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04
颗粒名称: 第六篇 林业
分类号: F326.2
页数: 26
页码: 239-264
摘要: 本篇记述了惠安县林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林木资源、营林育林、森林保护、林业生产、林业机构、林业管理等。
关键词: 林业经济 惠安县

内容

明代之前,县内林木苍翠。据明嘉靖(惠安县志》载,“往年风雨时舒,自海隅达之山陬,莫不有茂林蒙密”。由于环境变迁和人为因素,至明末,森林消逝,“草木与之消长”,则“童山而樵矣”,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民国期间,仅植树数百亩。至20世纪40年代,仅见大雾山孑遗的野生橘、笔架山麓的苏铁、后坂的古油杉和散布于全县的古榕。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山地径流切割深邃。林辋溪北支上游的尾山(林口),在2500平方米坡面,有大小侵蚀沟壑120多条;沿海风沙弥漫,崇武半岛的“粟湖变赤湖”;溪床淤塞,河流改道,被称为万丈深江的洛阳江,淤泥沉积,河床增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520多平方公里,其中山地的流失面积260多平方公里,占山地总面积的68%。全县仅存森林2万多亩,只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25%。全县森林覆盖率3%。这些残存的林木散见于寺庙、祠堂、风水林、“防风林”。1950年秋,筹建惠安县水土保持实验区,1952年春,建立惠安县苗圃。1953年成立县林业管理站,认真贯彻执行林业政策、法令,制定发展林业生产的规划,创办国营林场,开展林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栽树种草,治山治沙。
  1950~1959年10年,全县累计造林59万多亩,种果160万株;沿海沙滩变绿洲,赤湖又成粟湖。初步制服风沙,控制水土流失。1974年县第一次森林资源普查,全县有林地面积达45.32万亩,林木蓄积量3.7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1%,被称为全省四个绿化县之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1年开展以稳定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1984年,全县有64个乡村林场,240多个林业联合体,1045个林业专业户,当年造林面积约占全县造林面积五分之三。开展“科技兴林”,进行山地土壤、植被调查和林业区划,建立杉木、柠檬桉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名特优经济林基地。1988年森林资源第二次普查,全县林木面积虽比第一次森林资源普查减少5万多亩,但林木蓄积量已达39.88万立方米,人均0.368立方米,竹27.74万株,森林年生长量4.66万立方米。沿海防护林降低风速23.9%~56.3%。
  第一章 林木资源
  第一节 面积蓄积量
  1949年统计,全县林木面积4.5万亩(包括东坪、岭北与双田乡,现划归仙游县),森林覆盖率3.8%,绿化程度9.4%。50年代以后,坚持年年植树造林,至70年代初已成为全省四个绿化县之一。
  一、面积
  惠安土地总面积1459050亩,据1974年全县森林资源第一次普查,林业用地47869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2.4%。林业用地中有林地453223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94.6%;宜林地25474亩,占5.4%。森林覆盖率31%,绿化程度94.6%,为历史最高水平。四旁植树461.03万株,全县人均3.3株。
  有林地中按林种划分。用材林48757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0.7%;防护林23454亩,占5.2%;经济林5536亩,占1.1%;薪炭林375175亩,占83%;竹林301亩。
  1988年全县森林资源第二次普查,林业用地面积482876亩,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402122亩,占林地总面积83.3%;宜林地66592亩,占13.8%;疏林地9533亩,占2%;未成林的造林地4380亩,占0.9%;灌木林地132亩。全县的森林覆盖率为29.4%,绿化度为83.3%。四旁植树139万株,全县人均1.3株。均低于1974年山林普查时的水平。
  二、蓄积量
  1974年全县森林资源第一次普查,总蓄积量为3.78万立方米(起测点为胸径8公分)。其中用材林8080立方米,占21.37%;防护林2.80万立方米,占74%;其他1710立方米,占4.63%。杂木林面积888亩,均无蓄积量。
  1988年全县森林资源第二次普查,总蓄积量为38.70万立方米(起测点为胸径5公分)。其中用材林11.70万立方米(其中杉木3.14万立方米),占30.2%;防护林10.50万立方米,占27.1%;薪炭林15.56万立方米,占40.2%;特用林768立方米,占0.2%;其他8631立方米,占2.3%。
  第二节 种类与分布
  据清嘉庆《惠安县志)载,明代以前境内有松柏、扁柏、桧柏、枫、樟、楠、桐、槐、榕、桑、柳、乌桕、木犀、耕榈、柯杉等林木;笙竹、赤竹、人面竹、斑竹、七丝竹、乌竹、苦竹、槌竹、凤尾竹、猫竹、淡竹等野生竹;梅、荔枝、龙眼、桃、李、杨梅、梨、柿、香橼、柑桔、柚、枣、余甘、栗、批杷、石榴、橄榄、杨桃等果树。此后未再进行系统的调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树种仅有榕、马尾松、相思树、苦楝、青冈栎、三角枫、乌柏、油杉、余甘、龙眼、荔枝、杨梅、番石榴、柿等有数的几种。
  50年代后,从外地多次引种林果苗木。
  引种树种有竹柏、黑松、福建柏、侧柏、木荷、银合欢、黑荆树、肯氏相思树、毛荆相思树、柳杉、木麻黄、枫杨、薄壳核桃、板栗、白榆、银桦、庐山厚朴、白兰花、樟树、肉桂、天竺桂、凤凰木、胡枝子、南岭黄檀、紫穗槐、臭椿、川楝、香椿、麻楝、橄榄、橡胶树、油桐、千年桐、南酸枣、无患子、红海榄、木棉、梧桐、油茶、茶叶、柠檬桉、窿缘桉、白千层、喜树、油橄榄、柚木、毛竹、藤枝竹。果树有柑桔、桃、李、梨、芒果、批杷、橄榄、葡萄、蜜抽。
  据1984年森林植被调查结果,境内有林木资源六大类。
  一、针叶林
  针叶林在境内森林面积中占绝大多数。主要树种为马尾松,其次为杉木、柳杉、建柏、黑松以及近期引种的湿地松等六个群系,以马尾松、杉木林群系为主。
  马尾松林 马尾松在17个乡(镇)均有分布,面积达30.93多万亩,占林业用地48.29多万亩的64%。是境内用材、薪材和纸浆、人造纤维、松香的主要树种。1984年由于采伐薪柴时,过度修枝,植株仅残留顶部2~3轮枝叶,有的甚至只留顶梢。
  杉木林 杉木在笔架林场、界山、官溪、半岭等地区,采用杉、松混交,至1989年计营造杉木林面积近1.13万亩。
  湿地松林 湿地松是生产用材和采集松香的好树种。70年代初赤湖、朝阳林场,80年代笔架、跳虎林场均有小面积引种。
  二、阔叶林
  由于历史上掠夺性的砍伐,目前残存的天然阔叶林为数极少。人工栽培的有5个群系,以相思树林和柠檬桉、木麻黄林占多数;而樟树林、木荷林和楝树林等面积极少。1988年资源普查,境内阔叶林面积42961亩。
  相思树林 相思树林主要分布在沿海岗地及丘陵、山麓缓坡地带。由于采薪,树多为老头萌丛状。其树高2~4米,胸径3~7厘米,郁闭度0.3~0.5,林下植物种类单纯,覆盖度很小。
  桉树林 此类林木常见的有大叶桉、窿缘桉和柠檬桉等,原产澳大利亚。大叶桉引种于民国26年(1937年);1954年以来先后引种窿缘桉、柠檬桉。这类桉树分布在全县村庄周围、渠道、溪流、道路和公路两侧以及山坡地带,面积1.6万多亩,一般树高10~20米,最高达30米。
  木麻黄林 1951年引种,多分布境内海岸沙滩边缘和盐碱土壤围垦地带。在水土流失的石砾山也有分布。至1989年面积16412亩,是防风固沙林的主要树种。
  楝树林 境内的楝树,分为苦楝和川楝两种。苦楝是本地树种;川楝原产地四川省,是1973年引种成功的,其主干通直,生长速度超过苦楝。全县四旁(村庄旁、田园房、溪渠旁、道路旁)及山麓种植共1000多万株。
  三、竹林
  毛竹林 50年代末,惠安开始从永春、德化移栽母竹和竹鞭,在涂岭和黄塘的柯溪、半岭一带栽培。1972年从广西梧州引种毛竹籽,1973年先后在笔架林场、县苗圃、黄塘的官溪、龙石和辋川的许厝等地试用毛竹种子育苗,后进行小面积造林,效果尚佳。至1989年全县用种子繁殖的毛竹林尚存209亩19.62万株。
  藤枝竹林 60~70年代均有营造,主要分布在村庄周围,房前宅后及溪流两岸。赤湖林场的藤枝竹生长较好。此后从永春引种麻竹,获得成功。1988年普查,全县共有杂竹8.12万株。
  四、红树林
  1956年10月从同安县寮东村引进一、二年生的红海榄野生苗3300株,试种于洛阳屿头海埭。1957年6月从海南岛引进秋茄冬和海榄雌胎生苗147万株,自洛阳江庄兜至南埔,沿海岸港湾滩土扦插造林1万多亩。
  五、经济林
  油茶林 境内计有油茶林2354亩,主要分布在惠西北丘陵地带,多为1958年直播造林。因缺乏管理,产量不高。1978年以来,对黄塘向阳场、松溪东湖以及笔架林场的油茶林进行垦复,产量显著提高。
  油桐林 柚桐是珍贵特种用途的木本油料树,境内只有125亩,主要分布在惠西北;品种多为三年桐和千年桐,还有从湖南引种的对年桐。
  茶林 茶树是由安溪等地引种来的苗种。至1989年全县茶园面积达2400亩,多分布在惠西北丘陵地区;主要品种有本山、梅占、毛惠及小面积的铁观音、黄旦等。
  余甘林 余甘是境内的乡土佳果,栽培历史悠久,品味皆佳,被列入林业部经济林名、特、优商品。县内栽培余甘4.25万亩,平均亩产300市斤。主要分布在黄塘乡的蓝田(田船)、尾山、官溪和土岭乡的五社、朝阳林果场。野生余甘达17万株,分布在惠西北低丘地带。境内余甘有20个品种,主要有粉甘、赤皮甘、六月白、秋白、玻璃甘、枣甘、大竹甘和扁头甘。
  柑桔 1958年从南靖县引种柑桔实生苗在界山、梅山等山地营造。7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自惠西北的高丘、低丘,惠中的低丘、台地,至沿海岗地、平原和沙滩均有栽培,面积达3000多亩。沿海柑桔园,还有林带作为保护。
  龙眼林 龙眼又叫桂圆,在惠安栽培历史悠久。黄塘的虎窟、后店,后龙的后田,涂岭的五社、前欧、白潼,南埔的界山、鸠林、天湖、岭头,山腰的锦山,洛阳的西吟头均有5~10亩连片的古龙眼树。60年代以来,采用实生苗和高压苗繁殖,先后在岩山、凤山、后张、前黄、普垵、跳虎、北关、西北、盘龙、溪边、梅山、曾厝、庄内、屿头、许山头、西塘、下曾、塘头、后店、岭口、路口、前欧、松园、界山、玉湖、鹅头、仙境等建立基地。至1989年已发展4.4万亩,惠西北低丘、惠中台地及赤土埔均有分布。1980年以来,由福厦公路两侧向山地逐步扩展推进。
  六、特种用途林
  南岭黄檀林 为省内最优良的紫胶寄生树。自1965年以来,惠安黄塘乡的尾园、后西、吴厝,螺阳乡的下埔,南埔乡的重光寺、界山林场,山腰乡的凤北,山霞乡的安固,涂岭乡的岭口林果场、松园村和笔架林场等均有放养紫胶虫,生产紫胶。
  橡胶树林 橡胶树是热带经济树种,惠安在70年代初试种,主要分布在黄塘的杏林、尾园,螺阳乡的霞光,涂岭的驿坂,山腰的凤北等。至今树龄已近20年。由于缺乏管理,生长不良,冬枯夏萌,产胶量低,每次(株)割胶8克,年割100天(次)。
  第三节 古树名木
  惠安县地处亚热带,适宜多树种繁衍。历代官宦士绅,建置花苑,栽种珍稀树种,长有不少的古树名木。由于历史的原因,惜所存不多。
  榕树 榕树在境内分布最广,栽培历史悠久。俗云:“惠安穷、产大榕”。南埔乡仙境村的宋代古榕,盘根错节,把石塔包在树内,呈现树抱塔的奇妙景观。螺阳乡盘龙村宋代建的妈祖宫庭前北侧有1株古榕,胸径1.4米,树高18米,冠幅20×20米,立木材积10.941立方米。涂岭乡寨后村岭头尾陈平山烈士纪念碑旁有1株古榕,树高11米,胸径1米,枝下高8米,冠幅10×10米,树龄约300多年。1989年全县古榕树胸径1米以上的共271株,其中南埔乡205株、后龙乡9株、涂岭乡6株、辋川镇8株、螺阳乡12株、山腰乡5株、涂寨5株、黄塘乡18株,张坂镇、东园镇、洛阳镇各1株。
  樟树 在涂岭乡寨后村店仔有1株,系明代所植,高14米,胸径1米。冠幅12×10米,立木材积4.400立方米,距今300多年。
  朴树 在螺城原文昌阁现水电局大楼天井北边有1株,苍劲挺拔,株高16米,胸径近1米,冠幅5米,立木材积5.035立方米。
  油杉 黄塘乡半岭村后坂有1株,枝下高6米,树高33米,胸径1.1米,冠幅18×17米。立木材积10.852立方米。树干有藓苔和蕨类寄生,至今仍开花结实。传为建村前野生保存下来的。
  重阳木 全县树龄500~1000年左右的重阳木仅存2株,在涂岭乡虎岩寺庭台边及黄塘乡接待村顶庵兜。此树实测高16米,胸径2.03米,冠幅21×18米,枝下高8米,立木材积23.103立方米,浓荫覆盖周围房屋。
  黄山松 在张坂镇后边村锦田黄氏祖祠后山顶,尚存9株。树高12~13米,胸径0.5~0.6米,冠幅10×8米,立木材积1.337米左右,树冠偏且平,传为宋季栽植。
  马尾松 张坂镇大坪村东花园有马尾松1株,胸径0.5米,在树干3米处向南倾斜伸长,长达7米左右,状似黄山的迎客松。为清代进士孙珩所植。
  古柏 张坂镇大坪村西花园有1株,株高5米,偏冠。为清代进士孙珩所植。
  桂花 全县有古桂花树2株,即山霞青山宫天井左边1株;涂岭乡寨后村芹坑玉珏新厝边1株。民间传说后者栽植距今为200多年,现株高8米,冠幅5×5米。
  茶花 全县百年以上的茶花树有3株。螺城镇观音楼巷21号清代书斋(现改建为民房)天井中1株,高4米,花复瓣,粉红色;螺阳乡后苏村清光绪年间俊士杜唐宅中1株,距今110年,径粗16.4厘米,高5米,花复瓣,红色;涂岭乡寨后村芹坑王珏新厝宅天井中1株,现树高5.3米,径粗16厘米,在树干1.1米处分叉,主要枝2条,花粉红色,花后结果。树龄250年左右。
  含笑花 张坂镇大坪村东花园有1株,地径15厘米,树高3米,冠幅2米,为清嘉庆进士孙珩所植,距今180多年。
  余甘 黄塘乡南田村大竹有1株粉甘,相传栽植已500多年。在树高0.5米处分叉,开裂;现北面1权用石条作支柱。树高5.5米,地径37厘米,冠幅5×5米。苍劲挺拔,结实累累,生意盎然,为田船余甘品质最优的一株,人称“皇帝余甘”。
  铁树 洛阳镇屿头村私人宅中培植2株,1970年开花,轰动邻县(市),人群络绎不绝前来观赏“千年铁树花儿开”的祥征。黄塘乡水流口水库顶废村周围有数量较多的铁树,最大1株高2米,径20厘米,这些树80年代被开发,移植惠安花圃和出售莆仙等地。
  第二章 营林育林
  第一节 采种育苗
  一、采种
  民国25年(1936年)10月,县政府在东门外原考棚处建立县森林苗圃,从外地引进大叶桉、大叶合欢、坚木麻黄等树种,割林(山腰乡)个别群众也自采小量相思树种籽进行育苗。
  1951年1月,县人民政府建设科组织螺城群众采集大叶合欢种子,首次收购150公斤,供水土保持实验区育苗。1952年秋季,惠安县苗圃于螺阳乡霞东村后塘总圃,举办相思树种子采集、处理、贮藏方法讲习班,培训苗圃临时工和邻近群众计百人,组成采种队。当年秋季全县采集相思树种籽近2000公斤,大叶桉3公斤,苦楝14公斤。这支采种队伍于50年代由晋江专署林业部门牵头,到泉州(现鲤城区)城东,南安县的西埔、诗山、霞美等处采集大叶桉种籽;并到永春蓬壶、达埔以至安(溪)、南(安)、永(春)交界林区,采集马尾松种子。
  1952年,县苗圃采种队,北至界山、枫亭;南至洛阳桥南和境内的四旁采集相思树种。采集的相思树种子由国家收购1342公斤。种子经处理后,由省林业厅调供仙游县、莆田县,县内苗圃自用及群众育苗。
  1953年,继续组织采种队伍,委托城关供销合作社收购,逐步开展群众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活动。同时县苗圃采集的乌柏、苦楝等种籽500公斤,由福建省林业厅调拨支援晋江、同安等县。
  1955年,首次自县内外采集马尾松种子175公斤,相思树种子1500公斤。至1969年,每年采集相思种子1500~2500公斤,年均调给晋江、安溪等县达500多公斤;70年代初马尾松种籽采集增至万斤。1975年达3.5万多公斤,先后调给贵州、广东等省和本省的福安、永春、安溪等地累计达20万多公斤。
  全县树种除马尾松、相思树种子外,其他树木种子靠外援。1950~1989年,在省内外引进144个新树种,通过县苗圃培育试验驯化结果,成功45种,还引种保土植物20多种。1951年后,从越南、广东、厦门等地调入木麻黄种籽;1953年以后先后从永春、沙县、顺昌、南平和湖南省等处调进杉木种子;1956年,从大田县广平调入油茶种子;1959年,从福安县调入油茶籽;1966年,从浙江省舟山调入黑松种子;1973~1980年,从四川省调川楝籽;1978年冬,林业厅调来雷林1号、赤桉等10多个桉树外地种子,进行品种试验研究。1980~1989年,每年从广东和南安、同安等县调进柠檬桉种子125~200公斤。泉州市林业局每年调给湿地松、大叶相思树种籽20~40公斤。同时还从省内外调进樟树、南岭黄檀、天竺桂、银合欢、凤凰木、银桦、柳杉、福建柏、麻楝、香椿等种子。
  70年代初赤湖防护林场建立木麻黄母树林50亩。1976年11月开展木麻黄树种选优工作,在后龙、净峰和崇武,共勘查木麻黄林面积7500亩;1977年冬再次复查,面积1050亩,2次共筛选木麻黄优树16株,分布在赤湖林场6株,山霞3株,净峰乡赤土尾2株,净北1株,后龙五里沙4株,并树立标记,由当地负责养护。
  1977年县林业局派技术干部1名,赤湖林场选派工人5名参加省林科所在平潭县举办的木麻黄优树繁育训练班。嗣后建立木麻黄种子园50亩。1981年开始结实,1984~1989年每年采收良种,除自用外,还调给浙江省和平潭、普江、南安、鲤城等县、区。
  二、育苗
  清代割林(现山腰乡凤林村)群众开始培育相思树苗木。其种子和育苗技术是湄洲岛人连卯来割林传授的。民国26~29年计育苗43.2亩,苗木193172株。至1957年,这个小村落已户户育苗,作为副业收入。苗木主要供售邻乡和仙游的枫亭以及莆田的黄石等地。
  民国25年考棚苗圃建立后,翌年开始培育大叶桉、大叶合欢、坚木麻黄。民国37年,林场实用面积25亩,苗圃育苗3400株,主要树种为马尾松、大叶合欢等。
  1950年,县内群众零星育苗10亩。1951年水土保持实验区首次培育马尾松、大叶桉、大叶合欢、坚木麻黄苗共35亩。1952年春,锦水乡12名青年创办青年苗圃。乡政府拨出“机动地”(土改留的公田),县苗圃负责种子和技术指导进行合作育苗。当年培育相思树12.5亩。1952年县苗圃以后塘为总圃,石盘(南坑)、五社为分圃(后迁水堀再迁菱溪)。1953年相继分设菱溪、泗洲、涂山等3处群众苗圃,春秋2季共合作育苗2.77万亩,树种主要是相思树。县苗圃同时举办林业技术培训班,推动全县开展群众育苗,全县育苗面积增至132亩。
  1955年,县由建点办群众苗圃,发展到大办林果场、专业队。1957年全县共办500多个场(队),经营山地、苗圃地13万多亩。1958年育苗最高达1504.77万株。县内育的优质的杉木实生苗,由省林业厅选送参加林业部展览会展出。县苗圃还培育保土植物草类和灌木。1959年培育林、果苗794亩,而后每年育苗均在1000亩以上。1960年增设塘头分圃。县苗圃土地面积共300多亩,试验山100多亩,除负责新树种引种驯化外,每年还育苗60~800万株。70年代初县苗圃、笔架林场用毛竹籽育苗成功。
  1964~1980年对社(乡)、队(村)群众育苗采取育林基金无偿补助扶持,培育的苗木验收合格后,杉木类苗木每亩补助120元,松木类每亩补助60元。此期间,全县育苗1000~3000亩。其中1964年、1965年达3200亩。
  1981年来,育林基金改为“以造林面积”计算补助款,故全县育苗面积明显减少,年育苗仅400~600亩,“容器”苗100多万株。由于造林苗木不足,每年从南安、鲤城、安溪等县(区)调入湿地松、木麻黄、相思树苗木40~60万株。据统计,1950~1989年育苗面积37834亩,年平均970亩。
  第二节 造林绿化
  民国时期惠安县曾设立苗圃林场。民国26~29年(1937~1940年)造林336.97亩,植树73476株;营造总理(孙中山)纪念林551.55亩218779株。同时在城厢道路两旁等植树53.2公里14406株。民国37年12月统计,县林场造林15亩,洛阳造马尾松林11亩8万株,县城造林7.5亩4.5万株。
  50年代中叶后,县直机关干部植树活动,逐渐发展到乡镇、工厂、学校,除绿化驻地环境外,还营造青年林、“三八”妇女林、民兵林等。共青团县委组织团员、青年展开“百队造林”竞赛,营造绿色长城,绿化海疆。县直、乡直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求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5株。
  1951年,县人民政府提倡“一人植一树”,群众自动封山3500亩,福厦公路惠安境内(自洛阳至界山)栽植大叶桉1万多株。1952年春,地、县两级组织造林工作队,首次在锦水乡进行造林试验。
  1952~1953年县森林苗圃负责供给树苗,乡政府指定造林山地,群众出劳力,三方签订合约,规定收益比例,由县政府建设科签发合作造林股票。县苗圃与邻近的东井、东莲、锦水、林口等乡村试行合作造林。1953年冬县在玉围乡(村)举办短期林业讲习班,培训区、乡生产干部、积极分子,讲习育苗、造林和合作造林常识。1954年春,县组织苗圃和区乡干部在十四区(现辋川乡)更新乡(村)的王厝山、涵内山进行合作造林试点。当年春造林1000余亩。由乡政府签发股票(每个劳力造林一天为一股)。是年开展合作造林的有土坑、界山、松溪、锦水、杏林等乡。合作造林股份形式直至公社化后终止,林权也变为集体所有。
  1953年县苗圃干部、工人在螺阳乡大红埔福厦公路东侧义务植树80亩。1954年3月中旬继续在大红埔福厦公路西侧(现冷冻厂一带)义务植树60亩,两年造林树种均是大叶桉。其后县苗圃年年于场地周围或试验山植树。1954年党政机关干部近100名,在科山不毛之地的火山,直播麻栎、相思树50亩。1955年、1956年连续栽植大叶桉、相思树、马尾松100多亩,使火山变成林木茂盛的绿化山。此后,机关干部,年年在科山风景区、“七一”水库、红星水库库区植树。1953~1957年,共造林19.03万亩。此后渐次增加,至1966~1970年,全县造林达到最高峰,为34.22万亩。
  1970年后,全县每年砍伐利用、更新四旁树木3~5万株。1973年,山林普查统计,全县四旁植树计有261.03万株,其中木麻黄123.64万株,桉树10.59万株,樟树0.75万株,针叶树2.16万株,其他阔叶树104.320株,栗树0.14万株,柿子0.17万株,乌柏0.37万株,棕榈0.95万株,果树18.24万株,竹类1.1643万株(丛)。
  197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是年县领导带领机关干部100多名,到东岭乡屿头埔栽植柠檬桉1900株,全县参加植树节造林活动3.68万人。此后,植树节的造林绿化活动成为定制。
  1982年,为全民开展义务植树的第一年,全县共13.84万人参加,植树54.6万株。
  1983年起,县对义务植树采取固定地点,建立包栽包活包管护三年成林的责任制。每年还进行检查评比,成活率平均55%~60%。
  1988年,第二次森林资源清查,全县四旁植树仅保存139万株,立木蓄积量11.8万立方米。
  1986~1989年,共造林10.26万亩。1950~1989年共造林果153.33万亩,种草20多万亩。
  一、防护林营造
  (一)冲刷山地水土保持林营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县水土流失达52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261.5平方公里)。
  1950年秋,筹建惠安县水土保持实验区,在今黄塘乡林口村,划出60亩耕地,作为实验区场地。1951年春培育马尾松、相思树、大叶合欢和保土植物育苗35亩。1952年在锦水乡营造马尾松。
  以林口乡(杏林)水土严重流失的地带作试点,分别营造山地防护林、切沟防冲林和崩岗(沟)造林。即在15度以上的冲刷山坡,每隔5米种一等高水平线林带,林带的上方挖水平沟,共试种1250亩。并在浅沟每距2~3米长,种2~3行相思树或马尾松、龙舌兰作为生物栅篱,篱的上方筑小土埂淤泥蓄水,在尾山浅沟典型地区造这种林500多处。
  杏林、锦水的水土保持林试点经验,受到国务院水土保持办公室表彰。明星农业社(杏林)于1957年被林业部授予水土保持模范单位称号。涂寨庄内村,在石缝隙地直播马尾松和草籽,绿化冲刷山地1700亩,实现燃料自给有余。黄塘的杏林、松溪、向阳,螺阳的锦水等村,在冲刷山采用“容器”苗或营养土球造林,成效显著。
  1954~1955年,国家投资1.5万元,控制水土流失8平方公里。1956~1957年用民办公助的办法,控制120平方公里。1958年3月份起,发动群众,用3个月时间,把全县水土流失面积控制93%。治理冲刷山累计造林100多万亩,种草10多万亩;筑谷坊50多万座,挖水平沟700多万米,筑鱼鳞坑200多万个。经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乔、灌、草并种,森林植被恢复很快,1973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初的2%提高到31%。
  黄塘乡杏林地区的虎空山、莲花山等,50年代初寸草不长。1963年有稀疏马尾松和相思树植被,是时乔木马尾松、相思树高2~3米,灌木胡栀子、黄栀子高30~80厘米,草类高10~20厘米,总盖度20%~30%。1981年演替为相思树+马尾松—牡荆+胡栀子—光高粱+裂稔草群落或木麻黄十马尾松—黄栀子十南岭荛花—白茅群落。一般乔木层平均高9~12米,胸径8~15米,灌木层高1~2米,禾草高1~1.5米,总盖度达80%~95%。
  1975年对山腰普垵等社、队于60年代在崩岗(沟)地带所植造的大叶桉、相思树、马尾松等的情况进行调查,大部分相思树、马尾松已长成高6~10米、胸径7~8厘米,桉树高10米、胸径10~35厘米,灌木草类丛生,藤本植物匍匐,土壤侵蚀基本停止。
  至70年代末,全县大小冲刷山、崩岗(沟)地带计1150多处基本绿化,水土流失有所控制。
  (二)沿海防护林营造
  沙荒防护林1951年秋,引种木麻黄育苗,先后在赤湖和峰尾的五里沙荒设点,开始造林试验。1952~1954年赤湖垒石墩、筑沙堤在沙滩引种大叶桉、合欢等10多个树种,采用“草固沙、沙蓄水、水养树”的方法,推广乡土草种老鼠刺、蔓荆、沙营,拌客土(肥土)栽植,获得成功。此后,此种的木麻黄治沙试验再次成功。1954~1968年,崇武半岛营造木麻黄防护林带(网)3000多亩,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又在荒废的沙滩上垦荒1500亩。
  沿海治沙造林以赤湖、五里沙荒为试点,然后全线铺开。1958年2月15日在崇武的锦山管理区,召开万人绿化沙滩誓师大会,党、团员群众冒雨上山造林。1963年省政府授予崇武公社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的称号。
  1968年冬,小岞岞乡办林场在风口砌筑长1300米、高2米石堤,七里湖防护林营造得以成功;崇武镇在后海筑两条长1000多米,高3米的沙堤,赤湖林场则竖石墙,在背风面造林带获得成功。到1973年全县共筑沙堤、石堤9条长6800米,营造防护林1万余亩;营造防护林带面积在100亩以上。
  1963年,崇武半岛防护林林带背风面防护范围为树高20倍。在5~20倍之间,降低风速32.2%。1982年9月台风袭击惠安,在林网内的溪底、后洋柑桔园未遭风害或只受轻微损害。后森田基干林带迎风面20行林木,6年间由于林带阻挡风沙,其沉积物高达30~50厘米。国营赤湖防护林场溪底72号林班造林,20年流沙聚积沙丘,高达2.5米。后洋海尾小溪提高水位20~25厘米,林内土壤含水量提高12.5%,造林后四、五年增加有机质0.3%。
  “文化大革命”期间,惠安供销部门砍柴生产白木耳,全县分配砍伐径粗8厘米的相思树、木麻黄6000万公斤,沿海防护林遭受严重破坏。小岞乡、崇武镇和山霞乡被乱砍滥伐2000多亩。其中大岞村前500亩左右连树头挖起。
  1979年7月,组织沿海防护林规划队,经半年的实地调查,制定出沿海防护林体系总体规划。此后,沿海军民经10年来努力营造防护林带、固沙林片。至1989年,境内宜林海岸148公里,已绿化137公里;宜林荒山、荒滩1134公顷(17010亩),已造林绿化1067公顷(16005亩),全县沿海绿色长堤基本建成。
  农田防护林50年代,首先在崇武半岛的溪底、霞西营造农田防护林,旋即在峰尾、辋川、东岭、张坂等沿海地区相继营造。1974年森林资源普查统计,全县营造各种林带1000多条,总长1500多公里,面积750多公顷。
  1975年,“五一”、“七一”围垦竣工后,配套农田水利设施,先后建设“七一”、“五七”围垦和狮东3处农田防护林网。其中“七一”围垦林业用地173公顷,营造各种林带284条,总长160公里。
  1984年,9号台风袭击惠安。狮东防护林防护的范围内5倍处,水稻只脱粒2%,10倍处5%,15~20倍处30%。无林带地段薯蔓枯焦,损失严重。
  护堤红树林1956年,从同安县引种红树林野苗3300株,苗高30~50厘米,试种于洛阳江屿头海岸泥滩。栽后一年高1~1.5米。三五年后,逐渐消亡。目前仅存屿头海堤至洛阳桥一片20多亩。
  1957年引进“红树林”的胎生种子147万株,在境内自洛阳庄兜埭至南埔鸠林的霞尾、洛江、侨芳、秀涂、东山、大吴、梅庄、南星、辋城、海联、肖厝、三川等12个沿海村的港湾海泥滩扦插1万多亩,当时成活率90%。此后,除了洛阳的庄兜海埭(有黄塘溪水与海潮混流,造林后4年生树高2米多)外,其余地区或因生态环境不适宜,或因围垦建设缘故,渐次消亡。
  二、基地造林
  全县在搞好荒山、荒滩绿化的同时,积极开展用材林和经济林两个基地建设。
  (一)杉木用材林基地
  历史上惠安县用材靠外援。1953年开始引进杉木种子,在县苗圃育苗试验成功后,于黄塘半岭村和涂岭乡的五社村、涂岭村和南埔乡的界山村等地进行杉木实生苗造林。但生长缓慢,萌蘖丛生。1958年,建立笔架林场,营造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基地。1959年,笔架林场根据国营造林规程,进行选地、整地,营造杉、松混交林,初获成功后,在全县推广。1973年,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全县杉木林保存面积11440亩,其中笔架林场占6295亩。
  1974年,县规划旗头山(朝阳场)、笔架山(黄塘乡半岭村、官溪村)、烟倒山(涂岭乡涂岭村、南埔乡界山村)三个杉木用材林基地。1975~1979年,全县营造杉木林11342亩。由于管理不善,成活率不高。1979年,经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对杉木基地进行调查,共保存7702亩,保存率为60%。一类的只有307亩,占4%;二类的3174亩,占41%;三类的4295亩,占55%。
  1980~1989年,全县每年营造杉松混交林1000~1500亩。1988年,森林资源清查,全县杉木保存面积11278亩,其中以笔架林场规模最大,面积3433亩;全县杉木总蓄积量31695立方米,笔架林场占21190立方米。
  (二)柠檬桉用材林基地
  民国26年,县苗圃(考棚)引种大叶桉,供螺城街道和校园绿化栽培,至1953年,保存约300多株。1951年春,在福厦公路惠安地段两侧种植大叶桉。1952年,开始引种柠檬桉、蓝桉、赤桉、窿缘桉、柳叶桉等10多种,并连续零星栽培。1954年柠檬桉引种成功,至1979年,全县四旁栽植桉树类20万多株,皆已成林成材。70年代末,群众中出现营造“柠檬桉热”。
  1978年春,总结县苗圃在50~60年代以后“容器”育苗的经验,在东岭举办全县“容器”育苗技术训练班,推广柠檬桉营养杯育苗造林。此后,每年培育柠檬桉“容器”苗60~100万株,同时在路口、世上、前欧、松园、后张、前烧、东岭、屿头、石井、庄内、盘龙、下曾、官溪、何剑、松溪、跳虎、仙境等23处,采取挖大穴、下肥土,成片造林,建立用材林小基地(点)。通过调查、计算,幼林年高生长一般1~1.5米,最高可达3米,24年生的柠檬桉,树高可达23米。幼林年胸径生长一般1.5~2.0厘米,最大达7厘米,胸径24年生可达53.8厘米,单株材积可达2.18立方米。东岭石井农场,砍伐15年生的柠檬桉33株,材积19.2立方米,平均单株材积0.58立方米。
  1984年,县政府把建设柠檬桉用材林基地列为惠安县八大基地建设项目之一,提出全县建设万亩柠檬桉速生丰产林。同年6月,全国桉树学术讨论会在惠安召开,13个省(市)80多名代表出席,并参观东岭的石井、涂寨的弄内等桉树基地。
  1987年,与广东省雷州林业局合作在屿头、坑尾、瑞东营造柠檬桉速生丰产试验林250亩,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在涂岭乡前欧村营造示范林500亩,在黄塘乡赤土村营造250亩。全县至今保存16万亩柠檬桉林木。
  (三)木本油料林基地
  1956年,从大田县广平购进油茶种子4000公斤。1957年,从福安县购进1.5万公斤,先后在黄塘乡的松溪村,涂岭乡的涂岭村、溪西村、五社村和笔架林场直播造林。至1960年,全县计营造油茶林1.02万亩。1962年,由于调整山地,抚育未跟上,至1973年仅保存0.48万亩,保存率为47%。1975~1980年,惠安县第二次发展油茶,又营造油茶林0.66万亩,至1980年,全县油茶林种植面积达1.14万亩。其中可采收面积0.55亩,每年采收茶子25~30吨。
  1977年以来,对1956~1960年营造的油茶林,进行垦复,3年间共垦复3259亩。垦复后,油茶复壮很快,结实逐年增多。1978年,亩均收茶油21.5公斤;1979年,51公斤;平均每人可得油4公斤,增加集体收入1180元,并提供农用茶饼0.5吨。由于县内历史上没有经营油茶习惯,垦复后又荒芜。1980年,把5000多亩的油茶低产林改为种余甘、湿地松、柠檬桉林。1989年,全县仅保存4886亩油茶林。
  (四)沙滩开发柑桔基地
  1958年,由南靖县引种柑苗山地栽培;翌年县苗圃培育大批实生苗供应全县。1972年继续发展。目前界山、涂岭、梅山、仙境等处山地年产数万公斤供应市场。
  1974年,在省农科院指导下,惠安县于郭厝、诚峰、溪底海岸沙滩引种以温州蜜柑、芦柑为主的品种,栽培15亩试验观察;1977年以后,后龙、净峰、山霞、崇武等6个沿海公社(乡)10个大队(村)相继引种,试种面积537亩,品种达22个。经过10年的自然选择后,郭厝、诚峰、山霞、溪底等四处保存11个品种,面积385亩。1980年投产250亩,收果实5.17万公斤。
  (五)经济林基地
  余甘 1949年,全县余甘面积约500亩(指嫁接的田船余甘),主要分布在黄塘乡蓝田(田船)大队(村)。至1983年,全县嫁接的余甘达2300多亩,产量700多吨;1987年,发展到15178亩,产量2000多吨,产值200多万元。1988年,新造1010亩,改造4971亩。1989年,省林业厅下达惠安县发展计划2500亩,经过认真整地、选苗、定植,是年冬验收达3111亩。40年来,全县共种植4.25万亩,分布于县内西北部山地和中部丘陵地带。田船余甘优良母树穗条除满足境内的嫁接繁育外,还提供南安等县推广繁育。
  龙眼 民国时期,黄塘乡的虎窟、后店、后龙乡的后田,涂岭乡的五社、前欧、白潼,南埔乡的界山、鸠林、天湖、岭头,山腰乡的锦山,洛阳镇的西吟头均有5~10亩连片栽植的龙眼,苍劲挺拔,结实累累。群众在房前屋后亦多栽培,技术上采用高压苗繁殖。
  1957年后,乡村创建的林果专业队(场),由县政府拨款扶持种苗,群众出劳力,开垦山地和赤土埔,先后建设后龙的岩山,山腰乡的凤山、后张、前黄、普桉,辋川的跳虎,螺城的北关、西北街,螺阳的盘龙、溪边、梅山,涂寨乡的曾厝、庄内,东岭的屿头、许山头,洛阳的西塘、下曾、塘头,黄塘的后店,涂岭的岭口、路口、前欧、松园,南埔的界山、玉湖、鹅头、仙境等龙眼基地。下曾150亩赤土埔,1966年春栽植龙眼3180株,5年后投产,1973年收获亩产值1500多元。1989年总产值100多万元。
  70年代末,发展经济林,龙眼列为经济林发展树种。县政府先后拨款70万元扶持,在福厦公路两侧种植,贯彻“谁种谁有”政策。80年代中期,县成立龙眼基地开发中心,与省林业厅开发公司合资经营,在螺城的洪厝山,螺阳的下埔、东风,黄塘的林口,涂岭的前欧、朝阳、路口等处集中成片发展龙眼基地780亩,每亩投资225元,计17.55万元。1989年,全县栽培龙眼64.5万株4.3万亩,年产鲜果1.6万多吨。
  第三节 封山育林
  1951年,全县封山育林3000多亩,建立东寨、松洲两个山林管理委员会。1952年,全县封山育林156片,总面积2.56万亩,要求全部封禁新造林地。全县春季组织区(乡)护林委员会8个,护林小组31个,参加护林人数275人。1952年,黄塘南坑村首次封山育林700亩,经过3年封山,林茂草密,水土流失停止,3年后开山割草225吨,全村的烧柴问题得到解决。1960年,南埔界山村封山育林2931亩,至1982年马尾松林平均树高11米,平均胸径15.1厘米,每亩蓄积量9立方米。1966年,螺阳乡梅山村半封5000亩,1982年平均树高6米,平均胸径8厘米,每亩蓄积量3立方米,价值186万元。
  1982年,对封山5年每亩幼林达300株以上,平均树高2米以上,郁闭度0.7以上标准者,予以奖励。
  1983年,全县封山育林2300亩;1984年,封山育林1.17万亩;1989年增至2万亩。主要分布在黄塘、涂岭两乡。
  第三章 森林保护
  第一节 森林防火
  50年代初期,县政府颁布《惠安县保护山林暂行管理办法),成立护林防火委员会,配备护林员(林业员),乡村成立护林小组。1952年,在黄塘区林口乡南坑村进行封山护林试点;尔后,全县开展护林防火教育,改变山区农民放火烧田岸草的习惯,改用割草熏土积肥办法,避免山林火灾;制订护林防火公约,禁止儿童玩火、扫墓烧金纸、进山吸烟;生产性用火,做到人走火灭。1954年晋(江)惠(安)仙(游)三县交界处,成立护林防火联防组织,火险季节,举行联防,采取措施,以防为主,50年代全县未发生山木火灾。1959年林业部授予“护林防火先进县”称号。
  1958年“大炼钢铁”,大片林木毁于一旦。是年12月,县人民委员会颁布《山地水土保持和林木管理办法》,禁止在30度以上的陡坡和水库周围、公路两旁、溪渠两岸挖垦,已垦者退耕还林。还建立林木修枝砍伐制度,凡修枝3000公斤、砍树60株以上,须经乡证明,由县林业部门批准。群众上山割草,不准损坏幼林。
  1960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调整编制,落实政策,实行三级所有制,以队为基础,做到树有人栽,林有人管。60年代,根据县内素有“割八月草”的习惯,县政府每年都发出通知,规定割草不得损坏幼林,马尾松剪枝条至少留五层,入山割草必须有组织地进行,要有大队干部带队,以及防火的具体措施。“文化大革命”期间,沿海防护林被破坏,崇武半岛的后海和东坑村海堤上的木麻黄林带被砍光。1973年县再次发出保护林木果树的布告,崇武地区被毁坏的林带(网)很快恢复起来。
  1979年6月,县七届二次人代会通过《林木保护管理条例》。1981年10月,县政府发出制止乱砍滥伐山林的通告,重申山林政策,规定砍树必须办理《林业采伐许可证》,运输者必须向县林业局申请办理全省统一的《运输证》。1983年,重新调整护林队伍,全县颁发《护林员证》295份,林区大队(村)以队(村)为单位,明确本队山林保护范围及职责。
  1984年,在林区各村和国营林场各工区,修筑公路,安装电话;村与山林的交界处,开辟防火路。整顿1957年以来社队建立的林果专业队,建立责任制,管理山林面积达38万亩。县在大雾山建立护林瞭望哨,在大红埔、驿坂和翁后设立护林检查站。1989年3月,重新建立县森林防火指挥部。80年代后,全县护林防火措施得力,虽有森林火警但未成灾。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1949年后,人工纯林面积迅速发展,特别是马尾松林占林地面积64%,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随之逐年增加。
  1980~1981年,晋江地区组织各县进行森林病虫普查,初步查清主要树种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发生面积。惠安的森林虫害危害最严重的为马尾松毛虫、木毒蛾、星天牛,其次为多纹豹蠹蛾;病害主要有杉木、马尾松苗猝倒病、木立枯病、褐斑病等。调查的马尾松林56360亩中,松毛虫为害面积2480亩,被害率4.4%;木麻黄林5290亩中,被木毒蛾为害的面积310亩,被害率5.86%。
  一、虫害防治
  (一)松毛虫防治
  松毛虫为境内危害最大的森林虫害。民国初,涂岭的原义路、寨后一带,曾发生松毛虫为害,群众称之“钩子虫”。松毛虫因缺乏食物,甚而爬入百姓家中。1956年3~4月份,涂岭区的陈田、黄田、樟脚、寨后、菱溪等地3000多亩马尾松林松毛虫为害,发动500多人,捕虫1250多公斤。1969年春,黄塘公社半岭大队600亩、大雾山400亩马尾松林发生松毛虫害,毛虫随风飘落,遍地皆是,经人工捕杀,集中沤作肥料。
  1973年3月,涂岭公社18个大队的马尾松发生松毛虫害,1米高的松树,虫口密度达每株58~100只,最多的达150~200只。在发生虫害的3万亩马尾松林中,有1万多亩松林针叶被吃光,为害面积为该公社春季造林面积的2倍多。3月18日,公社党委每天动员干部、社员0.8~1万人上山,4天捕虫5.5万多公斤。
  1979~1981年松毛虫害再度发生,1980年达最高峰。涂岭、黄塘二公社松毛虫害面积25万多亩,遍及境内14个公社(镇),77个大队和国营笔架林场。在笔架山、烟倒山、观音山、文笔山等用飞机喷洒白僵菌、超低溶量化学药剂5.47万公斤,防治面积17.1万亩。经3年飞机喷撤防治。毛虫平均死亡率为84%,1981年最高达91.2%。至1989年未再发生松毛虫灾害。
  (二)木毒蛾防治
  1972年首次在赤湖林场种子园发生虫害,面积40亩。最初组织人工捕茧。后蔓延扩大,净峰、“七一”垦区、五里沙滩等沿海地区木麻黄林中也有不同程度发生。1979年全县发生面积1万多亩,纵深蔓延至东岭屿头埔。是年以赤湖林场为主,经飞机防治,喷洒白僵菌1500公斤,防治面积3300亩,虫口死亡率平均79.8%。1980年,用白僵菌粉孢防治;1982年,用多角体病毒在“七一”垦区和赤湖两次防治4100亩,蛾虫死亡率93%。
  (三)多纹豹蠹蛾防治
  1985年,在赤湖林场发生。面积156亩,5年生幼林被害率最高达82%。1986年,省林科所和赤湖林场协作,设点进行防治试验取得效果。1988年,该研究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星天牛防治
  1961年,赤湖林场发生少量为害。1962年,逐渐蔓延;1963年,赤湖林场2074亩木麻黄被危害124万多株,被害率33.4%。是年,采用人工捕杀和药剂毒杀相结合,并进行虫害生活史的观察。
  二、病害防治
  主要有苗圃中的杉、松幼苗猝倒病、立枯病。采用以营林技术为主,辅以硫酸亚铁和敌克松的药剂防治法。1988年以来“七一”垦区,赤湖林场和辋川乡跳虎村村办林场营造的湿地松也发现褐斑病,因发现及时,未酿成灾。
  三、林木检疫
  森林病虫检疫工作开始较晚。1985年,县派检疫人员参加省林业厅培训。1987年,开始进行检疫工作。1987~1989年,进行从台湾引进的龟背竹种子和苏铁、南洋杉苗检疫,以及马尾松种子木材调运检疫。
  第四章 林业生产
  第一节 木材生产
  民国时期,惠安县用材靠外援,无林副产品生产。木材来源主要靠福州和仙游二处,福州用水运,称为福杉;仙游靠陆运,称为山杉。
  1955年前,由杉行或木贩,自由购销、加工、销售。
  1956年,成立县木材支公司。通过造林绿化,至70年代,速生林得以逐步采伐。杉松用材林一般年产2600多立方米,其中杉木700立方米。至1984年止,实行统购统销。1985年起,全面开放,实行议价议销。
  第二节 林副产品
  80年代以后,界山等村创办漆具厂,以酸枣、楝材为原料,出口漆碗等。散布于境内各乡村的雕刻工艺厂,利用樟木、龙眼木材和其他树桩根系为原料,雕刻各种工艺品,出口创汇,年产值约达数百万元。
  川楝果实是药用的金铃子,1979年县医药公司首次收购6.38吨,满足晋江、宁德两地供药用,年创收在1万元左右。
  此外,60年代末70年代初,短期生产白木耳1吨。年产龙眼干100多吨,桐籽3吨,茶油1吨,棕0.8吨,茶叶20~30吨,柑桔、余甘、杂果150~200吨,蜂蜜1~2吨。80年代产马尾松籽100余吨,调供贵州省和省内的福鼎、安溪、德化等地。1988年,在泉州市林产公司组织下,用马尾松试产松脂15吨。1989年,试产柠檬桉油6吨。
  第五章 林业机构与管理
  第一节 机构
  一、行政机构
  (一)林业局
  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建设科,林业生产属其职责范围。1953年3月,根据晋江专署指示,建立惠安人民政府林业管理站,站内设林政、营林2个组。1953年12月,林业管理站改为惠安人民政府林业科;至1955年12月改称为惠安县人民委员会林业科。
  1956年1月,以区为单位建立林业水土保持站;6月,各区林业水土保持站撤销,全县建立驿坂、黄塘、涂寨、东园等4个林业工作站。7月林业科改称林业局。1958年5月13日,县撤销4个林业工作站,改设为惠东(站址:涂寨)、惠西(站址:黄塘)、惠南(站址:东园)、惠北(站址:天湖后住涂岭)林业站。1958年7月,农、林、水合并设农林水电局,林业设股。是年,全县林业工作站按公社设立,属农林水电科。1959年9月,改科为站。1960年5月,农林水电局撤销,分开成立农业、林业、水电局。1963年8月,改称惠安县人民委员会林业科。
  1972年冬,筹建惠安县山林普查队,开展全县森林资源首次调查。1973年2月,恢复林业局,公社(乡)陆续配备林业干部。
  (二)防护林工作站
  1958年,成立净峰、崇武、东园3处工作站,指导区乡群众营造沿海防护林。1963年下半年,净峰防护林站的工人和林地并入国营赤湖防护林场统一管理,改为净峰工区。崇武、东园2个防护林站,80年代过渡为乡(镇)林业站。
  (三)绿化委员会
  1956年8月30日,县、区、乡护林委员会撤销,建立县、区、乡绿化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瘫痪,70年代后期恢复。1989年3月进行调整充实,副县长兼主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林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国土绿化指挥部
  1989年11月19日,中共惠安县委为执行省关于“三、五、七”绿化工程规划(根据全省各县荒山面积的大小,定出3年、5年或7年绿化规划),决定5年内基本绿化惠安宜林荒山和疏林地,故成立惠安县国土绿化指挥部,中共县委书记为总指挥,办公地点设在县林业局。
  (五)森林防火指挥部
  1989年3月2日,县成立森林防火指挥部,配备专职干部若干人。分管农林水副县长兼总指挥,林业局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科技机构
  (一)林业科技推广站
  1963年,成立惠安县林业技术指导站。“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下放,技术业务停止活动。1978年,林业局设立技术组(后改股)。1984年,科技股改为科技推广站。
  林技站成立后,先后举办各种短期训练班,普及林业技术知识,参加省、地(区)学术交流活动。
  1973年,开始清查全县森林资源。1976、1977年开展木麻黄“优树”选择,营建种子园,并与广东省雷州林业局协作承担国家重点项目“七五”计划攻关项目桉树速生丰产技术研究。80年代,先后承担中国林科院的木麻黄49个家系引种试验研究和省、市科委、省林业厅下达的“银合欢混交林栽培技术研究”、“柠檬桉速生丰产林示范”、“银合欢山地造林试验”、“银合欢根瘤菌接种”、“薪炭示范林”、“黑荆栽培示范林”、“余甘良种繁育研究”、“余甘速生丰产示范林”等14个研究项目。1988年,省政府授FDBT/LY3-86木麻黄防护林技术“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国家投资14万多元。
  (二)水土保持实验区
  1950年下半年,筹建惠安县水土保持实验区,址设黄塘乡林口村,借用民房办公;征用耕地100亩(其中石盘一带60亩,后塘40亩),作为培育林苗和保土植物的场地。1952年春,培育马尾松、相思树等苗木35亩。实验区的技术业务由泉州林场指导,干部亦是该场派驻。1952年4月,实验区撤销,耕地由县苗圃接管。
  第二节 管理
  一、权属管理
  (一)林业“三定”划分
  1981年6月,中共惠安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研究部署“稳定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抽调干部111名(其中大队干部59名)通过培训,于8月进村。在螺阳的梅山、黄塘的松溪、柯溪、杏林,涂岭的驿坂、前欧、寨后等7个大队搞试点,历时2个月,计核实山林权面积5.4万亩。取得经验后,9月份起,全县分期分批推广实施。至1983年11月结束,共核定村权、国有权1.98万亩,社有1.67万亩,大队有11.06万亩,小队有27.44万亩。划定自留山0.54万亩,落实责任制,巩固与发展专业队(联合体)167个,人数2268人。采用合股联营,多种形式经营山林。
  (二)山林纠纷调处
  民国时期,在全县范围内,户与户、族与族、村与村之间,山林权属纠纷时有发生,甚至发生械斗。民国政府放任自流,不加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发展林业生产,加强团结,维护社会秩序,凡发生山林权属纠纷的县、乡、村,均由三级政府派出干部进行调处。1953年,处理河阳与潘厝,玉湖与槐山,天湖与古县,坑仔底与郭厝等林权纠纷10多起。还处理黄塘乡的林口与观音坑,林口与南埔,南埔乡的仙境与凤翔等的林权纠纷。
  1981年,经过“三定”工作登记统计,全县有山林权属纠纷185起,面积1.39万亩。其中经调处结案101起,占总数的54.3%,面积3177亩,占纠纷面积的22.8%,虽经调处尚未结案的85起,移交林业局继续调处。
  二、经费管理
  (一)县财政预算拨款
  1953~1989年县财政拨款用于国营林场、苗圃、林业工作站、国有林经营所、技术指导站、规划队、护林员、护林防火业务费、干部培训和支援农村生产支出以及其他的业务经费589.94万元。其中,林业事业费379.48万元,占林业经费的64.33%;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投资76.16万元,占林业总经费的12.91%;支援农村生产支出65.59万元,占林业经费11.17%;农村发展专项基金68.70万元,占林业经费的11.64%。
  (二)育林基金
  1970~1975年,县财政代管省、地拨出育林经费53.28万元。1976~1989年,县林业局直接向上级林业系统领报育林基金经费276.39万元,共计329.76万元。育林基金的使用原则为:“以林养林、扩大森林资源”,1970年始,共计造林面积23.04万多亩,抚育面积近1.88万亩,育苗面积0.39万亩,采种18.72万公斤,整地500亩,封山育林近1.56万亩。
  (三)试验研究专项经费
  50~60年代,引种驯化、培育容器苗、营造混交林等试验项目,设有专款。1973年,川楝引种试验,1976年,木麻黄优树选择立项后,省林科所拨专款各1000多元。1977年,省林业厅立项的1000亩柠檬桉速生丰产林,试验经费3000元。进入80年代,省立项的有:制订防护林技术标准、银合欢混交林试验、银合欢根瘤菌接种试验、相思树薪炭林丰产试验、黑荆引种栽培、1986年林业部“七·五”计划攻关课题桉树速生丰产林研究及木麻黄49家品系等14项,合计专款经费14万多元。
  三、林场生产管理
  (一)国营林场管理
  1,赤湖林场
  该场位于惠安县崇武半岛,经营面积5000多亩。造林前,土地流砂占80%以上。1959年冬正式建立赤湖防护林场,设大山头、赤湖、净峰3个工区(净峰防护林站并入后改为工区),场址设在大山头。
  50年代初,县林业部门就在赤湖沙荒地,采用10多个乡土树种和引种木麻黄进行治沙造林试验。1954年,木麻黄沙荒造林试验成功。“以草固沙、客土改沙、聚土蓄水、以水养树”,营造以木麻黄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带(网)。至1989年,全场营造以木麻黄为主的防护林3569亩,立木蓄积量1.2万立方米。每年提供木柴100多立方米。建场后兴建白僵菌厂一座,年产7~10吨白僵菌,满足泉州市生物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需要。总建筑面积2490平方米,拥有资产500万元。
  建场后,承担木麻黄综合试验、银合欢根菌接种,多纹豹囊蛾、星天牛生活史观察及防治研究等项目。1982年,该场的木麻黄防护林更新试验,获省林业厅科技成果三等奖;1989年,多纹豹毒蛾防治试验,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林场同时获林业厅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笔架林场
  笔架林场位于大雾山(玳瑁山)。1958年春,勘查设计,是年8月28日成立,共设5个工区,经营总面积7.1万亩。1963年,风鼓院工区下马,省林业厅通知改为经营所。林场方圆15平方公里,面积2万多亩,拥有厝斗、鲁寮、七公里(地名)、土门等4个工区,场址设在七公里。有木材加工厂1座。整个林场有房屋建筑2000多平方米。1970~1980年开通从七公里到厝斗工区的林区公路11公里;建防火路8公里,瞭望台1座。1989年,全场林地面积13483亩(其中杉木3462亩,马尾松7795亩,经济林273亩,防护林即水源涵养林1191亩,竹林33亩)。森林蓄积量计8.72多万立方米(其中杉木2.22万立方米,马尾松5.24万立方米,木荷90立方米,樟树230立方米,桉树520立方米),估计价值1500万元,为国家历年直接投资46万元的32倍。80年代,林场已间伐4000立方米。营造柑桔、茶叶、油茶、余甘、荔枝、龙眼等200多亩;1987~1988年首次试产松脂30吨。
  30多年来,林场引种国外松、柳杉、建柏、刺槐、火力楠、毛竹等培育成功。70年代,毛竹籽育苗造林成功,获县科技成果奖;连续13年无火灾,获得省林业厅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3.梅岭林场
  梅岭林场于1959秋筹建,设岭头、塘头等工区,场址设在洛阳镇岭头村。经营任务是营造相思树林,建立烤胶原料基地。由于地处平原,征用山地困难,1960年冬撤销。撤销后部分工人和塘头工区合并给县森林苗圃管理,作为一个分圃。
  4.县森林苗圃
  民国25年(1936年),县政府建立森林苗圃,地点设在考棚(即现在惠安一中操场一带),利用清代的考棚作宿舍,土地30亩,育苗15.9亩,经费150元。民国28年,经营面积18亩,每年经费237.6元。引种新树种,培育大叶桉、大叶合欢等成功。苗木供应各机关、学校、街道、乡村造林绿化。抗日战争中停办。
  1952年4月,重建县森林苗圃接管水土保持实验区的土地100亩,为省办县管单位,双重领导。总圃设在后塘,石盘(现改称南坑)为分圃。1955年,扩建五社分圃,借用初级社耕地和一部分开荒地,面积35亩。该分圃1957年试验“全光照培育杉木实生苗”成功。1958年春,五社分圃耕地归还集体,迁往水堀,面积40亩。1973年5月,水堀分圃的土地交涂岭经营,迁菱溪干校(原农林水学校)。现有耕地30亩,山地及果园70亩。1960年,梅岭林场撤销时,留塘头工区归县森林苗圃作为一个分圃,即现在的塘头分圃,有土地150亩左右(其中岱公沟以北100多亩扩建为龙眼果园)。县森林苗圃有育苗耕地180亩,山地果园200亩。年均培育树苗1000多万株。还有果园、花卉和保土植物,供应全县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冲刷山。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后塘总圃40亩,县革命委员会收作生产基地种粮食,后改为农科所,总圃迁往南坑分圃。森林苗圃土地也缩减为3处,可育苗的土地只有140亩左右。
  30多年来,苗圃改革育苗工具10件,创立森林苗圃轮作制,引种国内外新树种144种,驯化30科45种,还有保土植物20种。引种成功的木麻黄、柠檬桉、川楝已是本县造林主要树种,黑松是海岬、岛屿绿化的唯一先锋树。多次获省、厅表彰。1956年以后,省、县政府连续七八年授县苗圃育苗生产“先进单位”称号;省政府授予工人庄算(女)1955年度“劳动模范”称号。县森林苗圃房屋建筑总面积1630多平方米,其中南坑楼房800平方米,塘头楼房150平方米,水堀平屋180平方米,菱溪平屋500平方米。
  (二)乡村林场、专业队
  1952年,在螺阳乡锦水村创办青年苗圃,开始组织群众合作育苗。翌年在后龙乡土坑村,涂岭乡的涂珩珩、花园先后组织几处群众育苗,开展“自育自造”。至1964年,全县有乡村林业专业队、场共366个,人数4350人。1980年,全县计有社(乡)办林场5个,人数275人,经营山地2.07万多亩;大队(村)场201个,人数3865人,经营山地30万亩,耕地386亩;联队场65个,人数1285人,经营山地3.5万亩;小队场61个,人数1010人,山地2.5万亩。以上四种组织形式计332个,人数6425人,山地38.07万亩,耕地0.38万亩。
  1.乡办林场
  全县有乡办林场5个(即朝阳、岩山、界山、象山、小岞),办得较好是朝阳林场和小岞林场。
  朝阳林场 1969年12月,由涂岭乡创办,山地面积14000亩。建场后,已营造杉木6250亩、柠檬桉200亩、茶叶220亩、果树龙眼150亩、余甘350亩,其余是马尾松林。立木蓄积量1.5万立方米,年收入25万元。上缴乡政府2.5万元,税收1.5万元,扣除生产资金外,场员每人每年分配1500元。
  小岞林场 1968年,小岞乡创办的防护林场。地处小岞半岛西部,面积540亩,现有林426亩,农地35亩。50年代,是一片无人烟的有名七里湖盐滩。1965年,在“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下,小岞乡政府着手组织一支林业专业队驻七里湖。1968年,正式建场。20年来,共营造沙荒片林和5条海岸基干林带,13条农田防护林带,林带总长达4000多米。保护小岞岛南片500多亩耕地,减少风沙灾害。同时树木枯枝落叶,解决群众几万担燃料,为渔业生产提供近千立方米的间伐材。
  界山林场 1958年创办。场在南埔乡西部,土地总面积11090亩,其中山地7081亩。30多年来,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先后办6个分场。
  1953年始,先后直播马尾松和营造杉木6000多亩。至1987年,杉、松平均树高10~11米,平均胸径10~12厘米,立木蓄积量1.81万立方米,全村人均3.9立方米。近几年每年间伐、修枝30万公斤,割草50多万公斤,群众燃料基本自给。
  自60年代始,种植柑桔125亩、茶叶300亩、油茶100亩、油桐30亩、龙眼30亩、余甘等杂果100多亩。还种植甘蔗,饲养猪、牛等牲畜。
  1979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安排界山村劳力80名。1989年,总产值37万元,比承包前收入的10~12万元增长2倍多。建场后,从经济收益中拨出17万元用于界山村通电照明;3.5万元用于翻修小学校舍;6万元为村民缴纳农业税、教育基金、优抚款及年终分红。场员年平均收入1800元,最多达4200元。
  2.村办林场专业队
  1983年12月统计,全县村办专业队159个。长期坚持办好比较典型的有涂寨乡庄内村专业队。
  1963年春,由涂寨乡庄内村建立营林专业队。自1963~1989年,坚持年年造林种草种果,控制水土流失。至1989年全村1400亩冲刷山地已基本绿化,四旁杂地营造柠檬桉、樟树、细叶桉等15万株。1979年后,发展经济林,建设立体林业,营造余甘2.2万株,龙眼0.7万株(已投产0.2万株),檬果、葡萄、洋桃0.3万株。森林覆盖率达61.5%,立木蓄积量0.5万立方米。
  全村山地绿化后,从1967年开始供应群众燃料,作物草回田。至1989年,林果总收入达16.02万元。10年间,从林果收益中提取20万元,用于开凿水井11口,筑建水坝1座,渡槽2条,桥梁3座;兴建新校舍2000平方米;建葡萄架1公里,建榨油厂、养殖场、烈士墓和通电照明等公益事业。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