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农业机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78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农业机具
分类号: S23
页数: 3
页码: 233-23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惠安县农业机具的情况,其中包括了传统农具、农业机械等。
关键词: 农业经济 惠安县 农业机具

内容

第一节 传统农具
  惠安地处沿海丘陵台地,地势高低不平,耕地丘数多、面积小,田间道路狭窄。直至1958年之前,境内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农具还是小型轻便的传统农具。用于耕地、中耕、施肥的有犁、耙、锄头、三齿、五齿草耙、粪桶、畚箕、粪勺等;用于灌溉的有戽桶、吊桶、水桶、脚踏水车、手摇水车等;用于收获的有镰刀、脱谷机、谷桶、谷梯、谷帐、扁担、麻袋、箩筐、簸箕、高苈、粗筛、麦梳、石滚等;用于农副产品加工的有土砻、石磨、春臼、脚踏礁、甘茹切片刀、甘茹切丝板、土榨油机、打麦机、麦线加工架等。
  1958年后,县农业机械厂成立,各公社均创办农具厂(社),新农具不断推广,有甘薯脚踏切片机、磨渣机、风力水车、独轮车、饲料切碎机等,但耕地、播种和收获的传统农具仍在大量使用。
  第二节 农业机械
  1958年起,全县大抓农业机械的改革,新式农机具逐步推广使用,1974年在毛泽东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指示鼓舞下,新式农具迅速发展,县成立农业机械局,各公社相应成立农业机械站,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培训驾驶员和维修人员,加强农业机械管理工作,大力示范推广农业机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一、耕作机械
  1953年在13个互助组试验推广双轮双铧犁耕地,因机械笨重,土地面积小,耕牛负担太重,后停止使用。1958年,进行农具改革,推广圆盘及绳索牵引机。1965年,县成立拖拉机站,在海滨农场、黄塘农场、后吴良种场及辋川、洛阳公社推广大型拖拉机及手扶拖拉机犁田。至1989年,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187台、6872千瓦,手扶拖拉机5029台、44423千瓦,耕整机1台、4千瓦,机引犁15部,旋耕机280部,机引耙9部,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04部,常年机耕面积12~18万亩。农机专业户8761户。
  二、播种插秧机械
  1958年,推广水稻直播机;1960年推广水稻插秧机,因其机械性能差,停止使用;1971年推广水稻插秧划行器,保证密植规格,很受农民欢迎。1977年全县推广手动水稻插秧机30部,试验机播小麦33亩。1979年全县水稻机械插秧5920亩,小麦机械播种207亩。杂交水稻迅速推广后,原插秧机的夹秧本数太多,不能夹2~3本苗,又停止使用。
  三、灌溉机械
  1979年,境内有抽水机站309处,机井243眼,农用抽水机1644台,11591千瓦,农用水泵1530台,机电灌溉面积176376亩。1980年,在张坂公社玉塘大队示范花生、大豆喷灌。至1989年,全县拥有喷灌机械286套。
  四、植保机械
  1954年,开始推广使用人力喷雾(粉)器。1971年后,推广工农—16型背负式人力喷雾(粉)器。1983年,使用电动喷雾器“18机”,境内有300多台;1989年,有机械喷雾(粉)机49部,161千瓦,机械植保面积46390亩。
  五、收获机械
  1958年,推广人力脱谷机;到1989年,境内有人力脱谷机9806部。1973年,推广电动脱谷机59台。1979年,推广稻麦两用收割机。1989年,示范推广稻麦联合收割机,试割水稻233亩,小麦213亩,并试用种子精选机。
  六、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民国时期,城关、洛阳、山腰、南埔,均有碾米厂。1960年后,各公社都有粮食加工厂,使用碾米机、磨粉机。1970年,推广螺旋榨油机、液压榨油机、饲料粉碎机。1983年,发展家用碾米机、磨浆机、饲料颗粒机、饲料搅拌机、麦线机、米粉机。到1989年,境内有碾米机1187部,磨粉机1036部,淀粉加工机1050部,榨油机188部,饲料粉碎机390部。
  七、农业运输工具
  1957年推广木轮板车;1958年推广胶轮推车,至1970年普遍推广应用,成为肥料、种子和农作物的主要运输工具。1966年,使用拖拉机配套拖斗;1970年手扶拖拉机普遍配套拖斗。1982年县农械厂生产农用运输车;至1989年,境内有农用运输车590辆、6115千瓦,胶轮手推板车17893辆。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