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改良土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0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改良土壤
分类号:
S28
页数:
2
页码:
237-23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惠安在历史上曾面临严重的土壤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和土地贫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农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客土改良土壤、种植绿肥、作物草回田、增施农家肥料等。这些措施提高了土壤的质量和肥力,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和高产。其中,改造海滨埭和走马埭等低产田的成功经验成为了其他地区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
惠安县
土壤改良
内容
惠安耕地有旱地和水田之分。旱地多分布在丘陵台地,民国时期,滥伐山林,破坏植被,水土冲刷流失严重,肥沃农田变成瘠瘦砂土,长流溪水变成干枯浅溪,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提高。民谣说:“春夏水旱灾,秋冬风沙害,三百六十天,惠安日日灾”。1982年,全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旱地耕作层在15厘米以下有188079亩,占耕地总面积44.31%;且土壤瘠瘦,存在缺有机质、缺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五缺”现象。水田易灌、烂泥、盐碱、粘土面积达19835亩,占水田总面积8.7%。
1964~1975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在每年冬闲季节,全县均出动5~6万个劳动力,平整土地,修筑田埂,堆肥积肥,改良土壤,做到用地养地,用养结合,加强对土地投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各种作物防旱抗旱能力,达到高产稳产目的。主要措施有:
客土改良土壤 根据土壤性质,结合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渠道清淤,挖塘土,旱地含沙量多的,掺粘土、海土,水田粘质的,掺沙土,每亩约掺5~6吨。
种植绿肥 1953~1975年,利用冬闲地或结合冬种,在农地种植豌豆,水田种蚕豆、油菜、苜蓿、紫云英;春季稻田养萍,夏季溪塘捞水浮莲、水花生,踩割臭菊,用于甘薯包心肥或水田作基肥,改良土壤,增加土肥有机质含量,每亩加鲜茎秆300~400公斤。
作物草回田 1958年后,普遍推广作物草回田,用稻草、蚕豌豆茎秆、花生蔓作为甘薯包心肥和稻田基肥。
增施农家肥料 积造农家肥,施用农家肥,是县内农民种田的传统习惯。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历来重视对农家肥料的利用,发动群众农闲堆肥积肥,送肥到田头,每亩施用土杂肥4~5吨、水肥3~4吨。
改造山腰海滨埭 海滨埭面积1000多亩,土壤盐碱粘质,遇旱返盐,农作物枯死,只能种植田菁。1958年后,经过开排水沟洗盐,每亩掺沙6~7吨,作物草回田,增施农家肥料,改良土壤。1959年,创办海滨农场。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作物有麦、稻、薯或麦、花生、花生薯,一年三熟;小麦亩产210公斤,早稻亩产400公斤,花生亩产170公斤,稻头薯亩产鲜薯3200公斤,花生薯亩产鲜薯2100公斤。
改造走马埭 走马埭位于林辋溪畔,福厦公路两侧,南起坑南村,北至梧山村,包括35个自然村,地形狭长平坦,面积12400亩,一年只种一季单季稻,且产量低,是境内闻名的低产田。1958年8月,开始改造走马埭,挖渠开沟,修堤筑坝,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掺沙改土,加厚耕作层,把原来10000丘田块划为164个耕作区,每个耕作区长300米,宽100米,面积45亩。建立排灌系统,挖掘干渠、支渠、毛渠灌溉渠道22条,排水渠19条,设立机耕路12条。昔日这里早涝频繁,一年一熟,如今麦、稻或麦、稻、薯一年三熟。1988年12400亩水田,三熟三高产,年亩产达到1098公斤;1989年县人民政府竖“走马埭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保护耕地,同年,省农业厅确定其为吨粮田基地。
改造峰尾五里沙 后龙公社北部的峰尾大队,有片沙滩,成东西方向,长达5华里,紧靠峰尾,面积3000亩,是名符其实的不毛之地。1958年,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发动郭厝、诚峰两村群众,栽植100000多株木麻黄作为防风防沙林带。1975年木麻黄发挥防风固沙效益,并试种500多株柑桔,面积约10亩;1977年投产300多株,1979年建立柑桔场,栽培柑桔1万多株,面积2000亩;1988年柑桔总产量达200吨,年总产值20万元,成为福建省海滩栽植柑桔的样板。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