,排水量超过230吨)3艘(港墘、前亭、诚平各一艘),于1987年秋冬汛投产,经生产实践性能良好,为渔船外海作业打下技术基础。
1988年2月,惠安造船厂与厦门新华玻璃钢厂联合试制适用于灯光围网的灯艇和母子式延绳钓船的舢舨。现已推广采用22艘。
至1989年底,全县拥有渔船5089艘,89389吨,137843马力。其中机动船占4793艘,88798吨位,13743马力。机动渔船的吨位占渔船总吨位的98.87%。
二、渔具
惠安海洋捕捞业的渔具有钓具、拖网、张网、围网、刺网、敷网、地拉网、抄网、掩罩、耙刺、笼壶、陷阱等12类,尤以拖网、围网、钓具、张网、刺网5大类为主体。
钓具类 县内的钓具主要有真饵单钓、真饵复钓和无钓。作业有漂流延绳钓、定置延绳、手持曳绳钓及杆钓。延绳钓具一般由干绳、支绳、钓钩、浮标、浮子绳、沉子绳及属具浮筒、浮子、沉子等组成。
拖网类 惠安风帆船拖网俗称“漏尾”、“网仔”、“卡鸟”、“牵虾”,是一种传统作业;而机帆船拖网则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新兴的作业方式。拖网又可分为双船拖网和单船拖网。80年代,拖网作业以机帆单船拖网为多,在海洋捕捞占着重要比例。拖网渔具按渔具结构分为有翼单囊和杆两型。1986年后,新兴中试的电脉冲虾拖网(属单船拖网的一种)。
张网类 张网通称定置网,是靠桩、桁等将网具设置于水域中,利用水流迫使捕捞对象进入网内的过滤式,典型被动式渔具。它在惠安县分布广、产量高、从业劳力多,有张网(俗称“孝脚”、“五筒”)、竖杆(俗称企桁)、筐架(俗称筐网、方网、大网)等3型。按作业方式分双桩、单桩2式。目前主要是张网和企桁两种。
围网类 围网主要捕捞集群性的中上层及近底层鱼类。有单船和双船作业两种。网具由翼网、囊网和取鱼部组成。依结构特征分有囊和无囊两型。无囊网型主要是灯光围网(俗称灯捕、封网);有囊网型有大围缯(已停止使用),中小围缯和带鱼缯、小对网(均已停止使用)。
刺网类 刺网类渔具是惠安80年代发展较快的海洋捕捞工具。全县刺网渔具主要有梭子蟹流刺单片刺网、流刺双层撒腿网(俗称大〓)、杂鱼〓、黄鱼〓(双层〓)、鳓鱼〓、加鱼〓、马鮫〓、对虾〓(三重刺网)等。20世纪50年代刺网的数量很少,主要是马鲛和梭子蟹流刺网。
敷网类 敷网类的渔具作业时,先将网具敷设在水中,再诱集或驱赶捕捞对象进入网内加以捕获。1955年,只有渔网2张,后发展为20多张,因这种作业严重损害资源,60年代初期禁止使用。
地拉网类 地拉网俗称“倒退走”拖网、海边拖网。据查仅有翼囊一种形式。广泛分布于惠安沿海,以崇武、山霞居多。1989年,仅有渔网69张(投产船38艘)。
抄网类 抄网类渔具由网兜、框架及手柄组成,以手推舀取的方式捕捞岸边或浅海滩处的小杂鱼类。惠安主要是挨缯,靠人力(单人)在浅水推移作业。
掩罩类 掩网俗称手抛网、手撒网、手网,是一种从上而下罩捕鱼类的圆锥形小网具。它由网身及网兜组成,一般在下纲附近设有兜状褶边以装容渔获,是农副业兼轮作业的一种渔具。
耙刺类 钩钓,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南埔的下朱和净峰的莲城。随着渔业结构的变化,80年代末已很少从事该作业,有的作为轮作生产。蛤耙,主要分布于东岭沿海,是农民(尤其是妇女)的副业生产。
笼壶类 惠安的笼壶类只有东风螺延绳笼壶(俗称黄螺笼)的定置延绳式,主要分布于崇武,具有100多年历史,沿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仅有2~3艘渔船用此渔具,尔后有所发展。1978~1979年,发展到20~30艘,王螺笼2400~3600个。作业的船、笼数依资源情况的变动而增减。由于滥捕,资源衰退,生产单位大为减少。
陷阱类 陷阱类作业在惠安主要是插网(吊干网),俗称起落网,古称扦插、石(土)扈、虎网三型。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